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一本为所有人而写又不为任何人而写的书

 

今天要为你解读的书是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这本书是尼采一生创作巅峰时期的作品,也是尼采最珍爱的作品,他认为这本书具有改变人类历史,开辟人类新纪元的伟大意义,重要性可以和《圣经》媲美。

不过同时,这本书也是尼采最难理解的作品,从标题到形式再到内容,都像是一连串的谜语,甚至是一座巨大的迷宫。

标题里面那个奇怪的人名“查拉图斯特拉”一听就让人有种不明觉厉的感觉;它的副标题更让人崩溃,叫作“一本为所有人而写又不为任何人而写的书”。

“为所有人而写”,同时“又不为任何人而写”?这不明显是自相矛盾吗?从形式上说,在这本书里,尼采颠覆了传统哲学论文和著作的写作方式,把格言体发挥到了极致,全书有80章,每一章由很多简短有力、格言般的段落组成,段落之间的联系经常显得很松散,读起来有点散文诗加意识流的感觉。

从内容上讲,尼采的很多话都没有直说,而是用了大量的隐喻、象征、寓言、反讽,还有很多诗意的表达。

他对历史上的文学家、哲学家、历史人物的明示、暗示和戏仿有好几百处,而且从不明确告诉读者这些典故的出处,好像在故意跟读者玩捉迷藏。

要不是对西方文化有非常全面的把握,确实很难真正进入,更不要说顺利走出这座迷宫了。

上面提到的这些困难,让我们在阅读《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时候,总是难免满脑子的问号。

其实尼采本人早就预见到了这一点,他曾经非常自负地说:“人们不理解我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我一点都不惊讶,也不会因此指责他们,这是一本如此深刻又如此怪异的著作,哪怕是仅仅理解和体验了其中的六句话,就可以把人提升到更高的境界。

”我们这期音频显然不能破解尼采给读者设置的所有谜题,不过我会尝试为你解开其中最关键的,也就是这本书的标题里提示的三个谜题:查拉图斯特拉是谁?他都说了什么重要的事情?这本书为什么既是为所有人而写,又不为任何人而写?在音频的最后一部分,我还会给你说说这本书的影响,看看它在什么意义上开启了人类的新纪元?第一部分好,我们先来看看查拉图斯特拉是谁?历史上的查拉图斯特拉是古代波斯的一个先知,创立了一个宗教。

古代对他生卒年的记载大相径庭,跨越了从公元前1500年到公元前600年的时间。

查拉图斯特拉这个波斯语的名字在希腊语里对应的是琐罗亚斯德,他创立的那个宗教在西方就叫作“琐罗亚斯德教”。

这种宗教最重要的教义,就是坚持善恶二元论,认为这个世界上存在两个神,一个是善神或者光明之神,另一个是恶神或者黑暗之神。

这两个神之间进行着持久的斗争,但是善神才是真正的主神,他创造了象征光明的火,火是人类应该崇拜的对象,琐罗亚斯德教也因此被称为“拜火教”。

这种宗教曾经是波斯帝国的国教,在南北朝时期就传到了中国,被称为“祆教”,或者“火祆教”。

那么尼采为什么要借用查拉图斯特拉这个波斯先知的名字来写这本书呢?这里有很复杂的原因,在我看来,最主要的原因有这么三个。

第一,尼采认为,查拉图斯特拉是最早成功创立宗教的先知,而尼采也把自己看作先知,所以用查拉图斯特拉作为自己的代言人,预示自己要给人类的思想文化带来一场革命。

第二,尼采要诊断的是西方文化遇到的精神危机,找一个古老的东方先知,形成与西方的对照就显得非常恰当,而且当时的欧洲正在流行所谓的“东方主义”,人们对来自古老东方的事物有一种莫名的好感。

第三,尼采认为,查拉图斯特拉创立的宗教虽然在东方,但是对西方哲学中的柏拉图主义和基督教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开创了西方人关注道德和关注来世的传统,而这正是尼采要重点反对的,因此他在著作中复活了查拉图斯特拉,让这位创始人去反对由他开创的宗教给世界带来的恶劣影响。

