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理论与实务读书笔记(自考《金融理论与实务》复习资料)

国际金融理论与实务读书笔记(自考《金融理论与实务》复习资料)

第一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

第一节 货币的起源与货币形成的演变

一、货币的起源

两个阶段:先是物物直接交换,然后是通过媒介的交换

马克思的货币起源说: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的出现使热门的劳动有了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分,也产生了两种劳动的矛盾。交换解决了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在商品交换中,如何确定商品的交换比例,马克思提出了价值的概念。如何将抽象劳动用价值表现出来,马克思探讨了价值形式的演变,在此基础上推导出了货币的产生,马克思认为商品价值是在商品交换中得到表现的。

二、货币形式的演变★★

货币形式经历了从实物货币、金属货币到信用货币的演变过程。推动货币形式演变的真正动力是商品生产、商品交换的发展对货币产生的需求。

(一)实物货币

世界上最早的货币是实物货币。所谓实物货币,是指以自然界中存在的某种物品或人们生产的

某种商品来充当货币。例如贝、牛羊、盐、烟草、可可豆等。

特点:

①不易于分割

②不易于保管

③不便于携带

(二)金属货币

特点:数量受制于金属的贮藏量和开采量,无法伴随商品数量的增长而同步增长。

实物货币和金属货币都是商品货币。

商品货币是足值货币,即作为货币商品的各类实物和金、银、铜等金属的自身商品价值与其作为货币的购买价值相等。足值货币的特点是价值比较稳定,能够为商品的生产和交换提供一个稳定的货币环境,有利于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

(三)信用货币

信用货币是不足值货币,即作为货币商品的实物,其自身的商品价值低于其作为货币的购买价

值。

1.纸质货币:简称纸币,包括国家发行的纸质货币符号、商人发行的兑换券和银行发行的银行券等。

我国是世界上使用纸币最早的国家。

2.存款货币

(四)货币形式的新发展

1.电子货币: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是银行发行的各种银行卡,如借记卡、信用卡。

2.数字货币:数字货币是一种基于节点网络和数字加密算法的虚拟货币。

一类是不依托任何实物,依靠密码技术和校验技术来创建、分发和维持的加密货币,如比特币、以太币、瑞波币、莱特币等。

另一类数字货币是各国中央银行推动的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货币。

第二节 货币的职能

一、交易媒介职能★★

(一)计价单位

指用货币区计量商品和劳务的价值,赋予商品劳务以价格形态,马克思将该功能称为“价值尺度”。

(二)交易媒介

在商品流通中充当交易媒介时发挥的职能,马克思称其为“流通手段“。

(三)支付手段

与赊销相关,在商品买卖行为与货款支付行为分离的情况下,货币不再充当交易媒介而是发挥支付手段的职能,其特征是没有商品在同时、同地与之相向运动。在借贷、财政收支、工资发放、租金收取等活动中,货币都发挥着支付手段的职能。

二、财富贮藏职能★★

财富贮藏职能是指货市退出流通领域被人们当作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保存起来的职能。

优势:高安全性,通常被视为无风险资产

缺点:收益较低

第三节 货币制度

一、货币制度的含义及其构成要素★★

(一)货币制度的含义

是指国家对货币的有关要素、货币流通的组织与管理等进行的一系列规定,其目的是为了保证货币与货币流通的稳定,为经济的正常运行提供一个稳定的货币环境。

(二)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

1.规定货币材料

2.规定货币单位

3.规定流通中货币的种类

4.规定货币的法定支付能力

5.规定货币的铸造或发行

1.规定货币材料

国家用法令的方式规定用哪种材料充当铸造货币的币材。

如规定白银为铸币材料,那这种货币制度就是银本位制;

如规定黄金为铸币材料,那这种货币制度就是金本位制;

如金、银都为铸币材料,那这种货币制度就是金银复本位制。

【注意】到20世纪70年代,世界各国的法令中都不再规定货币材料,普遍实行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

2.规定货币单位

(1)规定货币单位的名称

按照国际习惯,一国货币单位的名称往往就是该国货币的名称,几国同用一个货币单位名称,则在前面加上国家名,如美元、加元、日元等。我国货币名称是人民币,货币单位的名称是“元”。

(2)规定货币单位的值

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规定每一货币单位所包含的货币金属重量和成色;信用货币尚未与黄金脱离关系时:规定货币单位的法定含金量;20世纪70年代后,货币与黄金完全脱离关系:规定货币单位的值表现为确定或维持本国货币与他国货币或世界主要货币的比价即汇率。

3.规定流通中货币的种类

主币:在金属货币制度下,主币是用法律规定的金属币材按照国家规定的规格经国家造币厂铸造的货币,如金本位下的金币,银本位之下的银币;在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一个货币单位以上的现钞也被称为主币,主币的最小规格为1个货币单位,如1美元,1英镑,1元人民币。

辅币:1个货币单位以下的小面额货币,其面值多为货币单位的1%、2%、5%、10%、20%、50%等。如我国人民币的1分、5分、1角、5角等,主要用于商品交易中不足1个货币单位的小额货币支付。

4.规定货币的法定支付能力

国家一般通过法令的形式对流通中各类货币的支付能力进行规定,按照支付能力的不同,可分为无限法偿和有限法偿:

无限法偿:指法律保护取得这种能力的货币,不论每次支付金额多大,不论属于何种性质的支付(买商品、支付、结算、缴税等),支付的对方均不得拒绝接收。一般主币为无限法偿货币。

有限法偿:在一次支付行为中,超过一定金额,收款人有权拒收,不受法律保护,一般辅币为有限法偿货币。

5.规定货币的铸造或发行

含义:公民有权把法令规定的金属币送到国家制币厂,由造币厂代为铸造只收取少许费用或不收费,这样保证了流通中金属铸币的质量和供应量。

意义或作用:可以使铸币的市场价值与其所包含的金属价值保持一致,若流通中铸币的数量较多,导致铸币的市场价值偏低,可把部分铸币熔为贵金属退出流通,减少铸币数量使市场价值回升,以此调整铸币的市场价值。

二、国家货币制度的历史演变★★

国家货币制度的类型大致经历了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金本位制和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

度,其中前三类被统称为金属货币制度。

(一)金属货币制度

1.银本位制

2.金银复本位制

3.金本位制

(二)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

1.银本位制

法律规定白银为货币币材,用白银银币为本位货币,具有无限法偿能力,银币可以自由铸造、自由溶化,与之流通的银行券可自由兑换,银币或白银可自由出入境;

2.金银复本位制

金银两种金属同时作为法定币材,由黄金和白银铸造的金币和银币同时作为本位货币,都具有无限法偿能力;金币、银币可以自由铸造,自由熔化,两者间可以自由兑换;黄金和白银可以自由输出入国境。

初期,平行本位制:国家并不规定金银币之间的兑换比例,两种铸币按其市场实际价值进行兑换,并行流通。

后期,双本位制:即用法律规金币和银币的兑换比率,规定金币和银币按法定比价进行流通,试图割断两种货币的兑换比率与市场金银比价的关系。双本位制是金银复本位制的典型形态,在这种制度下,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又被称为“格雷欣法则”。

【注解】两种市场价格不同而法定价格相同的货币同时流通时,市场价格偏高的货币(良币)就会被市场价格偏低的货币(劣币)排斥,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良币退出流通进入贮藏,而劣币充斥市场。

3.金本位制

最早实行金本位制的是英国。金本位制包括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三种形

态。

(1)金币本位制:黄金为法定币材,金币为本位货币,具有无限法偿能力,金币可以自由铸造和自由溶化;辅币、银行券与金币同时流通,并可按面值自由兑换;黄金可自由输出输入境内保证了各国汇率的稳定性,对各国经济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金币本位制被认为是一种稳定有效的货币制度,原因有几个方面:

①金币的自由铸造制度保证了金币的名义价值与实际价值相一致;

②黄金可以自由地输出、输人国境,保证了各国货币兑换比率的稳定性;

③在金币本位制下,银行券的发行制度日趋完善,中央银行垄断银行券发行权后,银行券的发行和自由兑换曾一度得到保证,从而使银行券能稳定地代表金币流通。

(2)金块本位制:又称生金本位制,在该制度下,不再铸造货币,市场中流通的都是银行券,银行券规定含有法定含金量,但银行券只有达到一定数量后才能兑换成金块。

(3)金汇兑本位制:与金块本位制的相同之处是不铸造金币,市场中流通的都是银行券,银行券规定法定含金量;不同之处在于,银行券不能在国内兑换黄金,要兑换黄金,只能先兑换成本国在该国存有黄金并保持固定汇率国家的外汇后再用该外汇兑换黄金。

(二)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

20世纪70年代金本位与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各国货币与黄金再无联系,不再规定货币的含金量,这种货币的非黄金化由此建立了不可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

特点:

(1)流通中的货币都是信用货币,主要是现金和银行存款;

(2)信用货币都是通过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投入到流通中;

