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发白帝城古诗(李白早发白帝城原文讲解)

李白,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诗人,后世称之为诗仙。《早发白帝城》相信很多人都读过,也深深被李白的豪迈所感染,不过应该很多人都不知道,李白是在一个什么样的情况之下写下这首诗的。

1.安史之乱爆发,李白携家南逃

公元755年即玄宗天宝14年,安史之乱爆发,唐朝的盛世由此一去不复返。覆巢之下,岂有完卵,不管是皇亲贵族,王公大臣,还是平民百姓,都踏入了逃亡的洪流之中,大诗人李白也不例外。

2.肃宗自行登基,玄宗黯然失势

战争爆发之后,李白携现任夫人宗氏以及孩子从睢阳(今河南商丘)一路南逃,公元756年秋天,到了庐山避难。此时,已改元至德,玄宗皇帝已入蜀,而太子李亨于公元756年农历七月十三日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市区)为麾下诸部将所推而自行登基,玄宗在不知情的情况,木已成舟,成为太上皇。

但是唐朝没有现代的通讯手段,肃宗登基的通知在其即位后十天才送达远在四川的玄宗皇帝,而在此之前,玄宗已发布了一些诏书,任命太子为天下兵马大元帅,此外也任命其他几个皇子出镇他处,勤王起兵,对抗叛军,这其中就包括永王李璘,让其出镇江陵。

3.李白出山入幕,不料误投叛军

由于肃宗已即位,即位消息传达各处完毕之后,盛王、丰王等均不再接受玄宗的任命。唯独永王心存侥幸,继续执行玄宗旨意,准备招兵买马。而本文的主角,大诗人李白,也就在此时接到了永王使者韦子春的邀请,邀请其出山,辅助永王,匡扶唐室。

也许顾忌夫人宗氏的极力劝说,也许是留恋庐山优哉游哉安定平稳的隐居生活,也许是对永王和肃宗之间未来的关系也有所考虑,李白一开始有犹豫不决。但是永王使者的盛情邀请,二顾庐山,也让李白颇为心动,从十几年前第一次受邀出仕翰林待诏,李白写下“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得意异常来看,李白对于出仕一展抱负还是抱有较高的期待的。当韦子春第三次上山邀请的时候,李白终于下定决心,放手一搏,估计是希望有生之年能做出一番事业。

临行前,夫人牵衣挽留,对此李白决心已定,在《赠韦秘书子春二首》写道,“苟无济代心,独善亦何益”。

也许运气就是差了点,和上一次出仕翰林待诏类似,李白期待越高,失望越大。入幕军中,李白多次积极发挥特长,屡次献诗求流量,可惜,不但没见着永王的面,连各级军官们普遍不感兴趣,至永王兵败,也未求得一官半职。

肃宗早已贵为皇帝,永王仗着有玄宗的任命,此时浑水摸鱼起兵割据,并且不听现任皇帝的命令,兵败甚至身死,那是早早晚晚的事,不知道“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大诗仙是否有过预判。

4.永王如期兵败,李白锒铛入狱

很快,肃宗派高适、来瑱、韦陟合兵于安陆(今属湖北)讨伐永王璘,至德二年二月,永王璘兵败,在太上皇玄宗出手相救措施实施之前,被杀。李白也很快在彭泽被抓,事业未成,在浔阳锒铛入狱。

高适也是大诗人,而且和李白交情颇深。如果说诗才方面李白胜出一筹,在做人为官方面,高适就比李白棋高不知道多少着。同处乱世,高适站队正确,在安史之乱中抓住了职业生涯的机遇,先拜左拾遗,再转监察御史,后出任彭州刺史,迁任剑南节度使,算是大器晚成。此次平息永王叛乱,高适立下赫赫战功。

李白曾向这老朋友求救,”附逆”是大罪,高适没有伸出援手,还将他们之间的关系有意隐瞒,烧了写给李白的诗词,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高适的政治方面的判断能力可见一斑。

5.贵人尽力相助,李白逃过死罪

相识满天下,知己总该有一人?幸亏李白的人缘也还可以,早年和宋之悌的一份交情发挥了作用,李白“附逆”案件的主审官宋若思正是宋之悌之子,经过宋若思一番努力,终于让李白捡回一条命,死罪改判终身流放夜郎地区(今中国贵州省桐梓县夜郎镇)

6.国家大赦天下,李白重获自由

个人命运不可避免受到国家命运的影响,至德二年年底,朝廷大赦天下。赦免令过了几个月终于到了李白手里,李白正前往流放地的途中,此时他恰好到了白帝城。

本以为此一去,再无返回可能,没想到重获自由,于是李白欣喜若狂,写下名篇《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从至德二年年底至李白驾鹤西去,还有两三年的时间,虽然还是穷困潦倒,但起码是自由之身。

李白是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但是一生郁郁不得志,很多时候穷困潦倒,寄生于人。所以,你要是可以重来,你要选李白?我想很多人都不会吧。

贺知章称李白为谪仙人,对,也许李白是一位仙人。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