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年八月十五夜下一句(白居易死前最后一首诗)

又是一年十五月圆夜,满心酸楚无奈思乡情。

昔年八月十五夜下一句(白居易死前最后一首诗)(1)

来这个城市四年了,最怕的这种传统团圆的节日。

四年来,自己努力拼搏了,但是依然没有“混得”风生水起,只是一个很普通的小职员。

当初设想的会多么的辉煌,年收入几十万,买房买车,可以给父母“长脸”。但是,现在那个梦想好像越来越远了。

过节,变得不再那么期盼。害怕父母询问自己的近况,害怕别人提起自己那个当年的梦,自己也不敢面对过往与未来。

和朋友讨论起来,为什么自己宁愿做在外的游子,而不是回家乡发展?

自己也不清楚,或许家乡会有更好的选择。但是骨子里面,那点倔强,让自己保留了内心的尊严,一定要在外面有了成就,才能回去。

看到那一轮明月挂在天空,想起小时候,家乡的习俗“供月”的传统。

那时的时光是多么的快乐,什么都不用发愁,什么都还没有定性。长大,还是那么遥远的事情。

而如今,已经快到了而立之年,内心巨大的落差感,此刻变成了煎熬。

所以,不愿意过中秋节,不是不想念家人,不是不想团聚,而是觉得没有“脸面”回去面对父母渴望的眼神。

这种失落,仿佛是自己曾经允诺过辉煌,现在没有得到,变成了过错,变成了巨大的压力。

月光,变成了回忆的穿梭。时光,仿佛看到了遥远的过去。那些曾经的名人是否也会成为在外“伤痛”的游子?

白居易的中年被贬之痛

我们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学习白居易的诗词,可以说他是我们很熟悉的一位唐代诗人了。那么他的人生起伏是如何的?

白居易在小的时候很努力,为了读书成就功名,曾经朗诵到嘴里起了疮。成年后,进入庙堂,总想着靠自己的文字来引起当局者的注意。

但是这些“锋芒毕露”的行为,并没有为他带来多少好处。反而在43岁时,因为对一些事情的见解,而被贬到江州,人生特别失意。

当时,也是中秋节,想起自己的过往和如今的对比,写下了名诗《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诠释如下:

过去八月十五的夜晚,“我”站在曲江的池畔杏园旁边。

如今八月十五的夜晚,“我”又在湓浦沙头水馆前。

向着西北怎么才能看到故乡在哪里啊,向着东南方向看见月亮又圆了好几次。

昨天的风吹过没有人理会,今晚清美的风采就好像以往的那些年。

诗中两次强调了八月十五这个时间,曲江和湓浦这两个地方的对比,就是为了表达出内心对于自己失落的情怀。

白居易一生的转折点就是在贬谪江州:

在此之前他以“兼济”为志,希望能做对国家人民有益的贡献,不断上述直言,希望能够影响君王的决策。

在此之后他的行事渐渐转向“独善其身”,虽仍有关怀人民的心,表现出的行动却已无过去的火花了。

每一段人生的失意,都是经历了难以承受的打击,才会变得逐渐心灰意冷。

虽然白居易在江州不得志,但是大体上仍能恬然自处。曾经在庐山香炉峰北建草堂,并与当地的僧人交游。

只是生活的选择重心点发生了改变,而不是人生从此变得“一蹶不振”。那是弱者的逃避,绝不会成为一个著名诗人的人生轨迹。

中秋为何容易让人通情共鸣

传统节日中,有着团聚意义的也就两个,一个是中秋,一个是春节。因为中秋假期时间不充足的缘故,往往在外的游子,都不能回家和家人团聚。

而之前成长多年的习惯,这种节日里,内心的失落是很明显的。

其实平日里,也会有孤独的时候。因为忙于工作、他人的交际应酬,也就不会那么明显。

当佳节一个人的时候,那轮明月,总会容易让人思念家人,想念过去的快乐,想念心中的那个人。

不同的人,不同的时空,却可以理解彼此的情感,这就是通情。

通情,是心理学上的定义。并不是简单地同情。而是一种情感的共鸣。

通情(Empathy),又叫做换位思考、共情。指自己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设身处地思考的一种方式。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能够体会他人内心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主要体现在情绪自控、换位思考、倾听能力以及表达尊重等与情商相关的方面。

同样都是中秋节,内心的孤独苦闷,两个不同时空的人,能够通情,读懂千年前诗人的情感,就是因为彼此都经历生活的不如意。

这种现象,很容易理解和见到。就算是平日里生活中,也是很容易发生的。不只是仅限于生活的不如意,在任何方面都可能引起通情。

01 让很多人流泪的《忠犬八公的故事》

这部影片上映于2009年,豆瓣评分高达9.3分。影片讲述了一只叫八公的狗,是帕克教授捡到的流浪小田园犬(日本称之秋田犬)。

八公每天准时陪伴帕克上班,傍晚五点准时出现在车站门口迎接帕克下班,直到有一天教授忽然去世。八公依然每天傍晚五点来到火车站里等候、凝视。从夏季到秋季,九年时间里,风雨无改,直到它最后死去。

我和很多人一样,对于这种煽情的电影,内心是很矛盾的。既想看,又怕自己管不住眼泪。果然,即使早早做了心理准备,最后还是流了很多眼泪。

因为电影的情节,唤醒了多年前收养的流浪狗,最后被撞死的记忆。这便是画面引起的通情。

02 一张图片引起内心的共鸣

几年前,网络上有人发了几张火车站照片。照片中,是一个中年男子下雪天,坐在台阶上,吃着冷面包。

不知道想起了什么事情,吃着吃着就低下了头,然后开始哭泣起来。

几张无声的照片,引起了网友大量的转发、评论。更多的内容中心点一直围绕,“这是谁的儿子,是谁的丈夫,是谁的父亲

的确如此,那份生活的艰难,不用言语,就已经与自己的生活现况联系了起来。

能懂得他的无奈与痛苦的人,都是有着共同感受的人。虽然彼此不认识,但是在无形之间,已经有了通情。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天上的月亮,并不是一直都是满圆的状态,而是在不断地变化着。就像人生一样,总会有起起伏伏。同样的月圆之夜,小时候,我们欣然欢喜。长大后,却变得多愁善感。抑或者,变得索然无味。

月亮,还是那个月亮。人,还是那个人。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变化,只因为心境变化了。

心里装着快乐,装着期盼,那个中秋之夜,就变成了甜蜜的等候。

心理装着烦恼,装着迷茫,那个中秋之夜,就变成了叹息的缩影。

面对过去,我们给予了自己很高的人生定向。面对现在,我们无法接受失意的人生现实。

于是,没有勇气,没有方向,面对未来。不是担心自己的能力,只是害怕再多的努力,也是枉然。

其实,人生的未来永远是个未知数,没有谁能够“一言定未来”。所以,重要的是要拥有一颗快乐的心,不痴情于过去,不纠结于现在,不迷幻于未来。

就像白居易在唐开成七年(公元841年)《对酒》第二首。

蜗牛角上争何事? 石火光中寄此身。

随贫随富且欢乐, 不开口笑是痴人。

人活在世界上,就如同局促在那小小的蜗牛角上。空间是那样的狭窄,还有什么好争的呢?人生短暂,就像石头相撞的所发出的一点火光,很快就过去了。不论穷富,不要太过于斤斤计较,应该尽量放宽胸怀,随时保持心情的愉快,这才是处世之道。

人生,的确如此。不论何时,都不要迷失了自我。(图片来自网络)

顺祝大家,中秋节快乐,花好,人好,月更圆。

(END)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