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名字叫红》:一个伊斯兰风格的细密画画家被谋杀的事件

 

今天为你解读的书是《我的名字叫红》。

《我的名字叫红》这本书名气很大,它是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的代表作。

截止到2020年,这本书仍然是诺奖作品在国内最畅销的一本,也是出了名的难读;虽然买的人很多,读完的人却很少。

不少读者被《我的名字叫红》这个浪漫神秘的书名吸引,又因为故事的盛大和繁复而频频搁置。

有读者甚至打趣说:“《我的名字叫红》是比《红楼梦》还《百年孤独》的一本书。”

《我的名字叫红》讲述的故事,发生在十六世纪的伊斯坦布尔,离我们相当遥远。

整个故事只发生在九天之内,是一个伊斯兰风格的细密画画家被谋杀的事件。

我阅读这本书的感受是,一开始,我打算把它当做一部推理小说来看,试图找出凶手,但是读着读着,谁是凶手就一点也不重要了。

我彻底被书中展现的陌生而生动的伊斯兰生活的日常给吸引住了,帕慕克在他的文字中复活了十六世纪伊斯坦布尔街头巷尾的声音、气味和情绪,那些我们不熟悉的艺术、宗教、伊斯兰世界的细节,跃然纸上,栩栩如生。

即使你是资深的文学爱好者,相信《红》扑面而来的异域风情仍然会撼动你的感受。

其实光是细品一下《我的名字叫红》这个书名,就可以知道小说的两个特点:第一,书名“我的名字叫红”其实是一句自白。

全书就像书名一样,是用第一人称叙述的,小说把聚光灯轮流打在不同的说书人身上,每一章都在变换叙述者。

这本书一共59章,足以让全部角色都登台亮相。

翻开目录,你会看到每章的题目:“我的名字叫黑”“我是你们的姨父”“我是一条狗”等等,甚至第一章就是“我是一个死人”,而这正是受害人的尸体躺在井底的自白。

这本书仿佛是一场盛大的合唱,几十个声音共同拼凑成了真相。

第二,“我的名字叫红”,红作为一种颜色,暗示着本书的主题:这个红,既代表生命和爱的颜色,也代表流血和死亡的颜色;而与之相对的“绿”,既代表生机的颜色,又代表极端宗教的颜色。

接下来,我会把这35万字的故事浓缩在二十多分钟里讲述给你听。

第一部分,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第二部分,我会通过三个故事,为你讲透那个时代伊斯兰世界的三种绘画观念;第三部分,我们通过作品的叙事视角和颜色的象征来剖析小说背后的东西方文化冲突。

好,《我的名字叫红》,让我们一起感受一下。

第一部分时间来到1591年。

这里是奥斯曼帝国,也就是今天的土耳其一带。

故事要从主人公的姨父开始讲起。

这位姨父是一位细密画家,在政坛也很有影响力,是奥斯曼帝国苏丹的亲信,苏丹就相当于伊斯兰世界的国王。

三十年前,姨父曾经代表奥斯曼帝国出使奥斯曼帝国在地中海范围的竞争对手威尼斯,任务是说服威尼斯放弃塞浦路斯。

结果,他不但没说服威尼斯人,反而被威尼斯华丽的文化艺术征服了。

那个时候的伊斯坦布尔,流行着两种绘画风格。

如果感兴趣,你可以点开文稿感受一下这两种画风的不同。

提香《花神》细密画《霍思陆与席琳》一是我们今日所熟知的写实风格的西洋油画。

虽然《红》是帕慕克虚构的故事,但假如姨父真的去了十六世纪六十年代的威尼斯,推算下来,在当年感动姨父的画作里,很有可能就有威尼斯画派大师提香的作品。

第二种风格,就是伊斯兰世界主流的细密画。

细密画不使用焦点透视,比较扁平。

由于伊斯兰教反偶像崇拜,伊斯兰世界的具象艺术欠发达,细密画大都是装饰性的,为了衬托文字,图画的独立地位未获承认。

“画得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跟前辈画得一模一样,人和人一模一样,并且这认为反映的正是安拉眼中的美妙世界。

威尼斯画派栩栩如生的写实风格,唤醒了姨父的自我。

姨父意识到,即使是一个威尼斯的平民,在油画画家的笔下,也是值得被他们仔细观察、细细描绘的;留下他充满个性的、独一无二的样貌,说不定千年以后,也会有人知道他的模样。