在整本书的一开篇,尼采就模仿琐罗亚斯德教的记载,告诉我们,查拉图斯特拉在30岁的时候离开故乡,隐居山林整整10年,这期间他享受着自己心灵的孤独,也参透了重要的真理。

在40岁的时候,他突然改变了想法,厌倦了在孤独中享受真理,他决心离开自己居住的山洞,重新回到人们中间,把自己发现的真理告诉世人。

他把自己下山教导世人,比作太阳把自己的光和热奉献给大地。

在他看来,如果失去了大地上的生灵,太阳的存在也就失去了意义。

而查拉图斯特拉自己就像太阳一样充盈满溢,只有通过教导世人,才能获得意义。

之后,尼采就“记录”了这位先知下山之后遇到的各色人等,给世人带来的各种教导,他遭遇过大众的嘲笑,追随者的曲解;他也曾心灰意冷返回山上,然后又决心再次下山;这中间他还经历过严重的精神危机。

不过最后查拉图斯特成功地克服了所有这些困难。

在全书的结尾,尼采又回到了开篇那个日出的意象,这一次,他直接把查拉图斯特拉说成是热烈而强健的太阳,从灰暗的群山中升起!好,这就是我要给你介绍的第一个内容,查拉图斯特拉是谁?简单来说,他是一个波斯的先知,尼采用他作为自己的代言人,批判时代的弊病,开辟新的思想。

这是尼采所有作品里唯一一部用戏剧化的方式呈现的,他记载了查拉图斯特拉的思想和谈话,也记录了这位先知精神上的成长,读起来很有点“成长小说”的味道。

第二部分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查拉图斯特拉到底给世人带来了什么重要的真理?他又经历了怎样的成长?查拉图斯特拉刚下山的时候,给人带来了两个重要的教导,分别是上帝之死和超人,随着他精神上的成长,又认识到了第三个重要的学说:永恒轮回。

我们首先来说上帝之死。

严格说来,“上帝死了”这个说法并不是尼采的原创,在17世纪就出现过,之后黑格尔也提到过,但是尼采肯定是让这个说法变得家喻户晓的人。

在写《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之前,尼采在另一本书《快乐的科学》里,第一次提到了“上帝之死。

”在那里,尼采似乎还有所顾虑,他借一个疯子之口表达了这个思想。

这个疯子在大白天提着灯笼,一边到处乱跑,一边喊着:“我找上帝,我找上帝!”他的奇怪举动引来了旁观者的嘲笑,他们问他:“上帝去哪儿了?”这个疯子却给出了骇人听闻的回答:“上帝死了,再也活不过来了,是我们杀死了他!”一年之后,在写《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时候,尼采抛弃了疯子的托词,直接让他自己的代言人说出了“上帝死了”,而且还显得非常淡定。

查拉图斯特拉下山之后遇到的第一个人是个虔诚的隐士,两个人简短交谈之后就相互告别。

分别之后,查拉图斯特拉在心里跟自己说:“这个老圣徒居然没有听说上帝死了?!”好像这本该是一个尽人皆知的既成事实。

尼采为什么说上帝死了?为什么说是我们杀死了上帝?上帝之死对于人们又意味着什么呢?尼采说“上帝死了”,意思好像是上帝曾经活着,只是现在死了。

尼采的意思当然不是说,曾经有一个实实在在的上帝活在世界上,而是说上帝曾经在这个世界上发挥过重要的作用,特别是给人们对于真善美的价值追求提供了保证和终极的目标。

尼采说上帝死了,并且是我们杀死了上帝,意思是随着自然科学、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宗教学等等学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上帝只不过是人类的发明,世界进入了一个世俗化的时代,或者用马克斯∙韦伯的话说,世界被“祛魅”了。

而当人们意识到上帝只不过是人类的发明,没有真正的神圣性,更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力量时,自然也就不再相信上帝了,这就相当于杀死了上帝。

而且尼采认为,这个科学化和世俗化的进程看起来是不可逆转的,因此他会说,上帝彻底死了,“再也活不过来了”。

那上帝之死对人来讲意味着什么呢?尼采认为,失去了上帝这个终极的保障,人们对各种价值的追求也就面临崩塌的危险,不得不直面虚无的境地,就像面对一个可以随时将我们吞噬的深渊或者黑洞。

