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的银行业》:被“强盗大亨”与“江浙财阀”遮蔽的近代中国银行业

银行是现代金融的象征之一

生活在今天,银行必不可少,但对于中国人来说,银行其实是个舶来品

中国本土的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是一八九七年才出现的,到现在呢也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回到十九世纪末,中国本土银行的生存环境其实非常恶劣

外资银行已经登陆中国半个多世纪,他们背靠列强,占据着中国金融市场三分之一的份额

另外,从清朝中期就发展起来的票号,依靠与清政府稳定的业务关系,在全国撒下一张金融大网

还有江南地区的钱庄,凭借灵活的服务方式以及和外资的密切往来

在中国金融市场保持着巨大的影响力

外资银行、票号、钱庄这三类金融机构相互补充、合作,垄断了中国的金融市场,本土银行几乎没有任何生存空间

而且啊中国第一家本土银行刚诞生三年,中国就爆发了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清朝灭亡后,中国又陷入长期的军阀混战,社会动荡不堪

但即使面对这样的情况,中国银行业仍然在逆势扩张,到日本全面清华前的一九三六年,中国金融市场的格局发生了颠覆性变化,中国本土银行在中国金融市场中所占的份额竟然超过了四分之三

那中国本土银行是怎么在逆境中诞生成长的呢?今天这本近代中国的银行业用不到三百页的篇幅

细致梳理了中国本土银行从清末诞生到日本全面清华这四十多年的历史,填补了研究的空白

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达特茅斯州立大学历史系教授程明孙

近代中国的银行业这个话题,陈云孙教授在攻读博士的时候就已经开始研究了,他发现虽然近代中国的历史充满坎坷,但银行业的发展却十分的振奋人心

银行业发展并没有依靠政府的扶持,而是主动对自身的经营方式和组织管理进行变革

这些变革不仅打造出中国金融业的第一个黄金时代,而且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在这背后,那些为银行掌舵的杰出管理者功不可没,他们把西方金融理念和中国商业传统相结合,引领了当时中国的现代企业转型

著名企业家陈东升有句话说得非常好,当代中国的企业家是站在近代第一个黄金时代那些先辈肩膀上的

下面我们分三部分介绍这本书的精华内容

第一部分先看一下,既然近代中国票号、钱庄、外资银行已经在金融领域三分天下,那中国本土的华资银行是怎么诞生的呢?第二部分,我们重点看江南环境中中国本土华资银行如何迅速扩张

第三部分再和那些为银行掌舵的杰出管理者,为中国现代化做出了什么贡献

首先,中国本土的华资银行是怎么诞生的呢?清末,中国的金融市场、票号、钱庄、外资银行三足鼎立,各占了三分之一左右的比重

其中票号的历史最悠久,在清朝初年

票号依靠办理各种跨省汇兑业务,和官府富商结成稳固的合作关系,这种跨省汇款业务利润非常巨大,久而久之,票号就不再关注其他的新生业务了

比如中国现代工业发展需要贷款,贷款这项业务红利巨大,但是票号就懒得去做

还有票号的主要客户是官府和大商人,那中小商户那点利润票号根本不放在眼里,甚至除了老主顾,一些新的客户上门办业务,票号不经了解就直接给拒绝了

后来随着现代运输系统和电报业务的发展,原本很麻烦的汇款业务变得方便起来,票号的优势便逐渐消失了

最终啊清朝灭亡给票号带来了致命一击,曾经抱在怀里的那棵摇钱树轰然倒下,票号

也很快消失了

面对近代中国各类新的金融需求,票号固守传统业务,拒绝改变,所以最终崩溃

那其他的金融机构可以抓住机会吗?江南地区的钱庄跟票号不一样,首先前端十分灵活,很有服务意识,顾客可以在半夜敲门借钱,还有汇款的时候,钱庄会派人把钱送到收款人的住处,而不是要求收款人来取钱

