“从下到上”还是“从上到下” ——对升维思考,降维打击的思考

概言之,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说,逃不出两种思维方式:归纳和分析。

归纳就是经过长期观察,从一堆现象里拿捏出相对稳定的规律,比如我们都很熟悉的“天鹅都是白的”,危险之处在于,当有一天突然出现了一只黑天鹅,那么该规律便宣告破产。归纳的基础在经验,而经验又总是不能穷尽,归纳得来的很多东西,用久了我们管它叫作“常识”,但请注意,常识用久了可能出差错,因为经验丰富了,跟经验相匹配的情境可能变了。

分析就是从一个看似不言自明的、或是获得了较为普遍的认可度和接纳度的规律出发,反过来对一堆现象进行分解、归类、阐释等,就像家里买了若干抽屉,就可以把散乱的东西相对归置好一样。分析的基础在所谓的“第一性原理”这里,即你推开去用以认识和把握这个世界的第一条原则,第一个公理,如果有一天,有人证明你手里握有的这个世界规尺有问题,那么你的一切推论便作废,你在此推论之上的一切建构也就过时了,你该换家具了。

所以,不论运用以上哪种思维方式,事实上都面临着危险,最好的状态是两条路一起走,通过实践的校验,时刻留意规律和现实情况的一致性以及前者对后者的解释力,让规律在经验校正中发展,让经验在规律发展中继续丰满。

“从下到上”还是“从上到下” ——对升维思考,降维打击的思考

刚好在复习教师资格证考试时,看到知识同化过程的三种模式,刚好用以佐证今天的主题:

上位学习:也称总括学习,是指认知结构中,在原有几个观念的基础上学习一个包容性程度更高的命题,即原有的观念是从属观念,而新学习的观念是总括性观念。

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指将概括程度或包含程度较低的新概念或命题归属到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概括程度或包含程度更高的适当概念或命题之下的学习,从而获得新概念或新命题的意义。

最后一种,就是并列结合学习。

上位学习运用的像是归纳法,即我们通过学习所领悟到的知识是一种抽象知识——大家感受一下,什么是“抽象”,就是从一堆现象里抽出规律性的东西,或谓之“形而上”的东西,正因为抽出来的知识对其他零散的知识具有总括性特征和普遍有效的解释力,所以,我们通过抽象而似乎“升了一个维度”。

下位学习运用的像是分析法,即我们通过学习印证了已掌握的规律性知识,我们在规律性知识的指导下,得到了更丰富、更具体的知识,这种知识的价值在于,我们获得了对规律的确证,发现,哦,真的是这样诶,也同时获得了该知识在运用场景上的多样性,发现,哦,原来这个规律还能这么用,所以,我们通过具象而似乎“降了一个维度”。

为什么会提到这个问题?是因为课上也给同学谈到《三体》,谈到“升维思考,降维打击”,但其实对“维”是个什么东西,还是不甚清晰。但此处,我发现借由对两种思维方式或曰两种知识的考察,有点儿油香味儿了……我还是定义不了,但暂时可以这么说,升维,就是把思考水平提到抽象层面,降维,就是把思考水平落到具象层面。“维”,像是一个看不见的过滤器耶,好像隔开了两个明明有联系的世界——隔开了但还能上下贯通,靠的是一种叫做“理解”的东西——这就是狄尔泰讲的“理解”吗?——抽象,好像你把若干文件进行压缩(放到压缩文件里,以富含意义的压缩文件形式呈现,譬如符号和文字),具象,好像你再把压缩文件进行解压(把符号和文字再次还原为一堆感觉材料、思想碎片或生活场景等)……

两种思维方式都是需要的,“升维思考”让我们比较容易掌握全局,看到本质,“降维打击”让我们比较容易落地实践,学以致用——我晕,突然发现我们的校训就在讲这个诶:“实事求是,经世致用”——“实事求是”,就是挖掘本质(“求是”的一种诠释),而“经世致用”,就是在讲最广泛意义上的、将规律应用到现实之中,发现规律之用。

好了,说到这里可以戛然而止了,我觉得本文标题是不是可以改为“宁大校训中的三体意涵”,哈哈哈哈……这果然是诠释的多义性之所在啊……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