如果没有一个稳定的价值源头,我们为什么要活着?我们活着又应该去追求什么呢?这就是尼采在19世纪80年代预见到的虚无主义的前景。

他深刻地揭示了人类面临的危机。

自从柏拉图主义和基督教联手,成为西方主导性的价值观,上帝就掩盖了世界虚无的真相。

这种整天劝人向善,劝人关注灵魂忽视肉体,劝人关注来生忽视今生的哲学和宗教就像毒药。

相信了这些教导的人就像中了毒,不再热爱生命。

尼采要用自己的真诚,去打破谎言,向人们揭示这个世界和人生的惨烈真相。

尼采揭示了虚无主义的可怕真相,难道只是为了告诉人们,这就是我们不得不接受的状况吗?恰恰相反,查拉图斯特拉想要给人们带来的智慧,正是如何应对“上帝之死”,如何克服虚无主义的智慧,这就是他的“超人”学说。

尼采高声向人们宣告:“所有的神都死了,现在我们要让超人活起来!”尼采的“超人”学说非常有名,英语里的“超人”superman就是从翻译尼采的德文词Übermensch来的。

不过如今,我们一听到“超人”这两个字,首先联想到的大概就是电影里那个有超能力的英雄人物。

这当然不是尼采的本意。

对这个德文词更恰当的英文翻译其实不是superman,而是overhuman,意思是“超越人类”或者“超越常人”。

不过因为中文里面通常都是用“超人”来翻译尼采的这个概念,我在下面也就继续用“超人”这个听起来让人浮想联翩的词了。

在尼采看来,那些没有认识到上帝死了的人,生活在浑浑噩噩的状态里,他们过着懒惰的、自以为是的生活,这样的人缺少欲望、没有反思,更没有抗争。

尼采把这样的人叫作“最后的人”或者“末人”(last man)。

尼采主张的“超人”就是这些“末人”的对立面,要超越人们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直面世界的真相。

尼采说的这个“超人”没有任何神秘的力量,也不是某个确定的历史人物,只要追随他人们就可以获得救赎。

“超人”指的不是某个或某些确定的人,而是指一种生活方式。

在这种生活方式里,人能够告别庸庸碌碌、泯然众人的生活,成为自己的主人,活出自己的人生。

“超人”拥有精神上的自由,能够控制自己赞同什么、反对什么,而不是被周围的人和事物左右。

那尼采心目中的“超人”想要实现什么目标呢?他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尼采心目中一切生命体的本质:权力意志。

在这里尼采受到了叔本华的影响,叔本华认为这个世界的本质是“生存意志”,也就是要活下去的意志。

尼采接受了意志作为世界的本质,但是反对叔本华说的生存意志,尼采认为权力意志才是更加根本的动机。

一切生物,不管是植物还是动物,都以扩大或增加自己的力量作为生存的目标,这就是生命的意志本身。

而那些强调谦卑、关注来世的哲学和宗教,都是对生命本身的否定。

所以尼采的“超人”学说,就是让人关注身体、关注大地、关注今生,现实地提高自己在各方面的力量,而不是把希望寄托在道德这种内在的要求,或者天国、来生之类虚幻的前景上。

理解了尼采的“超人”学说,我们也就可以理解《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那个谜一般的副标题了。

尼采为什么说这本书既是写给所有人的,又不是写给任何人的呢?说它“为所有人而写”,是因为只要一个人能够听懂尼采的教导,走上自我超越的道路,这本书就是为他而写的,这是对每个人都成立的人生理想。

说它“不为任何人而写”,是因为尼采主张的这种自我超越,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

之所以困难,首先是因为尼采说的这种“自我超越”其实并没有真正确定的目标,增加权力意志的方式有很多,选择哪一种需要每个人自己去探索,在价值的虚空中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价值。

正是因为这种不确定性,尼采的学说后来才会被纳粹利用,去宣扬德意志民族的力量和优越性。

实现“超人”理想之所以困难,还有另一个原因,就是自我超越不是一劳永逸的成就,而是一个需要时时刻刻都在进行的、贯穿一生的过程,任何成就和满足都只是暂时的,只会产生进一步超越的渴望。

