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老兵接大陆发妻(台湾老兵回大陆探亲是哪一年)

在旧社会,国民党政府腐败,人们都不愿意去当兵。但是,国民党又不断地发动战争,无人当兵时,就只能靠抓一些年轻力壮的男子去充当“炮灰”,这就是抓壮丁。

国民党会在各地抓壮丁。在乡村抓壮丁时,则实行乡、保、甲三级连坐制度,通常是由保长带着乡长和乡丁来抓,有时还加上县里的士兵。兵源奇缺时,国民党甚至在大街上公然抓壮丁。

1948年,孙惠林就是在大街上被国民党抓去台湾的。而这抓壮丁一别七十年,台湾老兵魂归故里,82岁妹妹哭倒现场。

台湾老兵接大陆发妻(台湾老兵回大陆探亲是哪一年)

17岁被抓壮丁,从此别离故乡

孙惠林,1930年代出生在江苏苏州的一户姓孙的普通水乡人家。

孙梅云,孙惠林的妹妹,目前居住在苏州十梓街观音弄五号104室,据她回忆说:“我大哥叫孙惠林,大概十六七岁的时候,我父亲剧托朋友介绍到上海的那个伟力五金厂去当学徒工。”

1948年,即上海解放前一年,孙惠林从伟力五金厂下班之后,走到大街上,就被国民党强行抓走了。

台湾老兵接大陆发妻(台湾老兵回大陆探亲是哪一年)

“他春节去了之后,就没有再回来,母亲曾经昏过去……”,妹妹孙梅云说。

孙惠林小时候从几岁到十几岁不等的照片,还被保留在家中。其中有一张照片,是穿着白色旗袍的孙母坐在一张椅子上,孙母还拉着儿子孙惠林的小手。孙母每天看着这些泛黄的黑白照片,整日以泪洗面。

“她就这一个儿子,所以我妈一天到晚就是哭,哭……”孙梅云回忆起这些辛酸往事,满是悲伤。

被国民党抓住之后,孙惠林就上了一条船,“(孙惠林)他们也不知道要到哪里去,等船停下来,他们才知道,是到了台湾”,孙梅云回忆说。

台湾老兵接大陆发妻(台湾老兵回大陆探亲是哪一年)

1948年,16岁的孙惠林被国民党强迫入伍;1949年,孙惠林被迫随军前往台湾。

唯一的儿子不知所终,不知生死,孙母很是担心,她请来了当地有名的算命先生,问“我儿子还在不在(这个世上)?”算命先生回答说,“在”。

于是,在算命先生的指示下,孙母拿出了儿子孙惠林曾经穿过一双的有鞋垫的布鞋,请人帮忙挂在屋顶内一根很粗的房梁上,希望儿子能够自己走回家。

旧时,苏州人家的房子都是尖屋顶的,在屋顶内的一般都有一根很粗的房梁。如果在房梁上挂上不知所向之人穿过的布鞋,他会自己走回来。虽然这是当时的迷信说法,但也表现了孙母内心的着急与无奈。

鞋子挂上房梁之后,孙母天天盼望着儿子有朝一日能够回到家中。

台湾老兵接大陆发妻(台湾老兵回大陆探亲是哪一年)

短暂返乡团聚,母子天人永别

自从1949年以后,台湾与祖国不幸分离,与大陆音讯不通,来往断绝,祖国也没有统一,亲人也无从团聚。

1987年,时隔38年之后,台湾才开放大陆探亲。1989年,56岁的孙惠林才得以返乡探亲,与亲人团聚。此后,孙惠林与家乡一直保持书信往来。

孙梅云拿出一封封哥哥从台湾寄回来的书信,细细读来:“亲爱的妈妈,收信平安,四十年没有尽孝,都是妹妹代儿照顾你,想想儿内心感到惭愧与不安,想想这个世界上,若没有你,哪会有儿?……”

台湾老兵接大陆发妻(台湾老兵回大陆探亲是哪一年)

读着读着,妹妹孙梅云就不由得哽咽起来,“……不是他人为的,不是他离家出走的,而是他身不由己……”还没说完,孙梅云的两行泪水不禁涌出,她再一次无奈地擦起了自己的眼泪。

不能在母亲跟前尽孝,是孙惠林心中一直存在的“心结”。只可惜,孙惠林返乡探望后不久,孙母很快与他天人永别。

台湾老兵接大陆发妻(台湾老兵回大陆探亲是哪一年)

