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皇后隆裕的一生悲歌(我所知道的末代皇后隆裕)

隆裕临走的那几天,病得很厉害。整张脸瘦得只剩下皮包骨,肚子高高鼓起。太医说这是肝郁,也就是心中有闷气,其实她心里面抑郁的是什么,所有人都心知肚明。

1913年2月22日,她终于要走了,躺在床上,已经不能动换了。她召来跟前的大臣世续说:“爱卿,你看看我,看看我们孤儿寡母的。自古以来的皇孙贵胄有几人像我们这样凄惨的。有什么办法呢?我们这大清朝已经如同这长满皇宫的荒草,已成了往事,我知道这样是个正确的选择,但是我死了又有什么脸面去见列祖列宗。”

她又看了看,旁边抹眼泪的溥仪,轻轻叹息了一声,伸出手想摸摸他的头,只可惜也没了力气,哑着嗓子说:“母后就要走了,你自己要好自为之。”

她心里其实还是放不下。大清朝已经没了,但是这个兼祧的儿子,她却怎么也放不下,他还太小,可是自己再也照顾不了他。

可是等到这句话说完,所有人都在听她还有什么遗言的时候,她却半晌没了声响。世旭上前看了几次,只见隆裕两双眼睛直勾勾的,嘴里在呼哧呼哧地响,想要说话,可是喉咙里被痰卡住,发不出声。

她只是用手指着溥仪,眼里都是泪水,胸口剧烈起伏着,一口气将吐未吐,却突然两眼一翻,撒手归天去了。

末代皇后隆裕的一生悲歌(我所知道的末代皇后隆裕)

这一年,隆裕46岁。

这个可怜的女人就这么样结束了她的一生。这个女人也终于可以松一口气。

末代皇后隆裕的一生悲歌(我所知道的末代皇后隆裕)

1912年的冬天特别冷,这个冬天,是属于清末最后一个皇太后隆裕的。这个冬天,被人忽视了一辈子的隆裕终于发现自己被需要了,只不过这种被需要是她从来没想到,也从来不想接受的——退位。可是她别无选择。

赵秉钧等人要求清室退位最后通牒式的奏章,被放在养心殿整整搁了三天,隆裕毫无动作。

第四天,赵秉钧等不及了,接连催促,隆裕才同意把这天大的事情给办了。

2月12日的这一天,隆裕太后带着清朝的末代光绪溥仪,在紫禁城养心殿里举行了她一生中最后一次朝见礼仪,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是宣读以6岁的宣统皇帝的名义拟出的退位诏书。

可是那个逼宫日甚,四处谋求好处的袁世凯却没有来。他是聪明的,不管这个“同求共和”的名声是好还是坏,他都不愿意背。

文件盖章生效,当御玺用印时,隆裕太后泪洒旨面。

想到几百年的江山最终在自己手里断送,日后如何去见地下的列祖列宗,抽泣就变成号啕,大放悲声:“祖宗啊祖宗……”

大臣们见状,几人开始用朝袖抹泪,作为领班大臣的胡惟德自然也要干哭几声。

末代皇后隆裕的一生悲歌(我所知道的末代皇后隆裕)

赵秉钧心中只腻歪,对于大清朝他心中的感情并不深,心想着抓紧把差事办完才要紧。于是直劲儿朝胡惟德使眼色,让他催促隆裕快点收场,宣布诏书。

胡惟德正色道:“大局已如此,还望太后保重。太后英明睿智,顾全天下百姓,保全皇室上下……如今优待条件已定,还请太后放宽心,安心退养。”

他见隆裕依然故我,仿佛突然想起,“太后节哀,我里还有南方革命党发来的一份紧急电文,言今日午正之前清帝不逊位,则收回优待条件……”

隆裕一听,止住悲声,呆愣了片刻,抬手交出诏书:“钤印大宝,昭示天下。”……

自此,清朝268年的统治宣告完结,在中国延续了2133年的也同时封建帝制宣告结束。

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帝制的结束是一种全新的开始,但是对于已经在大清朝生活了40多年的隆裕来说,这种结束,却并不习惯。

退位诏书生效的第二天早上,隆裕依然穿戴整齐,风风火火去上早朝。

她一直在等大臣上朝,可是过了很久,袁世凯几位大臣依旧不见踪影。

这时,她才懵懵懂懂地问身边的人:“今天的军机大臣们怎么还不来?”

奏事处回答说,“袁世凯说了,从此都不来了。”

隆裕太后大惊失色,又洒然一笑“没有大清国了,共和了!”

