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行书的特点(王羲之最好的三个行书)

在书法领域里,有一种观点认为,行书比楷书先出现;但也有一种观点认为,行书是楷书的快写,楷书是先于行书出现的。历史的本来面貌果真如此吗?

天下第一行书的特点(王羲之最好的三个行书)(1)

王羲之行书《兰亭序》冯承素摹本

作为书法五体之一的行书,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字体。行书作为字体的一种,它与文字有关;作为书法实践的体式之一,它又构成了书法史的一部分;作为被沿用至今且被广泛使用的一种字体,它又是当代书法创作和审美理论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那么,行书的定义是什么呢?

在古代书法文献中,“行书”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卫恒的《四体书势》中。卫恒提到行书时说:“魏初,有锺、胡二家为行书法,俱学之于刘德昇,而锺氏小异,然亦各有其巧,今盛行于世。”

唐代虞世南所作《笔髓记》中有《释行》一节,专论行书,开篇即说:“行书之体,略同于真。”尚且有释义的意思,但也不太贴切。

王羲之天行书《兰亭序》局部

文献中最早对“行书”进行释义的,是张怀瓘,他在三种著述中,对行书进行了释义性的说明。一种是在《书断》 “行书”条说:“案行书者,后汉颍川刘德昇造也,即正书之小讹,务从简易,相间流行,故谓之行书也。”后在其为行书所作的“赞”中,又述行书的特点为“非草非真”,还有一种就是《六体书论》:“行书者,刘德昇造也。不真不草,是曰行书。”“大率真书如立,行书如行,草书如走。”还有一种说法,就是《书议》:“夫行书,非草非真,离方遁圆,在乎季孟之间。兼真者谓之真行;带草者谓之行草。”貌似这已经是古代对“行书”最正式的解读了。

颜真卿行书《祭侄文稿》

凡此种种论述,却还都不是行书最正确的解读。

不难看出,通过对历史的研究,大约是在东汉末年的刘德昇,应该就是行书的原创了。那么,刘德昇是谁呢?生卒年代是何时呢?

根据上述古代书论,后世之人均认可刘德昇是为““行书鼻祖”,然而,至今却找不到其行书作品的片纸只字,也不知其生辰八字,以及去世的具体时间。或许正因为他什么也没有为我们留下,便让我们产生了一些神秘之感,也才引起了楷书与行书谁先产生的争论。行书的开山鼻祖的确是刘德昇原创的,原来并不是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呢!

颜真卿行书《祭侄文稿》局部

那么,对于行书来说,究竟应该如何解读呢?

行书作为字体,其基本形态的确立,虽然是在东汉末期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但是,行书的一些成因,却早在隶变时期就出现了。因此,行书的产生,实际上是一种书体演变的必然产物。很多研究学者都认为,之所以说是在隶变时期,是因在对篆书的形式特征相当熟悉的那个年代,对篆书的形式有着本质差异的楷书、行书的成因,是难以被迅速聚合成一种全新的字体形式的。

苏轼行书《寒食帖》

关于“行书”的释义,大致应该这样解释:行书是萌芽于隶变时期,成型于汉末三国,规范于东晋,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其形式源于以右手执笔,自然书写而成的形态。在其成型和发展的过程中与楷书和草书相互影响,偏于楷者称行楷,偏于草者称行草。行书自汉末成型之后,便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这与历代出现的书法家的贡献是分不开的。

苏轼行书《寒食帖》局部

行书以历史发展特征为依据,可以分为四类:

一是原生行书。如魏晋时期的《正月廿四日等字残纸》。原生行书是行书产生时期的作品,还未经过后世如王羲之等书家那种自觉的艺术锤炼,或虽产生于后世,但特别明显的,是没有受过艺术的训练,所以属于一般意义上的文字书写,而不是真正书法意义上的艺术书写。这类作品,只作为我们了解历史时所用。

米芾行书《蜀素帖》局部

二是经典行书,主要是指晋唐时期的行书,如东晋王珣《伯远帖》,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兰亭序》,唐代颜真卿的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等。这些经典行书,多半是行书从文字书写,向艺术的角度发展时期出现的作品,凝聚了最基本的艺术技巧和艺术原则,是后世所有行书艺术创造的根源,也是行书学习不可或缺的范本。

米芾行书《蜀素帖》局部

三是宋元明清文人行书,这是以文人精神为指导,以经典行书为基本典范进行艺术发挥的行书。如宋代苏轼的天下第三行书《寒食帖》、黄庭坚的《松风阁》、米芾的《蜀素帖》、元代赵孟頫的《洛神赋》《赤壁二赋》等作品。

赵孟頫行书临《圣教序》局部

宋元明清是书法艺术文人化的时期,文人们充分吸收文化的养分,充分展示个性化的精神,在行书领域进行艺术创造与发挥,形成了既有文化气息,又充满个性自由,多姿多彩的艺术风格。

四是篆隶北碑影响之下的行书,这是清代篆隶北碑复兴以后出现的新发展。清代以来的行书,逐渐吸收了篆隶北碑的成分,形成了新的行书面貌。

赵孟頫行书临《圣教序》局部

综上所述,虽然有研究学者认为,行书与楷书基本同步发展,甚至于有可能还快于楷书。楷书的成熟从某种角度来看,还有赖于行书的促动。但无论怎样争论先后顺序,在东汉末年,中国书法艺术史上的五种书体: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均已全部备齐,那些闪闪发光的书法家们,也陆续地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为中华文化的绵延传承,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