其中孙惠林写给妹妹孙梅云的一封信,我们可以了解到,那时孙的母亲,已经患病了:

“亲爱的二妹(指孙梅云):

请不要误解我的做法,……我和母亲虽然别离四十年,妈妈的脾气我还是很清楚的,一动不如一做,这不会苦了她老人家,而我也可以报答养育之恩。

请你告诉妈妈,钱不必吝啬使用,我会时时寄来。告诉她,好一天身,舒服一天,临时有什么急用,马上来信,我会再寄。

还有妈妈的饮食问题,我想和你商量,可不可以叫她不要自己煮,她一个人吃这么一点,煮起来很麻烦的,可否到你家去吃……我到时候再寄妈妈的伙食费给你……”

台湾老兵接大陆发妻(台湾老兵回大陆探亲是哪一年)

尽管儿子孙惠林心中挂念,孙母还是去世了。

到了一些重要的节日,孙惠林就会和其他老兵一起,买一些水果和纸钱,朝着自己家乡的方向祭拜。

孙惠林在台湾没有结婚生子,没有子女,母亲去世后,更是感觉孤苦伶仃、孑然一身,所以他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自己家乡的亲人,还计划着回苏州老家定居,然而,未等计划实施,孙惠林便猝然离世。

台湾老兵接大陆发妻(台湾老兵回大陆探亲是哪一年)

迎接哥哥“回家”,妹妹哭倒现场

2002年,在家中的孙梅云突然收到兄长的死讯。

那是一天晚上,台湾那边的基金会打来一个电话,只听见电话那头说:“告诉你一个不幸的消息,你们大哥已经去世了。”

孙梅云当时好久没有反应过来,她还一直以为,大哥是要回来定居的。而且,回到苏州老家定居,也是孙惠林一直以来的愿望。

台湾老兵接大陆发妻(台湾老兵回大陆探亲是哪一年)

得知哥哥的死讯之后,孙家姊妹还是希望哥哥能够落叶归根,所以孙梅云马上通知了妹妹,看看能不能把哥哥的骨灰接回来。

然而,把哥哥的骨灰接回家这么一个简单的愿望,因为亲属鉴定的问题,却遭遇了不少阻碍。

根据在台湾为老兵做志愿者的里长刘德文回忆说:“我们的孙伯伯(孙惠林),当时是顶着别人的名字当兵的,到最后就是不同姓名,所以在整个的亲属鉴定上,要有一些佐证的材料出来。”其实,孙惠林离开上海去到台湾之后,被迫改名为“蒙韬”。

台湾老兵接大陆发妻(台湾老兵回大陆探亲是哪一年)

今日头条“两岸寻亲”的项目负责人周思妤说,“我们在头条寻人上发布了孙梅云阿姨找哥哥的消息,同时我们也把这个寻人启事,提供给了我们在台湾的志愿者刘德文里长,请他帮忙来协查。”

2019年4月19日,志愿者刘德文协助办理完佐证手续之后,则抱着孙惠林的骨灰,坐上了前往苏南硕放机场的飞机。

晚上六点半,来自台湾高雄桃园机场的“CI509”航班飞机降临在苏南硕放机场。妹妹孙梅云拿着一面锦旗在机场,只见锦旗上写着:“情系老兵热心公益,大爱无疆善德永存。”

台湾老兵接大陆发妻(台湾老兵回大陆探亲是哪一年)

孙梅云和家人在机场出口处翘首以待,等待着里长刘德文和哥哥孙惠林的“到来”。

此时,声音从广播里传出来:“072298次航班从高雄……”站在一旁的孙梅云丈夫则说,“高雄,从高雄过来的。”

“哎哟,里长!里长!”眼尖的孙梅云最先认出了志愿者刘德文,她连忙上前打招呼说,“里长、里长,你好,你好!”

刘德文向他们招了招手,径直地走了过去。刘德文把放在书包里的骨灰盒轻轻地拿了出来,孙梅云和家人便立即跪了下来,忍不住痛哭,“阿哥,你回家了!

台湾老兵接大陆发妻(台湾老兵回大陆探亲是哪一年)

里长刘德文把袋子解开,慢慢地将孙惠林的骨灰盒呈现在了孙梅云及其亲人面前。众人对着孙惠林的骨灰盒,伏地大哭说:“我们终于等到你回来了!”