末代皇后隆裕的一生悲歌(我所知道的末代皇后隆裕)

从此,她起居无常,食不下咽。

她焦虑过了头,常常在宫里漫无目的走来走去,嘴里念叨着:“大清国被我断送了……大清国被我断送了……”

第二年,隆裕就去世了。形容枯槁。

末代皇后隆裕的一生悲歌(我所知道的末代皇后隆裕)

性格决定命运。

这句话放在隆裕身上再合适不过了。在《一个美国人眼中的晚清朝廷》这本书里,详细记载了皇后平时的为人处世:

她长得一点都不好看。她面容和善,常常一副很悲伤的样子。她稍微有点驼背,瘦骨嶙峋。脸很长,肤色灰黄,牙齿多是蛀牙。

我们觐见她时向她问候致意,她总是以礼相待,却从不多说一句话。

每到夏天,人们就会看到皇后在侍女的簇拥下,漫无目的的散步。她也总是怕打扰到别人,所以绝不插手任何事情。

她很安静,把自己从这纷乱的宫闱里摘了出来。她没有一点争权夺利的心,而且长得很不好看,龅牙驼背,这副尊荣的女子,在那个时代,属于典型的非福相,据相书上说,很不旺夫的。她之所以能被选为皇后,只是因为她有一个姑妈——也叫叶赫那拉的西太后慈禧。

末代皇后隆裕的一生悲歌(我所知道的末代皇后隆裕)

这个姑妈,把自己的内侄女派给光绪做皇后,一来是想更好地控制小光绪,二来,也是更重要的,是想让方家园(她的娘家所在地)的人,有人能从大清门进宫,替她出了这口闷气。

慈禧虽说贵为说一不二的太后,但出身偏妃,却是她永远的痛。

慈禧的想法可以理解,是想要更好控制光绪。但本名静芬的隆裕还有姐姐妹妹,长得并没有那么磕碜,甚至按照现在的标准来看还算美人坯子,为什么不选择她们做皇后,甚至还早早被慈禧指婚出去了?

原因很简单,除了隆裕长得丑不会被光绪喜欢之外,就是因为她这不争不抢的性子。

由于爷爷的大姐是家里的第一个孩子,所以家里一直很娇惯她,长相非常漂亮,但性子非常急躁,家里的事情几乎不怎么管。爷爷的三姐是一个平时不怎么说话的人,脾气也非常暴躁,只要一遇到事情马上就火冒三丈。只有爷爷的二姐隆裕,无论是才华还是性格都很出色。

这段话摘自《我所知道的末代皇后隆裕》一书,作者叶赫那拉·根正据称是慈禧太后内侄曾孙,他的爷爷是隆裕皇后的亲弟弟,这本书是作者据爷爷口述撰写而成。

书里面写的很清楚,隆裕的大姐和小妹虽说漂亮,可性格却不怎么样,而隆裕,无论才华还是性格都很出色。究竟怎么个出色法,作者也做出了详细的解释。

隆裕不同于一般的女孩子,温柔娴静,处理事情也很圆满,从来不多说一句话,但很能干。对于一般女孩子来说,隆裕在读书方面几乎就是天才。

这样的评述难免带有后人对自家前辈的美化与夸大,但也可以看出,比起两位姐妹,隆裕应该更容易调教的。

她聪明,却又很木讷。在家里的时候,家里人都叫她“木头”。就是说隆裕太老实,太本分,可是老实听话,这不正是慈禧想要的。

末代皇后隆裕的一生悲歌(我所知道的末代皇后隆裕)

慈禧一向精明,她很清楚隆裕长相丑陋,既不会赢得光绪真心,也不会抢了自己的风头,再加上出自同一家族,隆裕只能依附自己,在自己看不见的地方监视着光绪的一举一动。

无论从哪一点来看,隆裕都是最理想的皇后之选。

慈禧满心欢喜,她相信两个人一定能幸福美满。

末代皇后隆裕的一生悲歌(我所知道的末代皇后隆裕)

可新婚当夜,光绪非常不情愿地站在隆裕皇后的面前,大哭着说:“姐姐,我非常的敬重你,可是你看,我多难啊。”

两人曾是关系很好的表姐与表弟,如今却要做夫妻了。

光绪无论如何也接受不了。

末代皇后隆裕的一生悲歌(我所知道的末代皇后隆裕)

