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为什么能赢》:写给新一代人看的军史

这本书的作者是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教授徐燕少将。

他是我国研究解放军历史的专家,不仅在全国十多所大学担任兼职教授,而且在国际上也有广泛的影响力。

今天为你介绍的这本解放军为什么能赢是徐燕少将所有著作中名气最大的一本。

解放军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一九二七年八月一日的南昌起义,这支军队最初叫中国工农红军,后来呢还用过八路军、新四军等名称。

中国人民解放军这个称谓是在一九四八年才正式确定的。

在下文中,当我们要泛指一九二七年以来人民军队各个历史阶段的时候,也会使用解放军这个名称。

这本解放军为什么能赢。

还有个副标题叫写给新一代人看的军事。

作者提到这本书不应该只是圈内人自说自话,而要力争让最大多数的读者,尤其是中青年人喜欢。

因为啊如今我们立足的一切都是历史的延续。

了解解放军一路走来的历程,继承宝贵的求索精神,有助于为未来的发展定下正确的目标,建设起更强大的现代化国防,这也是作者写这本书的初衷。

其实啊只是解放军总能打胜仗这件事儿就很值得后人研究学习。

解放军的作战室在世界军事史上是个奇迹。

回顾解放军历史,我们会发现从一九二七年起家面临国民党的围剿,到抗日战争再到解放战争,以及。

新中国成立后的抗美援朝战争,解放军每个阶段的对手都非常的强大,有的时候呢对方的实力甚至完全碾压解放军,但奇怪的是解放军最后总能以弱胜强。

为什么解放军总能打胜仗呢?一直以来解释并不少,有人主张苏联决定论,认为解放军获胜是因为苏联的援助。

但事实上抗日战争期间,苏联援华武器都给了国民党,把解放战争的时候,苏联给解放军的武器呢也都是从日本手里缴获的落后武器,所以啊苏联决定论站不住脚。

另外还有谍战决定论,国民党败退台湾岛后,总说解放军成功是因为共谍渗透,但懂战争时的人都明白,任何时候决定两军胜负的。

一定是实力,情报只能起辅助作用。

学院少将在本书中以专题的形式系统地讲述了解放军的建军历程、军事思想、先烈事迹,案例非常的丰富,讲述深入浅出。

作者提到,两军对阵看的不只是战略战术,也不只是后勤实力,更要看这支军队是怎么组织、怎么管理的。

解放军牢牢把握了两个关键因素,一个是把农民土地和战争相结合,拉起一支为人民自身长远利益斗争的军队。

另一个是把支部建在连上,强化党对军队的全面管理,并且努力提高全军的素质,通过思想来武装军队。

在此基础上,解放军以己之长,攻敌之短,总能在与敌人的较量中找到一套独特的打法,因此不。

安的取胜。

下面我们分三部分介绍本书的精华内容。

第一,解放军的队伍是怎么来的?第二、解放军怎么进行日常管理和教育?第三、在战场上解放军拿出什么样的打法,以己之长,攻敌之盾。

我们先看一下解放军的队伍是怎么来的。

在古代中国,军队士兵的来源无非有两种。

唐朝以前,兵农合一,农民平时拿着锄头种地,战时呢抄起刀枪上阵,但人们都愿意过安稳的日子,所以朝廷有的时候呢就会抓壮丁。

杜甫的十豪吏讲的就是官府抓壮丁的事情,老头子听说官兵来了,翻墙逃走,结果呢老妇人被带走为军队打杂。

唐朝五代以后,中国古代兵制改为木兵制,当兵成为一种职业。

但可以领工资,并且免交农业税。

到近代,无论是军阀的部队还是国民党的部队,当兵吃响仍然是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但这样的军队仗打赢了,士兵就会尽情地享受胜利果实,乘胜劫掠百姓人们呢就常把士兵称为兵痞子。

