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环境史(见识丛书047)》(世界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

《世界环境史》

作者:威廉·H.麦克尼尔

出版:2020-11

评分:7.5

简介:近半个世纪以来,一些反正统的历史学家开创了一个新的分支学科——环境史——研究人类社会与其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界之间关系的历史。在相关著述里,大自然不仅仅是人类活动的背景,其自身也是有生命,在不断演变的;这种演变既有其内在动因,也是对人类活动做出的反应。不只猫猫狗狗,岩石、大海、森林、草原等万物皆有历史,它们与人类相互独立又被人类所形塑。

《世界环境史》(世界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

环境史作为一门比较新的学科,始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21世纪以来,在美国有上千名年轻的学者投入环境史的研究,中国环境史研究还远未形成规模,环境史基本问题还困扰着不少研究者。

环境问题不容乐观,让人类持续焦虑的环境问题日趋突出,备受关注,仅2020年接连的世界性灾难——新冠肺炎、东非的蝗灾、加拿大的暴雪袭击、澳大利亚的山火………正在给我们敲响警钟。一场山火,一次旱灾,一个物种的灭绝,一座城市的消失,一场瘟疫的降临,直到这场灾难和每个人息息相关。我们需要环境史的专业研究,对普通读者来说,了解基本的环境常识和观念在当下也变得必要。

 

《世界环境史》(见识丛书 47)

[美]威廉·H.麦克尼尔

[美]约翰·R.麦克尼尔 等 编著

定价:88.00元

出版时间:2020年11月

中信出版集团·见识城邦

麦克尼尔父子合力编著,环境史学家唐纳德·沃斯特作序推荐。40篇全球环境史研究的前沿成果,涵盖环境史重要主题。瘟疫降临、旱涝灾难、蝗灾肆虐、物种灭绝,环境史与你我息息相关。

1 内容简介

近半个世纪以来,一些反正统的历史学家开创了一个新的分支学科——环境史——研究人类社会与其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界之间关系的历史。在相关著述里,大自然不仅仅是人类活动的背景,其自身也是有生命,在不断演变的;这种演变既有其内在动因,也是对人类活动做出的反应。不只猫猫狗狗,岩石、大海、森林、草原等万物皆有历史,它们与人类相互独立又被人类所形塑。

《世界环境史》是由全球史奠基人威廉·H. 麦克尼尔、大历史学派创始人大卫·克里斯蒂安以及美国环境史大家约翰·R. 麦克尼尔等30 多位知名历史学者共同撰写的一部世界环境史专著。其内容出自宝库山六卷本 《世界历史百科全书》中的《世界环境史百科全书》,是这部经典百科全书的精选版,从中萃取40 个词条,基本涵盖了物种、地球承载力、气候变化、地震、疾病、瘟疫、物种灭绝、环保运动等环境史的重要主题,每个主题由一位知名学者撰文,讲解深入浅出,不失专业水准。

《世界环境史》以联系的观念看待世界环境史的发展,将史学家的资料和研究方法与考古学、生态学、地质学、生物学、人类学等多个学科结合,注重文献,也注重视觉图片的使用,不仅推动了科学知识与环境史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方便环境史研究的专业人士查阅、教学,也适合对环境史以及对环境问题感兴趣的大众读者阅读

2 作者简介

《世界环境史》(世界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

威廉·H. 麦克尼尔

(William H. McNeill,1917—2016)

历史学家、全球史研究奠基人、世界历史学科的“现代开创者”,曾担任美国历史学会主席、美国世界史学会主席。在全球史方面的研究卓然有成,德高望重,与斯宾格勒、汤因比齐名,被誉为“20 世纪对历史进行世界性解释的巨人”,开辟了一个西方世界史学的新时代。

1963 年,以《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一举成名,并因此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迄今已出版《西方的兴起》《瘟疫与人》《竞逐富强》《世界简史》等30 多部作品。

《世界环境史》(世界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

约翰· R. 麦克尼尔

(John R. McNeill,1954— )

美国乔治敦大学环境史教授,世界环境史大家。与其父威廉·H. 麦克尼尔合著全球史经典佳作《人类之网》,引发巨大关注。主要著作有《太阳底下的新鲜事》、《蚊子帝国》、《大加速》(与彼得·恩格尔克合著)等,并主编《全球环境史指南》。

3 译者简介

王玉山

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史、世界史,现任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师。曾在《世界历史》《学术研究》《社会科学战线》《社会科学报》发表论文数篇,合作翻译过《大象的退却:一部中国环境史》等书。