其次,钱庄特别注重和西方资本力量的合作

钱庄先从外资银行获得贷款,再转手把钱借给中国的商人,所以啊钱庄的生命力要比票号强很多

但是钱庄的弊端也很突出,钱庄很大一部分资金来自外国银行,外国银行可以随时收回贷款,所以大多数钱庄只能向商人发放短期贷款

但是近代中国要兴办纺织、钢铁这些实业需要长期贷款,钱庄便没办法满足了,就直接限制了钱庄的发展

眼看着近代中国金融市场的份额大头要被外资银行占去了

外资银行有很多优势,背后是列强资本雄厚,列强和清政府签署了不平等条约,这些外资银行可以从中获得许多特权

但外资银行毕竟是外来客,他们来到中国主要的目的是赚钱,并不会为中国经济发展考虑

一些新兴工业需要长期贷款,外资银行看着中国底子薄、社会又动荡,都不愿意贷款

另一方面,不少中国人认识到外资银行在中国大地上像癌细胞一样扩散,于国于民都是灾难

尤其是清政府为了偿还各种赔款,常常向

财大气粗的外资银行借款

而作为抵押,外资银行便借机控制了中国的海关、外汇事务

所以啊很多人都意识到必须要成为中国本土的银行

较早明确提出这个想法的是太平天国的领导者洪仁刚

一八五九年,红人刚就提出要建设现代化银行,让中国变得富裕

由于几年后太平天国就被镇压了,设立银行的事情没能落实,不管设立中国本土银行已经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了

李鸿章是洋务运动的重要领导者,他在一八八五年和一八八七年,就两次认真考虑过要创建一家中外合资银行

洋务派的另一位代表人物盛宣怀也说:非集社中国银行无以通华山之气脉,度阳山之心

无耻

请注意,这位盛宣怀被后人称为中国实业之父、中国生父

他创造了十多项中国第一中国的第一个民营股份制企业、第一个电报局、第一条铁路干线、第一个钢铁联合企业、第一个勘矿公司,都是他设立的

正因为这样的经历,他特别清楚一家本土银行对中国工商业的发展意味着什么?所以他又创造了一个中国第一,这就是中国的第一家现代银行,中国通商银行

银行设立之初,盛宣怀就想办法从根上把这家现代银行和中国传统的金融习俗切割开

他强调银行用人、办事须以会风章程为准则

汇丰是一家世界知名的老牌银行,中国通商银行就聘请了曾在汇丰工作

二十多年的英国银行家美德兰来担任首任总经理,银行的总会计师以及其他职位也都委托给外国专业人士

一些外国人看到机会,提出把中国通商银行和外资银行合并,盛宣怀明确地拒绝,并且阻止一切外资对银行的控制

由于盛宣怀还从事铁路、电报、钢铁、纺织行业,这些企业就都成为中国通商银行的客户,所以中国通商银行很快在金融市场站稳了脚跟

但正当中国通商银行业务蒸蒸日上,义和团运动爆发了,中国通商银行的北京分行和天津分行被抢劫,损失巨大

更关键的是,中国通商银行作为中国第一家银行,业务比较单一,主要做的是官方汇款

但我们知道,现代银行的基础业务应该是从工程而吸收存款,这一点一直没有被中国通商银行重视,所以中国通商银行的经营情况到后来在不断的下滑,没有能达到盛宣怀心中的目标,成为他商业、工业帝国的基石

