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武帝司马炎》:以司马家族为核心,介绍中国历史上一个失败的政权样本

 

司马炎是西晋王朝的建立者,他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近一个世纪的分裂局面。

曹操、曹丕没干成的事情他做到了,他建立了一个新的王朝,祖父司马懿,父亲司马昭没干成的事情他也做到了。

而且呢司马炎统治后期,社会稳定、经济繁荣,被后世称作太康之治。

这么出色的统一王朝的开国之君,按理说啊名气应该非常大,但与秦始皇、汉高祖、隋文帝、唐高祖相比,司马炎并不耀眼,甚至呢前后四代人里,司马炎的知名度并不是最高的那个。

他的祖父是老谋深算的司马懿,这是三国演义后半部分的主角之一,他的父亲是司马昭。

我们都知道那句歇后语,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甚至连他的傻儿子晋惠帝司马衷的历史形象也很鲜明,说出了那句何不食肉糜,成为昏君的代名词。

今天这本晋武帝司马炎是日本著名的魏晋政治史专家,京都学派代表人物福原启郎的作品。

作者写的并不是一部历史人物传记,而是以司马家族为核心,介绍了中国历史上一个失败的政权样本,虽然失败,但意义重大。

这个样本呢就是司马炎建立的西晋政权。

说他失败首先是因为这个王朝存在时间很短,只有大约五十年,而其中司马炎一个人就攒了二十五年。

更重要的是,西晋虽然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近一百年的分裂,但很快呢又开启了一个更动荡的时代,长达两个半世纪。

作者认为魏晋国家体制其实是东汉政治体制的延续,换句话说呢,西晋王朝重。

到了东汉王朝灭亡的覆辙。

从这一点来说,西晋政权是失败的。

那这样短暂、混乱失败的政权,为什么又说它意义重大呢?其实啊西晋政权是古代中国探索国家组织新模式的一次重要实践。

东汉由于私权化的泛滥而灭亡,国家政权被外企掌控,地方社会呢被豪族把持,所以啊东汉之后各个政权都在努力重建公权化。

其中曹魏政权试图依靠法家式的威信力量,最终失败了。

司马家族呢选择了儒家式的舆论力量,建立了西晋,取得了成功,并实现了久违的统一。

可惜的是西晋统治者并没能持续推进公权化,加上外族入侵等原因,这个政权只维持了半个世纪,最后开启了更加漫长的分裂器。

但他的经验和教训被后来的各个政权借鉴,为什么?最初司马家族能取得成功,又为什么西晋结束了分裂,反而导致中国进入更加漫长的动荡期呢?首先啊我们看一下司马家族是怎么崛起的。

为什么说西晋的出现具有必然性?请注意,这里说的是司马家族,而不是司马懿或司马炎某个人。

曹魏政权取代东汉政权花了一代人,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他一死呢儿子曹丕就把汉献帝赶下台,自己当皇帝了。

而西晋政权取代曹魏政权,司马家族花了三代人的时间,在司马懿之前,他的大哥司马朗就在给曹操办事,司马懿死后呢,他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继续服务曹魏政权,直到第三代的司马炎,西晋政权才正式建立。

而且了解三国历史,我们都知道,司马家族给曹家办事的时候。

这次过的可真是提心吊胆,三天两头被怀疑谋反,动不动呢就被收回职权,但国家遇上难事还得把司马家的人给请回来。

为什么曹家总是防着司马家,却又离不开司马家呢?这个我们还要从东汉时期说起。

本书作者福原启郎是京都学派的学者,京都学派创始人内藤湖南在中国古代历史分析方面有个观点,他认为东汉中期以前的中国历史是上古时期,东汉后半期到西晋是第一过渡期,西晋到唐中叶是中士时代。