他经常闹脾气,每次皇后出现,他就转过头去,对隆裕视而不见。

他喜欢的是那个一起被选进宫的珍妃。珍妃比隆裕小,年轻,有活力,不像隆裕那么沉闷。光绪喜欢她,可是却被慈禧拆散了,关进了禁宫。

很多人说是因为皇后嫉妒她,所以到慈禧面前诬告珍妃,使得珍妃受到责打,被关冷宫。

然而事实和传说相差甚远。

隆裕知道自己其实是光绪在慈禧威逼下选的皇后。选后的那天,她站在人群中,一起的还有江西巡抚德馨的两个女儿,礼部左侍郎长叙的两个女儿。

这几个人当中,自己的年纪最大,长得也最不好看。可是偏偏,隆裕却知道被选为皇后的一定会是自己。

因为从小,她便被慈禧太后看中了,并发了话,喜子(隆裕的小名)是不准嫁给别人的,言外之意很明显呀,喜子是要进宫嫁给皇上的。

果然,当天,慈禧对光绪说:“皇帝,谁能当皇后,你自己定,合意的你就将如意送给她。”说着就将如意递给光绪。

如意是选皇后的信物。光绪回头应了一声,便持如意走到长得最漂亮的德馨的二女儿面前,刚要授予,只听慈禧大叫一声:“皇帝!”光绪急回首,见慈禧直向自己侄女那里努嘴。

光绪愣了愣方明白,不得已乃将如意授予了隆裕。

不久之后,隆裕便被封了后。

所以在隆裕的心里,她知道自己和光绪的关系还不如陌生人,她想要改善关系,可是却不知道怎么努力。

末代皇后隆裕的一生悲歌(我所知道的末代皇后隆裕)

她跑去向慈禧哭诉,慈禧也不便明言,对光绪只能旁敲侧击。光绪表面诺诺连声,回去后却依然故我。

深宫凄凉,青灯独守,年轻的皇后,天天难过天天过,夜夜难熬夜夜熬,凄风苦雨,无人话秋凉。

她不能再要求些什么了,她知道自己要去争,可是怎么争,那个权冠天下的姑母从来没有教过她。

甚至这个一手安排她进宫的姑母对她也不太喜欢。

慈禧赏园游玩从来不带她,在湖中泛舟,还是雪中游园,亦或偶尔扮演观音菩萨等等,闲暇时光,她的身边总是有庆亲王家的四格格陪伴,绝无隆裕的身影。

她在宫廷里名有六宫之权,其实上受制于太后和光绪,下不能管制二妃,又不敢多言,就是对太监也不敢骄傲自尊。

每日必至两宫,早晚请安,请安完毕,只有闭宫自守,心中惴惴不安而已。

每当宫中有大事发生,女官们去问她的意见,她总是说:“我还能说什么啊。我根本没有能力告诉你们什么,也说不出什么来。”

她就像自己那个小名木头那样,呆板、愚笨,从来不知道去争取抢。她没有自己意见,他的行为处事完全符合皇后的准则,准确却无趣,或者换句话说她的存在的似乎完全只是未来网体现皇权礼仪规制运转的需要。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绝对不会有什么出格的举动。她把自己完全掩盖在了皇权的体制下,湮灭了自我,她已经成了一种符号,别人对她的请安问礼,只是基于她这种皇后的身份而已。

末代皇后隆裕的一生悲歌(我所知道的末代皇后隆裕)

她就像是一个陀螺,别人怎么抽打,她就怎么动换。完全没有自己旋转的轨迹,只是不断旋转着,不停旋转着,自然没有了错误。她只是安心在自己妻子以及儿媳的身份中,在光绪和慈禧之间调和着,左右逢源,却全遭到厌弃,因为她没有自己的思想,她这种完全没有自己原则的妥协,自然两边不讨好。

她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身份,在这如蜩如螗的国事中,在这家国一体的封建社会中,帝后之间的矛盾从来不是家事,更是统治阶级内部的利益冲突与斗争,她无法在诡谲的宫廷斗争中调和各方势力。

她受到的传统教育与她对帝后矛盾局限的认识,决定了她只能请示和服从慈禧,劝戒和忍让光绪。

她是多余的,左右逢源,可是从高攀枝头,当上凤凰的那一刻开始,她的一生就注定了是个悲剧。

末代皇后隆裕的一生悲歌(我所知道的末代皇后隆裕)