但中国通商银行的大胆实践证明,中国自己创办现代银行是完全办得到的

所以中国后来又出现了多家银行,比如户部发起成立了大清银行,这个银行相当于清政府的中央银行,发行纸币管理国库

后来游船部成立了交通银行,交通银行最初的目的很单一,主要是为了筹集资金,赎回比利时承包商手里的京汉铁路

除了官办银行,朝廷还鼓励创办私营银行,宣布所有的现代银行都受到国家

它保护保护现代银行业务是地方官员的职责

一九零五年,有位叫林维元的前官员,打算筹集私人资本开办实业银行,皇帝溥仪特地表彰了他,授予他官职

在这样的风气下,一批私营银行也纷纷出现了

虽说中国陆陆续续出现本土银行,但这些新生银行的竞争对手那可是财力雄厚的外资银行

而且当时的中国既有列强侵略、军阀混战,还不时发生饥荒、水灾,放在国际环境来说,还有世界经济危机带来的震荡

那这些新生的华资银行接下来应该如何继续存活并且发展壮大呢?按理说啊既然现代银行那么重要,政府当然要想办法扶持

而且一家银行要想迅速壮大,最快的办法呢

就是拿几笔大单,政府发放的公债就是这样的大单

所以很多研究都认为,华资银行正是因为与政府关系密切,通过投机公债大发横财,最终才壮大

但是作者查阅了大量资料,给出的答案是,其实政府公债并没有给华资银行带来多少好处

从时间上说,华资银行大量买入公债是一九二一年之后的事情,但根据一九二五年的数据,当时华资银行在中国金融市场的资历占比是百分之四十点九,已经超过了外资银行

换句话说,华资银行在大量买入公债前,就已经在中国金融市场站稳了脚跟

再从公债的购入量上来说,华资银行购买的公债在总资产中占比一直都很少

从一九一一年到一九

三六年,华资银行持有的公债从不超过银行总资产的百分之八

那再看公债的实际作用,由于政府经常不按时还债,那些公债并没有给华资银行带来多大利润

纵观近代中国的大小银行,只要把公债投机和对政府放款作为主营业务,一般都很短命

一九二五年以前倒闭的十八家银行中,直接由于公债投机而倒闭停业的就有六家

而那些对近代中国银行业扩张贡献巨大的大型华资银行,都不乐意购买公债

那不靠购买政府公债,华资银行靠什么壮大呢?促进华资银行发展的因素有很多,比如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后,中国民众的民族意识觉醒,民众纷纷抵制外资银行,这给华资银行的发展腾出一点空间

还有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强忙着打仗,中国本土的工业获得了发展机会,中国银行业也通过给本土工业提供长期贷款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

另外,政府实施的一些有利政策也是华资银行发展的重要原因

但作者认为,这都不是最主要的促进华资银行扩张最关键的因素,实际上来自银行本身

首先是银行的私有化和集中化,中国近代最初几家银行几乎都是官方创办的,但官方银行很容易被官方滥用

清朝灭亡后,地方军阀把控了银行,于是大量发行纸币,搜刮民间财富,然后呢再拿这些钱去打仗,这种做法违背经济规律,造成银行快速破产

从一九一六年到一九二零年

年底就有八家官方银行破产

一九二六年到一九二七年,一年内就有十个省的省级银行破产或者重组官方银行,这条路走不通,私营银行的机会就来了

一九一二年到一九一五年,中国就新成立了二十九家私营银行

到一九二五年底,中国已经有一百三十二家私营银行,这些银行是私人出资建设的,没有政府当靠山,所以呢只能通过更好的服务来维持生存

但是这反倒吸引了很多的客户,一些优秀的私营银行迅速成长起来,其中最有名的是南三行和北四行

南三行是指在上海设立总部的三家银行,北四行是指由北洋政府官员私人发起建立的

一家北方银行

但银行绝不是私营化就能生存的,因为储户数量有限,社会贷款需求也有限,银行之间会存在激烈竞争,出现大鱼吃小鱼的情况

银行业确实在发展,但银行数量却在减少,最终呢金融领域只会剩下少数大银行,这是金融领域的一个普遍现象

比如英国在一八二五年有七百一十五家银行,一九一三年呢就减少到八十八家,一九二九年进一步减少到三十四家

最终这三十四家银行掌握着社会的金融资产,进到中国的银行业也朝着集中化的趋势发展

到一九三零年代中期,近代华资银行有四分之三的资产和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总资产属于二十家重要银行,其中最重要的有

九家银行,分别是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南三行和北四行,这几家银行的总资产几乎达到了三十亿元,占到中国所有银行总资产的一半

他们的发展也将决定近代中国金融业的发展水平

对我们来说,搞清楚这些大银行的成功原因,也就能解释为什么近代华资银行能成功了

私有化和集中化只是帮助华资银行站稳脚跟

华资银行能在市场上具有竞争力,是因为经营方式和管理方式实现了突破性的变革

我们先看经营方式上的变革

银行要想存活,第一步是吸收存款,增加资本来源,这是银行的生命线,也是开展一切业务的基础

但传统的中国家庭有个习惯,有了经营呢要么藏在家里,要么买房

质地,没人愿意把钱交给陌生人

为了吸引民众存款,华资银行的管理者花了不少心思

比如在各大报纸投放广告,在剧院和公园分发小册子,但只是宣传还不够,存款业务本身你得有吸引力啊

这个时候,南分行之一的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推出了一元账户,也就是说客户只要有一元钱,就可以在银行开户,获得银行全套的服务

