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大前程2011豆瓣影评(远大前程剧情解析)

由肯尼思·布拉纳导演并主演的电影《东方列车谋杀案》里,痴迷破案的比利时大侦探赫克尔·波洛踏上度假的列车。在临时受托调查列车上一件离奇案件时,他犹豫着,因为手中还有一本未看完的小说—英国作家狄更斯的小说。能在列车穿过雪山平原时,坐在靠窗座位上目追书行,是他理想假期中的重要部分。

远大前程豆瓣影评()

翻开狄更斯的小说,眼前就会推开一幅广袤精致的社会图景,一叠沉重繁复的人物关系图卷,一片充斥离奇巧合的命运原野。他对写作的态度和天赋为他在世界范围内赢得读者,也难怪洞察世人内心轨迹的大侦探也虔心成为狄更斯众多书迷中的一员。

狄更斯一生写下众多名著中,他把自己的人生观、哲学和道德思想总结在了《远大前程》这部较晚期完成的著作中。在这本小说的手稿影印本中,随处可见浓重的墨迹,杂错如蛛网的交叉批注,密密麻麻的改写,混杂着繁多简写文本。反复磨砺修改的笔迹,是狄更斯最新鲜的创作灵感和写作智慧迸发之处。百余年过去,建筑在沙土上的似锦前途早已破灭了,潜藏在文字背后的当时英国复杂的社会现实,生活在英国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却留存在书页中,成为人们一读再读的经典。狄更斯用一支笔为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开拓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融入经历

这位伟大小说家独特的内心,藏在他的笔下。动笔创作《远大前程》前,狄更斯已经年近50岁,生活中仍有波荡。与妻子凯瑟琳分手使他痛苦灼心,新开启的一段与演员爱伦·特南的爱情,带来的幸福并不比痛苦多。再加上年岁增长,对社会弊端和人情世态的认识进一步加深,即使不是愤世嫉俗的人,也会有抑郁思想出现。

狄更斯选择在此时提笔,将小说的故事安排在1812年圣诞节前夕至1840年冬天,主角孤儿皮普以自传式手法,叙述自己从7岁开始的三个人生阶段。最初,皮普生活在姐姐家里时,生活艰苦,理想只是当一名像姐夫一样的铁匠。受萨堤斯庄园的诱惑和与艾丝黛拉之间产生的朦胧爱情的召唤,皮普开始一心想当“上等人”。后来,皮普突然得到一份遗产,开始受到英国社会物欲横流等丑恶现象的侵染,在春风得意时抛弃曾与自己同甘共苦的家庭,在艾丝黛拉与比蒂间犹豫。“远大前程”破灭,皮普的姐夫乔使皮普觉醒并获得新生。

狄更斯在创作《远大前程》时,不断流露和宣泄着,将丰富的人生阅历倾注于笔端。狄更斯的童年也不太开心,直到他的父亲继承了一笔遗产,狄更斯才有机会重新回到学校。但狄更斯并没有接受很多正规教育,他的学识基本靠自学积累。他以自己的童年经历构建皮普的童年,书中皮普的父亲生活挥霍,也常连累家人负债累累,甚至被捕入狱,年幼的皮普被迫辍学在鞋油作坊做童工。童年的狄更斯很少得到母爱,小说中的乔大嫂很少有母性泛滥的时候,皮普在书中经常受到这位姐姐的粗暴对待。童年经历成了狄更斯一再倾情书写的焦点之一,他在小说《大卫·科波菲尔》中也曾描写过这段特殊经历。

1827年,狄更斯从伦敦的威灵顿学院辍学,进入一家律师事务所工作。15岁的皮普追求远大理想,却时常遭遇冷酷现实生活的冷水,初入职场的狄更斯想必在事务所内早已深有体会。学会速记后,狄更斯离开律师事务所。狄更斯有一段在《晨报》做国会记者的经历。他负责采访英国下议院的政策辩论,法律界黑暗、罪恶的现象被狄更斯写成稿件,经历和见识铢积锱累,成为日后写作的素材。《远大前程》中的律师贾格斯蛮横圆滑狡诈,或许就是当年狄更斯当记者时遇到的某个人。