(3)国际通过央行的货币政策对信用货币的数量和结构进行调控。

(三)我国人民币制度

(1)人民币是我国的法定货币,以人民币支付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一切公共的和私人的债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收;

(2)人民币不规定含金量,是不可兑换的信用货币。人民币以现金和存款货币两种形式存在;

(3)2005年7月21日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控的浮动汇率制,维护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三、国际货币体系的历史演变★★★

国家货币制度的作用范围只局限于一国领土之内。当货币问题超越国界时,就需要一系列的规则与安排对世界各国之间的货币关系以及国际间进行的各种交易支付进行相应的管理,这些规则与安排就构成了国际货币体系。

二战以来两大货币体系:

(一)布雷顿森林体系

(二)牙买加体系

(一)布雷顿森林体系

1.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历史背景

二战后,美国取代英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居于中心地位,这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历史背景。确立了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一一布雷顿森林体系。该体系实际上是一种国际金汇兑本位制,它的建立对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内容

(1)以黄金为基础,以美元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实行“双挂钩”的国际货币体系。“双挂钩”指美元直接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

(2)实行固定汇率制。当各国政府根据本国货币法定含金量与美元含金量之比确定本国货币与美元的兑换比率后,其有义务保持汇率的稳定,在汇率波动上下1%幅度内,各国政府要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

(3)建立一个永久性的国际金融机构,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对货币事项进行国际磋商,促进国际货币合作。

3.布雷顿村林体系的缺陷及崩溃

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在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绝对优势地位之上,与美国经济实力和地位的变化有着紧密联系。随着美国经济地位相对衰落和美元危机的不断爆发,以美元为中心的这个国际货币体系也必然逐步削弱,并最终走向终结。

“双挂钩”的规定蕴含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内在的不可克服的缺陷。导致“特里芬难题”。

20世纪60年代以后,德国、日本等国的经济开始迅速发展,突破了美国对世界经济的垄断和美元的霸主地位。最终崩溃。

【注意】“特里芬难题“

“双挂钩”的规定使美元处于进退两难的状况中:为了保证美元与黄金之间的固定比价和可自由兑换,美国应控制美元向境外输出;而美元替代黄金成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又使其他国家需要大量的美元,这又要求美元向境外大量输出。显然,这两者之间是完全矛盾的:为了满足世界各国发展经济的需要,美元供应必须不断增长;而美元供应的不断增长,将使美元同黄金的兑换性难以维持。这种矛盾被称为“特里芬难题”

(二)牙买加体系

1.牙买加体系的核心内容包括:

(1)将业已形成的浮动汇率和其他浮动汇率制度合法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汇率政策进行监督,并且尽量缩小汇率波动幅度;

(2)黄金非货币化;

(3)国际储备货币多元化;

(4)国际收支调节形式多样化,主要通过汇率机制、利率机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干预和贷款活动来调节国际收支失衡。

2.牙买加体系的意义

推动了世界经济与贸易的发展。

(1)多样化的汇率安排适应了不同发展程度国家的需要,为各国提供了汇率选择的灵活性;

(2)多样化的国际储备货币为世界经济提供了多种清偿货币,摆脱了对美元的过分依赖;

(3)灵活多样的国际收支调节形式使各国国际收支的调解更为及时和有效。

3.牙买加体系的缺陷

在多元化的国际储备货币格局下,外汇储备从一种货币转向另一种货币会加剧外汇市场的动荡,各国政策的实施效果会受到影响,储备分散化导致各国外汇储备过多,从而加剧世界性的通货膨胀。

四、欧洲货币联盟与欧元

区域性货币一体化:是指一定地域内的国家和地区通过协调形成一个货币区,由联合组建的一家主要银行来发行和管理区域内的统一货币。理论依据是“最适度货币区”理论。该理论认为,在一些彼此间商品、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可以自由流动、经济发展水平和通货膨胀水平比较接近的区域内,各国放弃本国的货币,采取统一的区域货币,有利于安排汇率,以实现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的宏观经济目标。

统一的欧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跨越主权国家创造的信用货币,它的诞生及其后的发展,为其他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的货币一体化起到了示范作用,对国际货币体系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第二章 信用

第一节 信用的含义与作用

一、信用的含义

(一)道德范畴中的信用

(二)经济范畴中的信用

是指以偿还本金和支付利息为条件的借贷行为,因此,偿还性与支付利息是信用活动的基本特征。这个特征体现了信用活动中的等价交换原则。

(三)两种信用范畴之间的关系

二者的联系:体现在道德范畴信用是经济范畴信用的支撑与基础;

二者的区别:体现在道德范畴信用的非强制性和经济范畴信用的强制性。

二、现代信用活动的基础★★★

(一)赤字、盈余与债权债务关系

现代市场经济又被称为信用经济,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债权债务关系普遍存在于各类经济行为主体的现实经济生活中。

债权方

债务方

赤字

盈余

(二)五部门经济中的信用关系

宏观经济学中,为了对一国的国民经济进行统计和分析,通常会把国民经济划分为五个部分,即

1.个人部门

2.非金融企业部门

3.政府部门

4.金融部门

5.国外部门

1.信用关系中的个人

个人指任何有货币收入的自然人。把所有的个人作为一个整体时,几乎在任何国家个人部门都是货币资金的盈余部门是货币资金的主要贷出者。

2.信用关系中的非金融企业

企业部门是货币资金的主要需求者与重要供给者。整体来看,企业对货币资金的需求通常大于供给,是赤字部门货币资金的主要需求者。

3.信用关系中的政府

通常是货币资金的净需求者。政府的货币收入主要是其财政收支。大多数国家的财政收支情况是财政赤字,弥补赤字的方法通常是发行国债,外部融资。

二、现代信用活动的基础

4.国际收支中的盈余与赤字

国际收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与其他国家因经济交易所发生的全部货币收支,若货币收入少于货币支出,则称为国际收支逆差,反之为国际收支顺差。(十三章重点)

5.作为信用媒介的金融机构

在信用关系中,金融机构的主要功能书充当信用媒介。

个人部门是货币资金的盈余部门,非金融企业与政府部门为赤字部门,盈余部门与赤字部门之间货币资金的余缺调剂绝大部分需通过金融机构进行。

(三)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

盈余部门(货币资金供给方)与赤字部门(货币资金需求方)间的货币资金余缺调剂可以自己直接进行,也可以通过金融机构间接进行。

直接融资:货币资金供求双方通过一定的信用工具直接实现货币资金的互通有无;双方形成了直接的债权债务关系或所有权关系。

间接融资:货币资金供求双方通过金融机构间接实现货币资金的相互融通;双方不形成直接的债权债务关系,而是分别与金融机构发生债权债务关系。

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共同构成微观金融活动。

1.直接融资

优点:

①有利于引导货币资金合理流动,实现货币资金的合理配置。

②有利于加强货币资金供给者对需求者的关注和监督、提高货币资金的使用效益

③有利于资金需求者筹集到稳定的、可长期使用的投资资金;

④没有金融机构赚取利差的中间环节,因此对货币资金需求者而言,降低了筹资成本,对于货币资金供给者投资收益较高。

局限:

①直接融资的便利度、成本及其融资工具的流动性在很

大程度上受制于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与效率;

②对货币资金供给者来说,由于其要与资金的需求者直接形成债权债务关系和所有权关系,因而资金需求者的经营状况会直接影响其本金的收回和收益率的高低,其在直接融资中承担的风险要高于间接融资。

2.间接融资

优点:

①灵活便利

②分散投资、安全性高

③具有规模经济

局限:

①由于割断了资金供求双方的直接联系,从而减少了资金供给者对资金使用的关注和筹资者的压力;

②金融机构作为资金供求双方的信用中介,要从其经营服务中获取收益,相应增加了资金需求者的筹资成本,减少了供给者的投资收益。

三、信用在现代市场经济运行中的作用

(一)信用在现代市场经济运行中的积极作用

1.调剂货币资金余缺,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2.动员闲置资金,推动经济增长。

(二)信用风险

指的是债务人因各种原因未能及时、足额偿还债务本息而出现违约的可能性。只要有信用活

动,就会有信用风险。

第二节 现代信用形式

按期限划分:短期信用、中期信用、长期信用。

按地域划分:国内信用、国际信用。

按信用参与主体划分: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消费信用。

—、商业信用★★★

(一)商业信用的含义

商业信用是工商企业间以赊销或预付款等形式相互提供的信用。赊销和预付货款是商业信用的两种基本形式。

在典型的商业信用中,包含着两个同时发生的经济行为:

商品买卖行为与货币借贷行为,商品买卖行为在发生商业信用之时已完成,货币借贷行为意味着商品买卖双方之间形成了债权债务关系。

—、商业信用

(二)商业信用的作用与局限性

作用:

商业信用作为现代经济中最基本的信用形式之一,将市场经济中中断的商业链条重新链接起来,促进生产、销售流通等环节的进行,其发展程度与运营状况直接影响到一国商品经济运行的顺畅与否。

局限:

①规模上存在局限性。其规模会受到商品买卖数量的限制;

②方向上存在限制性。一般很难逆向产生商业信用;

③期限上的局限性。商业信用的期限一般较短,受到企业生产周期的限制,只能用来解决短资金的融通问题。

(三)商业票据

1.商业票据的基本特征(4点)

①商业票据是有价票证,以一定的货币金额表现其价值。

②具有法定的式样和内容。

③商业票据是无因票证。

④可以转让流通

2.商业汇票与商业本票

商业汇票:是一种命令式票据,通常由商业信用活动中的卖方对买方或买方委托的付款银行签发,要求买方于规定日期支付货款。商业汇票必须经过承兑手续。由商人自己承兑的汇票叫作商业承兑汇票;

由银行承兑的汇票叫作银行承兑汇票。后者的信誉要高于前者,因为银行办理承兑后即担负到期向持票人付款的责任,银行承兑汇票是以银行信用作为最后付款保证的汇票。

商业本票:是一种承诺式票据,通常是由债务人签发给债权人承诺在一定时期内无条件支付款项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债务证书。商业本票一经签发即可生效,无须承兑手续。

3.几种重要的商业票据行为

(1)票据签发:商业票据在签发时,无须担保和抵押品,票据一经生效,交易活动中的买方就以负债的方式代替了即期支付,得到了资金融通。

(2)票据背书:是指票据的持有人在转让票据时,要在票据背面或者粘单上记载有关事项并签章、记载背书日期,表明对票据的转让负责。

(3)票据贴现:是指持票人通过向商业银行转让票据而获得资金的行为,其实质是持票人在票据到期前将票据卖给商业银行,从而提前收回垫付于商业信用活动中的资金。

(4)票据抵押:是指持票人将商业票据作为抵押物向商业银行申请抵押贷款的行为。

(四)我国商业信用的发展

目前我国商业信用依然存在着规模偏小、范围狭窄、规范性较差、失信欺诈较严重、管理效率低下等问题。现实经济中,卖方拖欠买方货款的现象时常发生,坏账率较高,销售风险较大。

二、银行信用★★

(一)银行信用的含义与特点

银行信用是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态提供的间接信用。在商业信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属于间接融资的范畴,扮演信用中介的角色。

银行信用具有三个显著的特点:

①货币资金来源于社会各部门暂时闲置的货币资金通过吸收存款的方式来积聚可贷资金,作为信用中介通过放贷充当资金的供给者;

②银行信用是以货币形态提供的,该信用可独立于商品买卖活动,具有广泛的授信对象;

③该信用下的存贷款方式具有相对的灵活性,期限可长可短,数量可大可小,具有多样化特点。

(二)银行信用与商业信用的关系

1.银行信用是在商业信用广泛发展的基础上产生发展起来的

2.银行信用克服了商业信用的局限性

3.银行信用的出现进一步促进了商业信用的发展

(三)我国银行信用的发展

长期以来,银行信用在我国一直居于主导地位。

三、国家信用★★

(一)国家信用的含义

国家信用是以政府作为债权人或债务人的信用。

(二)国家信用工具(3种)

1.中央政府债券:也称为国债或金边债券(因其基本不存在违约风险)是一国中央政府为弥补赤字或筹资而发行的债券。短期国债又称为国库券(1年及其以下);

2.地方政府债券:发行主体为地方政府的债券,有两种:一般责任债券和收益债券(以参与政府建设项目的形式获取收益);

3.政府担保债券:指政府作为担保人而由其他主体发行的债券。

(三)我国国家信用的发展

国家信用巳经成为我国重要的信用形式之一,在国民经济发展与调节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四、消费信用★★★

(一)消费信用的定义与形式

消费信用是工商企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用于其消费支出的一种信用

形式。赊销、分期付款、消费信贷是消费信用的典型形式。

1.赊销:是工商企业对消费者个人以商品赊销的方式提供的短期信用。即工商企业以延期付款的方式销售商品,到期后消费者一次付清货款。

2.分期付款:是指消费者购买消费品时只需支付一部分货款,然后按合同条款分期支付其余货款的本金和利息。

3.消费信贷:是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采用信用放款或抵押放款方式对消费者个人发放的贷款。消费贷

款的期限一般比较长,最长可达20~30年。

(二)消费信用的作用

①其正常发展有利于促进消费品的生产和销售;

②消费信用的发展为消费者个人提供了将未来的预期收入用于当前消费的有效途径,实现跨时消费;

③有利于促进技术创新、新产品的推销以及更新换代。

( 三)消费信用在我国的发展

我国的消费信用起步较晚。

商业银行的消费信贷是我国消费信用的主要形式。消费信贷的种类也不断增加,有个人短期信用贷款、个人综合消费贷款、个人旅游贷款、助学贷款、个人汽车贷款、个人住房贷款等,其中,住房贷款和汽车贷款是两种最主要的形式。

我国消费信贷的快速增长对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刺激消费,扩大内需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第三章 利息与利率

第一节 利息与收益的一般形态

一、货币的时间价值与利息

货币的时间价值,就是指同等金额的货币其现在的价值要大于其未来的价值。利息是货币时间价值的体现。

货币的时间价值来源于对现在消费推迟的时间补偿。利息来源于再生产过程,生产者使用借入资金发挥运营职能而形成的利润的一部分。

二、利息与收益的一般形态

(一)利息转化为收益的一般形态

作为货币时间价值的外在表现形式,利息通常被人们看作是收益的一般形态——利息是货币资金所有者理所当然的收入。生产者将自己经营所得的利润分为利息与企业收入两部分,在扣除利息后剩下利润属经营所得。所以利息成为了一个尺度,用来衡量投资收益的高低,如果投资回报率低于利息率则根本不要投资。

(二)收益的资本化

将任何有收益的事物通过收益与利率的对比倒算出该事物相当于多大的资本金额,这便是收

益的资本化。

收益(C)是本金(P)与利率(r)的乘积

当知道P与r的时,可以很容易求出收益C;同理,当知道C和r时,也很容易求出本金P

收益资本化是商品经济中的规律,只要利息成为收益的一般代表,这个规律就发挥作用。

第二节 利率的计量与种类

一、利率的计量★★★

(一)单利与复利

单利计息是指只按本金计算利息,而不将已取得的利息额加人本金再计算利息。

其中,C表示利息,P表示本金,r表示利率,n表示年限。

复利计息与单利计息相对应,它要将上一期按本金计算出来的利息额并入本金,再一并计算利息。

要计算利息,只需用本利和减去本金。

(二)现值与终值

现值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未来某一时点的一定量资本折合到现在的价值;二是指现在的本金。

终值又称将来值,是现在一定量的资本在未来某一时点的价值,即未来的本利和。

一、利率的计量

1.单利终值计算公式

2.单利现值计算公式

3.复利终值计算公式

4.复利现值计算公式

(三)到期收益率

以债券为例,其到期收益率是指投资人按照当前市场价格购买债券并且一直持有到债券期满时可以获得的年平均收益率。

二、利率的种类★★★

(一)基准利率

基准利率是指在多种利率并存的条件下起决定作用的利率。通常有两种用法:

一是市场基准利率,指在市场经济国家,无风险利率通常是市场基准利率,反映市场中货币资金的供求关系;是各类信用工具利率定价的基础,在风险溢价下高风险对应高利率。

二是中央银行确定的官定利率,我国主要是中央银行规定的各类存贷款利率。

【注意】目前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存款利率,必须执行。贷款利率已经放开。

(二)市场利率、官定利率、行业利率

按照决定方式进行的划分

市场利率:由市场供给关系决定

官定利率:由政府部门或央行制定的利率

行业利率:由民间金融组织(如银行工会等)为维护公平竞争决定

(三)固定利率与浮动利率

固定利率:是指在整个借贷期限内不随市场上货币资金供求状况的变化而相应调整的利率,适用于短期借贷;

浮动利率:是指在借贷期内会根据市场上货币资金供求状况而定期进行调整的利率,适用于长期借贷;

国际金融市场上3年以上的资金借贷常采用浮动利率。

(四)实际利率与名义利率

在借贷过程中,存在着通货膨胀的风险。

名义利率:考虑进补偿通货膨胀风险的利率;

实际利率:从名义利率剔除通货膨胀因素的利率

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的关系:

 

r为名义利率,i为实际利率,p为物价水平的变动率

实际利率越低,借款人愿意借入资金的意愿越强,贷款人愿意贷出资金的意愿越弱。

根据实际利率的计算公式,实际利率存在三种情况:

当名义利率高于通货膨胀率时,实际利率为正利率;

当名义利率等于通货膨胀率时,实际利率为零;