它要求人总是要去主动抛弃安全和舒适,总是要去质疑现有的身份认同,总是要去直面、甚至拥抱那些相互矛盾的价值。

到这里,《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看起给出了非常积极,非常奋发的教导,人们要以“超人”作为理想,在一个看起来虚无的世界里面创造价值。

这确实是这本书前两部分的主要内容。

不过这还没完,尼采随后又在书的第三部里面给了这种看起来积极向上的理想当头一棒,提出了这本书的另一个重要的教导:永恒轮回。

尼采的这个学说有点类似佛教里面的轮回学说,但是尼采和佛教也有重要的差别。

佛教里的轮回是根据今生的情况决定转世后的生活。

但是尼采的永恒轮回比佛教的学说更加简单粗暴,说的是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曾经发生过,之后还会再次发生,世界就是这样周而复始地运动下去。

那些被我们克服、被我们超越的东西,还会再次回来,我们努力创造的价值最终还是一场空。

“永恒轮回”带来了比“上帝之死”更大的虚无,给前面说的通过自我超越创造意义的学说狠狠地泼了一盆冷水,把那个努力超越自己的“超人”重新推回到了虚无之中。

认识到永恒轮回,让尼采笔下的查拉图斯特拉也经历了一场严重的精神危机。

他整整三天不吃、不喝、不睡,也不跟人说话。

查拉图斯特拉精神上的最终成熟,正是通过这场精神危机实现的。

经过长时间的思考,他转换了视角,把永恒轮回看作检验自己是否真的接受了“超人”学说的试金石,因为真正的“超人”就是要坦然接受永恒轮回,甚至要热情拥抱这个可怕的真理,然后将它也一起克服掉。

真正的“超人”明明知道整个世界是被决定的,一切都会重演,但是依然勇敢坚毅地生活下去,依然努力地超越自己,拥抱在每一个当下实现出来的美好,每一个当下展现出来的力量。

这才是尼采心目中,人对虚无主义取得的最终胜利。

尼采用一个读起来让人有点毛骨悚然的寓言故事,表现了超人如何克服永恒轮回。

有一次,查拉图斯特拉看到一个年轻的牧人,蜷缩在地上,浑身抽搐,面部变形,一条很粗的蛇从他的身体里爬出来,蛇头露在嘴外面。

查拉图斯特拉想把这条蛇从年轻人嘴里拉出来,但是没有成功,于是他对年轻人高喊:“把蛇头咬下来!”牧羊人听从了查拉图斯特拉的建议,狠狠地把蛇头咬了下来。

尼采写道:那一刻,这个牧羊人不再是一个常人,而是成为一个周身发光的人,他大笑着,世上没有人发出过像他那样笑声!在这个寓言里,那条蜿蜒曲折的蛇象征着永恒轮回,他给人带来了巨大的恐惧;那个牧羊人一口咬下蛇头,并因此大笑,就象征着超人克服了对于永恒轮回的恐惧,勇敢地面对命运,征服了这种命运。

每次读到这个让人有点惊悚的故事,我都会想到加缪的小说《西西弗斯的神话》。

西西弗斯因为冒犯了诸神,被罚每天推一块大石头上山,他每次费尽力气把石头退山上之后,石头就会自己滚下来,然后西西弗斯就要再次把它推山上,周而复始。

这个驴拉磨一样的工作看起来毫无意义,就像尼采说的永恒轮回。

但是在加缪笔下,西西弗斯勇敢地面对命运的荒谬,为自己赢得了意义,这正是尼采那里真正的“超人”所做的事情。

好,到这里,我就给你解读了《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这本书里三个彼此联系的核心教导。

查拉图斯特拉下山告诉人们,上帝已经死了,传统的价值、常规的生活失去了依靠;人们必须要拿出超越常人的勇气,去面对这个没有现成意义的世界;但是永恒轮回告诉我们,即便是付出了全部的努力,最终也不过是历史的重演,并不能真正创造出新的价值。