我们今天讨论的东汉后半期到西晋,正是中国由上古向中式转变的关键转换期。

司马家族是河内郡的望族,这里的河内可不是越南的首都,它指的是今天的洛阳到开封一带。

司马家族一直就很阔气。

远的不说啊,我们只看东汉中后期,司马懿的高祖父当过征西将军,这是东汉时期的高级军官。

他的曾祖父和祖父都当过地方行政区的一把手,父亲呢当过首都行政区的一把手。

司马懿兄弟八个,个个都是当时的名士,因为他们的名字中都带着达这个字,所以啊当时人们就把他们兄弟八个尊称为司马八达。

司马懿排行老二,按理说呢轮不到他出头,但大哥司马朗在四十七岁的时候去世了,所以司马懿就接续成为了家族的领袖,加入曹魏团队。

曹魏政权有什么特点呢?虽然曹操是老板,司马懿是员工,但曹操在身份上可比不了司马懿。

曹操出身韩足,所谓汉族呢是与氏族相对的,司马家世代为官,但曹操的祖父曹腾却只是个宦官,东汉宦官为了扩展自己。

势力,会领养别人家的男孩。

曹操的父亲曹嵩就做了曹腾的养子。

因为这个背景,曹操总被人看不起。

我们知道曹操的文学素养很高,写出像龟虽寿,短歌行这样的名篇。

这其实反映了曹操要想出人头地,只能取才华之长,补血统之段,这就导致曹魏政权会呈现这么几个特点。

首先,曹操会注重吸收下层的力量,寒门中也不乏有才干的人,但这个社会呢被士卒把持,寒门出身的人备受排挤,无处施展才华,曹操就多次发布求贤令,把他们纳入麾下。

其次啊,曹操的政治倾向更偏向于法家。

我们知道战国时期法家主张严刑峻法,以达到有序统治的目的。

当汉代统治者独尊儒术,当然这个儒和孔子时代的儒学不一样,不过道德教化那套东西。

汉代统治者选择性地接受了。

西汉建立后呢,汉文帝有个举措,废除肉刑。

肉刑是指人们在触犯刑法后受到的处罚,这些处罚会对人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比如割鼻子、砍脚、弯膝盖等等。

废除那些野蛮的肉刑是有禁不议的,但同时呢又导致新的问题,这就是刑罚系统不再平衡。

为什么这么说呢?汉代以前的刑法可以分为五个等级,最轻的是在身体上刺字,其次呢是割鼻子,然后是弯掉膝盖或者砍掉双脚,再高一等是躬行,最后是死刑。

可以看到惩罚在层层加码,但汉代取代肉型的却是剃头打板子之类的,而最高等级的死刑呢仍然被保留,这样的话刑罚系统就没有梯度了。

所以呢后来不断有人提出应该适当恢复这些。

可汉代讲儒学,讲伦理道德挥。

就肉型这种法家做派就一直遭到打压。

而到曹操这个时候,他出身不高贵,无法全盘依靠氏族,儒学那套呢就用不上了。

而且啊在乱世之中,要想创一番事业,效率更高的当然要数法家方案。

于是啊就有手下的人提出应该加速推动恢复绕行。

赏罚分明有助于维持社会秩序,并且还能调动人们的生产作战的积极性。

但是这儿就有个问题,如果曹操不依靠士卒,那司马朗和司马懿兄弟俩是怎么入伙的?其实不只是司马家族,曹操团队中的荀玉出自颍川巡视,那个被写入中学课本。

喜欢耍小聪明的杨修,出自弘农杨氏,这些名门望族都加盟了曹操团队,这也很好理解,在那个时代,只依靠韩族是远远不够的,社会资源呢都掌握在世家大族手里。

只是田产,还包括教育资源和上升通道。

所谓人才可不是空有一腔热血就行,而要有真才实干。

你想一下,出身贫苦人家的孩子没读过书,只会种地砍柴,那他怎么能帮曹操运筹帷幄呢?所以曹操必须同时拉拢士族才行,但是士族就能看得起曹操吗?这其实也是迫不得已。

只要说到一个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战役,官渡之战。

交战双方是曹操以及势头正盛的袁绍。

袁绍出自汝南元氏,你听出来了,他也是望族。

交战之前呢,袁绍已经占有今天的河北、北京、天津以及辽宁西部、山西东部和山东北部,更重要的是有大批的士族支持他,毕竟大家都是氏族,都是东汉的既得利益者,那当然要团结在一起了。