远大前程豆瓣影评()

《远大前程》(1946年)电影海报

狄更斯曾尝过单恋之苦,而书中的郝薇香小姐安排艾丝黛拉嫁给德鲁莫尔,打碎了皮普渴望与艾丝黛拉共坠爱河的追求。皮普深受艾丝黛拉的折磨,甚至感到绝望。狄更斯用文字给予灼心痛苦的皮普以同情,并把郝微香小姐描述得并不美好。“她疯了似的狂叫一声,吓得我连忙抱住她的腰。原来,她裹着那身尸衣,从椅子上站起来,朝空乱扑,好像恨不得往墙上撞去,撞一个一命呜呼。”郝薇香小姐的女性形象不受维多利亚时期的欢迎,她虽穿着象征纯洁高贵的白色婚纱,却透着古怪癫疯的性格。这还不够,最终狄更斯把这位给皮普制造情感障碍的女人尽早安排了死亡的结局。

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心理的描写,每一字都渗透着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思想。他用带着真情实感的自传式书写,把自己被压抑的心绪释放在小说里。

铺就前程

作者在小说中融入个人经历外,狄更斯把自己半百人生的思索融入其中。在他看来,不管在哪个时代,社会阶级观念总会影响心有畏惧的人。

当一份幸运的馈赠从天而降,皮普原本不甚光明的普通人命运被扭转为金碧辉煌的华美,跃进上等人的生活圈,“皮普的内心已经起了变化,故事开始了”,“远大前程”似乎从此在脚下展开。这些钱让他的骨子里掺进了高傲和挑剔,从畏惧和卑微中抬起头,开始漠视善良的乔和毕蒂,以膨胀的自信追求原本不曾奢望拥有的爱情。

当皮普得知自己是由逃犯马格韦契资助成为上等人时,他内心有感激和骄傲,又极为脆弱和忐忑,怀疑自己成为马格韦契报复上流社会的工具。他已经挥霍掉大量受资助的钱财,习惯新生活,他必须帮助马格韦契脱离危险才能继续现实生活。马格韦契若被抓,皮普的前程将彻底幻灭。

皮普选择了某种意义上的报答和回馈—帮助马格韦契逃离,走一条交杂着私心和良知的道路。但最终马格韦契还是被捕,皮普的“远大前程”破灭,他陷入巨大的恐慌和焦虑,发了一场有强烈的象征意义的高烧。

高烧褪去,皮普追求的“远大前程”成为泡影,从上层人的火热生活中退身。高烧也带走了上流社会腐朽庸俗的思想观念,让皮普恢复原有心性的自由与解放,获得善良心性的复归,精神的解脱。当他的脚再一次踏上故土,心中的不安定逐渐安稳下来,皮普才知道生他养他的小乡村、纯朴善良的乔以及实实在在的生活,才是他最终的精神安放处。他终于懂得乔的话,“皮普,亲爱的老朋友,世界嘛,可以这么说吧,本来就是由许许多多零件配合起来的。这个人做铁匠,那个人做银匠,还有人做金匠,又有人做铜匠。难免有一天要各走各的路,到了时候分手是回避不了的事。”远大前程破灭,新的前程同时展开。

在19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英国,社会问题密集如麻,围攻着人们的生活,腐朽的资本主义制度蒙昧了人们的良心,懒散的议会,庞杂的统治机构,自满昏聩的资产阶级,金钱的统治力量,人们迷失在这病入膏肓的社会里。狄更斯就用书中这些有血有肉的人物和真实可信的故事,共同书写狄更斯作为英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摊开的这卷展示资本主义黑暗社会和奢侈腐化生活的“告白书”。

远大前程豆瓣影评()

《远大前程》(2011年)电影剧照

昏庸腐朽时代,有着种种令人幻灭的沧桑感,但小说里的乔和比蒂,赫伯尔特和文米克在经历淘洗后,成为那个腐朽苛刻时代剩下的“善良”,他们的反思成为瘫痪社会可贵的馈赠。这善良的品性和丰富的内心给了读者最后的温情和慰藉,也让读者逐渐接受认同了狄更斯关于“环境和文化造就人物性格”的观点。