光绪是真的不爱她。

说话的时候不认真,沉默的时候又太认真。他的眼神恍惚,从来没有折射出她的影子。

她知道他喜欢的是珍妃,即使两个人在一起的时候,他的心里想着的也是珍妃。

按照清朝惯例,每年腊月二十和正月初一,初二这三天,皇后有必须陪伴皇帝就寝的习惯,过了这三天,光绪才能招幸其他妃子。

而光绪即便与隆裕同住一床,也绝不会与她一起吃饭。两个人就像是陌生人,不,比陌生人还不如。

末代皇后隆裕的一生悲歌(我所知道的末代皇后隆裕)

她渴望婚姻美满,却一生守活寡;渴望得到丈夫的温情爱抚,琴瑟和谐,但20年间她一天甚至一刻都没有得到;她渴望做一个母亲,享受天伦,可是这只能在梦里实现,而梦醒之后更为心碎。

光绪性子直脾气也暴,喜欢就是喜欢,不爱也是真不爱。他对珍妃有多宠,对隆裕就有多厌弃。

她变得越来越可有可无,直到那天,珍妃因为卖官事发,被慈禧喝令“袒而杖之”。

作为皇后,她上前劝阻,可当板子噼噼啪啪落在肉上,她竟然吓得当众晕倒。慈禧对皇后不敢管教妃嫔和现场“没出息”的样子,非常不满意。

当皇后醒来听到的第一句话就是慈禧对光绪说:“就算皇后真的死了,你放心,我从今以后也不再为你立皇后。”她的心顿时凉了大半截。

末代皇后隆裕的一生悲歌(我所知道的末代皇后隆裕)

此时光绪正横眉冷对,那神情分明是希望她一头栽倒再也起不来。

她觉得自己就像活在一场永远都醒不过来的噩梦当中,太后和光绪的厌弃,让她越来越小心翼翼,可是如此的结局却是她绝想不到的。

她活得太窝囊了,真的。

可是她却无人倾诉。那个本可以依靠的丈夫视她为仇敌,那个一手导演她进宫的姑母也形同陌路。她觉得自己快要疯了,在这个冷漠的宫闱里,她形单影只,形同鬼魅。

她很想家,她多次请求慈禧让父亲进宫见一面,可是慈禧不准。她只会逆来顺受,遵照别人的请求办事。

有一次,她的妹妹进宫看她,就对她说,“父亲很想你,但是家里没你的照片。”

于是,隆裕皇后那个时期的想法就是:我得为爹爹弄一张照片。

宫里最会摆弄照片的是珍妃,她与珍妃关系不好,不愿去请她,慈禧那边她也不敢直接请示,不得已,只好让容龄偷偷地帮着照了一张,让人送给父亲。

末代皇后隆裕的一生悲歌(我所知道的末代皇后隆裕)

她活的是如此小心翼翼,完全没有一国之母的仪态。即使在《清史稿》上对她的评价也只有短短几百字:

“德宗孝定景皇后,叶赫那拉氏,都统桂祥女,孝钦显皇后侄女也。光绪十四年十月,孝钦显皇后为德宗聘焉。十五年正月,立为皇后。二十七年,从幸西安。二十八年,还京师。三十四年,宣统皇帝即位。称‘兼祧母后’,尊为皇太后。上徽号曰隆裕。宣统三年十二月戊午,以太后命逊位。越二年正月甲戌,崩,年四十六。上谥曰孝定隆裕宽惠慎哲协天保圣景皇后,合葬崇陵。”

她形同空气,从不被人在意。

末代皇后隆裕的一生悲歌(我所知道的末代皇后隆裕)

她是真的一个多余的人。

从戊戌政变到庚子事变的这两年,朝堂上的事情如同走马观花,可是这一切的纷纷扰扰,看上去和她有关系,实际又没有什么关系。

太后重新训了政。按照慈禧的想法,本来是要重新立皇帝,立了个大阿哥。从辛酉政变开始到现在,这样的事情她做了不少。于是隆裕开始终日惶惶,不知偏向那边。如果太后的想法实现了,她这个废帝之妻又该如何自处,可是如果皇帝又重新掌政了,她这个政敌的侄女又该何去何从?

