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落花梦里小说读后感(王颖关于曹雪芹小说《红楼梦》专题讲座)

我在落花梦里小说读后感

近日,阅读了王颖关于曹雪芹小说《红楼梦》专题讲座,即〈我在落花梦里〉一书。

随着王颖深入浅出、博古通今的精细剖析,缓缓揭开了一直笼罩于我心头对于红楼梦的那层神秘而朦胧的面纱。

最早读《红楼梦》一书,是上小学三年级,草草读过之后,完全没有读懂,也未留下印象。

上中学后,知道此书是名著,又读了一遍,仍然似懂非懂。

只是喜欢书中的那些诗词,于是将其全部抄录于笔记本中,想待以后细品,但却未予践行。

后来又断断续续看过几次此书,也是走马观花。

一直以为。《红楼梦》一书,就是描写封建社会末世贵族家庭由盛及衰的过程,真实生动地刻画了这一过程中各类人物的不同命运。

全书有一种透彻骨髓的悲凉气氛,但这种悲究竟来自于哪里,是来自于对财富的失去,还是来自于对爱情的无望,或是对悲惨命运的抗争?好象是又不完全是。

当人到中年,有了一些生活的阅历,再来读王颖此书,同时回想《红楼梦》书中的情节与内容,心头豁然开朗。

正如王颖所言:“《红楼梦》中埋藏着一个深层次的成长悲剧。

大观园的意义在于一群青春少女和一个男孩子贾宝玉借它来逃遁成人的世界,以此抗拒成长以及成长将要带来的一切无常。”

经典小说的生命力就在于,它能够穿越时空,让你在数百年后仍能从中得到启迪并产生深深的共鸣。

我在落花梦里小说读后感

一、 逃避。

数百年前贾府中的一群少男少女为了挽留青春岁月在逃避,生活于现代的我们又何尝不在逃避着:为了逃避生活的艰辛、繁杂、空虚、无聊而沉迷麻将桌有之;

为了逃避红尘污泥的浸染轻生自杀者有之;为了逃避法律制裁漂洋过海者有之。

我也一直在逃避现实,不爱交际,一度徜徉于网络这个虚拟世界,追寻着人间童话。

所写的文章很少沾染人间烟火,大多是一些空灵唯美的字句组合,虚无的内容中夹杂着幻想与梦呓、挟裹着浪漫与真情。

红尘中人,除了遁入空门出家与死亡才可出世。

我们绝大多数活着的人只能入世,那么也就逃避不了现实,无论逃到哪里,也逃不出红尘泥沼,跨不过现实这道墙,更越不出心灵的牢狱。

所以,逃避,注定是一场悲剧。沉迷麻将,不会扔掉烦恼,而只能在输赢的赌局中越陷越深,成为金钱的奴隶,日夜拼搏换来身体的顽疾;

以生命作代价换取出世的通行证,人生的悲剧莫大于此;搜刮不义之财逃往天涯海角,即使逃得了法律的制裁,又怎能逃得掉良心的责问、东躲西藏的漫长岁月和孤独的时光将伴随一生;

关闭现实生活社交的大门,躲进网络成一统,打开真诚无防的心灵后发现,网络也是社会生活的延伸与缩影,有人的地方,永远就不会有世外桃园,也不会有童话存在。

当失望地转身时才发现,原来真诚的心灵早已伤痕累累,不再相信人间童话,将心灵重新穿上盔甲。
我在落花梦里小说读后感​二、 追寻。

追寻,很多人是为了寻觅一个洁净的生存环境,是想拥有一个理想的物质或精神的栖居之地。

因为追寻,所以逃避。如果把追寻的种子播撒在现实生活的土壤上,那么,它就有可能开花结果。

但,如果把追寻的种子撒播于缺水的沙漠里,不被烈日烤死也会被无情的沙漠风暴轻易地连根拔起。

在封建社会里,贾宝玉和一群青春少女想逃避现实的污浊,逃避离散的凄凉,逃避成长的烦恼,幻想着在大观园这个世外桃园里永远相聚,纯净地生活。

这种追寻是美好的,这种逃避是对红尘污泥的无声抗拒。但这种抗拒又是经不起现实力量冲击的,它注定是一场人生的悲剧,是一个流年之殇。

网络是现实社会生活的延伸,我们在这里追寻文学的梦想,追寻心灵的花园,可以获得高尚的审美愉悦,也可以得到快乐的心情。

然,我们却不能把既缺少土壤又缺少水份的虚拟网络当作世外桃园,灵魂在网海里飘流,终归要回家。

美丽的童话、梦中的天堂只是一种可望不可及的信仰,她不在现实生活里,更不在虚拟世界中,对她的追寻也注定是失望、落寞和无奈。

诗人海子对纯净世界的追寻,顾城对自由王国的追求,都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现实的场景与虚幻的梦景只一步之遥,进一步是深渊,退一步是大道。只有在现实的土地上,才能找到真实的感觉。

虽然,真实的东西往往丑、恶、脏,但我们无法选择,只有面对,积极寻找真实生活里闪光的金子,融入生活的洪流,适应生活,而不是让生活适应自已。

远离和逃避现实生活,终究是一场虚幻的追寻,是一个人生的悲剧,留下的只能是春日里的遍地落红和秋风中的凄婉悲歌.
我在落花梦里小说读后感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