但在官渡之战中,曹操。

经过袭击袁绍军粮所在地而取胜。

一年之后呢,曹操又通过仓亭之战彻底打败袁绍,这下很多士族为了在乱世中生存,就不得不转投曹操门下。

曹操这时也正忙着用人,所以呢接纳了很多士卒入伙。

那话又说回来,既然曹操同时获得韩族和氏族的支持,那为什么还会被司马家族篡权呢?还有,就算士族群体不服气,取代曹家的为什么偏偏是司马家族呢?曹魏政权被司马家族取代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曹魏政权拿法家的思路治国,法家强调法术势,法呢就是变法修行。

前面讲的推动恢复绕行的案例就属于法的范畴。

但是很多士卒是既得利益者,他们并不追求公平、公正的社会法制。

其次,士是指君王的权威,目的呢是让。

所有人敬仰畏惧。

所以呢曹魏皇帝建造了豪华的宫殿系统,以体现自身的尊贵,但这就引发了普通民众的不满。

还有一个是树,这就是皇帝统治的权术。

我们接下来重点谈一下曹操出身韩足,他掌握大权之后,自然也要让自己的家族兴旺起来。

曹操软硬兼施,让汉献帝给自己的儿子们封官封爵,比如任命曹丕为武官中郎将,相当于丞相的副手,然后又封曹植为平原侯,食邑五千户。

但是曹丕篡汉称帝后呢,就立刻开始限制宗族权力,他让自己的兄弟们交出权力,离开都城洛阳回到封地,同时又派遣使者前往巡视,硬是找出一些鸡毛蒜皮的罪过,剥夺了他们的权位。

就拿我们最熟悉的那位写了七步诗的草纸为例,曹丕称帝。

时候曹植是临淄侯,第二年曹植就因为贪污被处罚,贬为安襄口,第三年又变成了眷城王。

第四年是雍丘王。

曹丕的儿子曹睿继位后呢,将曹植的封地先后改为郡邑,雍丘、东阿、陈县。

曹植基本上每两年就要被换一次封地,在频繁的迁徙途中,心力交瘁,宗室的其余成员呢也一样频繁的改换封底,别说发展自己的势力,就是过一段安稳的日子都求之不得。

以前看到这段历史,我们会觉得曹丕太可恶,连手足都要折磨。

其实这样做是有前车之鉴的,周天子分封,最终天子地位被诸侯王取代,汉高祖刘邦分封了许多同姓诸侯王,后来爆发了七国之乱,也就是说分封制度创立之初能拱卫王室,但很快啊就。

威胁皇权统治。

另外,曹丕的储君地位是经过激烈斗争后获得的,为了保证皇位的稳固,他就只能极力的限制宗室势力。

只可惜曹丕房住了宗族,却没有防住外族。

司马懿父子篡权的时候,没有一个曹魏的宗室成员能站出来力挽狂澜,最后眼睁睁地看着设计江山被他人夺走。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感叹道:可惜呀,自己定的法律最终却残害了自己。