这几乎是让一个人既能展现个性,又近乎不朽的机会。

这引发了姨父对自我表达的强烈兴趣,他萌生了改造细密画的念头。

姨父把这些画带给苏丹看了,苏丹是个热爱艺术的君主,也被威尼斯画风深深吸引。

为了庆祝即将到来的伊斯兰教历的千禧之年,苏丹命令姨父,秘密地制作一本书。

诗人们撰文来颂扬奥斯曼帝国的伟大,画家们则用威尼斯风格绘制插画,展示苏丹生活的奢华壮丽。

这本书将会是非常精致的艺术品,书里的插画,自然由四位当朝最优秀的细密画家制作,这四位艺术家都用神秘别致的外号行走江湖,分别是:蝴蝶,鹳鸟,橄榄,高雅。

前三位都是细密画画家,只有“高雅”是装裱镀金师,负责最后一步,在画上镶上金箔。

与此同时,另一本《庆典之书》也在公开准备制作。

这本书由宫廷画坊总监奥斯曼大师指导,完全按细密画的老规矩绘制。

奥斯曼大师相当于皇家美术学院的院长,是几乎所有伊斯坦布尔正统优秀细密画家的老师。

奥斯曼大师,和奥斯曼帝国的开创者同名,这暗示着他强硬的性格和传统专制的态度。

依仗着自己在画坊有绝对权威,奥斯曼大师会时常殴打甚至性侵他的学生们。

他对姨父所代表的那套威尼斯画法厌恶至极,将任何试图创新的画家都视为大逆不道。

这种暗流涌动的冲突,自始至终贯穿了全书的主题,后来甚至引发了几桩人命。

就这样,四位各有所长的艺术家为了这本即将饱受争议的书,齐聚在姨父门下,听候姨父的调遣。

与此同时,青年“黑”,在姨父的召唤下,也回到了伊斯坦布尔。

黑是本书的主要叙述者,他在二十四岁时,爱上表妹,也就是姨夫的女儿谢库瑞,因为姨父反对这桩婚事,黑离乡出走,在中亚流浪。

转眼间,十二年在外漂泊的阅历,使他成为一位智慧冷静的观察者。

此时谢库瑞早已结婚,育有两个儿子。

谢库瑞的丈夫随军出征后不知所踪,谢库瑞算是成了寡妇。

谢库瑞的小叔子哈桑是一个暴躁的年轻人,也是一个狂热的宗教激进分子,他深爱着谢库瑞,却总是奴役谢库瑞。

谢库瑞不堪骚扰,借故回到自己父亲家居住。

黑来到伊斯坦布尔后,镀金师高雅先生被害,他的尸体在一口枯井中被人发现。

姨父和黑试图寻找凶手,可是很快,姨父竟然也惨遭杀害。

黑和谢库瑞这一对有情人,为顺利成婚,只好强打精神,对外界封锁姨父已死的消息,装作在父亲的见证下匆匆举行了婚礼。

哈桑为此而狂怒,声称自己的哥哥并没有死,谢库瑞和黑的婚礼是非法的。

眼见威胁无效,哈桑又频频对黑发出死亡威胁。

婚后,谢库瑞向黑提出,如果黑不找到杀害自己父亲的凶手,就不能圆房。

黑答应了。

同时,苏丹也命令奥斯曼大师和黑,一同在三天内查出结果。

而线索,或许就藏在书中未完成的一幅画里,这幅画里,一匹马有着不一样的鼻孔。

另一条线索是,在姨父的死亡现场,黑发现那本几乎完成的苏丹之书中,缺失了一页,黑认定是凶手偷走了这幅画。

就这样,故事随着黑试着破案而渐渐展开。

第二部分要破获这起案子,关键的矛盾落在两种画风,或者说是两种理念的冲突上:到底谁是细密画的狂热捍卫者?是谁想搞砸这本苏丹之书?两位被害者,一位是苏丹之书的镀金师高雅,一位是苏丹之书的编纂者姨父。