即便如此,我们依然要肯定命运,热爱生命,超越自己。

我们还可以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里最著名的一个寓言,看一下这三个教导。

这个寓言就是查拉图斯特拉说的“精神的三种变形”:骆驼、狮子和小孩。

精神会首先变成负重的骆驼,它承载着全部道德的重负,满脑子都是“我应当如何如何”,这就是在“上帝”的重负之下生活的状态。

之后骆驼变成了威武的狮子,它要对抗整个世界,打破“我应当如何如何”的道德戒律,象征着超人意识觉醒时的生存状态。

最后,狮子会变成天真的孩子,孩子象征着忘却烦恼、抛弃抗争,用充分的肯定和游戏的态度来面对世界,然后自发地进行创造,这就是与永恒轮回达成和解之后“超人”的状态。

第三部分在音频的最后一部分,我再来给你说说《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影响。

在尼采生前,这本书的销售非常惨淡,只卖出了几百本。

但是尼采死后,这本书成了他最著名,也最流行的作品。

所有人都同意,《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早于那个时代的天才作品,尼采用独到的洞察力,敏锐地意识到了西方文化面临的深刻危机,用独特的语言和意象描绘了这场危机,还给出了他自己的应对方案。

虽然尼采把它比作《圣经》肯定是言过其实了,但是这本书确实对当代哲学、心理学、文学和艺术都产生了非常直接的影响,说它开启了人类文化的一个新时代也不算过分。

在哲学方面,尼采被称为“存在主义之前的存在主义者”,他对虚无主义和人生意义的深刻反思,启发了海德格尔、雅思贝尔斯、加缪这些存在主义者。

进入20世纪六七十年代,尼采又在法国思想界掀起了第二波的浪潮,形成了一个所谓的“法国尼采学派”,巴塔耶、福柯、德勒兹、德里达都是《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深度粉丝,他们从里面发展出了反本质主义、反理性主义、解构主义的思想。

在心理学方面,19世纪末到20世纪上半叶最重要的三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阿德勒和荣格都深受《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影响,荣格还在好几年里专门开课讲过这本书。

他们看到了尼采对人类心理细致入微的观察,还有对人类心灵力量的肯定。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对当代文学和艺术的影响更是惊人的,它被誉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新艺术运动”的“圣经”。

这本书里展现的革命精神,解放了人类心灵里面的隐秘力量,让艺术家们大胆地反对19世纪的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开启了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蒙太奇等等一系列的文学艺术观念,诗人霍夫曼施塔尔、里尔克、叶芝,小说家托马斯∙曼、黑塞、纪德、乔伊斯、普鲁斯特,剧作家布莱希特、萧伯纳,作曲家马勒和理查∙施特劳斯都深受它的影响。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理查∙施特劳斯创作了题为《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交响诗,这部交响诗的开篇非常著名,用辉煌灿烂的音响表现了旭日东升,查拉图斯特拉离开自己的山洞,与太阳对话的场景,听起来让人有种灵魂飞升的震撼。

这段音乐也被用在了很多影视作品里,其中最有名的大概就是库布里克的电影《2001太空漫游》了。

结语好,到这里,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就为你解读完了。

在这期音频里我为你回答了有关这本书的三个问题:查拉图斯特拉是谁?他的核心教导是什么?尼采为什么说这本书既是为所有人而作又不是为任何人而作?这本书对西方思想产生的持久影响也印证了尼采写这本书时的抱负:他要用这本书开创一个新的时代。

在这期音频的最后,我要强烈推荐你去读读这本书,既是因为尼采充满诗意和音乐感的表达,是听书无法再现的;也是因为这本书的内容实在太过丰富。

尼采曾经把自己的那些格言比作山顶。

山顶很小,站在上面确实能看到最美的风景,但是当我们站在山顶上时,不能忘记,它需要整座山去承载。

在尼采那些诗意的格言下面,是他宏大而丰富的思想世界。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确实无愧于尼采最深爱的作品,它也是尼采的所有作品里,最值得我们反复阅读,反复玩味的一部。

你只有实际走进这座迷宫,才能真切地感受到它的魅力。

撰稿:刘玮

转述:徐惟杰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