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第一主要讲什么(论语学而第一原文及翻译)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习之后又时常温习,不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有要好的朋友从远方来,不是一件儿令人高兴的事儿吗?别人不理解我,我也不生气、恼怒,不也是君子所为吗?”

【理解】本章这三句话我们在小学的时候就学习过,非常的熟悉。上学的时候老师的讲解就是上边译文解释,三句话都是独立成句,没有过多的连续性。后来也有人提出过,这三句话的另外一个解读:自己的学说,要是被社会采用了,那就太高兴了;退一步说,要是没有被社会所采用,可是很多朋友赞同我的学说,纷纷到我这里来讨论问题,我也感到快乐;再退一步说,即使社会不采用,人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做,不也就是君子吗?这个解读也可以说的通,也有一定道理,仅供参考。

我自己对这三句话,有几个关键字印象特别深刻。学而时习之中的“学”和“习”,我理解的“学”就是学习,当然不仅仅是学习学校里边的课本知识,还要学习在家庭、社会上接触到的生活技能和美好的事物。“习”这里我理解是习做,学习了就要学以致用,在学习、生活、工作中去应用去实践,互相验证。这样才会让“学”有意义,才会“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里的“朋”,这里的朋应该是说志同道合的朋友,不是泛泛的说认识的人就可以叫做朋友。我自己身边也有这样的朋友,几年不联系,见了面之后也会很兴奋很高兴,能够无所顾忌的去聊天。有些朋友天天在身边,却要注意言辞,这样的朋友和孔老夫子说的“朋”距离就很远。

不易君子乎里边的“君子”,这里的君子被赋予了道德的含义。孔子讲仁、知、勇为君子之德。君子又被赋予了一个标准,什么样的人能称为君子?君子不仅仅是学以致用,还要很有修养。他是一个高尚的人,胸有广阔天地的人。君子者 权重者不媚之 势盛者不附之 倾城者不奉之 形秽者不恶之 强者不畏之 弱者不欺之 从善者友之 为恶者弃之 长则尊之 幼则庇之 为民者安其居 为官者司其职 穷不失义 达不离道 此君子行事之准 等等。

学而第一主要讲什么(论语写的古诗有哪些)

“学而时习之”出自《论语 学而第一》,孔子说学习完了之后,我们要时常的温习,温习之后要加以理解,理解了之后还要去付诸于行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知行合一。停留在书本上的知识,不去实践,那是不行的。

学而第一主要讲什么(论语写的古诗有哪些)

其中就有一个很著名的故事《纸上谈兵》,在公元前262年的时候,赵国有一位非常有名的将士赵奢,他有个儿子叫赵括,嬴姓,赵氏,名括,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博览群书,应该称得上是自幼饱读诗书,而赵括尤喜读兵书,还喜欢和别人谈论兵法。但是,他从来就没有上过战场,打过仗。所以他只是懂理论,从来没有实践过。

学而第一主要讲什么(论语写的古诗有哪些)

“赵国的名相蔺相如评价赵括: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就连自己的父亲赵奢也直接指出:”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毫不避讳地点出了儿子赵括的缺点,年轻气盛又缺少经验,不知道变通,最后的下场就是只有死路一条。结果亦如此。”

有一次战役是赵国大将军廉颇对秦国的一次战役,但是,秦国将领害怕廉颇,如果任用廉颇为将军的话很有可能他们会打败杖,于是他们就策划了一个计谋,想让赵王任赵括来当将军,这样的话他们成功的几率就很大。所以,他们就放出信号,四处散播谣言,说他们怕赵括,不怕廉颇,廉颇已经老了,不中用了,如果用那个年轻力壮的,然后他们就会害怕了,所以赵王就听信了谗言。任用了赵括,廉颇就告老还乡了。

结果,赵括一上任就把廉颇制定的制度全部废除。他就按照他自己以前在书上学的那套来带兵打仗。结果他中了反间计,中了敌人的圈套。他们被围困了40几天,而在这段期间想去搬救兵,但是对方已经把粮草,路线全部给他断了。所以他被困在其中,之后敌方又用箭把他给射死了,有句话叫做“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那个领头的死了,当然就全军覆没,这也是在赵国历史上最惨痛的一次教训,因此损失惨重,以至于带来后来亡国的悲惨命运。

这就是学与习不能结合而带来的惨痛教训。纸上谈兵永远都停留在纸上,没有亲自实践过的事情,光靠理论是行不通的。陆游有诗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强调了学与习,理论结合实践的重要性!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