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鹊见蔡桓公文言文(扁鹊为什么不见蔡桓公)

最近遇到的有意思的小事,新修订的小学课本中把“扁鹊见蔡桓公”改成了“扁鹊见蔡桓侯”,在70-90后的学生的记忆中,应该都是扁鹊见蔡桓公,到底扁鹊见的是蔡桓公还是蔡桓侯呢?

其实都对。

扁鹊在历史上的活动时间大约是在公元前407年到公元前310年之间,这一期间大概是春秋后期到战国初期之间。

扁鹊见蔡桓公文言文(扁鹊为什么不见蔡桓公)(1)

春秋时期,的确有一个国家叫蔡国,还是正宗周王室血统的封国,但是扁鹊活动的这段时期,蔡国早已被灭了,所以把蔡桓公称为蔡国国君的老师一定是不合格的。

那么这个蔡桓公是谁呢?

是齐桓公,这个齐桓公不是春秋五霸的齐桓公姜小白,而是田氏代齐之后的齐桓公田午,春秋战国时期有两个齐桓公,而这个田齐桓公时间线上比较符合。

为什么齐桓公要被称为蔡桓公呢?

春秋战国时期对于各诸侯国的名称,很多时候都会根据该诸侯国国都所在地命名,比如著名的魏惠王,也被称为梁惠王,因为那个时候的魏国定都大梁,这时期魏国也曾被称为梁国。田午也曾经迁都过上蔡,因此那时齐国被称为蔡国,齐桓公被称为蔡桓公也是常规操作。

为什么齐桓公变成了蔡桓侯?

春秋战国时期,最高统治者自然是王,王下封爵,从高到低顺序为公、侯、伯、子、男,公爵是王下第一爵位,被封为公爵的诸侯可以称为“公”,侯爵称“侯”,以此类推。而在周天子的分封中,齐(姜姓)是侯爵,那么原则上齐的国君只能称为侯。

但是,由于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权威越来越弱,已经很难约束各诸侯了,所以各诸侯在称谓上也都玩起了自嗨,自己觉得是啥就是啥。

仁义的宋襄公才是名副其实的“公”

所以才会有春秋五霸里那么多“公”,不过宋襄公确实是公爵,他算是没有僭越的一个诸侯。

至于楚、吴这些少数民族地区的诸侯国,“公”都满足不了他们,他们都称王的,特别是楚国,春秋时期就称王了,而其他中原地区主要诸侯直到战国时期才陆续称王。

这就是说无论齐桓公或者齐桓侯或者蔡桓侯其实都是田午,哪一个称谓都是对的,当然这样给学生解释,可能超出他们的理解范围了。

司马光砸瓮

无独有偶,小学课本还有一个改变,就是《司马光砸缸》,我记得我们小时候学的是白话文,直接翻译的《司马光砸缸》,如今的教材把文言文原文摆了上来。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从原文可以看出,司马光砸的真不是缸,是瓮。

瓮和缸是两种东西,一个是束口的,一个是敞口的,敞口为缸,收口为瓮。马未都先生还曾经就这个事情讲过,他认为能掉进一个孩子的大口缸在宋朝是不可能出现的,大口缸工艺在明朝才广泛传播,而且目前出土的文物中确实没有明以前的大口缸。

无论大口缸是否在明前出现,司马光砸的确实是“瓮”而不是“缸”,也许是当时教材修订者认为“瓮”字超纲,为了方便阅读和理解改成了“缸”。

或许是为了念得顺口,毕竟司马光砸缸比司马光砸瓮顺口多了,其实这段文言文并不艰深,小学生读也正好合适,没必要弄成白话文了。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