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读后感(如何解读文本)

当前,无效分析已成为制约语文教学水平提高的瓶颈。而对作品的有效分析则是检验语文老师是否优秀的试金石。《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列举了可操作性强,易学好用的还原法、比较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文中对经典文本的解读更是旁征博引,具有独特的视角,值得语文老师好好读一读。

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读后感()

《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小说、诗歌篇)》图书封面

语文教学的一个核心任务是教会学生阅读,语文教师的专业化首先体现在文本阅读的专业性上。而有效分析的美妙在于:既展示独特的视角,给予方法上可操作性的深刻启示,引发思维的震荡,同时分析文章本身也给人以美的享受。

文学形象的塑造是有机统一、天衣无缝、水乳交融的。孙教授认为,要进入分析,就要打破文学形象的统一性,从统一中分化出差异来,从看似完整的地方找到缝隙,发现矛盾,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有的老师讲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出示了很多关于苏轼被贬黄州的材料,由此推断出苏轼在那一天晚上是郁闷的,解读出他的失意和痛苦,至于最后一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完全是无奈的牢骚话。本应该具体分析的文本,到了这里却被形而上学的教条所蒙蔽。

文学作品里的真实和假定是统一的,怎么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孙教授提出了:还原法。还原法就是还原事物本来的状态,本来的价值,本来的生存环境,于是就有了艺术感觉的还原,有了审美价值的还原。《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被贬却为何能欣赏到庭院澄澈、皎洁的月色?还原作者赏月时澄澈自在的心境,发现矛盾:贬官的之人为何自在悠闲?通过还原赏月的情景和写作背景,从而分析出作者复杂的情感:贬官的悲凉、赏月的欣喜、散步的悠闲、知己的宽慰、豁达的态度。

本书中的还原法,把原生状态和形象之间的差异揭示出来,从而构成矛盾,然后加以分析,打破文学形象天衣无缝的统一,进入形象深层的、内在的矛盾中。要理解文学艺术,不能被动的接受,还原了,有了矛盾,就可能进入分析,化被动为主动。

孙教授解读文本的巧妙之处在于能用还原法发现问题,在比较法中进行具体分析。文本比较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作者原稿与修改稿的比较,从中看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亦或是比较同体裁不同形式作品中的艺术差异,从而明白不同艺术形式的局限性和优越性;或是把艺术形象中的情感逻辑和现实的理性逻辑加以对比,从而获得艺术形象的独特魅力。

柳宗元在散文《小石潭记》中对于自然景观的赞赏真诚、朴拙,这里的美,远离尘世、超凡脱俗,但“其境过清”“不可久居”,柳宗元坦然离去。散文中的柳宗元牵绊于现实环境,居住条件,甚至是国计民生,乃至于政治。而在《江雪》一诗中,孤独的渔翁在万籁俱寂的江面上“钓雪”。此时的柳宗元则尽情发挥着超现实的形而上的空寂理想,以无目的境界为最高境界,物我两忘。把诗歌中的柳宗元和散文中的差异抓住,加以比较分析,比之一味只承认只有一个统一的柳宗元要深刻得多。许多教师分析这类经典文本往往从形式上着眼,忽略了深层的内涵。在教学过程中之所以有捉襟见肘之感,就是因为没有运用比较法,找出文本之间的差异。

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用还原法、比较法教学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文章主体自身的特点,透过具体的语言,即一个词、一句话、一个意象、一个比喻、一个典故等,去探求隐藏在语言表层意思后的深层内涵。孙绍振在解读《白雪歌颂武判官归京》中便是如此。岑参写作的一个特点是善用比喻。一般的比喻是近取譬,而“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却远取譬。雪花是冬天的景象,而梨花则是春天的景物,和冬天在时间上距离比较远。这种远取譬通过联想在时间的距离上作出了突破,就有了俄国形式主义者所说的“陌生化”的效果。这强烈的陌生化带来的艺术效果使人眼前一亮。这是心灵惊异的一种发现,动人之处,不仅仅是雪花如梨花一样美,而是心灵和感官为之一新的感觉。

众所周知,具备基本的理论素养,对熟练地解读文本非常重要。孙绍振教授提出的中学语文教学基本方法突破黑格尔权威之内容决定形式,结合康德的审美价值,建构中国特色的文学文本解读理论基础,值得每位中学语文教师认真解读,并熟练运用于实际教学中。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