其实曹魏政权的失败根本原因还是曹家根基不深,曹魏政权有大量韩族参与进来分享权,世尊当然不满意,仍然希望有我方队友掌权,最终他们支持有相同背景的司马懿夺取了政权。

曹魏时期世家大族那么多,为什么偏偏是司马家族剪了这个大片?还有西晋政权的出现到底有什么意义呢?首先是司马家族符合准入制度,望族出身,被广大士族认为是自己人。

其次呢,司马懿祖孙三代能力都很强,抵抗蜀汉、吴国、辽东一带的势力都得靠司马家的人。

第三是司马家族的人都选择隐忍、步步为营的策略持续了三代人。

司马懿先发动政变,铲除了曹家宗室最强的力量曹爽,此后曹魏宗室基本丧失了抵抗力。

之后他的儿子司马师击败了竞争对手夏侯家族,司马家族从此权倾全场。

但在这时,司马家族仍然没有轻举妄动,他们继续不断地在对外作战中建立工业。

比如司马昭灭掉了蜀汉,一点点的积累社会声誉,并蚕食更多的权力,这样持续了几十年。

问出身好有。

刘旺能治国、会打仗,司马家族如果排第二,谁敢排第一?但我们知道,司马家族建立的西晋政权最后是失败的,那为什么作者认为它意义重大呢?西晋政权最大的意义是他在古代中国的国家组织模式方面进行了一次探索。

提到曹魏家族和司马家族的权力转移,我们常用到一个词,篡权。

就像是司马家占了曹家的房子,把原来的主人给赶跑。

看起来曹魏政权和西晋政权没什么区别,毕竟曹魏旧臣基本上都原封不动地留任了,只是当皇帝的换了一家人。

不过虽然房子没变,房子里的秩序却变了,也就是说呢两个政权的组织逻辑是不一样的。

司马家族是望族,自然代表氏族的利益,所以呢司马家族的统治策略就不是曹魏的法家那一套,而是氏族更喜欢的儒家那一套。

比如司马家族格外看重舆论,无论在任何时期都很重要,但在曹魏时期尤为关键。

这还是要从东汉后期说起。

当时宦官专权,士族们私下里以儒家道德理念为标准评议朝政,形成一个个不依赖国家的舆论集团,希望引发社会关注和皇帝的重视,后人呢称之为轻易。

后来宦官给这群嚼舌根的人扣了一个政治高帽子,叫党人,也就是结党营私的人,同时还禁止他们入朝为官,这就是非常有名的党故事件。

但轻易活动并没有因打压而消失,一些士大夫呢甚至主动提出要与党人联座,一同接受禁锢。

这导致从东汉开始,尤其是在魏晋时期,舆论成为一股颇具杀伤力的政治力量,司马家族能够建立政权,其实就是顺应了这股舆论的势头。

由于长。

其动乱,人们特别渴求社会稳定,政权统一。

所以无论是司马懿抗击诸葛亮北伐,还是司马师应付东吴的诸葛恪的侵犯,以及后来司马昭灭掉蜀汉,唉人们正是看到司马家族老老小小都在哼吃哼吃的,为推进政权统一而卖命,所以都给他们点赞加好评。

司马炎建立西晋后呢,也在第一时间把灭东吴作为首要任务,他选用有名望的人担任将领,同时每年十一月都要进行大规模的阅兵,最终呢在二八零年完成了统一大业。

除了迎合追求统一的社会舆论,西晋政权还在方方面面采纳氏族群体提出的意见。

曹魏政权倾向于恢复肉刑,而氏族群体声称恢复肉刑会造成为政残酷的印象。

西晋政权为了避免社会舆论对政权评价过低,所以呢也附和恢复肉刑为时尚早。

另外,司马炎还努力恢复汉代的社会传统,比如孝道和节俭。

儒家认为父母去世后,子女应该穿粗抹布制成的丧服,晋武帝的父母过世后,他服孝三年,同时配合撤减膳食等仪式,以体现孝子。

因极度怀念父母而茶饭不思。

同时呢司马炎还当众焚烧奢侈品,向天下示范节俭指导。

除此以外,司马炎还注重招辅流民、兴修水利,劝客农桑,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另外他宣布解除对汉朝宗室、曹魏宗室的禁锢,废除曹魏时期将士出征要留下人质的做法。