亲人们抚摸着哥哥的骨灰盒,万分悲痛。谁能想到,迎接自己的哥哥“回家”,与亲人团聚,竟是以这样的方式?

我们等了你这么多年,今天才终于等到你!”孙梅云的话,透露出许多无奈、辛酸与悲苦。

从离家的16岁少年,到满头华发,再到客死他乡,孙惠林的一生竟是如此孤苦孑然。妹妹想到此,怎能不心痛?怎能不伤悲?

台湾老兵接大陆发妻(台湾老兵回大陆探亲是哪一年)

70载落叶归根,老兵魂归故里

自从去世,一直到2019年,孙的骨灰才被志愿者送回了大陆的家乡,70年之后,孙惠林才真正地“落叶归根”了。

“回家了,回家了”里长刘德文在一旁安慰孙惠林的亲人说。

“太辛苦你了!太辛苦你了!”孙梅云拉着里长刘德文的手,道不尽感谢。

“不会,不会,我蛮高兴的”,刘德文终于又圆了一个两岸家庭的“团聚梦”。

“一个长者回到家来了,让他心安了,这是他一生的心愿,所以我们就让他‘回家’了”,刘德文说。

台湾老兵接大陆发妻(台湾老兵回大陆探亲是哪一年)

他回忆起了2004年接触到这些台湾老兵的情景,其中一个朝着家乡祭拜的陈伯伯令他非常感动。

“当时的陈伯伯说,‘里长,我虽然没法回家祭拜我的父母亲,最起码我朝着我的家乡来祭拜’,我当时听到之后,我就掉了眼泪。……后来,他讲了一句说,‘里长,如果你要帮助我,死了你就把我带回家乡,葬在我父母亲的坟前。’

为此,陈伯伯还事先立好了遗嘱:“本人年事已高,身体不如以前,在台并无子女,如本人亡故以后,将本人的骨灰转交给大陆家乡的养子高建平,这是我‘落叶归根’的心愿,并请刘德文里长帮助完成我之心愿……”

台湾老兵接大陆发妻(台湾老兵回大陆探亲是哪一年)

自此,里长刘德文一直在帮助这些老兵“魂归故里”,台湾老兵孙惠林也是其中之一。

2002年孙惠林去世后,2003年春天,孙家姊妹就为哥哥孙惠林建了衣冠冢,坟冢前立了墓碑,上面写着:“胞兄孙惠林之墓——胞妹孙梅云敬立”,并与父亲孙祖源、母亲蒋琦珍的墓碑并肩而立。

但是,17年来,孙惠林的衣冠冢都是空的,哥哥一直未能“魂归故里”,“每年清明节,来祭父母的时候,只能在哥哥的衣冠冢前面,来跟他表达我们的哀思”,妹妹孙梅云说。

台湾老兵接大陆发妻(台湾老兵回大陆探亲是哪一年)

孙惠林“回家”之后,孙梅云就把着他的骨灰盒,带到了父母的坟墓前。她请人缓缓地拉开哥哥的空坟冢,打开石盖后,只见里面有孙惠林的照片和他生前的一些遗物。然而,17年之后,孙惠林的照片都已经严重老化,模糊不清了。

当妹妹把骨灰盒放入坟冢、盖上棺材的那一刻,孙惠林终于可以“安心”地长眠于地下了。

台湾老兵接大陆发妻(台湾老兵回大陆探亲是哪一年)

结语:

被抓壮丁离别家乡70年,去世后灵魂无处安放17年。2019年,孙惠林才终得以魂归故里。

然而,还有很多台湾老兵的魂魄被滞留在了他乡,难归故里。

上个世纪,国民党在台湾各处建造了许多军眷住宅,因为布局远远看上去就像密集的村落,因此,在当地也被称为“眷村”。

一个又一个的眷村,承载了无数个与孙惠林一样的、刻骨铭心而又难以名状的乡愁。眷村的日子是清贫而拮据的,许多老兵靠着家乡的特产来做一些营生——天津来的卖麻花,北京来的卖馒头,四川来的卖辣椒……

他们通过这些一边营生,一边寄托自己的缕缕乡愁,正如齐豫的《橄榄树》里的歌词所说:“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