由于客户不太相信,他拿了一百元,要求开一百个账户,结果呢工作人员毫无怨言、面带微笑,耐心地满足了他的需求

这种如沐春风的服务态度与趾高气昂的外资银行形成鲜明对比

就这样,华资银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民众前来储蓄,有了存款还不够

银行要想发展,还得把钱借出去收利息

但那个时候的中国并不太平,工厂商铺倒闭是常有的事情

另外呢还有可能发生战争,那怎么才能保证借出去的钱能顺利收回来呢?华资银行想到一个办法,规定贷款必须通过实物来担保,比如商人可以通过抵押商品来获得贷款,制造企业呢可以把原材料或者成品存入银行的仓库来换取贷款

工业建设需要长期融资,那可以把建筑物和机械设备作为抵押担保来贷款

这样的话传统社会里的关系和面子就行不通了,甚至武力也不好使了

一九二五年,军阀张作霖要向中国银行贷款,但他拿不出可以抵押的食物,他就来硬的把中国银行的负责人张

张傲拉去拘留,但银行硬是不给贷款

食物抵押要比个人信用安全得多

通过恪守这条准则,这些华资银行在那不安定的几十年里获得了巨额的利润

不过啊只是变革银行的业务方式还不够,华资银行能够长期发展,其实是因为组织管理发生了变革

传统的中国社会是个人情社会,遇到能够赚钱的机会,一定要把亲朋好友拉去有福同享嘛

但裙带关系会伤害到组织力,对此,华资银行彻底打破了通过关系招人的传统规定必须按照工作能力来招聘提拔员工

为了能招到那些高水平的员工,银行下了不少功夫

比如浙江兴业银行在多所大学设立了专项奖学金,这些奖学金用来资助

排名前二十的贫困生,银行会为成绩优秀的学生资助三四年的大学学习,而获奖者必须签署一份书面文件,承诺学习金融专业,并且允许这家银行优先聘用他们

对于入职的员工,银行还特别注重采取一系列的福利措施来改善员工的工作条件

比如交通银行规定每位员工每年有六十天的带薪定价,三十天的家庭紧急事假

如果员工在三年内休病假,家庭紧急事假少于三十天,他还会获得一份额外的薪金作为奖励,有这样优厚的待遇,在银行上班那就是捧了个金饭碗

银行员工对工作非常满意,都渴望为银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银行的组织管理改革不止对内,也包括与同行的合作,比如

男,三行之间就互相开设了银行账户,而且彼此之间的现金结算可以免手续费,这些措施无形中让银行共同增强了实力

银行间的合作还包括抱团取暖,银行可是个香饽饽,民国政府时不时就来占把便宜,那为了银行的利益,这些大银行会组成联合会,几家银行的负责人一同出面来应对当时随时可能发生的危机

那回头看,这些华资银行在中国现代经济发展中发挥了什么作用呢?银行最基础的社会价值是服务工商业发展

近代华资银行正是在不断的扩张中,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了中国现代工业的发展

本书作者程琳松的导师科韦林教授在序言中提到这样一句话

中国银行业的变革不仅促进了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同时让当代国有银行的前身纷纷建立

近代华资银行能取得那么大的成绩,经营方式和组织管理的变革是关键

但如果我们继续追溯的话,你会发现根本因素其实是背后推动变革的银行家

他们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促进了近代中国银行的发展,更在于把西方的金融理念和中国的商业传统相结合,为中国企业现代化发展闯出一条路来