当名义利率低于通货膨胀率时,实际利率为负利率。

(五)年利率、月利率和日利率

按照计算利息的期限单位的不同,可将利率分为年利率、月利率与日利率。

第三节 利率的决定与影响因素

一、利率决定理论★★

(一)马克思的利率决定理论

马克思的利率决定理论建立在其对利息来源与本质分析的基础上。马克思提出,利息是贷出资本的资本家从借人资本的资本家那里分割来的一部分剩余价值,而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利息量的多少取决于利润总额,利率取决于平均利润率。马克思认为,利息只能是利润的一部分,因此,利润本身就成为利息的最高界限,平均利润率则成为利率的上限。在零和平均利润率之间,利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借贷双方的竞争。一般来说,如果资本的供给大于资本的需求,利率会较低,反之,利率会较高。

(二)西方利率决定理论

西方经济学家的利率决定理论主要从供求关系着眼,他们都认为利率是由供求均衡点所决定的。他们之间的主要分歧在于是什么供求关系决定利率。

1.传统利率决定理论

也被称为实际利率理论。这种理论强调非货币的实际因素在利率决定中的作用,认为储蓄和投资是决定利率的两个重要因素。利率则是由资本的供给(储蓄)和资本的需求(投资)两者之间的均衡所决定。通常情况下,当投资大于储蓄时,资本供不应求,利率会上升;反之,当储蓄大于投资时,资本供过于求,利率会下降。

2.恩斯的利率决定理论

强调货币因素在利率决定中的作用,认为利率决定于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数量的对比。该理论提出货币供给取决于央行发行的货币,货币需求主要取决于人们的流动性偏好。当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时,利率上升;反之,当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时,利率下降。

3.可贷资金论

可贷资金论将传统的利率理论和凯恩斯的利率理论结合起来,提出利率是由可贷资金的供给和需求决定的。可贷资金的供给包括某一期间的储蓄量和该期间货币供给量的变动额,可贷资金的需求包括同期间的投资量和该期间货币需求量的变化额。可见,储蓄、投资、货币供给、货币需求任一因素的变动都会引起利率的波动。

 

二、影响利率变化的其他因素

(一)风险因素

违约风险小,利率水平降低

(二)通货膨胀因素

通货膨胀引起货币购买力下降,本金贬值。

只有名义利率与通货膨胀率同比例的上升,实际利率才不会发生变化,不致降低资金贷出者贷出资金的意愿。

(三)利率管制因素

主要是影响市场中货币供给与需求的关系。

第四节利率的作用

一、利率的作用

(一)利率在微观经济活动中的作用

1.利率的变动影响个人收入在消费与储蓄之间的分配

2.利率的变动影响金融资产的价格,进而影响人们对金融资产的选择

3.利率的变动影响企业的投资决策和经营管理

(二)利率在宏观经济活动中的作用

利用利率可调节货币供应量,保证货币流通正常运行。

国家利用利率杠杆,调节总需求和总供给,促进国民经济更加协调健康的发展。

通过利率杠杆调节国际收支不平衡。

二、利率发挥作用的条件★★

(一)微观经济主体对利率的变动比较敏感

微观经济主体对利率的敏感程度可以用利率弹性来表示。如果我们说居民部门储蓄的利率弹性比较高,意思就是说居民部门的储蓄对利率的变动比较敏感,利率较小幅度的波动,就会引起储蓄量较大的波动。对投资也是如此。如果投资的利率弹性比较髙,那么,利率较小幅度的变动就会引起投资额较大幅度的波动。

(二)由市场上资金供求的状况决定利率水平的升降

市场上资金供不应求,利率上升,资金供大于求,利率下降。

(三)建立一个合理、联动的利率结构体系

在一国的利率体系中,基准利率处于核心地位。中央银行调整基准利率后,其他各种利率要随之进行相应的调整。

三、我国的利率市场化

逐步实现贷款利率市场化。

基本放开存款利率管制。

此外,还全面放开了外币存款利率管制。

中央银行利率调控体系逐步完善。

中国人民银行确定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思路:先放开货币市场利率和债券市场利率,再逐步推进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按照“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的顺序进行,逐步建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利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调控和引导市场利率,使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

第四章 汇率与汇率制度

第一节 外汇与汇率

一、外汇

(一)外汇的含义

外汇的动态定义:最初含义是指国际汇兑,即人们通过特定的金融机构(外汇银行)将一种货币兑换成另一种货币,借助于各种金融工具对国际间的债权债务关系进行清偿的行为。

外汇的静态含义:是指一切以外国货币表示的资产,包括外国货币、外币有价证券(如外国政府债券、信用级别比较高的外国公司债券和股票等)、外币支付凭证等。

(二)外汇的种类

1.按照能否自由兑换和自由向其他国家进行支付,外汇可划分为自由外汇和非自由外汇两大类。

自由外汇:是指无须货币发行国货币管理当局批准,就可以随时自由兑换成其他国家的货币或者向第三国办理支付的外汇,美元、欧元、日元、瑞士法郎、港元等都是自由外汇。

非自由外汇:是指不经货币发行国货币管理当局批准,不能自由兑换成其他货币或对第三国进行支付的外汇。

2.按照交割期限的不同,可将外汇分为即期外汇和远期外汇。

即期外汇:又称现汇,是指在外汇买卖成交后两个营业日内进行交割的外汇。

远期外汇:又称期汇,是指按远期外汇合同约定的日期在未来办理交割的外汇。远期外汇的交割期限可以短到1周,在多数情况下是1〜6个月,也可长达1年以上。

二、汇率★★

(一)汇率及其标价方法

汇率又称汇价、外汇行市或外汇牌价,是一国货币折算成另一国货币的比率,或者说是一国货币相对于另一国货币的价格。

国际上使用的汇率标价法:

1.直接标价法:指以一定单位的外国货币作为标准,折算成若干单位的本国货币来表示汇率。如果单位外币所能换取的本国货币越多,即外汇汇率上升,则说明本国货币对外贬值。

【注意】我国使用的是直接标价法

2.间接标价法:以一定单位的本国货币为标准,折算成若干单位的外国货币来表示的汇率。如果一定单位的本国货币折算的外国货币数量增多,则说明本国货币汇率上升,即本币升值,外币贬值。

(二)汇率的种类

1.基准汇率与套算汇率

根据制定汇率的方法不同,汇率分为基准汇率和套算汇率。

基准汇率:各国往往会选定一种或几种外国货币作为关键货币,制定各关键货币与本国货币的兑换比率,这个汇率被称为基准汇率。

套算汇率:又称交叉汇率,是根据本国基准汇率套算出本国货币对国际金融市场上其他货币的汇率,或套算出其他外币之间的汇率。

2.即期汇率与远期汇率

按照外汇买卖的清算交割期限不同,汇率分为即期汇率和远期汇率

即期汇率:在买卖双方成交后的当日或2个营业日内进行外汇交割,这种即期外汇交易所使用的汇率就是即期汇率,也叫现汇汇率。

远期汇率:也称期汇,指按远期外汇合同约定的日期在未来交割的外汇,交割期限可短至1周,一般1—6个月。

远期汇率与即期汇率之间的差额用升水、贴水、平价表示,远期汇率高于即期汇率则为升水,反之为贴水。

3.买入汇率、卖出汇率和中间汇率

从银行买卖外汇的角度区分,汇率可分为买入汇率、卖出汇率和中间汇率。

买入汇率:是银行向同业或客户买入外汇时所使用的汇率;

卖出汇率:是银行向同业或客户卖出外汇时所使用的汇率;

中间汇率:(买入汇率+卖出汇率)/2

在直接标价法下,买入汇率小于卖出汇率,即外币折合本币数较少的那个汇率是买入汇率,外币折合本币数较多的那个汇率是卖出汇率;在间接标价法下则相反。

4.官方汇率与市场汇率

按照国家对汇率管制的宽严程度,汇率可分为官方汇率和市场汇率。

官方汇率:亦称法定汇率,是指国家货币管理当局所公布的汇率。这种汇率具有法定性质,政府往往规定一国官方的外汇交易都应以该汇率为准。

市场汇率:是指在外汇市场上由外汇供求决定的汇率。

5.名义汇率与实际汇率

以是否剔除通货膨胀因素为标准,汇率可分为名义汇率和实际汇率。

名义汇率:外汇市场上公布的汇率通常都是名义汇率,没有剔除物价的因素。

实际汇率:是名义汇率用两国的价格水平调整后的汇率。

实际汇率等于名义汇率用外国与本国价格水平之比调整后的值,公式为:

实际汇率=名义汇率×(外国价格指数/本国价格指数)

实际汇率使我们能够完整测度两国产品相对(价格)竞争力的强弱。

(三)有效汇率及其测算

有效汇率是指某种加权平均汇率,它是一种货币与其他多种货币双边汇率的加权平均数。

第二节 汇率的决定与影响因素

一、汇率决定的各种理论解说★★★

(一)国际借贷说

(二)购买力平价理论

(三)汇兑心理说

(四)利率平价理论

(五)货币分析说

(六)资产组合平衡理论

(一)国际借贷说

国际信贷说是阐述汇率变动原因的主要理论。

该理论的几大内容:

(1)国际间的商品劳务进出口、资本输出入及其他形式的国际收支活动会引起国际借贷的发生;国际借贷又引起外汇供求的变动,进而引起外汇汇率的变动,因而国际借贷关系是决定汇率变动的主要因素。

(2)国际借贷按流动性强弱可分为固定借贷与流动借贷。前者尚未进入实际支付阶段;后者是已经进入支付阶段的借贷。

(3)只有流动借贷才对外汇供求进而对汇率产生影响;流动债权大于债务时,外汇供大于求,外汇汇率下跌;流动债权小于债务时,外汇供小于求,外汇汇率上升。

(二)购买力平价理论

基本思想:人们之所以需要其他国家的货币,是因为这些货币在其发行国具有购买商品和服务的能力,这样,两国货币的兑换比率就主要应该由两国货币的购买力之比决定。

购买力平价理论有两种形式:

(1)绝对购买力平价

(2)相对购买力平价

(1)绝对购买力平价

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以开放经济条件下的“一价定律”为基础。是指在不考虑交易成本的条件下,以同一货币衡量的不同国家的某种可贸易商品的价格应该是相同的。

表明当所有商品都满足一价定律,且在两国物价指数的

编制中各种可贸易商品所占比重相等的情况下,两国货币在某一时点上的汇率水平取决于两国物价指数(即货币购买力,因为物价指数的倒数就是货币购买力)之比。

(2)相对购买力平价

理论则认为,交易成本的存在使一价定律并不能完全存在,同时在各国物价指数的编制中,不同国家所选取的样本商品及其所占的权重也不相同。在此情况下,该理论提出,一定时期两国汇率水平的变动是两国之间相对通货膨胀率决定的,通货膨胀率较高的国家货币应该贬值,反之则应该升值。

购买力平价理论优点:

(1)从货币的基本功能——充当交易媒介的角度出发研究汇率的决定问题,抓住了汇率决定的主要方面;

(2)相比现行汇率,该理论可以相对精准地比较不同国家居民之间的生活水平,避免由于一国汇率偏高或偏低造成经济指标的扭曲。

购买力平价理论局限性:

(1)该理论将物价水平视为决定汇率的唯一重要因素,而在现实中,决定汇率的因素既多又复杂;

(2)在不同国家,因生产效率、收入水平和消费偏好的差异而存在的不可贸易品的价格差异,不可能通过套利行为促使价格趋同,因而总会存在汇率与购买力平价的背离;

(3)各国间的差异,难以在技术层面实现计算口径的统一,购买力平价的精准计算较为困难,故影响了其可操作性。

(三)汇兑心理说

强调人们的心理因素对汇率决定的影响,其理论基础是边际效用价值伦。

核心观点:人们之所以需要外国货币,除了需要用外国货币购买商品外,还有满足债务支付、

进行投资或投机、资本逃避等需求,正是这种需求使外国货币具有了价值。因此,外国货币的价值取决于人们对外国货币所做出的主观评价,而这种主观评价的高低又依托于使用外国货币的边际效用。由于每个经济主体使用外国货币会有不同的边际效应,它们对外币的主观评价也就不同,而不同的主观评价产生了外汇的供给与需求,供求双方通过市场达到均衡,均衡点就是外汇汇率。汇兑心理说阐明了人们的心理预期对汇率变动的影响,但由于过于强调心理因素,因此具有一定片面性。

(四)利率平价理论

(1)侧重于分析利率与汇率的关系。关注了金融市场参与者出于逃避盈利目的而进行的套利交易活动,即利用两国货币市场的利率差异,通过外汇买卖实现资金从低利率转移至高利率国家的行为;

(2)套利性的短期资本流动会驱使高利率国家的货币在远期外汇市场上贴水,而低利率国家货币将在远期外汇市场上升水,且升贴水率等于两国间的利率差。

作用及不足:

(1)对分析远期汇率的决定以及即期汇率与远期汇率的关系有重要价值;

(2)理论成立的前提是资本自由流动,且不考虑交易成本,但这种状态在现实中并不完全存在,因此,其结果并不完全应验;

(3)强调利差对汇率的决定作用,忽略了经济基本面对汇率的影响;

(五)货币分析说

货币分析说认为汇率的变动是由货币市场的失衡所引起的,而导致货币市场失衡的因素主要

有:国内外货币供给的变化、国内外利率水平的变化以及国内外实际国民收人水平的变化等。

货币分析说假定国内外资产之间具有完全的可替代性,之后从上述三个影响货币市场失衡的因素的变化进行分析。因为上述影响过程都通过货币数量的角度予以阐释,所以称为汇率决定的货币分析说。

(1)本国货币供给>货币需求时,本国汇率下跌;

(2)本国国民收入>国外居民收入时,本国货币需求增加,本国汇率上升;

(3)本国利率水平相对于国外利率水平提高更多时,本国货币需求减少,本国汇率下跌;

(六)资产组合平衡理论

资产组合平衡理论偏重于短期汇率决定的分析。

核心思想:

(1)一国的资产总量分布于本国货币、国内债券和国外债券之上,投资者会根据不同资产的收益率、风险及自身的风险偏好确定其最优的资产组合;

(2)在资产总量一定的情况下,均衡汇率就是投资者做出资产组合最佳选择时的汇率;

(3)一国货币供给量的变化、财政赤字增减导致国债发行规模的变化等因素都会导致原有的资产市场失衡,进而引起投资者调整其持有的国内外资产组合,引起资金在各国间的流动,影响外汇供求,汇率发生相应变动。汇率的变动又将使投资者重新评价并调整其所持资产,直至资产市场重新恢复均衡,此时的汇率即为新的均衡汇率。

二、影响汇率变动的主要因素★★★

(一)通货膨胀

(二)经济增长

(三)国际收支

(四)利率

(五)心理预期

(六)政府干预

第三节 汇率的作用

一、汇率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本国货币对外贬值,一般能起到促进出口、抑制进口的作用;

本国货币对外升值,一般能起到抑制出口、促进进口的影响。

通常来说,当出口商品需求价格弹性与进口商品需求价格弹性之和大于1时,汇率调整对该国进出口贸易收支状况会有较大的影响。

二、汇率对资本流动的影响★★

汇率变动对长期和短期资本流动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对长期资本流动影响相对较小,对短期资本流动影响相对较大。

三、汇率对物价水平的影响★★

从进口消费品和原材料来看:

本币贬值、外汇汇率上升,会引起进口消费品和原材料国内价格的上涨,进口消费品价格的上升直接带来物价的上涨,进口原材料价格的上升会引起与之相关的产成品价格的上升。进口商品价格上升对一国物价总水平的影响程度取决于进口商品在该国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比重越高,影响越大。反之,本币升值,外汇汇率下跌,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一国物价水平的上涨。

从出口商品看:

本币贬值,外汇汇率上升,会促进商品出口,在出口商品供给弹性较小的情况下,出口增加会加剧国内商品的供需矛盾,引起物价总水平的上升。

四、汇率对资产选择的影响★★

汇率变动会引发以不同货币计值的各类资产价格的重估,促使人们改变资产配置。

一国货币越趋向升值,人们越愿意持有该国货币和以该国货币计值的资产;

一国货币越趋向贬值,人们越倾向于减少持有该国货币和以该国货币计值的资产。

总结

汇率的作用总结:

一、影响进出口贸易:一般一国货币贬值会促进出口、抑制进口;

二、影响资本的流动:对长期资本的影响较小,对短期资本短期资本流动的影响较大;

三、影响物价水平:本币贬值,汇率上升,将导致进口产品价格上升;反之,本币升值,外汇汇率下跌,抑制一国物价水平的上涨;

四、资产选择:引发资产价格估值变动,促使人们改变资产配置。

第四节 汇率制度

一、汇率制度的种类★★

(一)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率制

固定汇率制是指两国货币的汇率基本固定,汇率的波动幅度被限制在较小的范围内,各国货币、当局有义务维持本币币值基本稳定的汇率制度。金本位制、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的制度都是固定汇率制度。

浮动汇率制是指一国货币当局不再规定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的比价,也不规定汇率波动的幅度,汇率由外汇市场的供求状况自发决定的一种汇率制度。按照政府是否对汇率进行干预,浮动汇率制度可分为自由浮动和管理浮动。自由浮动又称为清洁浮动,指货币当局不对外汇市场进行任何干预,完全由外汇市场供求决定本国货币汇率的涨落。管理浮动又称为肮脏浮动,指货币当局桉照本国经济利益的需要,干预外汇市场,使汇率朝有利于本国的方向浮动。

(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汇率制度的分类

1.无独立法定货币的汇率安排;

2.货币局制度;

3.其他传统的固定盯住制;

4.平行盯住汇率制度;

5.爬行盯住汇率制度;

6.爬行带内的浮动汇率制度;

7.不事先公布汇率干预方式的管理浮动制;

8.浮动汇率制。

【注意】前三类可划入固定汇率制,后五类可划入浮动汇率制

二、汇率制度的比较与选择★★

(一)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率制的优劣比较

1.赞成浮动汇率制:

(1)可以根据一国的国际收支变动情况进行连续微调,从而发挥汇率杠杆对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作用;

(2)浮动制下的投机是一种稳定性投机,降低了国际游资对一国汇率冲击的风险;

(3)浮动制下一国的货币政策具有自主性,可自发调节实现外部平衡。

2.赞成固定汇率制:

(1)固定汇率制相对稳定降低了国际贸易和投资的汇率风险,有利于促进国际贸易和投资;

(2)浮动制下盛行非稳定性投机,形成“羊群效应”,易扩大市场价格的波幅,而固定汇率制具有稳定性,政府介入后还能消除不确定性;

(3)固定汇率制可以防止中央银行对货币政策的滥用。

(二)汇率制度的选择

目前国际社会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既没有适用于所有国家的单一的汇率制度,也没有对各国

任何时期部使用的一成不变的汇率制度。各国汇率安排即使多种多样的,又在依据经济条件的改变而不断调整变化。

三、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演进

(一)计划经济时期的人民币汇率制度(1949-1978)

(二)转轨经济时期的人民币汇率制度(1979—1993)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的人民币汇率制度(1994年汇率并轨至今)

第五章 金融市场体系与功能

第一节 金融市场的含义与构成要素

一、金融市场的定义

金融市场是资金供求双方借助金融工具进行货币资金融通与配置的市场。在资金供求双方之间进行货币资金余缺的调剂,调剂方式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

直接金融市场:采用直接融资方式将资金的需求者通过发行债券和股票等直接融资工具直接从资金的所有者那里融通资金,由此形成的市场被称为直接金融市场。

间接金融市场:采用间接融资方式将资金的所有者将其手中的资金存放在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然后再由这些机构转贷给资金需求者,由此形成的市场被称为间接金融市场。

二、金融市场的构成要素★★★

在金融市场中,资金供求双方构成了市场参与的主体,而主体之间资金余缺的调剂通过金融工具完成,因此各类金融工具成为了市场交易的客体。

金融市场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

(一)市场参与主体

(二)金融工具

(三)交易价格

(四)交易的组织方式

(一)市场参与主体

政府部门、中央银行、各类金融机构、工商企业和居民个人等。

(二)金融工具

定义:金融市场至关重要的构成要素,所有货币资金交易都以金融工具为载体,供求双方通过买卖金融工具实现资金的相互融通。

1.金融工具的特征(4点)

(1)期限性

(2)流动性

(3)风险性

(4)收益性

2.金融工具的分类

(1)以期限的长短作为分类标准

货币市场工具(1年以内):包括商业票据、国库券、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回购协议等

资本市场工具(1年以上):包括股票、公司债券、中长期公债等

(2)以当事人所享权利与所担义务作为分类标准

所有权凭证:股票

债权凭证:其他金融工具

(3)以融资形式作为分类标准

直接融资工具:商业票据、政府债券、公司债券和股票等

间接融资工具:存款单、人寿保险单等

(4)以是否与实际信用活动直接相关作为分类标准

原生金融工具:主要包括票据、股票、债券等

衍生金融工具:包括期货、期权、远期、互换等

3.两种重要的金融工具:债券和股票

(1)债券。债券是政府、金融机构、工商企业等直接向社会借债筹措资金时,向投资者出具的、承诺按约定条件支付利息和到期归还本金的债权债务凭证。债券上通常载明债券的发行机构、面值、利率、付息期、偿还期等要素。

按发行主体分为:

①政府债券

②金融债券

③公司债券

①政府债券。政府债券是指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发行的债券,它以政府的信誉作保证,因而通常无须抵押品,其风险在各种债券中是最低的,利率水平也低于金融债券和企业债券。中央政府发行的债券统称国债,因国债以国家财政收入为保证,所以,一般不存在违约风险,故又有“金边债券”之称。

1年期以内的短期债券通常被称为国库券(货币市场的重要工具)

1年期以上的中长期债券通常被称为国家公债(资本市场的重要工具)

地方政府都可以发行债券,被称为地方公债

②金融债券

金融债券的发行主体是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

金融债券发行目的一般是为了筹集长期资金;

金融债券的信用风险要低于公司债券,流动性低于银行存款;利率要高于同期银行存款利率。

③公司债券

又被称为企业债券,是由公司企业为筹集资金而发行的债券。

公司债券按照不同的标准可分为不同的类别:

按抵押担保状况分为:信用债券和抵押债券

按内含选择权分为:可转换债券、可赎回债券、偿还基金债券和带认股权证的债券

按债券利率的确定方式分为:固定利率债券、浮动利率债券和指数债

按抵押担保状况可分为:

信用债券:是完全凭公司信誉,不需提供任何抵押品而发行的债券。一般只有具有良好声誉的大公司才能发行这种债券,而且期限较短、利率较高。

抵押债券:是以土地、房屋等不动产为抵押品而发行的一种公司债券。如果公司不能按期还本付息,债权人有权处理抵押品

按内含选择权可分为:

可转换债券:是指公司债券附加可转换条款,赋予债券持有人在一定的期限内按预先确定的比例将债券转换为该公司普通股的选择权。

可赎回债券:是指该债券的发行公司被允许在债券到期日之前以事先确定的价格和方式赎回部分或全部债券。

偿还基金债券:要求发行公司按发债总额每年从盈利中提取一定比例存入信托基金,定期偿还本金,即从债券持有人手中购回一定量的债券。

带认股权证的债券:是指公司债券可把认股权证作为合同的一部分附带发行。

按债券利率的确定方式可分为:

固定利率债券:是将利率印在票面上并按其向债券持有人支付利息的债券,该利率不随市场利率的变化而调整;

浮动利率债券:利率水平伴随着市场利率的变动而进行相应的调整;

指数债券:是指通过将利率与通货膨胀率挂钩来保证债权人不致因物价上涨而遭受损失的公司债券。

(2)股票。股票是股份有限公司在筹集资本金时向出资人发行的,用以证明其股东身份和权益的一种所有权凭证。持有者即为股票发行公司的股东,有权投票决定公司的重大事项决策权、分享公司收益;分担经营风险;不能退还股本,只能转让流通。

①股票按持有者所享有的权利不同可划分为优先股和普通股

普通股是股份有限公司的股票。普通股股东可以出席股东大会,具有表决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等;其股息、红利收益与股份有限公司经营状况有关。普通股的股东还具有优先认购权。

优先股是股份有限公司发行的具有收益分配和剩余资产分配优先权的股票。优先股股东具有两种优先权:一是优先分配权,即公司分配股息时,优先股股东分配在先;二是优先求偿权,即公司破产清算,分配剩余资产时,优先股的股东清偿在先。但优先股的股东没有表决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②依据股票上市地点和投资者的不同,我国的股票有A股、B股、H股、N股和S股。A股的正式名称是人民币普通股票。它是由我国境内公司发行,供境内机构和个人(不含台湾、香港、澳门投资者)以人民币认购和交易的普通股股票。

B股是由我国境内股份公司发行,以人民币标明面值,以外币认购,在境内(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供境内外投资者买卖的股票。上海证券交易所的B股以美元进行交易,深圳证券交易所的B股以港币交易。

H股、N股、S股分别是我国境内股份公司发行的、在香港、纽约和新加坡上市交易的股票。

③按投资主体的性质我国上市公司的股票还可分为国家股、法人股和公众股

国家股:指有权代表国家投资的部门或机构以国有资产向股份公司投资形成的股票。

法人股:指企业法人或具有法人资格的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以其依法可支配的资产投入股份公司形成的股票。

国家股和法人股被统称为国有股:一般不能上市流通转让,因此又被称为非流通股。

公众股:是指社会公众依法以其拥有的财产投入股份公司时形成的可上市流通的股票。同一家上市公司发行的股票就有流通股和非流通股之分,这被称为股权分置。

(3)债券与股票的区别

①股票一般无偿还期,而债券都是有偿还期限的。

②股东从公司税后利润中分享的股息和红利,普通股股息与红利与公司的经营状况有关,而债券持有者从公司税前利润中得到的是固定利息收入。

③当公司由于经营不善等原因破产时,债券持有者有优先取得公司财产的权力,其次是优先股股东,最后是普通股股东。

④普通股股东具有参与公司决策的权利,而债券持有者通常没有此权利。

⑤股票的风险比债券的风险要高。

⑥在选择权方面,债券持有者的选择权要比股票持有者的选择权多。

(三)交易价格

利率是金融市场中重要的一种交易价格;

股票的交易价格主要体现为流通市场上的买卖价格;

债券:票面利率与市场利率的差异,是决定市场转让流通价格的主要因素;

股票:股票收益率与市场利率的差异是影响股票交易价格的主要因素。

(四)交易的组织方式(2种)

1.场内交易:按照一定的交易价格针对某种金融工具展开交易时,如果是在交易所内完成的,即为场内交易方式,也叫交易所交易方式;