如果仗打输了,士兵相当于做了一次亏本的风险投资,这个时候啊士兵就很容易哗变,军队很快就垮了。

解放军很特殊,从井冈山斗争到全国解放,解放军始终是一支官兵都不花钱的军队,那不发军想,怎么能拉起一支作战勇敢的队伍呢?很多情况下,我们获得的答案是政治觉悟。

这个答案没错,但值得深入剖析。

因为觉悟绝不是抽象的,他靠的不是说教,而是。

是物质利益的保障。

本书作者徐燕少将,用一个词概括叫利益驱动。

解放军联军想都不发,谈什么利益驱动呢?其实啊中国共产党是把农民、土地、战争这三个要素紧密地结合起来,让解放军官兵把握住真正长远的利益,解放军因此获得了源源不断的兵力。

传统的中国社会是个农业社会,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仍有百分之九十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农村人口中呢又有百分之九十是无地、少地的贫苦农民。

所以呀最初共产党便组织农民从地主手里夺回土地,翻身的农民在通过参军、参战来保障自己的利益。

这个逻辑听起来很简单,其实啊它意义非常的深远。

共产党把农民土地战争。

这个要素紧密结合,其实是把广大官兵的个人利益、家庭利益、阶级利益相结合。

因此呢彻底改变了中国传统的从军观念和战争观念。

传统中国提倡安土重迁,土地影响的绝不是农民个人虎口的问题,更关系到家庭世世代代的长远利益。

为了家人能够长期使用土地,农民会心甘情愿地加入解放军。

即使他在战场上不幸牺牲,他也知道家人和其他的乡亲们仍然可以享受土地革命的成果。

当时人们流行一句口头禅,战场牺牲,革命成功。

有哪一家的儿子在战场上现身了,门口就会挂上光荣烈属的牌子,家人会处处受到优待。

你看,参加解放军的人虽然没有拿到军饷,但他们获得了土地这项。

用长远的利益。

于是啊,这支不发祥的军队的勇气远远的超过了他的对手。

从一九二七年三大战役开始,红军打仗就靠打土豪、分田地来保障。

一点六亿农民被充分地调动起来支援战争。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各阶层抗战,开始推行二五减租和减息。

二五减租呢就是说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的地区,地主可以继续向农民收租,但是要减少百分之二十五。

减息呢是说地主之前给农民借了钱,此后利息也应该少收一些。

解放战争后期,出现了许多支援前线的农民大军,上百万农民用手推车、扁担等原始的运力来保障物资供应,协助运送伤员。

因为翻身的农民都知道。

只有打败国民党,才能保家保田,保卫胜利果实。

一九五零年六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上,对土地改革和战争胜利的关系做了阐述。

为什么能够组织这么大的军队呢?就是因为在这一万万、六千万人中间进行了土改。

要肯定这个伟大的胜利,有了这个胜利,才有了打倒蒋介石的这个胜利。

对比一下,国民党把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了城市工商业上,而不是农村、农业和农民身上。

而共产党呢把农民土地战争结合起来,通过农村来包围城市,因此队伍是越大越壮大。

通过动员,农民解放军获得了源源不断的兵力,兵力充足就一定能打胜仗吗?在传统社会。

农民是小私有者,分散居住,所以呢相对的散漫贫苦农民可以作为广大的兵员。

然而单纯的农民军队组织性差、军事素质差,怎么能跟现代化武装的敌人对抗呢?所以共产党必须要把农民军队变成一支正规军。

这项工作非常的艰难,意味着解放军必须要与过去的传统彻底的切割。

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带领剩余部队向湖南、江西边界撤退,途经江西永新县三湾村的时候,党委对部队进行了整编。

这次整编做了一项关键性的决定,确定党指挥枪的原则,也就是说从此以后不再是长官个人领导军队,而是党管理军队。

不论是连长、师长、任何长都要执行党委的指示。

怎么才能保证党指挥枪这项原则完全落地呢?进一步讲,怎么才能把党的领导在全军贯彻呢?三湾改编有一项关键措施,把织布建在连上,把党组织深入基层。

毛泽东打过一个比方,一个人活着要有心脏,心脏强壮,摔打一下皮肉无关紧要,党支部呢就是连队的心脏,把连队党支部建好,让连队的心脏坚强地跳动起来,才会使党的血液流遍我们这支队伍的全身。

