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私简史》:不正义的手段不可能导向任何正义的结局

 

隐私啊是一个人人都关心的话题。

从人类学会用树叶或者是兽皮挡住下半身开始,人类就具备了隐私的意识。

随着文明的发展进步,人们掌握的物质财富越来越多,社会关系网络越来越复杂,隐私的范围也就越来越大。

到底什么是隐私?简单地说,就是那些你不愿意被人知道,也不愿意被人侵犯的个人领域。

它可以是你身体的某个部位,也可以是你的私密空间或者是私密信息。

隐私的本质是一种自我的意识,将自我和外界区分开来。

自从人的隐私观念诞生以来,就存在着一场旷日持久且永无尽头的拉锯战。

一方面,人们竭力保护自己的隐私,但另一方面,那些对隐私的打探、盗取、监控和利用行为一刻都没。

就停止。

在过去啊,那些侵犯个人隐私的可能是你的家人、朋友、邻居,也可能是政府机构或某个社会组织。

而在当今数字时代,人们议论最多的可能是互联网企业用科技手段对个人信息的盗取和滥用。

以前人们只需要防备身边可见的人,但现在会发现,信息泄露主要是来自一些看不见的手,你的消费习惯、搜索偏好、行动轨迹都在别人的数据库里,隐私泄露根本防不胜防。

关于隐私的发展历史,其实也是一部人类追求物质进步和精神自由的历史。

从隐私的角度回看人类历程,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发现。

这本隐私简史的作者大卫文森特,是英国公开大学历史系教授,也是英国皇家历史学会和皇家艺术学会的会员。

他之前写过两本书,一本是。

秘密的文化,一八三二至一九九八年的英国,另一本是希望我没有打扰十九世纪英国的隐私及其困境。

这两本书研究的是十九到二十世纪英国历史上的隐私和秘密文化问题。

而这部隐私简史同样是以英国为研究对象,但作者做了更长时段的考察,从一三零零年写到二零一五年,把七百多年的历史分成了几段研究隐私问题的来龙去脉。

我们知道,英国是世界上最早推动城市化和工业革命浪潮的国家,而英国人也率先遭遇了隐私方面的各种问题。

通过这本书,你会看到一部别样的人类文明史。

本期音频我就分三个历史时段来为你解读这本书。

第一个时段是一三零零年到一八零零年,这五百年里,英国由乡土社会慢慢走上城市化道路。

人们的隐私观念和对隐私的保护能力也在不断的增强。

为什么要从一三零零年说起呢?因为作者发现从那时候起,英国开始有了关于隐私问题的诉讼,也就是说人们开始会为了维护个人的隐私而去打官司。

一三四一年七月,伦敦的一名寡妇投诉他的邻居,称邻居的房子位于他家的花园旁边,而这栋房子的四扇窗户破损,邻居能透过窗户看见他的花园,这侵犯了他的隐私空间。

执法部门在经过现场调查后,居然判这名寡妇胜诉,要求被告在四十天内修好窗户,并按照惯例处以罚款。

这件事听起来是不是有点离奇?但事情还没完,这名寡妇随后又将另外三户邻居告上了法庭。

同样是因为这些邻居能够站在自己家里窥探到他家的隐私,同样法庭也对这。

两名被告做出了判决,责令他们在四十天内改正问题,并对他们处以罚款。

一名寡妇为了维护自己的隐私,不惜和所有的邻居撕破脸皮对簿公堂,背后是否还有别的原因已经不得而知。

但这个案子至少表明当时英国人的隐私意识已经觉醒,而且隐私权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法律保护。

这起案件并不是孤例,作者还列出了其他一些,在这些案件中,有的是因为邻居能窥探到自己家里,有的则是邻居未经允许闯入了自己的住宅,这些行为在当时被称为妨害行为。

这些官司并不一定都能打赢,他们通常需要调解机构不断地进行协调。

由此可以看出,那时候虽然人们初步具备了用法律保护隐私的意识,但是隐私依然是一件稀缺而富有。

b的东西。

事实上,在当时的英国乃至整个欧洲,想要保护自己的私人空间和个人信息不受侵犯都非常的不容易,而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人们的住房紧缺。