经过这么一番励精图治,司马炎的最后十年被人称为太康之治。

能够称得上智,是说明西晋的开局很不错。

那既然这样,为什么没过几十年西晋就崩溃了呢?而且司马炎本人也在后世毁誉参半。

不论司马炎如何革新,如何与曹魏政权保持不同,西晋毕竟是从曹魏母体中诞生出来的政权,曹魏旧臣基本上被原封不动地留任,甚至打着善良的幌子达到篡权的目的,不也是学习槽位吗?所以啊司马炎一直都在担心一个问题,将来会不会有其他的家族篡夺司马家的权?曹魏为什么会灭亡?可能是因为使用法家那套引发民众不满,也可能是因为坚持任用韩族引发世俗不满。

但最核心的是,曹家宗族眼看着自家皇位被司马家抢走,竟然没有一位能扛势的人可以站出来,所以司马炎必须要避免重蹈曹魏的覆辙。

于是他把自己的宗族成员全都封了爵位,同时赋予他们足够的实权,甚至是养兵、带兵的权利,朝廷、地方以及军中。

所有要职都由宗室把持。

你可能会疑问,司马家族是底蕴深厚的望族,司马炎读的史书应该不少吧,他怎么能不知道东周群雄并起以及西汉七国之乱的事情?那么都是因为同姓诸侯过几代以后血缘疏远了,于是自立为王,引发国家分裂动乱,其实司马炎也是不得已,这是那个时代的游戏规则决定的。