书中的插画也随着凶案发生而遗失。

凶手不会像奥斯曼大师那样,公然表示对威尼斯画派的不屑,而是很可能参与到苏丹之书的人之一。

于是,蝴蝶、鹳鸟和橄榄这三位画家,就成了重大嫌疑人。

为了侦破此案,黑需要逐个拜访这三位画家,搞清他们的艺术观念才行。

在出发前,黑特意去请教奥斯曼大师。

奥斯曼大师活脱脱就是细密画传统的代言人。

奥斯曼大师提醒黑,在《古兰经》里,“创造者”是安拉的属性之一。

只有安拉才能创造,只有他才能无中生有,只有他才能给无生命者赋予生命。

如果画家们试图做出他所做出的事,妄想像他一样成为一个创造者,这是最大的罪孽。

大师认为,人不重要,“人有重要到应当被画出每个细节,包括他的影子吗?如果街上的每栋房子,都依照人类的谬误观点描绘,随着距离愈来愈远而大小逐渐缩小,那么人难道不是实际上僭越了安拉的地位,站到了世界的中心?”随后,奥斯曼大师提示黑,要了解一个年轻的细密画家,应该问他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能够充分反映他是怎样的人,又是怎样的画家。

这三位画家给出的回答,是全书最精彩的部分,值得跟你细说。

第一站,黑先去拜访了画家蝴蝶。

蝴蝶人如其名,长得很俊美,就连画风也是华丽的,擅长使用色彩。

蝴蝶生性浪漫,但也轻浮狡猾。

第一个问题关于画家的“风格”和“签名”,即:作为一位画家,他是否想要与众不同,拥有自己的风格?他是否企图在画上签上自己的名字?蝴蝶很谨慎,说了一些听起来非常正确的陈词滥调,譬如画家在自己的画作上签名是狂妄的,不是细密画家应有的谦卑美德,等等。

但有趣的是,蝴蝶又给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这个故事里隐藏着蝴蝶的真心。

故事是这样的:过去,有一位国王为自己的女儿招婿。

他在全国找到了最优秀的三位年轻单身的细密画画家,谁能画出一张最出色的绘画,他就能迎娶公主,三位画家都极其珍视这次机会。

一位画家在偏僻的水仙花丛中,藏入了自己的签名。

这种签名的举动无疑是想要炫耀自己的技艺,背离了前辈大师的态度。

于是这位画家立刻被流放到国外。

第二次比赛,一位画家在马儿的鼻孔上,加了一笔不一样的变化。

这可能是一个瑕疵,也有可能是一种改良,但是“瑕疵是风格之母”,在细密画的世界里,瑕疵是一种懒惰,风格是一种夸耀,都是可耻的,于是这位画家也立刻被逐出了国家。

就这样,第三位画家赢得了比赛,也就是那位没留下任何签名和瑕疵,完全乖乖按照前辈画家那样作画的画家。

这幅“完美”的画被送到公主手中。

可是,就在结婚前一天,公主一整天都满怀悲伤地看着未来丈夫的画作。

最后她来到国王面前,乞求父亲解除婚约。

公主说:“没错,这位画家的确应该按照前辈大师的样子,把画中的女孩画成丹凤眼,但是当画家深爱一个人的时候,会把情人的形象融入其中,融入画中美丽少女的眉眼、唇发、微笑,甚至是睫毛中,这是有情人之间的暗示。

今天一整天,我在画中的少女身上完全看不到我的痕迹。

他或许是伟大的细密画大师,他也的确年轻英俊。

然而,他不爱我。

”听了女儿的话,国王马上取消了婚礼。

从此以后父亲和女儿相依为命,度过了余生。

蝴蝶的故事讲完了。

聪明如蝴蝶,当然知道作为一个细密画家,怎样说才不会惹祸上身。

但这个故事暗示着,没有风格的创作是反人性的,因为画家一旦投入了爱和热情,就必然流露自我。

那么,俊美多情的蝴蝶是不是凶手呢?我们先不急着猜测,再听听鹳鸟是怎么回答黑的问题吧。

第二个问题,是关于“时间”的,关于“插画家的时间”和“安拉的时间”。

这是什么意思呢?简单地说,就是你的画作是有时效的,现在这幅画服务于某个君主,如果未来这幅画用在了别的地方,你会怎么想?黑来到了鹳鸟家,请教他这个问题。

不同于张扬的蝴蝶,鹳鸟临摹水平极高,稳重谨慎,看着是个老实人。

其实他非常实际,迷恋金钱和权力。

鹳鸟给黑讲了这么一个故事:很久以前,法希尔国王打败了哈丁汉国王,将哈丁汉折磨致死后,占有了他的后宫和图书馆。

在图书馆里,老练的装订师拆散了已故国王的书籍,将其重新编排成歌颂新国王的册子。

书法家们将“永远不败的哈丁汉”涂掉,改为“胜利的法希尔国王”,细密画家抹去在已故国王在画中的精致面孔,画上法希尔国王更为年轻的面容。

法希尔国王踏入后宫,立刻爱上了宫中最美丽的那位女子:眼中尚有泪水的奈丽曼。

法希尔国王是饱读诗书的绅士,谦卑地向奈丽曼求爱,奈丽曼向他提出的唯一要求,就是求他不要抹去一副爱情传说里她亡夫的画像:画中那一对恋人的脸,被描绘成了奈丽曼和哈丁汉的。