2.场外交易:凡是在交易所之外的交易都称为场外交易,也称为柜台交易方式。

第二节 金融市场的种类与功能

一、金融市场的种类★★

(一)按市场中金融工具期限的长短划分,金融市场可分为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

1.货币市场:又称短期金融市场,是指以期限在1年以内的金融工具为媒介进行短期资金融通的市场。同业拆借市场、回购协议市场、国库券市场、票据市场、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市场等都属于货币市场。交易期限短、流动性强、安全性高、交易额大是货币市场的主要特征。

2.资本市场:又称长期资金市场,是以期限在1年以上的金融工具为媒介进行中长期资金融通的市场。狭义的资本市场专指发行和流通股票、债券、基金等证券的市场,我们通常称其为证券市场。广义的资本市场除了证券市场外,还包括银行的中长期借贷市场。

(二)按市场中交易的标的物划分,金融市场又可分为票据市场、证券市场、衍生工具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等

1.票据市场:是指各种票据发行、交易的市场,是货币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2.证券市场:主要是股票、债券、基金等有价证券发行和流通转让的市场。

3.衍生工具市场:是远期、期货、期权、互换等金融衍生工具进行交易的市场。

4.外汇市场:狭义的外汇市场指的是银行间的外汇交易,包括各外汇银行间的交易、中央银行与外汇银行间以及各国中央银行之间的外汇交易活动,通常被称为批发外汇市场;广义的外汇市场:是指由各国中央银行、外汇银行、外汇经纪人及客户组成的外汇买卖、经营活动的总和,包括批发外汇市场及银行同企业、个人间外汇买卖的零售市场。

5.黄金市场:是专门集中进行黄金买卖的交易中心或场所。伦敦、纽约、苏黎世、芝加哥和香港的黄金市场被称为5大国际黄金市场。

(三)按金融资产的发行和流通特征划分,金融市场可分为发行市场和流通市场

1.发行市场:又称一级市场或初级市场,是票据和证券等金融工具初次发行的场所。主要功能是资金筹集。

2.流通市场:又称二级市场或次级市场,是对已发行金融工具进行转让交易的市场最重要的功能是能实现金融资产的流动性。

发行市场是流通市场存在的基础和前提;流通市场的出现与发展会进一步促进发行市场的发展。

(四)按交割方式划分,金融市场可分为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

1.现货市场:也称即期交易市场,是指交易双方达成成交协议后,在1-3日内立即进行付款交割的市场。其价格变动风险较小。

2.期货交易:是指交易双方达成成交协议后,并不立即进行交割,而在一定时间内交割,成交与交割的时间相分离,金融工具价格的波动会引起交易双方的损失或收益,风险较高。

(五)按有无固定场所划分,金融市场可分为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

1.有形市场:是指有固定交易场所的市场,一般指交易所市场。2.无形市场:是对交易所外进行的金融交易的统称,它的交易一般通过现代化的电讯工具在各金融机构、证券商及投资者之间进行。

(六)按金融交易的地域来划分,金融市场可分为国内金融市场和国际金融市场

1.国内金融市场:活动范围限于本国领上之内,参与交易的双方当事人都为本国的自然人和法人;

2.国际金融市场:活动范围则超越了国界,其范围可以是某一区域性的,如中东地区、东南亚地区等,也可以是世界性的。

二、金融市场的功能

金融市场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资金聚集与资金配置功能

1.金融市场为货币资金盈余者提供了多种可供其选择的金融工具,实现了资金聚集;

2.金融市场中各种金融工具价格的波动将引导货币资金流向最具有发展潜力,能够为投资者带来最大利益的部门和企业,从而实现金融资源的最优配置。

(二)风险分散和风险转移功能

1.金融市场上多样化的金融工具为资金盈余者的金融投资提供了多种选择,可以根据风险、收益偏好将盈余资金投资在不同的金融工具上,进行投资组合,从而分散了投资风险。

2.在金融市场上筹集资金的资金需求者面对众多的投资者发行自己的金融工具,这使得众多的投资者共同承担了该金融工具发行者运用这笔资金的经营风险。

(三)对宏观经济的反映与调控功能

金融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通常被称为国民经济的晴雨表,常常反映国民经济的宏观走势。金融市场对宏观经济调控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宏观调控中货币政策的实施离不开金融市场;

二是宏观调控中财政政策的实施也离不开金融市场。

第六章 货币市场

第一节 货币市场的特点与功能

一、货币市场的特点

货币市场是指以期限在1年以内的金融工具为媒介进行短期资金融通的市场。

特点:

(一)交易期限短

(二)流动性强

(三)安全性高

(四)交易额大

二、货币市场的功能

(一)货币市场是政府和企业调剂资金余缺、满足短期融资需要的市场

(二)货币市场是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流动性管理的市场

(三)货币市场是一国中央银行进行宏观金融调控的场所

(四)货币市场是市场基准利率生成的场所

第二节 同业拆借市场

一、同业拆借市场的含义

同业拆借市场是金融机构同业间进行短期资金融通的市场,其参与主体仅限于金融机构。金融机构以其信誉参与资金拆借活动;也就是说,同业拆借是在无担保的条件下进行的,是信用拆借,因此市场准入条件往往比较严格。

二、同业拆借市场的形成与功能

形成:源于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要求。同业拆借市场上交易的主要是商业银行等存款类金融机构存放在中央银行存款账户上的超额准备金,其主要功能在于为商业银行提供准备金管理的场所,提高其资金使用效率。

功能:在同业拆借市场的不断发展中,由于其交易期限的短期性、市场的高流动性和资金的快速到账性,同业拆借市场又成为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投资组合管理的场所。

三、同业拆借的期限与利率

(一)同业拆借的期限

期限有:隔夜、7天、14天、20天、1个月、2个月、3个月、4个月、6个月、9个月、1年等,其中最普遍的是隔夜拆借。

政策性银行、中资商业银行、中资商业银行授权的一级分支机构、外商独资银行、中夕卜合

资银行、外国银行分行、城市信用合作社、农村信用合作社县级联合社拆入资金的最长期限为1年;

金融公司、保险公司拆入资金的最长期限为3个月;企业集团财务公司、信托公司、证券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拆入资金的最长期限为7天。

(二)同业拆借利率

——同业拆借利率是一个竞争性的市场利率,同业拆借市场上资金供给与需求的力量对比决定了同业拆借利率的变动。

——同业拆借利率是货币市场的基准利率,在整个利率体系中处于相当重要的地位,它能够及时、灵敏、准确地反映货币市场的资金供求关系,对货币市场上其他金融工具的利率具有重要的导向和牵动作用,因此,它被视为观察市场利率趋势变化的风向标。

——中央银行对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影响机制是同业拆借市场上的资金供给,影响工具是货币政策工具,如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业务。

——中国人民银行借鉴国际经验,推动了报价制中国货币市场基准利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上升,同业拆借利率上涨。

(三)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Shibor)

是由信用等级较高的银行自主报出的人民币同业拆出利率计算确定的算术平均利率,属于单利、无担保、批发性利率,包括从隔夜到1年的16个期限品种,目前对社会公布8个品种。

Shibor是2007年由中国人民银行推出,在生成方法和报价行选择等方面沿用了伦敦银行同业拆放利率等国际主要货币市场基准利率的通行做法。

特征:

一是具有市场代表性,与拆借、质押式回购利率高相关;

二是与货币市场利率间的利差稳定性不断增强;

三是以Shibor为基准的市场交易不断扩大。交易主体主要集中在债券市场、票据市场和衍生品市场。

四、我国的同业拆借市场

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后,确立了新的“统一计划、划分资金、实贷实存、相互融通”信贷资金管理体制,鼓励金融机构利用资金的行际差、地区差和时间差进行同业拆借。于是,一些地区的金融机构开始出现同业拆借活动,但拆借量很小,没有形成规模市场。

1986年1月,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管理暂行条例》,对银行间资金的拆借作出了具体规定。从此,同业拆借在全国各地迅速开展起来。

1990年,中国人民银行下发了《同业拆借管理试行办法》,第一次用法规形式对同业拆借市场管理做了比较系统的规定。

1993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国务院整顿拆借市场的要求,再次对拆借市场进行整顿1996年,全国统一的同业拆借市场网络开始运行,标志着我国同业拆借市场进入一个新的规范发展时期。

1996年6月,人民银行放开了对同业拆借利率的管制,拆借利率由拆借双方根据市场资金供求状况自行决定,由此形成了全国统一的同业拆借市场利率——Chibor。

2007年1月4日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的正式运行,标志着中国货币市场基准利率培育工作的全面启动。

第三节 回购协议市场

一、回购协议与回购协议市场

回购协议市场就是指通过回购协议进行短期资金融通的市场。回购协议是证券持有人在卖出(或质押)一定数量证券的同时,与证券买人方签订协议,双方约定在将来某一日期由证券的出售方按约定的价格再将其出售的证券如数赎回。从表面上看,回购协议是一种证券买卖,但实际上是以证券为质押品而进行的一笔短期资金融通。证券的卖方以一定数量的证券进行质押借款,条件是一定时期内再购回证券,且购回价格高于卖出价格,两者的差额即为借款的利息。同一项交易,从证券提供者的角度看是回购,从资金提供者的角度看是逆回购。