在英文里,隐私privacy这个单词,还有独处、不被打扰的意思。

但在十四世纪的欧洲,想要拥有一个不被打扰的空间,近乎奢侈。

当时无论在乡村还是城市,人们的居住环境普遍都很拥挤、低热,除了在修道院这样的特殊地方外,几乎所有人都要跟自己的家人以及家人以外的人共同生活。

这些人可能是仆人,可能是远方来的穷亲戚,也可能是同事或者是访客。

当时的房子普遍狭小,卫生条件也比较差,想要一个人独处或者是和某个人单独谈话都很不容易。

人们虽然有保护隐私的意识,但在局促的空间里。

很难实现家庭矛盾、财务状况、身体的隐疾,或者是一些不伦的恋情和通奸的行为,很容易被仆人或者是不懂事的孩子偷听,或者是偷窥到再散播出去,成为街坊邻居议论的话题。

在此后的两三个世纪里,住宅空间不断的增大,房间的功能不断的分化,比如开始有了客厅和卧室的区分,但是只有富裕的家庭才能够配备足够的房间和专门的床,从而将白天和晚上的活动完全分开。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即便有了更大的房子,成人、孩子、仆人和访客还是只能随步搭登床铺睡觉,早上起来再把床铺收起来。

总之啊做饭、吃饭、洗澡、洗衣、干活、玩耍、睡觉,甚至排便都可能在同一间屋子里完成,个人很难有隐私空间。

直到十八世。

大多数家庭还在使用摆在床边的便桶,就因为没有独立的厕所。

由此可见,保护隐私是需要付出成本的,要想拥有更多的隐私空间,就必须建造更大的房子,并在房子的格局上做出设计,而经济的繁荣正是隐私意识的催化剂。

少数精英家庭会在庄园的地下室或者是角楼里设计出许多的小房间,这些房间被用作厕所或者是私人的书房,用来存放个人财物或者是公务文件,甚至还设计出许多的密室,用来存放贵重物品。