联排班是军队系统的基层组织,三湾改编之后,解放军逐步做到了连有支部、排有小组、班有党员。

这个时候党的组织管理就像毛细血管一样,渗透到军队机体的各个部位。

传统军队。

最讲究的就是论资排辈,军队内部像梁山好汉排座次一样等级森严。

国民党军队也保留了这样的传统,军官高高在上,奉行武脾主义,也就是皮靴、皮包、皮枪套、皮马鞭、皮舞装带。

而普通士兵的待遇很差,军装简陋,穿着草鞋,军饷呢还经常被苛扣。

在这种情况下,士兵对军队是缺乏感情的,甚至啊缺少最基础的信任,打起仗来稍微遇上点麻烦,队伍就会散。

对此,三湾改编还确定了一项保障性的措施,这就是在部队内部实行民主制度。

比如建立士兵委员会,代表战士发表意见,委员会可以检查伙食账目,这就杜绝了贪污、克扣、喝冰鞋的现象。

还有全军官兵平等在生活。

待遇着装上保持一致,上了井冈山后,官兵一起过着红米饭、南瓜汤、金丝被、干身上的日子。

这里的金丝贝是指稻草。

由于物资有限,过冬的时候,从军长到士兵每人都只穿两层单衣,军中有打土豪时得到的皮袍子,大家都让出来,交给站岗的人轮流穿。

而且啊解放军还坚决废除了中国旧军队流行千年的体罚制度,干部不许打骂,士兵不许枪毙逃兵,革命靠自愿,如果当兵吃不了苦可以回家,只要不带枪、不投敌,就不会枪毙,这样反倒没多少人跑了。

这些听起来很简单的小事,实际上发挥出巨大的示范效应。

以往的救军队一旦发不出军饷,就会哗变。

可是红军却能忍受各种艰辛,部队不仅没有散掉,反而越大越强。

你看从南昌起义到三湾改编,再到后来的井冈山斗争,红军围绕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这项原则长期实践,打造出系统性的配套措施。

不过这个时候的红军在建军、治军方面还在探索期,所以难免出现一些矫枉过正的情况。

共产党的军队强调民主,一些下级干部和战士呢便走上了另一个极端,遇到任何事情不分时间场合都要全体表决,有的时候啊仗都要马上开打了,士兵还在举手表决,不愿意去的竟然可以临时不去。

还有通过革命实践,大家都认识到只有枪杆子里才能出政权,所以少数官兵。

认为打仗是第一位的,凡事都应该军事长官说了算,而宣传工作、群众工作就给放到一边了。

由于这些现象越来越明显,一九二九年底,红四军第九次党代表大会在福建古田召开,这就是著名的古田会议。

大会批评了单纯军事观点和极端民主化等错误倾向。

毛泽东在会上指出,红军绝不是单纯的打仗,他除了打仗消灭敌人军事力量外,还有担负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和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以至于共产党的组织重大的任务。

后来随着时势变化,虽然红军的具体工作在调整,但中国的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这项基本内容却一直延续了下来,正是。

在古田会议上,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最终定型,官兵团结一心这还不够,走上战场是要与敌人过招的。