赞誉推荐

如今我们开始明白,“环境”主题正是历史之基,它是政治、文化、社会运动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世界史本身也是相对新颖的概念,它推动学者们走出民族国家,并越来越走向环境模式,为“文明”的兴衰提供广阔的物质背景和理论框架。我希望本书的篇章能推动史家和科学家进行一场相互尊重的对话,也能让它在众多国家中广受读者欢迎。就提升我们对过去的理解而言,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彼此。

—— 唐纳德·沃斯特(Donald Worster)

美国环境史学家,美国人文与科学学院院士、中国人民大学特聘教授

疾病在变化,从未停止。人类的应对也在改变,但它改变的只是疾病折磨我们的方式。从大约1750 年以来,医学知识和实践极大改变了全球的疾病模式,延长了数十亿人的寿命。但是我们所有的技术并未改变我们仍是地球生命之网的一分子的事实,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在吃与被吃

——威廉·H. 麦克尼尔(William H. McNeill)

历史学家,全球史研究奠基人本书作者之一

在21 世纪的前10 年,环境史呈现出生机盎然的景象。然而非常遗憾的是,环境史这种欣欣向荣的状况很大程度上是由对大环境的不乐观,特别是对全球范围内环境问题的持续忧虑造成的。只要我们对全球气候变化、空气质量、巴西亚马孙河流域的森林以及其他更多热点问题持续保持关注,环境问题就将一直紧紧抓住历史学家的神经。由于问题很可能会越来越突出,环境史的前景尽管被看好,但却令人苦恼。

——约翰· R. 麦克尼尔(John R. McNeill)

美国乔治敦大学环境史教授,世界环境史大家、本书作者之一

精彩选摘

黑死病

世界贸易路线的发展加快了传染病的传播速度。到罗马时代,欧洲、亚洲和北非的人口已成为滋生(来自家畜的)致病生物的巨大温床。天花于公元2世纪传入罗马,它是安东尼瘟疫的元凶之一,那场瘟疫让数百万罗马公民死亡。对欧亚历史进程影响最为深远的动物源性疾病是腺鼠疫。它由跳蚤传播,而跳蚤是在哺乳动物—通常是腺鼠疫的宿主—的毛皮上感染了腺鼠疫杆菌。腺鼠疫最早在公元542—543年出现于欧洲,并酿成了查士丁尼瘟疫。不过,危害最为严重的一次是在14世纪的欧洲大陆,它造成多达2500万人死亡,被称为“黑死病”。仅在不列颠群岛,瘟疫就导致近150万人(总人口的25%~40%)死亡。这场瘟疫之所以大暴发,其中一种推测认为主要的传播媒介似乎是毛皮,它们是14世纪中叶开通了去往中国的贸易路线后,由中亚的低人口密度区输入的。

14世纪的这场瘟疫有一个重要却往往被忽视的后果,那就是它对欧洲哲学与科学产生了深远影响14世纪中叶以前,欧洲的主流世界观是神话性和象征性的,植根于一种循环时间观。与黑死病之后出现的世界观相比,它更强调人与神之国度间的联系。

当鼠疫袭来并开始吞噬当地居民之时,这种古老哲学传统的知识库和技术被临时征用,它包括祷告、基于交感巫术的药物及寻找替罪羊(如烧死女巫)。所有这些方法都被证明无效,无力应对病亡、毁灭造成的大面积恐慌以及随之而来的文明的整体衰落。这种大规模的、无法解释的生命消失,对社会的影响不可小觑。传统的精神信仰和对世界如何运转的解释崩溃,人们在精神上陷入了孤寂。

一些历史学家将这场瘟疫描述为“历史上最大的生物—环境事件”,另一些人则称其“相当于核屠杀”,它迫使西欧发展出了一种构建和认知现实的新方式。在基督教内部,这场瘟疫让人们失去了对仁慈和关心众生的造物主的信仰,也让“异端”成为替罪羊并遭受迫害,最终让新教兴起—在其中出现了愤怒和有仇就报的上帝形象。

从学术角度看,这场瘟疫促进了一种新的知识传统的发展,这种传统将思想与身体、客观与主观、人与自然截然二分。它催生了文艺复兴并让西欧的“理性主义”科学传统发展,最终产生了笛卡儿的二元论(机器模型或隐喻成为理解非人类生命的一种方式)和培根—牛顿的世界观。可以说,腺鼠疫对哲学和精神的影响直接造成了“现代”理性主义方法的出现—实验和计量取代了观察和经验。

这种认知现实的新方式产生了诸多积极影响。比如,它使卫生设施增加,从而降低了许多传染病病菌的背景值。这种把现实分为思想和物质两个领域的二分法,为研究和理解“外部”世界提供了有力的方法论。然而,它在很大程度上还不足以理解内在经验、人类思想以及我们与其他生物的伙伴关系。因此,尽管这种二元论使得卫生条件得以改善,但它对疾病的自然周期或免疫反应的演变并无新的认识。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