下面我们选一位代表具体了解一下那个时代的杰出银行家

提到中国现代银行的重大创新,陈光甫不得不提他从美国读书回国后在江苏银行开始了他的职业生涯

中信银行是一家国有银行,陈光付很清楚,银行要取得成功,必须在业务的各个方面采用新技术、新方法,和政府关系密切的国有银行更要大胆的变革

所以他在任职期间,三天两头就会搞出一项创新

江苏银行的总部原本设在江苏的省会,但为了更好的拓展业务,陈光付打破惯例,把江苏银行总部迁到了中国的金融商业中心上海,然后对标外资银行来建设江苏银行

后来陈光付创办了上海商业储蓄银行,这个银行是大家公认的办得最好的一家银行

当时很多银行都把发行纸币作为主要的利润来源,但我们知道,过度意外发行纸币相当于在给银行挖坑,因为发生战乱或者遇到经济危机的时

几度狂潮会让这家银行立刻垮掉

考虑到这一点,上海商业储蓄银行从没有申请发行纸币的特权,而是专注于吸收公众存款

为了鼓励个人储蓄,陈光福拿出了不少好办法

我们前面提到的允许一元钱开设储蓄账户,这个办法就是他提出来的

他还推动银行推出许多个性化的储蓄产品,比如教育储蓄、养老储蓄

另外他经常跟员工讲,要注意微笑服务,让中国储户在本土的银行获得超过外资银行的服务体验

为了降低银行的贷款风险,上海商业储蓄银行花大价钱建设了专门的仓库设施,用来存放贷款抵押物

这家银行还率先尝试把办公楼或者工厂库存

作为抵押发放贷款,条件是贷款公司必须公开账簿,接受银行的审查

你看,无论是注重服务体验,还是抵押审查,一百年前陈光付强调的事情,直到今天银行业仍在重视

陈光付之所以是一位伟大的企业家,不仅因为他在银行业引领了很多创新,更在于他把中国传传统的商业精神融入到了银行业,让银行不只是盈利机构,同时也是负有社会责任的企业

儒家伦理强调,每个高尚的人都有责任为国家和社会服务,对于商人来说,他们就应该像地方的绅士一样,作为深山肩负起社会责任

近代中国,许多中国人都意识到,增强国家经济实力才能让中国摆脱贫困和侵略

所以呢

知识分子都投身于工商企业的经营,陈光甫就是其中的代表,他经营银行想的不只是盈利,还有拯救国家

陈光付给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定下的服务宗旨是服务社会

他多次提到服务社会是我行的第二生命,在我行十八年的历史中,这一宗旨从未改变

为了让每一位员工都能理解这一宗旨,他特地邀请著名学者给员工开专题学习会

工作之余呢,他还给银行职员分发儒家经典,鼓励他们实时浏览

那具体怎么服务社会呢?积极给中国实业界贷款,支持工商业发展是一方面

其实陈光付自己也在与银行相关的领域大胆探索,比如他开了三家保险公司,一家

不是商业保险,一家专营火险、水险业务,还有一家是与外商合资开设的保险公司

后来陈光付还创办了中国最早的旅行服务机构

请注意到这个时候陈光付管理的银行已经不再是一家单纯的金融机构,而在逐渐孵化为多元化的集团公司

那个时代,很多大型银行都在沿着这个模式发展壮大,进到中国企业扩张壮大之路正是像陈光甫这样的企业家腾出来的

有人把陈光付称作中国的摩根,不仅因为陈官府像摩根一样是一位成功的金融家,而且他也像摩根一样拯救国国家经济

抗战时期,陈光甫曾经跑去美国借款,帮助中国获得抗战期间的第一笔借款

后来

胡适写了一首诗评价他:偶有几经白发,心情危尽,终年做了过河竹子,只能拼命向前

到这儿,这本书的精华内容就为你介绍完了

十九世纪末,票号钱庄、外资银行在中国金融领域三分天下,但中国发展工商业迫切需要贷款支持,所以中国本土的华资银行应运而生

虽然华资银行与政府关系密切,但华资银行的发展壮大靠的并不是投机公债,而是在经营方式和管理方式上进行突破性变革

另外,为华资银行掌舵的杰出银行家功不可没,他们经受过扎实的传统教育,又有留洋的经历,所以能把现代银行理念和本土商业传统结

富起来,最终打造出一批负有社会责任的杰出企业

先生

关于中国近代银行业的故事还没有讲完,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时候,上海银行工会主席李明曾说:我看到了近代华肤明行业的美好未来

一九三七年抗战全面爆发前,虽然华资银行还处在现代转型的初级阶段,但是发展方向和道路已经很清晰了

不幸的是,一九三七年日本全面侵华,中断了中国近百名行业的发展进程

但我们仍然要看到,在引进现代企业制度方面,近代中国的银行业领先于其他行业

在业务中运用新型公司治理架构和新技术方面,近代银行价也领先于其他的企业家,一些银行家

馈予是中国二十世纪上半叶的商业领军者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