那什么样的军官、什么样的士兵才能把仗打赢呢?孙子兵法曾给出非常明确的答案,将军之事,敬以忧,正以智能于士卒之耳目,使之无之。

主要意思是将帅在指挥军队这件事情上,要沉着冷静、神秘莫测、严格治军,同时呢要能蒙蔽士兵,使他们对军事行动一无所知。

国民党的征兵仍然是坚持将贵制兵桂鱼的政策。

蒋介石从黄埔军校开始,就格外的注意笼络军官,他有句名言:打仗就是打将。

士兵的情况呢。

蒋介石把大部分钱用来收买军官,结果抗战前募兵时便常常欠下,士兵的待遇就更差了。

到抗战期间和随后的内战中,国民党通过发动国家暴力机器,用绳子捆绑的方式抓壮丁,根本不管士兵家属的死活,这样的队伍士气可想而知。

解放军装备落后,经费不足,要想在战场上打赢国民党,那就得另想办法。

解放军的办法是提高军队的整体素质。

共产党特别重视军队基层的教育,参加了红军、八路军和解放军的群众,首要的任务是扫盲、学知识,连行军路上都要有十字斑。

那个时候的解放军啊就像是个大学校。

抗战初期,抗战大学在全国各个根据地办了十几所分校。

招收各地革命青年和部队指战员,培养了十万名有军事知识、有一定文化知识的干部。

有一点特别值得注意,共产党依靠贫苦农民打仗,但唤起农民的却是先进知识分子。

共产党创建党和军队的早期高级领导人绝大多数都受过很好的教育,甚至相当多的人还有留洋的经历。

在建立自己的军队前,共产党人曾参加了黄埔军校的创建和教学工作。

在黄埔军校前六期的一万名毕业生中,有两千人就参加了共产党和共青团,这批人大多数出身知识分子家庭,是后来建立红军的骨干。

其实如何大费周章提高士兵素质,最主要的目的并不是让他们掌握某些具体的知识,而是要认识清楚那个核心问题。

为什么要打仗?因为只有每一位士兵都知道自己在为本人和本阶级的解放而战,军队才能保持高水平的战斗力。

国民党和共产党的军队比起来,论士兵的整体素质,解放军要远高于国民党。

土地改革为解放军开辟了兵源、支部建设和士兵教育,使解放军变成一支组织有序、充满活力、信念坚定的队伍。

但打仗最终得在战场上见分晓。

最后我们从战略战术方面看一下,解放军如何在战场上打出自己的节奏?关于解放军的作战秘诀,你可能听过四句话,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打的赢就打,打不赢就走。

这简单的十几个字浓缩了解放军几十年的实战经验,什么叫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硬碰硬比实力,解放军根本不是日本军队、美国军队的对手,要想有胜算,解放军就不能被对方带着节奏,而是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己之长,攻敌之短,自成一套打法。

那什么叫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呢?用徐燕少将的话来说,要打就得打准,并且打赢。

明明能打赢却瞻前顾后,不敢出手,这叫机会主义,会丧失战机。

如果打不赢却心存侥幸硬出手,那是冒险主义,将大败亏输。

其实啊,人民军队的成长发展史就是一部改革创新史,刚开始搞武装斗争的时候,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打的都是正面对抗的正规战,结果都失败了。

吸取教训。

是面对强大的国民党军队,弱小的红军应该怎么打出自己的节奏呢?红军在这个阶段的首要斗争目的是生存。

虽然红军很弱小,与国民党军相比,红军最大的优势在于官兵革命觉悟高、作战勇敢、组织性强、能吃苦。

所以呢红军在这个时候充分发挥了长途转战的优点,大量使用运动感。

著名的万里长征就是红军完成的一次战略大迂回。

而具体说到长征途中的作战战术,同样是以运动战为主。

比如四渡赤水期间,毛泽东根据敌情变化灵活用兵,红军的确走了不少弯路,部队相当疲劳,但敌人几十万大军被红军拖来拖去,更加的疲惫不堪。

看看国民党各路的军。

这是怎么说的?滇军说,红军是曲线运动,难以捉摸;川军说,红军完全是太极图形,神出鬼没。

国民党中央军说,共军拐个弯儿我们跑断腿。

这样的用兵之法正体现了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这条原则。

在后来的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新四军遇到的日军异常的凶悍,更不能直接打硬仗,这个时候的目标就是竭尽全力消耗日军。

八路军、新四军的优势。

除了我们前面说的作战勇敢能吃苦以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这个时候占据了一定的抗日根据地,而且善于跟民众打成一片。

