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路出家的投资银行家 读后感(精彩章节)

半路出家的投资银行家 读后感(精彩章节)

作者简介

乔纳森·尼,精品投行(Boutique Investment Bank)的合伙人,同时也是哥伦比亚商学院传媒课程项目的负责人和金融经济学系的兼职教授。《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等媒体的撰稿人。

内容简介

过去的10年,见证了投资银行业的热闹纷呈,也交替着经济的繁荣与衰落。高盛、摩根士丹利、美林、雷曼、贝尔斯登,这些响当当的名字曾经让无数聪明而富有野心的年轻人心生向往、顶礼膜拜。投资银行家这群神秘、富有、极具权势的社会精英,是如何操控价值上百亿美元的大宗并购,影响商业巨头、企业财团重大商业决策的?

《半路出家的投资银行家:华尔街10年变迁内幕》作者乔纳森·尼是一个半路出家的投资银行家。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进入了华尔街极具声望的高盛银行,而后跳槽到摩根士丹利。他见证了这个行业经历的一段特殊时代——因互联网经济高速发展而出现惊人业务量的时代,一个令人振奋的年代,以及之后随泡沫破灭而出现的灾难。作者以促人深省的幽默和无所畏惧的坦诚,揭开了投资银行家的神秘面纱,展现了投行业的原始面貌,让我们得以一窥那些充满魅惑力的故事——藏于华尔街最有权势的公司背后的故事。

章节以及概要

第一章 与投行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并购组的银行家们不得不花费大部分时间思考挖掘项目,进行电话营销,偶尔得到机会就去向客户正式推销(pitch)他们的服务,尽管几乎每次都以失败告终。投资银行向客户推销金融服务时,通常会使用一种道具,这种在投资银行家生涯里举足轻重的东西就叫做“建议书”。即使在今天,不管是伦敦还是别处,胡乱编就一本本厚厚的建议书可能是从事投资银行的年轻分析员和经理们最感乏味的事情。

第二章 半路出家的投资银行家

我在商学院的时候就对高盛的企业文化有深刻认识。规矩刻板,等级森严,没有个性。他们吸引了不少当过兵的、校园运动队的和信奉天主教的毕业生(凯文三者都是),这些人习惯于服从命令,埋头拉车。想象一下这样的同事和工作环境。无休止的面试,每个人都可以投否决票。这不是我的生活。这种事决不会发生。

第三章 独立王国 

在人心险恶的金融世界里,家族企业的成功部分归功于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除非确有必要,他们对邀请外部人员加入合伙人队伍持反对态度,这种心态很容易理解。在高盛,整整50年里合伙人都来自高德曼和盛克斯两个家族。另外一个犹太人公司,雷曼兄弟公司出现外姓合伙人的年代更晚。

第四章 “问西德尼-温伯格吧” 

那个时代唯一的象征性人物就是西德尼-温伯格。从1930年开始到1969年去世,他一直是高盛的掌门人。温伯格所代表的价值观——忠诚、谦卑、独立、公众服务意识、诙谐幽默——现如今经常被念叨,却很少被实践。这些价值观所带来的一些特殊规则虽然长久以来一直被沿用着,但看上去却无可挽回地过时了。竞争对手认为,这些价值观和规则只不过是用来装点高盛这块牌子而已。

第五章 投资银行家到底在干些什么

说到底,投资银行是一种推销员业务,尽管投行家们不愿承认这一点,特别是在高盛,大家都认为单纯的“推销员”工作档次要比投行低。做推销员最难的就是打电话,特别是给陌生人打电话。只要销售清单里有资产要卖,不管这资产是否存在争议,都是推销员给别人打电话的绝好理由。如果你掌握得当,你可以通过这个机会对一家公司有很深入的了解。如果对方表示对购买没有兴趣,追问一下对方为什么,就可以使你在很大程度上了解对方的想法。“或许我们可以一起吃个午饭,那样就更能了解您对X公司哪方面感兴趣?”如果这笔生意对这家公司具有战略意义,那就更好了。如果你出售的是他们想要的资产,那么高管们是很乐意被你骚扰的。如果你很有礼貌地对待他们,经常给他们提供信息,并真正地了解他们,那么,你在为自己做事的同时也是在为客户提供服务。我有很多关系良好的客户关系一开始都是这么建立起来的,通过推销点东西给他们——有时候成功了,有时候没成功。