西晋之所以重用宗室与政权结构有关,西晋是由皇族司马家族为首的门阀贵族联合统治。

司马家族作为这个政权的头号既得利益集团,相当于西晋政权的第一家族,统治者国家的同时也在给其他家族做示范。

它就像是公司最大的股东,必须得充分地展示头号股东的影响力,这样才能维持系统的有序和稳定。

你有没有发现是吗?家族努力实现统一,并且广泛关注舆论,看起来是在追求国家重建这个公权化的目标,但建立政权后呢反而把天下变成了私有的。

这不能怪西晋统治者老谋深算,这是东汉以来整个时代的问题。

前面说过,东汉后期到西晋是中国历史从第一阶段的秦汉到第二阶段的隋唐之间的过渡期。

在东汉后期,原本以长幼秩序为核心的基层社会发生了变化,豪族、平民秩序成为新的社会法则。

再加上饥荒等天灾、战争等人祸,平民进一步沦为流民,四处漂泊求生。

在被孤独的状态下,为了获得自身的安慰,他们只能依靠宗教。

作者认为这正是古代中国的宗教时代,无论是本土的道教还是西方传来的佛教,都变得非常受欢迎。

战争当中人们或是依靠宗教的。

力量选择默默忍受或是人生得意须尽欢,赤裸裸的私欲露骨的展现出来,也就是说啊利己主义和私权化在这时变得泛滥起来。

这种风潮不仅在社会底层流行,也影响了上层。

因为战乱和饥荒,并不因为高贵和卑贱而有所区别,结果呢就是上层的豪奢之风兴起。

司马炎建立西晋后,一度励精图治,提倡节俭。

但灭掉吴国后,政治的安定与统一让西境统治集团迅速陷入纵情享乐当中。

晋武帝自己就率先做了荒淫奢众的表率。

我们常说皇帝后宫佳丽三千人,这其实有点夸张,能够达到这个数目的皇帝没多少,但晋武帝不仅嫔妃众多,而且远远的超过了三千。

灭掉动物后,司马炎不仅接管了动物的国土,还接管了无。

不统治者的后宫,晋武帝的后宫人数飙升至上万人,那这么多人可怎么挑呢?晋武帝想了个办法,他乘着洋拉的车在后宫溜达,车停在谁的门口他就临幸。

刹刹刹车,刹不住刹不住刹不住。

后妃为了能够争取到被临幸的机会,都准备好树叶和青草,希望洋车经过的时候会停下来。

这个不只是皇帝个人作风,整个社会都弥漫着这种风景。

最有名的要数王石豆腐。

晋武帝有个舅舅叫王凯,而当时的首富呢叫十重,故事就发生在这两个人之间。

王凯为了炫富,让人拿着昂贵的糖去洗锅,食虫呢就把蜡烛当作柴火烧,作为回应。

古代妇人出行要撑起行墓,避免被民众看到。

王凯呢就拿着紫色绸缎作为行目,长达四十里。

师从更上一层楼,用颈部作为行目长达五十里。

后来晋武帝知道这两个人在斗腹,他不仅没有劝阻,反而多次出手帮助自己的舅舅王凯。

例如一次,他把宫中收藏的一株高两尺多的珊瑚树赐给了王凯,王凯呢就在实处面前得瑟食虫却用铁如意把珊瑚树给打碎了。

王凯认为食虫这是在禁锢自己的珍宝,正要破口大骂的时候,是传令仆人拿出自己家中的珊瑚树,高达三四尺的,竟然有六七株之多,王凯在豆腐中落败。

回头想一想,他们豆腐的钱是从哪儿来的呢?贵族们豪奢的生活靠什么维持呢?那必然是从下层连句。

但在那个以自我为中心的时代,上层并不会太多关注底层的生活,所以我们就不难理解司马炎的傻儿子司马衷说的那句名言了。

一次有人向司马衷报告,天下正在发生饥荒。

百姓没有粮食可以吃,都饿死了。

司马衷就反问:为什么他们不去吃肉粥呢?这其实反映了士族和普通百姓是生活在相对隔绝的世界中,底层人民遭受的苦难,他们根本感受不到西晋的奢侈腐化之风,还只是一个慢性病。

直接让西晋崩溃的是国家权力私有化带来的另一个问题。

西晋坚持用儒家的思路立国,儒家在继承人问题上有一个基本的要求,是立掌不立贤,这样做呢能避免兄弟们因为争夺继承权而引发内斗。

司马炎在世的儿子中,司马衷年龄最长,但是他的智力有问题,很多大臣就提出希望司马炎能把皇位传给他的弟弟比较贤能的司马攸。

但杨皇后和一些宠臣呢就极力劝告司马炎,务必要让司马衷当皇帝,理由是立长。

不利贤的传统不能破。

杨皇后这么做本质上呢还是出于一己之私,傻儿子当了皇帝,他就能进一步分享权力了。

司马炎死后,司马衷当上了皇帝,杨太后的父亲杨俊呢承担起辅政的事。

但是另一个人不乐意了,这就是司马衷的皇后贾南风。

贾南风就跟一位司马家的宗室成员合谋,发动政变,杀死了杨郡等人,这个举动引发了一连串的反应,司马家族宗室成员陆陆续续都掺和进来,互相厮杀。

甚至啊有的人为了取胜,胳膊肘伸到外面,联合起了匈奴人。

要知道从汉代开始,北方游牧民族就是中原政权的心头大患。

曹魏时期的策略是把各个游牧部落分隔开,同时把各个部落的首领软禁起来。

现在可西晋宗师一方面忙着内耗,同。

这呢还给潜在的敌人解除封印,厮杀持续了十多年,北方社会再次陷入动荡,游牧民族也借机纷纷自立。

比如南匈奴和彝族在今天的四川一带建立了汉国和城国两个政权。

很快北方的胡人也各自建立了政权,司马家族好不容易得来的统一局面不到半个世纪就土崩瓦解了。

你看从东汉后期到西晋这一百年,虽然人们在努力重建秩序,但面对私权化的泛滥,无论是曹魏的法家那套,还是西晋的儒家那套,其实都没有真正达成,西晋最终还是没能走出东汉末年的阴影。

而历史对这个课题的回应是继续进行反复实践。

西晋灭亡后,中国历史进入五胡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接下来这两百多年就像是一个大的试验场,几十个政权先。

出现,其实都是在测试迭代不同的历史可能性。

那最终哪个模式会脱颖而出呢?推荐你关注隋唐世界帝国的行程。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