还好这时候,八国联军进了北京,列强坚决反对立大阿哥。后来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签订,一切又回了从前慈禧保住了实权,“大阿哥”废黜了,光绪保住了皇帝名号,看似与事变前变化不大,可生态更恶劣了———慈禧越发大权独揽;光绪由傀儡变成傀儡加囚徒,除了有“国事活动”、“朝廷例仪”时被慈禧派人押来押去外,一年四季都被软禁在四面环水的瀛台小岛上。

皇后想见光绪一面,得写申请、打报告,看慈禧脸色晴朗的时候、揣度慈禧心情好的时候呈上去,还不知道能否批下来。

末代皇后隆裕的一生悲歌(我所知道的末代皇后隆裕)

她的心里老佛爷是座高山,她不敢越界,因为一旦触怒,那就是雷霆万钧。

她是有教训的。戊戌政变爆发后,太后把光绪囚禁在了瀛台。她的心乱如麻,不知该如何是好。老佛爷这是要废掉光绪的征兆吗?她终于决定自己做皇帝了吗?

她不敢多想,只是做好自己的作为一个妻子该做的事:通过李莲英安排去瀛台见了光绪一面。

刚走过了水,她就看见一排士兵。那时正值隆冬时节,按理说,水是结冰的,可慈禧听说光绪想带着小太监在冰上走走,便立即下令让人把冰敲碎了。

她走上前去,只见光绪的卧室内,窗户上的纸早已破烂,寒风呼啸着在房间里穿过,连光绪的被褥都破得露出了棉絮。

两人此次相见,已经是光绪病重之时。光绪见了她,一下子哭了出来。她也觉得同病相怜,也哭了。当天,两人便抱头痛哭许久,终于说了一些心里话。

她以为自己的春天要来了,于是去央求老佛爷给光绪换个好点条件。可是老佛爷理都没理她,只让人带话,不用管他。

于是过了十几天,那个从来没爱过她的丈夫就去了,第二天,慈禧也去世了。

她仰天长叹,好像身体松快了几分。

末代皇后隆裕的一生悲歌(我所知道的末代皇后隆裕)

临终前,慈禧懿旨,立醇亲王载沣3岁之子溥仪为嗣光绪,命载沣摄政,并于临终前降旨:

“现予病势危笃,恐将不起,嗣军国政事均由摄政王裁定。遇有重大事件,有必须请皇太后懿旨者,由摄政王随时面请施行。”

宣统光绪即位后,尊隆裕皇后为皇太后,称“兼祧母后’上徽号“隆裕皇太后”。

做了皇太后的隆裕总算有了出头的机会,心中也想仿效慈禧皇太后的样子,把持国政,总理全局,在宫里也是上下指使,吆五喝六。

宣统光绪溥仪在《我的前半生》里回忆过:

“我入宫后过继给同治和光绪为子,同治和光绪的妻子成了我的母亲。我继承同治兼祧光绪,按说正统是在同治这边,但光绪的皇后——隆裕太后不管这一套,她使用太后的权威,把敢于和她争论这个问题的同治的瑜、询、措三妃打入冷宫,根本不把她们算作我的母亲之数。光绪的瑾妃也得不到庶母的待遇。遇到一家人同座吃饭的时候,隆裕和我都坐着,她却要站着。”

她也有一个像李莲英一样的心腹太监小德张。

小德张仗着她对自己的信任,疯狂地掠财。她刚当上太后,便自觉要为光绪与慈禧守孝,应该将自己黄色的娇子换成了青色的,她把这事交给小德张,结果一顶娇子置办下来,总共花去70万两。

末代皇后隆裕的一生悲歌(我所知道的末代皇后隆裕)

她踌躇满志,以为可以像慈禧那样垂帘听政。可是失去了慈禧和光绪的大清王朝早就已经千疮百孔,可叹造化弄人,在清王朝的最后三年里,朝堂之上是摄政王载沣的天下,隆裕不过是一个摆设。

可摄政王载沣思想僵化,远没有当年慈禧的政治手腕与治理能力。

在大清面临一盘散沙的情况下,他一意孤行设立皇族内阁,排挤汉人官员,加速人心的涣散与大清的灭亡。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全国各地纷纷响应,各省相继宣布独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正式宣布中华民国成立。就在这关口,摄政王载丰宣布下野,而一直被当做摆设的皇太后隆裕却被推上了政治上的风口浪尖。

末代皇后隆裕的一生悲歌(我所知道的末代皇后隆裕)

她终于被需要了,而且这一次还是关键的人。这一次她要作为大清最后送葬者。

1912年2月12日,隆裕一边嚎啕大哭,一边不得不下懿旨,颁布清帝退位诏书,隆裕成为大清帝制的最终收场的人。她别无选择。

这本是无可奈何之举,可隆裕却由此迎来她人生当中最辉煌的时刻。

孙中山北上之后盛赞她禅位的举动德比尧舜,甚至有报纸说她是最先醒过来的人。

可是她自己知道她的选择不仅是最佳的选择,也几乎是唯一的选择。有人说她本可以反抗到底,但请注意她一无反抗的勇气,二无反抗的资本,是要钱没钱,要兵没兵,要人心没人心呐。

