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鲁孙简介生平(唐鲁孙谈吃系列作品集读后感)

在唐鲁孙笔下,向来没有地域和口味的偏执。他对各地美食,都一视同仁地加以欣赏。如果从人文地理角度观察中国历史,最明显的脉络是一城和两江一河。一城就是长城。所谓两江一河,就是黄河、长江和珠江。

同样,人们的生活和饮食也随河流的气候物产,发展出各自的体系。唐鲁孙就认为,中国菜的传统派系,可以按这三大流域来观察。用地域来分,就是山东菜、江苏菜和广东菜。至于今天盛行全国的川菜,则是在七七事变后,随着国民政府西迁重庆,才开始流行的。

中国的饮食能够被称为艺术,是因为拥有复杂深厚的文化传统。中国幅员广阔,山川险阻,气候风土、饮食材料的不同,决定了口味和烹调的不同。所谓南甜北咸、东辣西酸,虽不尽然,但大致不离谱。

北京的烤鸭起源于明代宫廷,今天作为烤鸭代名词的全聚德,在民国时还是后起之秀。当时北京最好的烤鸭店是老便宜坊,是明永乐年间的老字号。老便宜坊从养鸭填鸭到烧烤,都有一套保密手法。凡是达不到肥瘦标准的鸭子,都卖给其他鸡鸭店,单这一点,就是当时全聚德达不到的。

扬州炒饭并不是起源于扬州,它的发明者是乾隆年间的进士,福建人伊秉绶。唐鲁孙认为,最标准的扬州炒饭,应该用松散、少黏性的泰国、越南大米,辅料必须是金华火腿和纽扣大小的河虾。

对各地的物产和食材,唐鲁孙都有独特见解。比如,他觉得热带或亚热带的海鲜,虽然种类繁多,但因为气温偏高,生长速度快,纤维就比较粗,鲜度也比较差。

唐鲁孙简介生平(唐鲁孙系列谈吃作品集读后感)

唐鲁孙的美食观念是什么?在他的饮食观念里,第一条就是平等。唐鲁孙是世家子弟,他最不关心的,大概就是雅俗和贵贱之类的概念了,也就不大有这类潜在的身份焦虑。他的口味是真正的“能屈能伸”。判断标准,只有平等客观的好吃与否。

第二条美食观念可以说是适度。他从不炫耀饮食材料如何珍稀,造价如何高昂,也是出于明确的价值观。中国人对饮食的追求,有一个基本原则,就是要在最经济实惠的原则下,变粗粝为精美,实现色香味俱备,有充分均衡的营养,形成自己的独特口味。挥霍浪费,根本上就是违背这种中华饮食传统的。

唐鲁孙饮食观念的第三条,是关于评判美食标准的。最难做的是家常菜,因为家常菜人人会做,天天都吃,自然大家都清楚它的好坏。而真正的美食家,往往又对家常菜有特殊的敏感。唐鲁孙在这种对家常菜、家常手艺的执着里,也隐含着一种生活态度:即便日常生活,也不能敷衍了事。每顿饭都值得被认真对待。

美食观念中的第四条:既要肯定适度和日常,也要尊重对极致的追求。如果说美食是艺术,自然就会有不计工本、勇于探索的艺术家。我们承认适度生活是常态,也需要尊重这种特殊存在。平等和极致,只要能保持好平衡,就并不矛盾。

谭家菜如此受追捧,也是因为民国的生活结构要比今天简单,饮食在社会中所占的分量,自然也就要比今天更大很多。同时,从吃这件事中反射出来的世道人心,也就表现得比现在要更加复杂细致,从吃里看中国人的世情百态。

吃和情感的距离最近,饮食业和顾客的最牢靠关系,就是由信任到亲近的情感联系,成为一种生活习惯。所以说,感情上的事儿,是不能说得太白、分得太清的。

一个时代的精神风气,会以缓慢持久的方式,渗透到生活细节里,呈现出独特的风貌和韵律。那么,一种饮食风格,或者说一类味道,因为时代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食品工业的发展,也是必然要改变的。我们能把握和珍惜的,永远只是当下。

吃的背后,既有饮食行业的运转规则,也有那些会吃的人对于世道人心的独特体察。吃的终极功夫,还是要落在吃外。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