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斤澜文集读后感(林斤澜介绍)

〔札记〕李建学

近两个月,集中精力读林斤澜。

读了《林斤澜文集》小说三卷本,都是中短篇小说。

林斤澜文集读后感(林斤澜介绍)

林斤澜为当代著名作家,有“短篇圣手”美誉。早年在刊物上零星读过,知道他与汪曾祺曾被称为“文坛双璧”,也知道沈从文先生的一句话,大意是说在短篇小说写作方面,汪曾祺和林斤澜能写出一点好作品。

我十分喜欢汪曾祺的文字,也爱看林斤澜的京味小说。

林斤澜文集读后感(林斤澜介绍)

(林斤澜和汪曾祺,网络图片,感谢原作者。)

2010年3月买了这套文集,好像是五册,我只选了小说。多年来读过几回,却有些读不进去。感觉小说的故事太简单了,语言平实的有些落伍,没有读完。

今年对短篇小说有了新认识,加快了“水头镇”乡村系列写作,且开始了“玉字辈”石油题材的积累。其间想起林斤澜,想到年轻时读他短篇的感觉,这回找来倒着读,借助网络资料仔细读;两个月读过来,有收获。

《林斤澜文集》比较全,上个世纪中后期的代表作《春雷》和《台湾姑娘》都选了,还有再后来一点的名作《飞筐》等;作者在“新时期”发表的第一个短篇《竹》,网上还能找到电影片段。1981年获全国短篇小说奖的《头像》,读过两遍。后来获北京市庆祝新中国成立55周年短篇小说佳作奖的《井亭》,还有获首届蒲松龄短篇小说奖的《去不回门》,文集中没有;网上找到了,都不错。

林斤澜文集读后感(林斤澜介绍)

《台湾姑娘》比较独特,不仅能看到这个姑娘的命运,也能感受台湾当时的生活真实。短篇《竹》虽然被改变成了电影,却不好读;也许是年龄的原因,上中学那会儿读会好些。《头像》通过简单的故事写了一位个性鲜明的雕塑家形象,人物有思想,命运有波折,喜欢。其实在这套文集中,最喜欢的是林斤澜的“矮凳桥风情”系列,语言和故事都不错。更多的那些上个世纪五十六年代写合作化和人民公社的小说,有点浩然的味道;文风素雅,思想积极向上,却不太吸引人。主要是缺乏大的矛盾冲突,故事不新奇,人物命运一般化,留不下深刻印象。

读不进去林斤澜,并不妨碍其文学地位。读不懂,有个人原因,也有社会原因。仁者见仁,各取所需而已。

有定论说:“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中,林斤澜的创作别具一格。早期,他善于在短篇小说中表现深广的社会现实内容。新时期以来,小说潮流更迭变幻,林斤澜不合群、不跟风,坚持独树一帜地进行自己的小说创作。”

“林斤澜不合群、不跟风……”这一点在文集中多有体现。林斤澜就是我行我素的写小说,一如既往地朴素淡雅,在简单中挖掘真善美。

有人说:林斤澜主张小说创作要“无事生非”“空穴来风”(强调小说的虚构性、想象力);“有话则短”“无话则长”(现实中经常存在的就不要说了,因为有新闻等其他文体来说;如果别人常说,我就不说了,要创造);“以小见大”“小说说小”(强调从小处着眼,强调小说的细节,切入点要小,强调小说艺术的特殊性)。

林斤澜文集读后感(林斤澜介绍)

这些说法和经验,都值得深思。特别是“有话则短”“无话则长”,很有意思。读林斤澜的小说,发现人物对话精准,画面感强;寥寥数语就能刻画人物形象,也能凸显主人公的性格。

网上看到一句话,说:“林斤澜甘居文坛边缘,固守文人的寂寞,在文学创作中诚挚地继承着中国的文化传统。”

如此高论,自有道理。

林斤澜的小说不紧不慢,朴素淡雅之外,有些古典小说的美在里边。

读林斤澜,揣摩他精炼的人物语言,学习他宽怀的小说理念,感悟他注重细节的描写风格,对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有帮助。

2021年5月27日晨于西安•家中。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