按证券的所有权在回购交易中是否发生了实质性的转移,回购协议分为买断式回购与质押式回购。

买断式回购指证券持有人(正回购方)将证券卖给证券购买方(逆回购方)的同时,交易双方

约定在未来某一日期,正回购方再以约定价格从逆回购方买回相等数量同种证券的交易行为。交易中,相应证券从正回购方账户过户至逆回购方账户,逆回购方在回购期间拥有相应证券的所有权和使用权。

质押式回购指资金融入方(正回购方)在将证券出质给资金融出方(逆回购方)融入资金的同

时,双方约定在未来某一日期由正回购方按约定回购利率计算的资金额向逆回购方返还资金,逆回购方向正回购方返还原出质证券的融资行为。质押式回购的逆回购方在证券回购期内不拥有证券的所有权,不能动用证券。

二、回购协议市场的参与者及其目的

回购协议市场的参与者十分广泛:中央银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非金融性企业都是这个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在美国等一些国家,甚至地方政府也参与这个市场的交易活动。

中央银行参与回购协议市场的目的是进行货币政策操作。回购协议是中央银行进行公开市场操作的重要形式。

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参与回购协议市场的目的是在保持良好流动性的基础上获得更高的收益。无担保的特性使得一些不知名的中小银行很难从同业拆借市场上及时拆入自己所需的临时性资金,而回购协议的证券质押特征则解决了这个问题。

非金融性企业参与回购协议市场的积极性很高,因为逆回购协议可以使它们暂时闲置的资金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获得高于银行存款利率的收益,而回购协议则可以使它们以持有的证券组合为担保获得急需的资金来源。

三、回购协议的期限与利率

回购期限:从1天到数月不等,期限只有1天的称为隔夜回购,1天以上的称为期限回购协议。

最常见期限在14天之内。

回购利率:约定的回购价格与售出价格之间的差额反映了借出资金者的利息收益,它取决于回购利率的水平。回购利率与证券本身的年利率无关,证券的流动性越高,回购利率越低;证券的到期期限越长,回购利率越低;回购的期限越长,回购利率越高。完全担保的特点决定了回购利率通常低于同业拆借利率等其他货币市场利率。

回购价格=售出价格+约定利息

图片

 

国际金融理论与实务读书笔记(自考《金融理论与实务》复习资料)

地位与性质:短期国库券的拍卖发行通常需要专门的中介机构进行,其中最重要的中介机构是一级交易商。

定义与作用:是指具备一定资格、可以直接向国库券发行部门承销和投标国库券的交易商团体,一般包括资金实力雄厚的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一级交易商通过整买,然后分销、零售,使国库券顺利地到达最终的投资者手中,形成“批发—零售一体化”的分工型发售环节,有利于降低发行费用、减少发行时间,明显地提高了发行效率。

二、国库券的流通市场

国库券的流通市场非常发达,市场参与主体十分广泛,中央银行、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企业、个人及国外投资者等都广泛地参与到国库券市场的交易活动中。

各国法律大都规定,中央银行不能直接在发行市场上购买国库券,因此,中央银行参与国库券的买卖只能在流通市场上。中央银行买卖国库券的市场被专业化地称为“公开市场”。国库券的流通市场是中央银行进行货币政策操作的场所。

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投资国库券的主要目的在于实现安全性、收益性与流动性相统一的投资组合管理。国库券的高安全性、高流动性和税收优惠(各国通常规定来自国库券的收入免缴所得税)

特点使各类金融机构都将其作为投资组合中的一项重要的无风险资产。

非金融企业和居民个人参与国库券市场的交易活动大都通过金融中介机构。

三、我国的国库券市场

我国的国库券市场:只需要了解目前我国国库券市场不发达,目前规模依然较小即可。

【考点】货币市场—国库券市场

第五节 票据市场

一、商业票据市场

商业票据是一种由企业开具,无担保、可流通、期限短的债务性融资本票。由于无担保,所以只有信誉卓越的大公司才有资格发行商业票据。

商业票据的期限较短,期限不超过270天,通常在20天至45天之间。

我国的《票据法》将票据仅仅作为商品交易支付和结算的工具,并不希望票据当事人利用票据进行纯粹的融资活动。

(一)商业票据的发行市场

1.发行人与投资人

2.发行方式

3.发行与贷款承诺

1.发行人与投资人

发行人:并不仅仅局限于工商企业,事实上,各类金融公司更是这个市场的重要筹资主体。金融公司是一种金融中介机构,它常常附属于一个制造业公司,其主要业务是为购买该企业产品的消费者提供贷款支持。

投资人:商业票据的投资人极其广泛,商业银行、保险公司、非金融企业、信托机构、养老基金、货币市场基金等都是商业票据的购买者。

2.发行方式

商业票据的发行分为直接募集和交易商募集两种方式。要看其是否经过交易商或中介机构。

无论是直接募集还是交易商募集,商业票据大都以贴现方式发行。

3.商业票据的发行与贷款承诺

贷款承诺,也叫信用额度,即银行承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以确定的条款和条件向商业票据的发行人提供一定数额的贷款,为此,商业票据的发行人要向商业银行支付一定的承诺费。

贷款承诺降低了商业票据发行人的流动性风险,也降低了票据购买者的风险,降低了票据的利率水平。

(二)商业票据的流通市场

商业票据的流通市场不发达。商业票据的持有者一般都将票据持有到期。如果票据的持有者有

迫切的现金需要,他可以把票据回售给交易商或发行人。

二、银行承兑汇票市场

承兑:是指商业汇票到期前,汇票付款人或指定银行确认票据记明事项,承诺在汇票到期日支付汇票金额给汇票持有人,并在汇票上签名盖章的票据行为。如果是银行在汇票上签名盖章,承诺在汇票到期日承担最后付款责任,则此汇票为银行承兑汇票,是货币市场中的一种重要金融工具。

银行承兑汇票将购货商的企业信用转化为银行信用,从而降低了商品销售方所承担的信用风险,有利于商品交易的达成。

三、票据贴现市场

票据贴现市场是指将未到期票据进行贴现,为客户提供短期资金融通的市场。贴现是指持票人在票据尚未到期前在贴现市场上寻求变现,受让人扣除贴现利息后将票款付给出让人的行为。票据贴现是商业银行重要的资产业务之一。

贴现利息=汇票面额×实际贴现天数×月贴现利率/30

贴现金额=汇票面额-贴现利息

如果在此张银行承兑汇票到期前贴现银行也出现了融资需求,则贴现银行可以将这张银行承兑汇票向其他金融机构进行转让。转让给其他商业银行,叫转贴现;转让给中央银行,叫再贴现。

票据的贴现直接为企业提供了融资服务;转贴现满足了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间相互融资的需要;再贴现则成为中央银行调节市场利率和货币供给量、实施货币政策的重要手段。

四、中央银行票据市场

中央银行票据是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发行的短期债务凭证,其实质是中央银行债券。之所以叫“中央银行票据”,是为了突出其短期性特点。大多数中央银行票据的期限在1年以内。中央银行发行票据的目的不是筹集资金,而是减少商业银行可以贷放的资金量,进而调控市场中的货币量,因此,发行中央银行票据是中央银行进行货币政策操作的一项重要手段。

第六节 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市场

一、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市场的产生与发展

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缩写为CDs),是由商业银行发行的具有固定面额、固定期限、可以流通转让的大额存款凭证。顾名思义,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市场就是发行与流通转让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的市场。

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市场首创于美国。1961年2月,为了规避“Q条例”对银行存款利率的限制,克服银行活期存款数量因通货膨胀的发生而持续下降的局面,花旗银行开始向大公司和其他客户发行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

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与普通定期存款的区别:

第一,存单面额大,通常在10万美元与1000万美元之间。

第二,存单不记名,便利存单持有人在存单到期前在二级市场上将存单转让出去。

第三,存单的二级市场非常发达,交易活跃。

二、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市场的功能

商业银行是主要筹资者,通过发行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可以主动、灵活地以较低成本吸收数额庞大、期限稳定的资金,甚而改变了其经营管理理念。

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市场的投资者种类众多,非金融性企业、非银行性金融机构、商业银行、甚至富裕个人都是这个市场的积极参与者。

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到期前可以随时转让流通,具有与活期存款近似的流动性,但与此同时又拥有定期存款的收益水平,这种特性极好地满足了大宗短期闲置资金拥有者对流动性和收益性的双重要求,成为其闲置资金重要运用的场所。

三、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的期限与利率

期限:最短的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是14天,典型的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的期限多为1个月到4

个月。也有6个月的,超过6个月的存单较少。

利率:发行银行的信用评级、存单的期限和存单的供求量是决定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利率水平的主要因素。通常来说,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的利率水平略高于同期限的国库券利率,利差为存单相对于国库券的风险溢价。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