至少在这一页里,死去丈夫可以如愿不朽。

法希尔国王大度允诺了这个要求。

很快,奈丽曼和新国王法希尔就真心相爱了,忘记了可怕的过去。

但法希尔仍旧不能忘记那一页插图,他不是嫉妒妻子和她前夫的情谊,真正折磨他的是:他没有和他美丽的妻子奈丽曼一同出现在那幅画代表的古老传说中,他无法和妻子共同跨越时间,跨越肉身的生死,一起到达不朽。

这个念头像蛀虫一样秘密地啃噬着他的心。

五年后的一天晚上,奈丽曼入眠后,国王偷偷溜进自己的图书馆,涂掉了已故国王的脸,画下了自己的脸,但是他画得不好,第二天被图书馆员发现,馆员不但认不出那是法希尔国王,还宣布那是法希尔国王的头号敌人,年轻英俊的阿卜杜拉赫王。

谣言传遍了法希尔国王的军队,士气大落,更糟糕的是,这个消息鼓舞了年轻好斗的新君主阿卜杜拉赫王。

他在第一次战役中就打败并且杀死了法希尔国王,占领了法希尔的图书馆和后宫,并且成为了这位永远美丽的奈丽曼的新丈夫。

故事听完了,黑直接问鹳鸟,他想通过这个故事说明什么。

鹳鸟说,超越时间的唯一途径就是技巧和绘画。

鹳鸟和蝴蝶一样,面对黑的询问,都给出了无懈可击的回答。

但如果你细细品味一下,这个故事远比简单一句“绘画即永恒”说得更多,它还暗暗驳斥了奥斯曼大师的问题。

平日谦卑的鹳鸟此时展现了一种画家的高傲,他想说,如果不尊重画家创作的本意随意篡改画作,是会遭到惩罚的。

这层意思也是通过故事展现的,几乎不可能作为口供转述给奥斯曼大师,只有黑和读者能感受到。

目前为止,蝴蝶和鹳鸟两位画家,都聪明地表现出了对细密画的复杂感情:他们口头上承认细密画诸多谦卑无我的品德,又在故事中质疑细密画的呆板守旧,抱怨了画家被工具化的低下地位。

接下来,我们再去问问最后一个画家橄榄的态度。

第三个问题关于“失明”。

这里需要补充一句,对许多年迈的细密画家来说,失明是一种荣耀,因为失明代表两件事:第一,这位画家有着用眼过度的勤奋;第二,失明以后,画家将来到一个绘画的新境界,他能像安拉一样,在黑暗中看到更美丽的事物;即使看不见了,他的手也会记得怎么画画,这又恰恰是勤奋一生作画的证明。

黑询问橄榄对失明这件事的看法。

橄榄不像蝴蝶和鹳鸟那么圆滑,把绘画当做换取名利的手段,而是真心热爱着绘画。

他年幼时就饱受兄长和画坊中前辈老师欺凌,是他对绘画的纯粹热爱让他坚持下来了,并成长为姨父最愿意栽培的画家之一。

好,橄榄给黑讲的故事是这样的:很久以前,细密画大师谢赫阿里要为贾杭王绘制一本书,善妒的贾杭王害怕大师以后为他的敌人哈桑王画出更好的画,于是决定等大师画完,就刺瞎大师的眼睛。

