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传读后感(杨绛传哪个版本好)

看完《杨绛传》,总想写点感受,但是深感东西太厚重,怎么写也写不完,怎么写也写不出来。说一点感受最深的,以此表达对先生的怀念!

静观兴衰具慧眼,看透美丑总无言。杨绛先生,在百余年的生命长河中,不与百花争奇斗艳,独领淡泊幽香百年。

从以前读过的先生的《我们仨》和钱钟书的《围城》,看到了他们的人生大智慧、淡泊名利和优雅从容。他们妇夫二人才学过人,令人佩服和敬仰!如今读完《杨绛传》,了解了杨绛先生的生平事迹,感受才更为深刻和厚重。什么是大家风范,什么是文人风骨,什么伉俪情深,这些在这位安静博学的女性身上缓缓流淌,她生动而又深刻的灵魂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杨绛传读后感()

一、家风

优秀都是有迹可循的。每个人都是一粒种子,开始萌芽于家的土地上。家庭教育直接影响种子的发育和成长,其脾气秉性,思维方式,行为方式都在从原生家庭中习得。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十分重要。

杨绛先生出身于书香门第。“文化教养、社会担当和独立思考的自由灵魂,这是杨氏家族之本,也是杨氏家族文化传承的核心。杨绛的祖辈都是满腹诗书的忠义之士,父亲学贯中西、秉性正直,母亲知书达理、贤良淑德,在这样的家世教化之下,后辈的学识、气度自然不凡。”

杨绛16岁时,北伐战争胜利后,学生运动兴起,经常有学生组织游行。有一次,杨绛不愿意去做演讲,而去求父亲出面为自己阻挡。父亲严肃地说:“你不肯,就别去,不用借爸爸来挡。你有理由,就可以去说,去不去就在你自己。”父亲又给阿季(杨绛小名)讲了一件自己从前的事情,告诉她要自己决断。

在大学选专业时,父亲对阿季说,要选择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做,喜欢什么就学习什么。阿季有一个开明的好父亲,不将任何思想强加在女儿身上,他没有那个时代的“固守成规”,给了女儿足够的自由与尊重。

他教杨绛,人一定要坚持原则,坚持独立思考,不随波逐流。后来杨绛一生也是这样做的,在百余年的跌宕起伏、沟沟坎坎中,杨绛先生始终有一个清晰的认知,拒绝名利场中的华丽诱惑和各种各样的荣誉光环,她自己知道想要的是什么生活,时刻保持清醒。其实,我们彷徨迷茫、容易被别人的思想带走等等,都是因为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于是随波逐流,过着世人价值观下的生活。所以,有一个清醒的自我认知是多么重要,然后不在患得患失,守着一个信仰,坚持到底。世界是大家的,生活是自己的,选择是自己的,做自己喜欢的事,路很长,行将至。

杨绛传读后感()

二、读书

杨绛先生和钱钟书夫妇嗜书如命,包括他们的女儿钱媛,书籍是他们生命的一部分,像空气和水一样,不可或缺。

腹有诗书气自华。女作家毕淑敏曾经说过的:“日子一天一天地走,书要一页一页地读。清风朗月水滴石穿,一年几年一辈子地读下去。书就像微波,从内到外震荡着我们的心,徐徐地加热,精神分子的结构就改变了、成熟了,书的效力就凸显出来了。”

还看到过很多很多人的读书感受,或激情澎湃,或平静如水,或高深,或简单,每当读起便心生感动。如今又捕捉到杨绛先生的感受:“她把看书比作“串门儿”,到图书馆看书就好像随便出入千家万户,其中乐趣只有经历过的人才知道”。想想便觉得挺有意思,最近在看《杨绛传》、康辉的《平均分》和《袁隆平的世界》等等。每当打开书架,就觉得面对的不是一本本书,而是进入了一个个鲜活而又富足的精神世界,我可以去杨绛先生家串串门,也可以去康辉家串串门,也可以去了解袁老的英雄事迹,还可以………我和他们距离很远很远,但是书籍让我们距离很近很近。想去谁家去谁家,悠哉悠哉!

