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战而屈人之兵什么意思?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例子

《孙子兵法》:战争的最高境界是“不战而屈人之兵”

《孙子兵法》是兵书,兵书毫无疑问就是用来指导打仗的。但是,孙武与其他军事家不同的地方,就在于他第一次提出了战争是政治的延伸,所谓“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即战争是关涉国家生死存亡的重大事件,执政者必须慎重对待。而战争的最高境界,是尽量避免战争,最好是“不战而屈人之兵”。

不战而屈人之兵什么意思?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例子

《孙子兵法》完美地体现了中国人的大智慧。孙子生活在“礼崩乐坏”春秋末期,战争已成常态。即使这样,也没有哪一位思想家鼓励发动战争。老子说兵为“不详之器”,孔子说“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墨子倡导“兼爱”、“非攻”,孟子甚至提出“春秋无义战”。正是基于这样的战争共识,才有孙武所谓的“慎战”理念。

不战而屈人之兵什么意思?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例子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战争的最高艺术,不是硬碰硬,而是以不流血的方式,让对手放弃抵抗,让对方交出城池,不搞持久战,一定要用“全胜”的策略争胜于天下,这才是谋划战争的最高准则。

不战而屈人之兵什么意思?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例子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孙子说,最好的军事行动是用谋略挫败敌人,其次就是用外交手段战胜敌人,再次就是用武力击败敌军,最下之策就是攻打敌人的城池。而攻打敌人的城池,非到迫不得已,不会轻易去做,那会造成难以避免的伤亡,甚至是灾难性的后果。

“兵者,诡道也”。为了击败对手,必须用手段,甚至无所不用其极,而无论采用哪种手段,都是为了降低我方的损失。所谓“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最终的目的,还是要防止拼消耗,达到“全胜”。

不战而屈人之兵什么意思?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例子

尽管如此,很多执政者仍然不明白这个道理。他们为了兼并、为了争胜、为了荣誉,往往不惜一切代价,为战争而流尽最后一滴血。

“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

战争不仅是交战各方军事谋略的比拼,也是国家军事力量的比拼,更是国家财力物力的比拼。关键是打后勤,打经济。一旦僵持不下,必然会造成交战国家的物价上涨,财力枯竭,百姓的贫困,长久的战争状态足以拖垮一个国家。这就是“慎战”之因。

不战而屈人之兵什么意思?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例子

世界上有三大兵书《孙子兵法》、《战争论》、《五轮书》,其战争的境界是有差异的。德国军事家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说:“在战争中,最终解决问题的是战斗,是流血。战争中追求的目的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打垮敌人,消灭敌人的军队,占领敌国领土,入侵敌国地区,待敌进攻等。达到这些目的的方式只有一种,那就是战斗。”日人军事家宫本武藏在《五轮书》中强调“正面杀敌,不留后患,斩草除根”。比较《孙子兵法》的“不战而屈人之兵”,三者的境界显然不在同一个层次。孙武之所以为“兵圣”,无需举出更多的理由。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