第六章 并购文化 

现在,我每天都在做的事情就是一个接一个地兜售出版公司,可以这么说,并购是纽约投资银行家工作的主要内容,也是他们长久以来一直干着的行当。事实上,投资银行是在20世纪60年代企业联合的购并狂潮之后,才将注意力集中到并购的前景上,并认为凭借自身的能力或资格会取得源源不断的业务。

第七章 约翰-桑顿的崛起

桑顿以惊人的速度从管理委员会的普通成员一跃成为总裁,并成为接替乔恩CEO职位的汉克-保尔森的接班人,直到后来被那拨几年前和他一起策划乔恩下台的人赶出局。桑顿在高盛的职业轨迹正反映了市场高涨以及随之而来的崩溃,如何重塑高盛及至整个投资银行业。

第八章 摩根斯坦利 

有效地共享公司的知识资源,这是高盛在行业利润率下降的情况下仍然保持华尔街最佳投资银行的关键因素。然而,对我来说,摩根斯坦利能让我全权负责一批客户,并靠自己的能力去争得项目,付出这样的代价实在不算什么。这里有一帮传媒体行业组的专业人员为我提供互补的专业技术和客户关系,有坚实的股票研究人员支持,还有包括乔-佩雷拉和其他参与我入职过程的高级银行家的支持。对于这样一份全新的工作来说,很难找到比摩根斯坦利更能让我大展拳脚的舞台了。

第九章 门面已破

2000年下半年,牛市走到尽头,顶尖投资银行先前占主流的追求卓越的公司文化和为客户服务的精神成为时代的牺牲品。取而代之的是明星文化以及由此产生的系统性标准降低,其中包括招聘标准、承销标准、研究标准、应对冲突的标准、工作质量标准、团队合作标准以及行为标准。这些低标准不仅出现在投资银行员工身上,也出现在客户身上。整个行业面临着萧条扩大的趋势,人们怀疑这些机构能否重铸曾经的辉煌,抑或是裂痕太深已经无法弥补。正如我们眼前将要看到的,在复苏的年代里,人们所做的努力大多是在还旧帐,而不是重新树立旧时做业务的原则。

第十章 天才银行家的戏剧人生 

银行家是这个世界上最贪婪的人,这句话没一点也错。互联网突然之间成为一夜暴富的捷径,那么,银行家们从投行这扇门争先恐后地涌向网络那扇门又有什么可奇怪的呢?公平地讲,到目前为止这种说法不仅为广大公众所接受,银行家们也都表示了认同。

第十一章 代表买方 

作为买方代表,为收购提供融资则是取得项目成功的关键所在。在这种情况下,投资银行家扮演着两种不同的有着潜在冲突的角色:一是对交易各方提出客观建议的顾问,另一是将客户介绍给公司内部的提供融资的专家。当融资条款对客户不具备竞争力时,财务顾问的客观建议是另寻融资渠道,这时,两个角色产生出明显的冲突。

第十二章 为能人准备好红地毯 

由于业务环境的恶化已达到不可否认的境地,主要投资银行在2001年初宣布了第一轮的裁员。对已经10年没有裁员的摩根斯坦利来说,这个第一轮尤为困难。上一个市场调整是在1994年,大家还记得当年高盛两轮残酷的裁员,而当时摩根斯坦利得到了“人才的购入良机”。但是,这次成本和收入之间的巨大差异使这次不可能像上次那样温和。

第十三章 投行高层 

泡沫破灭时期这些争斗的性质以一种诡异的方式进一步强化了牛市时期所产生出的价值观。如果说牛市标志着在这些公司中名人文化的抬头,那么,代表着熊市的极度个性化的斗争就像是一种新的世界秩序的自然延伸,它的逻辑就是,个人利益远远高过公司利益。就在不久前,公司和客户的利益占据着统治地位,然而牛市使这样的价值观遭到质疑。