所以八路军、新四军选择的作战方案就是联合群众打持久战,把日军派向中国广大腹地的军队死死。

死得拖住。

比较有名的作战方式有地道战、地雷战,类似的还有麻雀战,也就是民兵小分队像小麻雀啄食那样,三物成群、忽来忽去、忽聚忽散。

东一枪、西一枪,神出鬼没打击敌人。

山东民兵还创造了车轮战战术,以及同敌人转圈子的推磨战。

还有一个村打响四处驰援的蜂窝战,敌人走到哪里民兵就打到哪里,打了就跑,让敌人还击,找不到目标,但是又不能停下来喘息。

这些作战方式无一例外都是兵民联合起来在田间地头展开的。

到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的目标是打败国民党。

这个时候解放军的实力虽然比之前有所增强,但还是没法跟国民党比。

解放战。

仍初期解放军人数、解放区人口都不到国民党的三分之一,而且啊国民党军队还有大量的美式装备。

不过国民党军队有个弱点,就是过分的重视城市,认为占领了地盘就是胜利。

所以呢解放军继续发挥灵活机动的优势,避敌锋芒,一会儿大踏步后退,一会儿呢大踏步前进。

解放战争刚开始没几个月,国民党军队就差不多把解放区主要的城市都占领了,而且处处分兵把守。

看起来啊国民党军队把握了关键节点,离胜利不远,但这反而是双方胜败逆转的分水岭。

一九四六年十月,国民党的傅作义部队占领了张家口,解放军在撤出张家口的时候,聂荣臻司令员特别嘱咐,对城内的发电厂一类设施都不要。

破坏,因为啊过不了多久我们还会回来。

国民党军队占领了解放区一百多座城市,但是把有限的兵力处处摆开,这其实犯了一个致命的军事错误。

而且随着占领城市越来越多,国民党的机动兵力越来越少,最后只能被动挨打。

到解放战争的后期,解放军常常花几天甚至半天的时间就能把国民党的一支王牌军队歼灭,这并不是夸大其词。

由于国民党的兵力太分散,尤其是进入山区之后,人生地不熟,士兵很快就会丧失战斗意志,放弃抵抗。

很多时候看起来是解放军迅速地消灭了一支敌军,其实是对方大面积投降的结果。

到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面对的可是有世界上最好装备的美军。

所以志愿军借助高山密林或者挖坑道的方式,避开敌人强大火力,然后再通过迂回穿插或者夜间攻击的方式,对美军灵敲牛皮糖一点一点的取胜。

不过这次的战争跟以前都不一样,经过八个月的激战,志愿军体会到虽然可以一次次打败美军,却难以消灭它。

因为志愿军在与美军进行一场现代化的立体战争,志愿军没有制海权,就无法达成战略上的歼灭战,志愿军没有制空权,也就无法实现战役上的歼灭战。

这么耗下去,对志愿军、对中国都是不利的。

而在这个时候呢,美军急于从朝鲜战场抽身,一面影响他以欧洲为中心的全球战略,志愿军便采取边打边谈的策略,推动战争走向结束。

集中力量用于国内经济建设。

在这时期,中共中央也在坚持边打边建的方针,也就是把战场作为演习场,以实战锻炼各技术兵种,尤其是特种兵。

正因为有了这场与高手过招的艰苦战争,人民解放军的特种兵建设才从很低的起点上起步,逐步缩小与世界先进军事科技水平的差距。

到这儿,这本书就被你介绍完了。

提到解放军在战场上的胜利,我们常常拿以少胜多含糊过去。

其实啊世界军事史上根本不存在纯粹的以少胜多的情况,战场上的任何正面交锋一定是实力的比拼,所谓以少胜多,其实是把总体上以少胜多的劣势转化为关键局部以多敌少的优势。

我们还是拿解放战争来说,人们常说的解放军以少胜多,具体情况是什么呢?国民党军队整体实力强大,但是过于分散。

这个时候相对较弱的解放军可以集中力量在关键局部取得相对优势,一个又一个小的相对优势汇聚为全局优势,最终实现了解放军的胜利。

但我们更要看到,解放军在战场上打出自己的节奏,不断地以少胜多,靠的是高水平的组织管理方式。

通过把农民土地战争相结合,让人民子弟兵为自己的长远利益斗争,所以解放军获得了源源不断的新鲜力量。

通过党指挥,枪支部建在连上以及士兵支持教育,农民武装力量转变为组织有序、信念坚定、素质较高的正规军。

从。

土地革命战争开始,人民军队便在实践中探索规律,边站边改、边建边改,预感预强,这或许正是解放军为什么能赢的深刻原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