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宝魁个人资料简介,毕宝魁中国古典诗词鉴赏与写作

有人说,家庭是圃,孩子是苗,苗儿只有在雨露的滋润下才能茁壮成长。而家教家风便是那绵绵细雨,润物无声,充满无形的力量。

“行胜于言”“身正为范”“对孩子的教育应当尽早”“父母永远要有向上向善的力量”“读书也是一种家风,可以传承”……在谈及家庭、家教家风的话题时,辽宁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唐代文学研究会理事、沈阳市文史馆研究员毕宝魁以他的经历为原点,分享了他对家教家风的感受和体会以及融化在毕家几代人血液里的书香气质。

毕宝魁个人资料简介,毕宝魁中国古典诗词鉴赏与写作

毕宝魁

山坳里“爱读书”的放牛娃

纵观毕宝魁教授的成就,为人熟知并津津乐道的有这样几段:他曾编纂出版专著数十部,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共发表文字1300余万;曾推断孔子生辰为10月9日,在学术界名声大噪;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其著作22本,美国哈佛大学东方学院燕京图书馆收藏其著作11本,其编纂的《东北古代文学概览》一书是东北文学研究的发轫之作,填补了学术空白。

江河有源、树高有根,毕宝魁说,人的成长和一生的起始点都来自家庭,“先从源头说起吧。”

1952年,毕宝魁出生在铁岭县李千户公社腰未台冲大队榆柏沟自然屯。家里兄妹8人,祖辈都是农民。但奇妙的是,在那样一个相对闭塞的小天地里,毕家兄妹对读书都流露出十足的兴趣。“我读小学时,大哥在读大学,二哥读师范,三哥读初中,姐姐也在读小学。”毕宝魁说,一个农民家庭能同时供这么多读书的孩子,在当时是非常少见的。而这份神奇在毕宝魁看来与家庭有莫大的关系。

“我的父母虽然都只是农民,但他们都接受过教育,母亲识很多字,父亲也能看报。不管日子多么艰苦,父母从不干涉我们的选择,愿意读书就一直努力支持我们。”在父母的支持下,儿时的毕宝魁对知识的渴望达到了如饥似渴的状态,“想尽一切办法找书看,没有书就借,有时一边放牛一边看书。”

毕宝魁将儿时对知识“走火入魔”般的状态定义为“文化饥渴”,“山沟太小,想看书却没书可看,一有机会接触到书就特别开心。”读初小时,毕宝魁每天走三里地才能到达学校,到了高小,往返路程延长至16里地,中途还得翻过一座大山。可尽管如此,毕宝魁也没感到过一丝苦涩,反而沉浸在求知路上喜不自胜。

26岁重返校园

1978年,高考制度恢复。已经结婚工作的毕宝魁也打算抓住机遇,重返校园。

“那年我26岁,超龄还已婚,再加上因历史原因只读到初中便工作,那场考试对我来说特别艰难。”只有初中一年的底子,也没参加突击补习,放榜时毕宝魁没被本科院校录取,被辽宁大学铁岭师专班录取。

上大学之前,一直在农村学习的毕宝魁从没接触过外语,这成了他的“短板”。为尽快掌握外语,毕宝魁便通过收听广播电台“日语广播讲座”自学。“早上听一遍、晚上听一遍,一年365天一期不落。”当年的大学生活,毕宝魁记忆犹新:“特别艰苦,28个男生住在一个寝室。其实也不能称为寝室,就是一间大教室里堆满了双层铁架子,铁架子上铺张草垫子,我们自己带行李。”

日语讲座在早上5点开播,为了不影响其他同学休息,毕宝魁就把收音机调到最小声压到枕头下,自己躲进被子跟着广播一字一句学。两年后,毕宝魁拿到了师专毕业证,并因成绩优异留校任教。

对知识的坚持与执著,不仅贯穿了毕宝魁一生,也在他大女儿毕彦超身上得到了延续和传承。

毕彦超是在毕宝魁考上大学那年出生的。打从毕彦超还在襁褓里时,眼中看到的就是父亲伏案学习的画面。在毕宝魁潜移默化的熏陶下,毕彦超自小便继承了父亲爱读书的好习惯,并成长为一名天才儿童。

毕宝魁个人资料简介,毕宝魁中国古典诗词鉴赏与写作

毕彦超

培养出北师大心理学专业最年轻的研究生

“我大女儿从小就爱看书,四五岁到亲戚家做客时,她从不凑热闹,就一个人躲在小屋看书,4岁时便会做百以内的连加法和连减法。”到了上学的年纪,毕彦超更是完成人生第一个三连跳:5岁上小学,7岁跳级读四年级,10岁考入东北育才超常教育实验班,成为26人中的佼佼者。

其间,毕宝魁也没放松课业,他凭借自学日语参加研究生考试并顺利过关,随后举家搬到沈阳。毕彦超的人生也紧跟父亲的脚步“开了挂”,全速向前。

1992年,14岁的毕彦超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系心理学专业,并仅用3年时间便完成了大学学业。17岁时,她成为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有史以来最年轻的硕士研究生。1998年,研究生毕业的毕彦超又接到了哈佛大学心理系脑认知行为专业博士的录取通知书。

2005年,回到祖国的毕彦超成为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研究所的一名研究员。2016年,38岁的毕彦超获得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称号;2019年,她又获得全国杰出青年称号,并被北师大聘为二级教授。

谈及女儿的成长时,毕宝魁说得云淡风轻,“没有倾注特别的心血,也没有条条框框,更多的是顺其自然。”在毕彦超小的时候,毕宝魁家里的面积不到9平方米。而他和女儿在家的基本状态就是炕头一个、炕尾一个,互不打扰、各学各的。看似漫不经心,却也有值得借鉴的奥妙。“我的原则是:教育孩子要尽早,一定是身体力行,父母怎么做子女便会效仿跟着做。家庭氛围很重要,但这个氛围不是刻意而为的。就像读书是我们家的家风,也是融化在血液里的气韵。”毕宝魁说。

毕宝魁个人资料简介,毕宝魁中国古典诗词鉴赏与写作

毕宝魁、尹博与女儿、儿子

人生“第二春”,和谐家风在毕家绵延

“小时候虽然家里苦,但家庭氛围特别好,一家人和和气气地相互关怀照应。”在毕宝魁记忆中,父母从没红过脸。“一个家庭的风气决定了孩子的成长。家庭首先要和谐,夫妻关系要好,这是很重要的前提,父母关系好的家庭,孩子特别有安全感。”毕宝魁说。

时空超越、信念传递,这份和谐的家风始终在毕家绵延。

2009年,毕宝魁的发妻罗雅芝在患癌8年后,离开了让她深爱的家。其实,从确诊那天起医生就已告知发妻只剩两年时限,但毕宝魁不离不弃地精心照料,硬是打破了时间的魔咒。罗雅芝化疗住院,毕宝魁早上四五点钟起床做好早餐送去,罗雅芝想要什么他也是全部应承满足。罗雅芝临终时说,虽有遗憾但此生圆满。

2011年,终于走出伤痛的毕宝魁与南开大学古代文学博士尹博因学术结缘,组成家庭。两年后,毕宝魁迎来了第二个女儿;2018年,又迎来了他们的小儿子,幸福翻倍。

如今,毕宝魁家里依旧书香四溢,他刚刚完成的《孟子传》已送到出版社。而令毕宝魁欣喜的是,刚满两岁的小儿子最大的爱好也是看书,看着儿子牙牙学语地背诵古诗,一些陈年的记忆依稀再现……

这,大抵就是家风的力量吧。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