不过无论房子是拥挤还是宽敞,房子都是一片独立的私人领地,任何外人想要进来都需要经过房子主人的同意,都需要遵守一套请求的礼仪。

也就是说对隐私的司法保护在最开始是与私有产权联系在一起的。

一六零。

四年,英国的法律条文中写道:住宅就是个人的城堡。

一七六三年,英国首相威廉皮特在一次国会演讲中说道:即使最穷的人在他的小屋里也能够对抗国王的权威。

屋子可能很破旧,屋顶可能摇摇欲坠,风可以吹进这所房子,雨也可以临近这所房子,但是国王不能踏进这所房子,他的千军万马也不敢跨过这间破房子的门槛。

这番话后来被简化成一句脍炙人口的名言,那就是老百姓的房子风能进、雨能进,但是国王不能进。

比如国王的征税专员在查税的时候,如果擅闯民宅就会被重金处罚。

可以说对私有财产的承认和保护是隐私权得以实现的基本前提之一。

这种法律理念如今已成为一种普遍的共识,得到各国政府的公认。

好。

说完房子,我们再来说说这个历史时段内与隐私有关的另外两样东西,那就是日记和信件。

这两样东西大家都不陌生,虽然现在的记录方式和通讯手段有所不同,但是日记和信件依然是我们平常最注重保护的隐私物件。

我们先来说说日记,作者谈到刚进入现代早期,隐私这个词最常被用到信教者的日记里。

没错,在英国,日记的流行与宗教信仰有很大的关系。

在宗教改革之前,需要有神职人员作为信徒与上帝之间的媒介。

但在宗教改革之后,教会十分崇尚个人的冥想和修行,鼓励教徒在家里进行早晚祷告,祷告的时候教徒可以直接与上帝进行对话,不过这种私人祷告需要一个封闭的、私密的场所。

远离其他人,并要求在精神上高度的自信,把自己的情绪和想法倾诉给上帝。

祷告是一种很深的忏悔和赎罪的行为,也是一种向心中的神明暴露隐私的行为。

而日记既能辅助祷告,同时呢它本身也是一种虔诚的反思。

通过祷告和写日记,教徒们能在灵魂深处与他的救赎者,也就是上帝进行对话。

因而从十六世纪的最后几十年起,写日记越来越成为上流社会的惯常动作。

比如有一个人在日记里反思与妻子的婚姻生活,他写道:上帝啊,请求您赐予我们谨慎与智慧以面对未来,您以及恩赐我们彼此相爱。

那么容我乞求您让我们对每次激情都保有决断与力量,莫让不和谐的声音打扰我们之间的柔情。

上帝呀,我请。

苏宁让我亲爱的妻子喜爱我那可怜的母亲,并让她举止有礼,仪态大方。

可见日记是承载个人隐私的一个重要工具,我们今天想要了解历史人物的想法和日常的生活,最好的途径之一就是去读他们当年留下的日记。

与日记类似,书信也是一种具有隐私性质的文字,所不同的是它会涉及写信和收信的两个人。

书信的发展与人口的流动、迁徙有关。

在英国,亨利八世建立的皇家邮政原本不用于私人的通信,直到一六三五年改革之后,邮政服务才正式开始民用。

与此同时,也有很多人依靠朋友、亲戚、雇员顺道送行,无论是用专门的邮政机构还是托人送信,人们都很难对通信安全绝对的放心。

信件丢失或者是被人偷拆是常见的事。

所以为了隐藏信件里面的内容,写信人会使用风泥之类的工具,还会使用密码或者是用醋、尿液、橙汁之类的饮习墨水来书写敏感的信息,以保护商业机密或者是家族的机密。

当政府开始利用通信过程刺探情报,那些受迫害的政治或者是宗教团体便采用技术手段来隐藏信息,而如果你是敏感信息的接收方,就需要在读完信件之后立即将信销毁,以免他落入别人之手,招致祸患。

到一七零零年,伦敦已经是欧洲最大的城市,居民超过五十万,每年有大约八千人从四面八方移居到这里。

这样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一方面促使四人通信越来越频繁,另一方面,逐渐在城市里建立起一个陌生人的社会。

在这样的社会里,个人隐私的边界会更清晰,邻居和。

亲朋好友不会随便来打探你的私人生活,但一些新的问题也随之出现。

这就要说到第二个历史时段,也就是一八零零年到一九七零年。

英国人口在一八零一年到一八五一年之间翻了一番,到一九一一年又翻了一番。

在十八世纪之前,英国是一个以农业人口为主的国家,但是到十九世纪,城镇人口占比从百分之二十逐渐增长到百分之八十,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大规模城镇化的国家。

两次工业革命和不断扩张的海外殖民地,为英国经济的繁荣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如果说在前现代社会,隐私只是少数人群才会特别关心的问题。

那么在十九世纪后,隐私已经成为一个妇孺皆知的概念。

人们会特别注重保护自己的隐私,同时也会尊重别人的隐私。

比如说在与人交流的时候不主动。

打探别人的私事。

在进入别人家门时,不管是邮递员、送奶工还是小商贩,都学会了要先敲门。

对于寄居的亲戚、仆人、学徒或者是旅行者,房主会给他们安排单独的住处,与自己的房间区分开来。

信件依然是主要的通讯工具,但那时已经发明了量产的涂胶信封,有更好的保密性。

同时呢电报技术也被发明出来,电报需要操作员把要发送的内容逐一念出来,但这些操作员被要求对所有电报内容、业务及其他事项严格保密。

不过政府和商人还是会担心敏感信息被泄露,所以电报业直接导致了加密手段的兴起,人们投入大量的精力来隐藏信息,这也成就了后来的密码学。

在十九世纪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重要发明是电话。

电话超越了书信和电报,让人可以和千里之外的人自由的交谈,真正实现了天涯若比邻。

不过早期的电话费用昂贵,而且通话双方都要付钱,使用的人并不多,每次通话还需要接线员负责接线,这对通话的保密性构成了威胁,也就是说每次打电话都有第三方在旁听。

而且啊早期电话的音质很差,人们必须大声地吼叫才能盖过线路里的杂音,这又增加了通话内容被其他人偷听的可能性。

但是通讯技术的不断改良,让电报和电话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

尤其在战争时期,即时通讯能力往往能在关键时刻决定战争的胜负。

在一战和二战中,情报战都是战争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交战的双方需要千方百计加密自己的情报系统,并破解对方的情。

如果你对密码的话题感兴趣的话,还可以听一下。

得到听书解读的另外一本马书,专门讲人类加密和解码的历史。

前面提到,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和社会关系网络的复杂化,人们需要保护的隐私也会越来越多。