第十四章 精英神话 

这些银行家们一路走得顺风顺水,优良的成绩,过硬的SAT分数,最好的大学,不错的工作,顶尖的专科学院,最终确保他们进入顶尖的投资银行。现在,他们成了华尔街上的失业者,如果还有一线希望的话,他们愿意屈就中型投行以谋得一个职位。那些在网络潮中离开银行投身互联网创投公司的人压力更大,他们的履历表因从银行到互联网而显得前后不连贯,个人前景也就更加惨淡。

第十五章 次级小公司之王 

我很清楚这种“解决方案”的苦心之处。对哈兰德来说,我既不占他部门的编制,也不再拥有传媒组联席负责人的身份,但他仍然可以分享我创造的业务收入。他还可以时不时地把几个出版业大客户从我手里挖走,分配给其他银行家,从而进一步削弱我的优势和影响力。而对管理层来说,既保住了一名原本就为数不多的能带来收入的银行家,又不需要对整个传媒和电信组进行结构重组。

第十六章 漫长的道别 

吸引我加入投资银行的理由是,我将有能力影响决策者,认识到这一点,我甚至怀疑是否会后悔离开这里。不管行业整体还是我个人的情况如何糟糕,我仍然应该想想是否还有其他的选择。是不是有这样的职位,既可以同样接触到决策者,又可以不受制于大机构的繁杂限制?我不知道答案,但我知道这已经无关紧要。不管我如何喜欢投行世界的这些方面,它在我值得为之努力的全部事业中已变得微不足道。我开始意识到前面提到的行业变化已经冲淡了投行所提供的服务价值。

编辑推荐

一个意外踏入投资银行界的门外汉,摇身变为可以呼风唤雨的投资银行家,一群神秘、富有、极具权势的投行精英,周旋于商业巨头,超级富豪、实力玩家之间,演绎了一场从辉煌到幻灭,极富戏剧性的行业巨变。

次贷危机愈演愈烈,美国再次爆发金融“海啸”,全球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宣布破产,证券业巨头美林证券面临收购,华尔街五大投行仅剩两家,是否还会有更多的金融机构倒下?

风雨飘摇的投资银行业究竟发生了什么?曾经呼风唤雨的投行精英未来路在何方?本书首次揭开投资银行业的内幕,让外界得以窥见金融业背后的真相!

 

媒体评论

 

本书以流畅的译笔在告诉国人:国际投行头上的光环已暗淡了些,本是无可非议、利润至上的投行,同样是把“双刃剑”。读罢此书值得玩味:如何抵消“韧锋”所指、冲击一国经济稳定的负面影响?

——夏斌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

译者以生动的语言,将作者作为投资银行家的职业生涯展现给中国的读者,使对投资银行感兴趣的人,能够了解投资银行家神秘、炫目和充满诱惑背后的真实生活和巨大利益驱动的文化价值理念。相信读者阅后会对“挑战”、“雄心勃勃”、“社会精英”、“资本运作”等与投资银行家紧密相连的词汇有新的诠释和理解。

——汪建熙 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

投资银行家们一向声称,他们用知识和不断创新的工具,促进了全球资源的更有效配置;但通过阅读本书,我们也看到了,在经济金融化、资产证券化的大潮中,投行的传统价值——专业、诚信、长期化的客户关系,已经被短期利益严重侵蚀,不少投行的行为都在异化和变质,并成为扭曲的“资产依赖型经济”的一部分。这本生动而严肃的著作,让我们清醒,让我们反思。

——秦朔 《第一财经日报》总编辑

本书作者乔纳森·尼通过一个业内人的视角,以风趣而不失严谨的笔调,详尽记录了投资银行业十几年来的变迁,描绘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揭开了投资银行家这群社会精英的神秘面纱,是迄今为止国内出版的有关投行业的书籍中,难得一见的佳作!

——关文 《上海证券报》总编辑

这是我目前看到的最为精彩的关于投资银行家的一本书。它非常生动地告诉人们投资银行家的功能及角色,对于人们深刻理解金融业及投资银行业乃至宏观经济,都非常有帮助。译者贝多广先生确实对投资银行实践及学术都有自己独特的眼光,选准了这本好书,值得读者感谢。

——魏杰 著名经济学家、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