大师听说了,并不害怕,也不逃跑,反而更用心去画这本书了。

大师画得眼睛流泪,他用好几天凝视前辈的画作,然后默画在另一张白纸上,可以画得分毫不差。

当大师完成了这一切,收获了无数赞美和黄金,就被一只尖细的羽毛针刺穿了眼球,但他坦然接受。

而后,盲眼的大师立马找到贾杭王的敌人哈桑,大师说,“没错,我的确瞎了,但这意味着我将能以记忆中最纯净的模样,描绘出安拉的一切美丽。

”果然,失明了的大师画出了一本更为精美辉煌的书。

哈桑王收到这本巨著以后,感受到了盲眼大师的信念,在下次战争中,一举打败并杀死了刺瞎大师的贾杭王。

还有位大师为了加速自己的失明,甚至会在指甲、米粒乃至头发上连枝带叶地画出完整的树。

他的努力受到了苏丹的嘉奖。

苏丹打开了自己的图书馆,允许大师任意阅读自己收藏的华美细密画,在不眠不休三天的专注欣赏后,大师终于满足地瞎了。

这种崇尚失明的风气在画家中愈演愈烈,到后来,老画家如果依然看得见,竟成了一种耻辱。

年迈的细密画家甚至会装作失明。

这样看来,似乎橄榄是对细密画的传统最忠诚的画家,那么,他是最反对威尼斯画派的人吗?其实不然,如果可以自由选择画风,橄榄或许恰恰是那个愿意用威尼斯画派作画的画家,他只是更深切地理解细密画的美德。

橄榄绝望地懂得,一位细密画家的一生,无非就是为了两件事,一是为失明做准备,二是幸福地失明。

第三部分在画中签名就要被流放,对失明的病态追求……相信你听到这里,难免会为细密画中反人性的部分感到震惊。

听完故事,黑和奥斯曼大师为了破案,来到了苏丹的仓库中翻阅细密画,寻找线索。

奥斯曼大师发现了当年刺瞎大师的精致金针,于是他趁着黑睡着了,“勇敢、沉着、坚定地”把金针刺入自己的瞳孔, 面带微笑,期待着像前辈大师那样,用安拉的眼光来看世间万物。

与此同时,黑发现了凶手,正是三位画家里对绘画最赤诚的“橄榄”。

这时,我们才意识到,小说里橄榄的叙述部分其实由“人们将称我为凶手”和“人们都叫我‘橄榄’”两部分组成,在凶手的章节,橄榄藏在暗处,心狠手辣地自言自语;而在橄榄自己的章节里,他无辜纯良,一心帮忙破案。

这种写法,既制造了侦探小说里的悬念,又暗示着橄榄撕裂的内心和不稳定的精神状态。

那么橄榄到底为何成为了残酷的连环杀手呢?杀害高雅,是因为他在和高雅聊到新的绘画风格时,他突然担心,新画风是否真的有违许安拉的旨意。

只要高雅一死,他就可以装作自己没有动摇过。

他杀掉姨父,更是因为姨父触到了他的痛点。

姨父坚定地痛恨细密画和它代表的一切,姨父曾说,在威尼斯写实主义大师笔下:“眼晴不再是一模一样的圆孔,而是必须像我们自己的眼睛……嘴唇不再是平板如纸的脸上的一条裂缝……我们的鼻子也不再是分割面孔的一道干巴巴的墙,而是足以体现我们活力与好奇心的工具。

”很难想象,这样一段极度厌恶细密画的话,竟然出自一位德高望重的老画家之口。

姨父在这段话里用了三个“不再是”,他像一位传道士一样大声疾呼,只不过他试图传播的不是什么新派画风,而是人性的解放。

姨父还曾对橄榄说:“整个法兰克地区所有的裁缝、屠夫、士兵、神父和杂货小贩都一样。

他们全都请人用这种方式画自己的肖像。

只要看过那些图画一眼,你也会渴望这么画自己,你会想要相信自己与众不同, 是一个独一无二的、特殊而又奇怪的有生命之物。

”可怜的橄榄听了惊恐万分,他完全被姨父所说的一切吸引了。

他那么渴望姨父肯定他的才华, 但是他又痛心地认识到, 在没有自我的这个世界,就算画得再好,也只会被苏丹锁进无人的宝库,没有人知道画家的姓名,那些画家画到瞎掉,是不是仅仅是自我感动?橄榄是那么渴望用他自己的眼睛来观察世界,画出独一无二的画作。

可是奥斯曼大师常年的教育,让他觉得这是背叛了安拉,于是他涌上了强烈的屈辱感,慌张中,他决定杀掉姨父,好像这就杀掉了自己心中对异教画派的渴望,然后他自我安慰自己是安拉的好仆人。

