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舍梁实秋赏析,雅舍梁实秋的人生态度

我上学时,课本中选入作品最多的现代作家非鲁迅莫属,课外也读了不少他的著作。感觉中,他就像一位斗士,他的不少作品—尤其是杂文,则像长矛和匕首一样。他的作品对我们这代人影响很深。

可能是儿时受的教育的缘故,打小就把世界上的人分为两类,要么是好人,要么是坏人。随着年龄增长,才渐渐去了这种思维方式。

鲁迅笔伐过不少人,梁实秋就被他骂过,因此很自然就被我划到坏人一列了。

最早接触到梁实秋的文字,是在一本名为《最美的散文》的书里,他和鲁迅的名字一起出现在目录中,感觉挺有趣。那本书选了他的散文集《雅舍小品》里的几篇,读后感觉不错,对他的印象好转了不少。

在《思想的星空》一书中,周国平对梁实秋的散文大加褒奖,说他追求的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境界,我对他的文字的好感又多了几分。

于是,当在网上书店看到《雅舍小品》一书时,就毫不迟疑地下了订单。几天后,这本书就捧在我的手上了。

雅舍梁实秋赏析,雅舍梁实秋的人生态度

所谓雅舍,是抗战时期梁实秋在四川住的房子,建在山坡上。

作者这样描写雅舍:有窗而无玻璃,风来则洞若凉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来则渗如滴漏。纵然不能蔽风雨,“雅舍”还是自有它的个性。有个性就可爱。

“雅舍”二字有点名不副实,“小品”倒确实不假。书中的文字,写的多是生活琐事,读来却别有趣味。

杜甫的诗有“诗史”之称,是因为他的作品的写实性,从他的诗歌中可以了解到当时的社会现状。在这一点上,《雅舍小品》里的散文也同样如此。

随着社会的发展,当时的某些场景今天早已看不到了。

比如,《旅行》一文里说,中国人是最怕旅行的一个民族。那是因为,在当时,旅游还没像现在这样发展成为一个产业。首先是没有那么多的旅馆,仅有的不多的旅馆卫生状况也令人担忧,远行时往往需要自带几十斤重的铺盖卷儿。再加上交通工具不便,因此,想到旅游常令人生畏。

这些现在都已不再是问题,旅游已经是说走就走那么简单了。

而作者写到的另外一些场景,至今仍时有所见,却也大有改观了,比如乱扔垃圾、不守时、不规规矩矩排队、卖东西漫天要价等。

在书中,作者的不少见解今天仍能给人以启发。

比如,《代沟》一文说,上下两代能保持朋友一般的关系,可疏可密,岁时存问,相待以礼,岂不甚妙?谁也无需剑拔弩张,放任自己,而诿过于代沟。

比如,《快乐》一篇里写到,快乐是一种心理状态。内心湛然,则无往而不乐。快乐是在心里,不假外求,求即往往不得,转为烦恼。

再比如,在《谈友谊》一文中,作者说,大抵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臭味相投,方能永以为好。交朋友也讲究门当户对,纵不像九品中正那样严格,也自然有个界线。“君子之交淡如水”,因为淡所以不腻,才能持久。友谊不可透支,总要保留几分。

雅舍梁实秋赏析,雅舍梁实秋的人生态度

读完这本书,有点意犹未尽的感觉。

有人说,读书就要读最好的,主要指那些公认的经典名作。因为只有它们,才会虽时间流逝而韵味不减。

确实如此。

“我们活在世上,不过想生活更有趣一些”

《人间意趣》收录的是梁实秋“雅舍”系列经典散文。作品描述了当时的社会面貌、文化习俗和人情世故。喝茶散步、吃饭睡觉、读书看戏等人间百味。

梁实秋:一个被冰心称为“像一朵花”的人,一个有才,有情趣的人。

我有一几一椅一榻,酣睡写读,均已有着,我亦不复他求”

“雅舍”最宜月夜-地势较高,得月较先。看山头吐月,红盘乍涌,一霎间,清光四射,天空皎洁,四野无声,微闻犬吠,坐客无不悄然!

舍前有两株梨树,等到月升中天,清光从树间筛洒而下,地上阴影斑斓,此时尤为幽绝。直到兴阑人散,归房就寝,月光仍然逼进窗来,助我凄凉。

细雨蒙蒙之际,“雅舍”亦复有趣。推窗展望,俨然米氏章法,若云若雾,一片弥漫。

但若大雨滂沱,我就又惶悚不安了。屋顶湿印到处都有,起初如碗大,俄而扩大如盆,继则滴水乃不绝,终乃屋顶灰泥突然崩裂,如奇葩初绽,砉然一声而泥水下注,此刻满室狼藉,抢救无及。此种经验,已数见不鲜。

最爱月夜一段,每次读到此,仿佛到了雅舍的月夜下,月挂中天,清朗明静,梨树下,树影斑驳,三五好友,一盏清茶,几许销魂,或是一人举杯望月,月影徘徊……

“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人生在世,夫复何求。读《人间意趣》,品人间情怀。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