末代皇后隆裕的一生悲歌(我所知道的末代皇后隆裕)

她拿什么反抗,最后的结果无非是孤儿寡母和这满清王朝共投火海,徒害几万人的性命而已。

她在最后终于聪明了一把。

宣统光绪退位之后,紫禁城变成了一个孤绝的小国,宫墙内外是两个世界,而隆裕也搬进了颐和园,从此不问世事,也算是颐养天年了。

1913年2月22日凌晨,史书记载,隆裕因长期幽闷以致积郁成疾,病逝于长春宫,年仅46岁。

末代皇后隆裕的一生悲歌(我所知道的末代皇后隆裕)

北洋政府对隆裕的去世十分重视,袁世凯下令全国下半旗致哀三日,文武官员穿孝服。27日,参议院除下班期外,于2月26日休会一天。

2月28日祭奠之期,袁世凯披戴黑纱举哀。3月19日,北洋政府在紫禁城太和殿设置灵堂,举办了一场盛大的追悼会。

末代皇后隆裕的一生悲歌(我所知道的末代皇后隆裕)

一幅浓郁的巨大油画像用白纸花包围摆放在中间,颇有几分欧式追悼会的意味。

两侧挽联密布,一条女中尧顺的白色横幅悬挂在灵堂正前方,灵堂上方还悬挂着万国旗,穿着清式丧服和现代军服的仪仗队在灵堂前左右站立。

在皇权象征的太和殿内搭建灵棚,很多有名的帝后也没有享受到如此殊荣,即便有特例,场面也不会如此之大。

可以说,这是清代皇后葬礼中最有特色,也是最豪华、最夸张的。

据说当时北洋政府还决定设立皇太后的铜像,以表彰她的功勋,驻京各国公使对隆裕太后的去世以表惋惜,亲自去太和殿祭祀。哀悼会期间,各使馆均下半旗致哀。

隆裕悲剧的人生却在去世时得到无限的提高,也是莫大的讽刺。

女中尧舜,当这个称谓从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政府口里说出来时,恐怕无不带有几分暧昧。

这句祭语夹杂着发起于清朝的北洋政府对封建帝制的同情,夹杂着北洋政府面对时局不稳,渴望拉拢清朝残余势力,以此来宣告政权交替的合法性。

末代皇后隆裕的一生悲歌(我所知道的末代皇后隆裕)

这场规模浩大的葬礼,不过是北洋政府的一场政治作秀。

到了最后,她连自己的葬礼也无法把控,成了别人的政治工具。

末代皇后隆裕的一生悲歌(我所知道的末代皇后隆裕)

性格决定命运。这话不假。隆裕,这个可有可无的皇后,皇帝厌弃她,慈禧不耐她,即使到了后来大清朝没了,她也死了,隆裕也不过是袁世凯用来拉拢满清遗老遗少的工具。

她从来没有因为她这个人被需要过。无论是作为女人、妻子、皇后还是太后,她都是失败的。她太懦弱了,在这个纷乱的宫闱中,她就是一个缥缈的个体,如同水中的浮萍,空有一个皇后的身份,却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

从她嫁进皇家的那一刻起,她的人生便是余生。她的命运个体,裹挟在大清朝的落日余晖中,极速消亡。

末代皇后隆裕的一生悲歌(我所知道的末代皇后隆裕)

她活了46岁,可是她没有一天是为自己活着的。从慈禧暗示嫁进皇家那一天起,她就不再是叶赫那拉·静芬。她成了一个符号,一出悲剧。

当我们现在回头看看这个可怜又可悲的隆裕皇后,除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之外,更多的恐怕是喟叹那些如同她一般身不由己的女人,一如谭咏麟在《水中花》唱的那样:

凄雨冷风中/少繁华如梦/曾经万紫千红/随风吹落/蓦然回首中/欢爱宛如烟云/似水年华流走/不留影踪/我看见水中的花朵/强要留住一抹红/奈何辗转在风尘/不再有往日颜色/我看见泪光中的我/无力留住些什么/只在恍惚醉意中/还有些旧梦

只是想要强留些什么,只是已成醉梦。再也不是自己。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