可问题是,他拼命压抑的自我一旦觉醒,就再也无法沉睡,杀人是没用的。

结果他从姨父那里偷走了苏丹之书中最重要的一张,在原本应当画上苏丹的地方,他画上了自己。

他对着镜子画了又擦, 擦了又画。

就这样,一个自认为最忠诚于细密画的画家,做了最疯狂最离经叛道的事情。

事情败露以后,橄榄和黑以及画家们一番缠斗,黑身负重伤,橄榄也被鹳鸟用金针刺穿了眼睛,但得以逃脱。

在逃向港口的路上,哈桑遇到了橄榄,此时橄榄手中拿着从黑手里抢来的一柄红剑,这让哈桑误以为橄榄是黑的人。

就这样,橄榄被暴怒的哈桑砍掉了头颅。

虽然橄榄是凶手,但这种死法着实冤枉。

他的头颅在空中飞扬,轰然落地。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橄榄的头颅从地面的高度,仰视着美丽的伊斯坦布尔:画坊的墙壁、拱廊、屋顶、天空……他发现自己从未从这个视角观察过这个世界,他留恋这个世界。

他说,等我的意识消散后,“污泥中我的头颅将继续凝视这片引人愁思的斜坡、石墙、咫尺天涯的桑树和栗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如果凝视得够久,你的心灵会融入画中的时间。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橄榄惦记的,仍然是绘画和美。

没错,他是凶手,也是牺牲者。

如果能解除宗教和传统的束缚,橄榄或许会追随自己的心,自然而然地成为一位优秀的威尼斯画派的画家。

要问罪的话,也要一并怪罪那些以奥斯曼大师为代表的,欺凌他压抑他,要他奉献自己一切的狂热的宗教信仰。

这就是本书的主要情节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我的名字叫红》中,帕慕克像细密画画家那样,为自己设计的场景精心上色。

伊斯兰文化产生于干旱的中东地区,因此绿色意味着生命力,意味着拯救和安拉的慈悲和恩惠,而在小说里,绿色却一直寓意不佳:在黑重现前,郁郁寡欢的谢库瑞总是穿一件旧绿衬衫。

姨父被害后,黑被施以酷刑,行刑人就穿着绿色和紫色的制服。

姨父临死前痛苦挣扎,还不忘画家本职,说:“如果要画出我的号叫,那它就会是绿绿的铜色。

”使姨父死于非命的,是以绿色为象征的狂热宗教信仰,也是凶手的颜色:橄榄绿。

为什么欣欣向荣的颜色,在小说里如此可怖?是橄榄的宗教狂热使得世俗的、幸福的红色演变为藐视生命、否定生命的血色。

这本书的叙事结构也和细密画的布局一样,采用散点透视的讲述方式:很多双眼睛从不同角度看着这幅暗藏杀机的画,很多声音共同讲述着这个故事。

不管是颜色,还是谋篇布局,都有细密画的特点。

可以说,帕慕克是在用小说的笔,绘制了一幅精美到无以复加的细密画。

帕慕克花了六年时间,才写出了这样一部具备丰富细节的历史小说。

帕慕克小时候就开始研究土耳其的细密画,曾经梦想成为一名画家。

因此,他将细密画里不可胜数的细节都放在了小说里,试图复活那些爱和战争背后潜藏的古典伊斯兰故事。

他是站在土耳其这条东方和西方的分界线上写作的,试图抚慰自古以来东西方之争造成的太多的撕裂和伤痛。

结语好,《我的名字叫红》这本书,就为你解读完毕了。

我向你强烈推荐读读这本书,给你一点我个人的阅读建议:一天抽时间读两三章,不到一个月可以读完。

如此细密精美的书,慢慢享受也不错。

因此现在,我想给你读一段书中我最喜欢的文字,这段来自第三十五章,“我是一匹马”。

请你和我一起感受一下帕慕克的文字质感。

马说:“别看我现在安静地站在这里不动,事实上,我已经奔跑了好几个世纪。

我曾经穿越平原、参与战争、载着忧伤的王室公主们出嫁,我不知疲倦地奔跑过一张张书页,从故事到历史,从历史到传说,从这本书到那本书……”马问,安拉既然是最伟大的造物主,独一无二地创造出了每一匹马,那么,“为什么所有的细密画家用同一种方式描绘所有的马?他们有什么好骄傲的?他们为什么从不认真观察我们,而只是用同一种方法重复描绘成千上万匹马?因为他们试图描绘真主眼中的世界,而不是他们亲眼看见的世界。难道这不等于挑战真主的唯一吗?法兰克大师的新风格非但没有污蔑宗教,反而最合乎我们的信仰。”这虽然是一匹马儿的自白,却极其浪漫且智慧。

或许,也是关于全书东西方画派之争的最好回答。

撰稿、讲述:真真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