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下问童子全诗翻译(松下问童子的寓意解析)

读古诗,不外乎几种题材,咏物、怀古、边塞、抒情(田园、送别、闺怨、访友)都是古诗中喜见的题材。


我更喜欢抒情里的寻友访隐之类的,古代的访友遇与不遇全凭运气,谁知道你在不在家呢?带着随机,带着失落,带着期待,这种不期而遇的变数就是一种风雅行为,何况是行走江湖的辛苦和山水如画的诗意,光是想想就很美。


但似乎不遇才更是遗憾的美,写出来更有意境一些。遇是一种现实,不遇呢,则成了一种境界和想念。


空山鸟语兮,
人与白云栖。


中国的文人,从古到今大都有一些隐逸避世情结。当然所谓隐士,首先是“士”,也通‘’仕‘’,就是有知有识有能力之人隐居才叫隐。普通渔夫、樵夫、耕民皆不能叫隐士,因为他们没有‘’入仕‘’。


若论‘’隐士‘’,东汉严子陵,东晋陶渊明,算是古代士大夫式的隐逸理想的典型了。首先是做过官有能力,再隐居山野开创一代隐逸之风。这种隐逸,是隐出某些秩序和规则之外的代表。


有能力而不为,和无能力本居山野是有差别的,差别在于由高入低的胸怀和见识。


隐士隐居,各有缘故。或是愤世嫉俗、或命运多舛、亦或是仕途失意,所以近山水、归田园移情于渔、樵、耕夫以明智清修度余生,共性就是远离政治。


清溪深不测,
隐处唯孤云。
古诗中最著名的《寻隐者不遇》算是又把‘’隐‘’推出了新高度。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没寻访到高仕,却寻访到一个幽远无边的境界。那山,那云,似乎也只在天地间剩了飘渺的想像了,此刻谁不想一头扎在云深不知处……


古诗中向往的隐居,现在也只是说说而已,单纯的清寂,对现代人过犹而不及,操作也很困难,往往多数只是做做样子而已。对一般人来说,隐居是奢华的存在,实在可望而不可及,除非你不差钱。所谓的田园也一定没人想去种田,不过是你梦想中的花园而已。


若说隐,我喜欢半隐,隐于世俗与清修之间,没有世俗的喧闹,但要有世俗的烟火。我并不讨厌世俗,那是烟火气,谁都不能免。我愿穿梭于红尘和天地之间以清心雅物为友,对生命有一种彻悟和留恋。


隐与不隐,在闹市或在山野,无非一颗清净的心。世上生命情趣干枯之人,带着功利的眼光,又哪懂情趣丰富之人,带着诗意的境界在人群中隐去呢。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