对隐私的保护和侵犯就像是一对相生相克的孪生兄弟。

而之所以会侵犯别人的隐私,有时候并非是出于恶意,可能只是出于对八卦的热衷。

没错,人类对八卦的兴趣可能是写在基因里的一种本能。

这句话可不是我瞎说的,而是著名的进化心理学家罗宾邓巴的研究成果。

他曾经在书毛八卦及语言的进化这本书里提出,人们通过聊八卦来建立社会关系,进而共同应对复杂的生活环境。

所以无论在什么年代,八卦总是会有市场。

在传统社会,谈论邻居家的八卦是一种社交方式,人们喜欢在背地里嚼舌根,把别人的隐私当作谈资和笑料。

进入现代社会,八卦甚至变成了一种消费品。

作者说,媒体和色情文学的兴起,都和人们热衷于窥探别人的隐私有关。

早期的媒体以打击丑闻、曝光骗局为名,经常去刺探别人的隐私。

过去的隐私可能只是在街头巷尾流传,但现在借助媒体的力量,却可能被全国各地的人热议。

隐私变成了媒体盈利的工具,任何人家里都可能出现一些不便外扬的家丑,比如私生子、自杀、精神病、通奸、家暴、离婚、破产等等,这些事情如果被外人知道,所要承担的压力是非常巨大的,所以媒体给了这些流言蜚语的受害者另一个选项,也就是只要给报社付费,就可以不曝光他们的隐私。

你看。

曝光居然变成了一种勒索的手段,这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新闻敲诈。

这种靠贩卖他人隐私敛财的现象催生了两部重要的法律。

一八四三年,诽谤法诞生,其中规定,任何人如果以发表或者是威胁要发表有关他人的诽谤内容,意图索取金钱金钱抵押物或者是任何有价的物品,都应该被定罪,并处以三年的监禁。

一八五七年,淫秽出版物法诞生,这部法律试图将新闻业和色情文学区分开来。

这两部法律的出台对媒体行业的规范和对个人隐私的保护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仍然远远不够。

实际上直到今天,仍然有大量的娱乐媒体在靠贩卖明星的私生活为生,明星的绯闻、私生子、艳照门也总是大有市场,因为这契合了人类的八卦天性。

刚刚说到,随着人们对隐私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政府会出台法律对个人隐私进行保护,但有时候政府却又是那个侵犯人们隐私的主体。

现代社会,政府为了管理庞大的人口,制定有效的公共政策,需要统计人们各方面的私人信息。

人们为了享受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和福利,不得不让渡一部分个人隐私,这是可以理解的。

比如在一战时期,英国将掌握全国人口信息作为头等大事来抓,确立了全国人口登记系统,并第一次强制要求英国人在跨出国门时必须持有护照,因为政府对匿名的流动存在恐惧。

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政府考虑到国家安全和经济资源的分配,将国家监督力量发挥到前所未有的力度,对信件的拆封检查,对电话的监听相当的普遍,这种政府受益的。

监控行为饱受诟病,被视为对公序良俗和个人隐私的严重侵犯,因而在战后不久便被停止。

这种监控行为在集权国家更为普遍,比如在纳粹德国,臭名昭著的秘密警察盖世太保成为维护集权的重要力量,大规模的监视和窃听伴随着刑讯逼供和谋杀,每个人都知道挑战监控行为的下场。

这种来自政府的高压监控是对个人隐私最残酷的破坏,它是与现代文明背道而驰的,因而不可能长久。

本书最后一章的主题是隐私与数字时代,谈论的时间范围是一九七零年到二零一五年。

一九七一年,世界上第一台微处理器在美国硅谷诞生,开创了微型计算机的新时代。

当时啊就有人发出警告,计算机处理和存储信息的能力如此强大,他们可能成为。

监控系统的核心,将社会变成透明的世界,将我们的住宅财务关系完全暴露在大量随意浏览者面前,其中包括病态的窥探、恶意或者是商业性的入侵。

从那时候起,关于隐私终结的预言就一度甚嚣尘上。

一九八三年,英特网诞生,一九九三年,万维网被发明,再加上个人电脑的逐渐普及,普通网民能够获得的信息以及自身暴露的信息都越来越多,因而对隐私泄露的担忧也在同步的增加。