杨绛传读后感()

三、做学问

这个时代充满了焦虑,在快节奏的催赶下,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快餐文化,做学问显的更加难能可贵。但是杨绛先生和钱钟书的做学问,和时代没有关系,跨越两个世纪的先生,认真自律,始终如一。

钱锺书说:“我的志气不大,只想奉献一生,做做学问。”阿季听了深以为然。他们志同道合,耐得住寂寞,潜心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有一段极具画面感的文字,是他们夫妇二人在一起的日常:“没有家具的屋子有点清冷,屋子中间摆放着一张长方形的西式餐桌,只有两个长条箱子竖起来充当座椅,长桌上面堆着两摞书,钱锺书与杨绛一起坐在桌子的两边静静读书,还有一只花猫趴在垫子上。”晚上是他们一起挑灯夜读的好时光。任时光荏苒,唯心不老,任物欲横流,坚守信仰,手捧书卷,笔耕不辍。

还有一点印象深刻又震撼的事情:杨绛先生50岁了还在学习西班牙语,学成之后翻译长篇巨作《堂吉柯德》,还获得了西班牙国王的嘉奖,这是一种怎样的学习精神?不管到什么时候,只要心中有了目标,就永远都不晚,晚的是那些安于现状、不敢开始的人。

从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学习一门外语没有成功,是内心没有目标,是渴望不够强烈,时间没有花在上面,就结不出想要的果实。

随着夫妇俩在学术界的名声越来越响,登门的访客也越来越多,但是杨绛和钱锺书都爱把时间用来读书做学问,不喜欢交际应酬。一次听到钱钟书在电话里对一位求见的英国女士说:‘假如你吃了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认识那下蛋的母鸡呢?”杨绛担心他冲撞人,从此只好开始做起了挡驾的任务。

幸福未必是丰盛的物质,也可以是内心的富足,是想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的时候便可以沉浸其中。

杨绛传读后感()

四、伉俪情深

张爱玲的名句:“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

这段话被很多人引用,被很多人赞同。看了杨绛先生和钱钟书的一世情深以后发现,红玫瑰可以一直是朱砂痣,白玫瑰也可以一直是白月光。月老的责任仅仅是牵上红线,至于以后的清晨日幕、黄昏黎明是靠双方去经营打造的。这其中有智慧,有包容,有付出,也有永远的朱砂痣和白月光。

杨绛读到一段文字,念给钱锺书听:“在遇到她之前,我从未想过结婚的事,和她在一起这么多年,从未后悔过娶她做妻子,也从未想过娶别的女人。”这是一位英国传记作家概括的理想婚姻。钱锺书听后,立即说:“我和他一样。”杨绛也笑着应和,说:“我也一样。”

钱钟书说杨绛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杨绛说:钟书在哪里,哪里就是家。

文革岁月,他们在荒诞的生活中艰难求生;十年动荡,他们的内心被磨炼得更加强大。挺过那么多坎坷到让人发疯的日子,他们继续并肩而行。

杨绛和钱锺书这对学者伉俪,要的只是彼此在一起,一起读书、一起写作,哪怕是住在一个风雨飘摇的小窝棚,也不会透着凄苦。因为彼此深爱,他们的生活充满爱。

喜欢的不仅仅是这对学者伉俪的爱情故事,更是因为这些故事的背后渗透着满满的优秀和坚韧,优雅和平静。

杨绛传读后感()

五、平淡面对死亡

杨绛先生在一百岁时说:“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细想至此,我心静如水,我该平和地迎接每一天,准备回家。”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每一天都用心度过,便无惧死亡,杨绛先生称死亡为回家,是啊,“我们仨”可以在天堂相聚了。

杨绛先生的一生,犹如浩瀚的书海,我只读懂其中一二,永远怀念伟大的学者杨绛先生!

想想人只是这个世界的一个游客,来感受这个世界的苍凉于温暖。时光慢慢,岁月浮华,愿我们都能被温柔以待。

杨绛传读后感()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