锻造语言

有谁会把黄粱一梦、无限荒唐、终将回归的故事,叫做“远大前程”?查尔斯·狄更斯。《远大前程》还有另一个中文译名—《孤星血泪》。如果以小说内容来看,后者少了一些戏谑讽刺意味,狄更斯想必会更喜欢“远大前程”作为书名。

提到狄更斯的小说,就绕不开他的语言特色。当不再纠结于《远大前程》中哪部分是脱胎于作者的亲身经历时,语言的魅力便开始愈发迷人。“对我来说,这是终身难忘的一天,因为这一天在我身上引起了巨大的变化。谁过上这样的一天,也会终身难忘的。请诸位设身处地想一想吧,人生的长链不论是金铸的也好,铁打的也好,荆棘变成的也好,花朵串起来的也好,要不是你自己在终身难忘的某一天动手去制作那第一环,你也就根本不会过上这样的一生了。”像这样的绝妙佳句在书中总是恰当出现。

狄更斯以现实主义的笔调和象征的写作手法,赋予了他后期创作的小说以“真实的细节与诗意的气氛的结合,幽默、风趣与悲剧性的基本人生处境的结合,具体情节与深远的社会意义的结合”的艺术特色,恢宏的主题与细致的叙事紧密结合,性格鲜明、气质独特的人物群像活跃其间,营造出各种怪诞的场景和紧张的氛围,流露出对社会清醒的认知和深刻的批判。

狄更斯的笔触是厚实的,很少使用华而不实的词语,而是用简单明了的词汇构建朴实易懂的句子,用普通百姓的语言创作作品给普通百姓欣赏。要学习英国语言,狄更斯的小说是一本典范。这样的语言特色使得译者在将其翻译成中文时,也注意保留了狄更斯文字本来的面貌,读来明白易懂。

在西风东渐、左翼文艺思潮兴起、思想解放等不同社会文化思潮背景下,人们对狄更斯及他的作品的研究呈现不同的学术面貌。而普通读者表达对他作品喜欢的方式就是买书、阅读。近一百余年,他的作品被不断重印再版,翻译成多种文字。

在中国,一张1904年的上海《大陆报》可能是最早将狄更斯介绍给中国读者的先行者,这份报纸以短小的“史传”形式向中国读者介绍这位奇杰,并将他的文学声名与影响输入中国。1907年至1909 年,清末民初公认的古文大家林纾和文人魏易合作,将狄更斯的5部小说翻译成中文,曾经影响一时。此后,狄更斯一直受到国内评论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成为20世纪被研究最多的外国作家之一,占据英国文学史中无可撼动的地位。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和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使经受战患之苦的中国读者从中得到精神慰藉。

1957年,根据狄更斯小说改编的电影《匹克威克外传》和《孤星血泪》在中国上演后,国内各大报刊登载了大量文章,随即引发一场引人关注的“狄更斯热”,皮普的远大前程破灭记引来无数中国人唏嘘。1979年,狄更斯有两部作品被翻译介绍到中国,其中之一就是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王科一翻译的《远大前程》。在20世纪70年代末出版的狄更斯著作的印数基本上都以万册计算,这版《远大前程》的印数甚至达到了11.2万册。这个让出版商眼睛发亮的数字,足以说明当时中国读者对文化生活多样化的渴望,对狄更斯作品的喜爱。

远大前程豆瓣影评()

《远大前程》作者查尔斯·狄更斯像

到20世纪90年代,狄更斯长篇小说的新译本徒然增多,共有33种,《远大前程》出现了6个新译本。迈入21世纪,中译本依旧层出不穷,《远大前程》再添新译本。从五四运动以来,现实主义一直是中国新文学传统的核心内容,作为世界文坛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狄更斯作品中的现实主义品质,被中国读者广泛接受的程度,也就可想而知。

也许,狄更斯在书写时并不是事事顺心,但作为读者,不管生活如何,境遇如何,都可以沉浸于他寄托在书中人物身上段段激荡起伏的悲喜里,流连于神秘怪诞的联想和意象内,足以算作有生之年的幸事之一。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