一些讨论隐私消亡的书纷纷面世,比如隐私的终结、全面监控如何成为现实、数据之国、二十一世纪的隐私之死、咖啡机中的间谍、个人隐私的终结,这样的书迎合了人们的担忧,因此很有市场。

英国作家布雷德伯里曾经在。

他的小说历史人这本书里,大胆地虚构了一个没有隐私的未来。

书中写道:世界上不再有私密的自我,社会上不再有私人的领域,没有私人财产,也没有私人行为,人类要让所有事物都透明开放,在那样的社会没有什么是不能面对的问题已经不再有隐瞒,不再有神秘黑暗的灵魂所在,我们都站在全宇宙观众的面前一览无余。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迭代,针对计算机行业的法律规范越来越健全。

到一九八零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中一半的成员国都已经通过或者是拟定了数据保护的相关法律。

但是在数字时代,保护个人隐私与去监管化、开放市场存在着一种明显的冲突。

因此欧洲公约建议有必要协调尊重隐私。

信息的人际自由流动这两个基本的价值观。

尽管人们意识到要加强保护个人隐私,也确实诞生了不少保护隐私的法律条文,人们还是没法阻止隐私的日渐消减。

我们的隐私比北极冰川消融得更快,技术的侵蚀速度超过了法律体系的保护能力,而且这个潮流似乎是不可逆的。

人类进入大数据时代,无数的互联网公司和移动终端随时随地在收集用户的个人信息,并将这些信息转换成各种算法推荐或者是直接变卖。

而遍布在街头巷尾的摄像头也已经成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人们对此已经日渐盲目。

二零一零年,facebook的创始人扎克伯格说:你已经没有隐私了,克服克服吧。

二零一八年,百度的创始人李彦宏说出了类似的话,引起轩然大波,他说。

中国人对隐私问题的态度更加开放,也相对来说没有那么的敏感。

如果他们可以用隐私换取便利、安全或者是效率,在很多情况下,他们就愿意这么做。

这番话遭到网友的猛烈抨击,但我们又不得不承认他说出了部分的事实。

大数据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在变得越来越透明。

在一个可以用隐私换取便利的时代,人们对隐私的敏感性在减弱。

一个明显的例子是,当我们在安装一款手机应用的时候,很少会去阅读系统弹出的个人隐私协议。

对是否允许访问个人通讯录、照相设备和定位功能,我们通常也会不假思索地就点击同意。

这个小小的举动意味着我们为了获得某种服务,愿意让渡自己的部分隐私。

尽管手机软件泄露个人隐私的事件频繁的发生。

尽管广告推销、电话让我们反哺商贩,但是人们对此无可奈何,只能寄希望于有关部门加强监管和处罚,而大多数时候都只能是忍一忍,或者是在心里骂一句也就过去了。

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所面对的是一张巨大的数据侦查网络,这张网络无所不在,个体根本毫无还击之力。

而谁掌握了最多的数据,谁就掌握了掌控和预测未来的能力。

得数据者得天下。

纵观人类的隐私发展史,可以发现,不同时期人们对隐私的重视程度是不同的,隐私的边界范围也是不同的。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任何阶层,从来都没有存在过绝对的隐私,哪怕是权力至高无上的君王,都还有一部起居注来记录其每天的言行举止。

在某种程度上,起居注也是一项监督和约束帝王德行的工具,来提醒帝王不得暴虐无道、荒淫无度,要注意自己在历史上的名声。

关于个人隐私始终有很多的争论,不过也有乐观者认为,隐私的消失和社会的透明化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会有两个正面的作用。

一是让社会的动员能力变强,行动效率会前所未有的提高,尤其在应对灾难时会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

二是可以更好的塑造人性。

因为个人的言行会被网络记录,并且随时可能被他人查看,所以人们会更加注重自己的举止文明,注重建立个人的信誉和品牌,这是一种新的隐私观。

对于隐私的消失,作者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立场,他只是说无论态度是谴责还是欢迎历史的才。

已经宣告了隐私的终结,这意味着不管是在现实中还是在期望里,我们都要与过去彻底的决裂。

隐私权始终是人最基本的权利之一,无论未来人们的隐私观如何变化,我认为有一条基本准则是永远不应该逾越的,那就是不得以任何或崇高、或卑劣、或自私的目的出卖别人的隐私,因为不正义的手段不可能导向任何正义的结局。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