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作品散文(余秋雨作品摘抄赏析)

一直以来,网络上关于余秋雨的评论真是汗牛充栋,有说文章的,也有说情史的;有说文化的,也有说家庭的;有说人品的,也有说性格的;有说好的,也有说不好的。

余秋雨作品散文(余秋雨作品摘抄赏析)

余秋雨先生

在中国,或许世界任何一地,只要是有人的地方,便会有争论。

何况是余秋雨这样一个树大招风的人 。

我们这个文化啊,太历史,太传统,千年犹行秦法正,而民风伴随正风摇摆,朝里的尔虞我诈,民间也就你争我夺,于是产生了小人,以自之长,讥人之短,尤其看不得别人好。

其实,如果你喜欢他的作品,又怎么去追风逐浪地细究他这个人呢?

余秋雨是离过婚,但世间婚姻不能从一而终的又何止文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经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情得失,那些既不为外人所知,亦不可为外人所道,鞋合不合适只有脚知道,别人的脚是没法感受到的,所以那些指指点点不过是实情之外的臆想,你又能了解他与李红、与马兰多少来龙去脉呢?

余秋雨作品散文(余秋雨作品摘抄赏析)

黄梅戏演员马兰

有人说余品行不好,但具体什么事情却又往往掐头去尾,断章取义,乱说一通,结果也没得出之所以然。人身之远可见,人心之远不可见,你在处于他的位置上说不定取舍比他会更糟糕呢。

遇人好评好坏,遇事好说褒贬,是多言之弊。自以为是,横断是非,是傲慢的表现;言语如刀,盛气凌人,看似气势压倒了对方,其实谁会服气?再说,一个人老是数落人家,有啰嗦之嫌,自己也气不忿,影响自己心情,于人于己,两相侵沮。

余秋雨有时是傲了些,作了些,但正如他自己所说:

“在经历了这么多挫折之后,是苦难教会我们嘲笑,嘲笑那些愿意往别人身上泼泥汤的人的无知和无聊。”

骂人和被骂,也是一柄“双丸剑”,伤害别人的同时,也伤害了自己。

有时候人心的险恶在于,“明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全然不见过程的曲折,探索的艰难,奋斗的辛苦,只见到了人家的功成名就,心生不爽,拔剑四顾,便这呀那呀都来了。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一个人倘若被光芒罩住了,被鲜花围绕了,被太阳温暖了,就容易碍人家的事,就有人过度操心,就容易被烧伤,那些只想吃四方之饭、操四海之心的“有识之士”,常常会用千万倍的放大镜,细细察看人家的一言一行,一字一句,然后唾沫开路,口诛笔伐,哪怕是一个很小的瑕疵,也会放至无穷大,汇集成一股巨大的洪流,将人冲倒,将人淹没,足以毁人一生。

易中天曾说:

“我认为,夏(坚勇)先生的历史大散文,无论气度还是识见,都在某先生的文化大散文之上。”

这个“某先生”,读书人都知道是在说谁。

易中天还狠批余秋雨为“天下第一傻”。

余秋雨作品散文(余秋雨作品摘抄赏析)

易中天先生

王朔说:

“余秋雨在文学界真的不入流,写点游记,那叫作家吗?一个小说没写过,你配称作家吗?”

易中天也是我敬重的作家,王朔的小说我也读了不少。

问题是,你知道人家在世界喧闹的时候,躲进图书馆读书啃典的经历吗?

你知道人家在成为散文名家之前,已经是上海著名专家和上海戏剧学院最年轻的副教授、教授、副院长、院长,且出版了《世界戏剧学》《中国戏剧史》《艺术创造学》等学术著作吗?

余秋雨作品散文(余秋雨作品摘抄赏析)

王朔先生

一个人有才,做事总是冷处着手,兴趣着眼,虽有万难,一往无前。

那时,也就是上世纪90年代初,已经鲜花掌声围绕的余秋雨,为了文学的爱好,没有跟在莫言、陈忠实、余华、贾平凹等人的身后学习马尔克思的现代派,而是经多次向上级递交辞呈,辞去了一切公职后,孤身一人深入大西北,以“穿越百年血泪,寻找千年辉煌”为主题,系统考察中国文化的遗址,根据沿途所见所闻,所想所思,写下了一篇篇“历史文化大散文”,后结集为《文化苦旅》。

接着继续考察,相继写出了《中国文脉》《千年一叹》《行者无疆》等“历史文化大散文”系列作品,出版后依然好评如潮,再度风靡整个华人阅读界。

余秋雨作品散文(余秋雨作品摘抄赏析)

钱钟书先生

钱钟书先生说过:

“如果你吃到一个鸡蛋,觉得好吃,你又何必去认识下蛋的母鸡呢?”

说得多好,既见钱先生的睿智谦虚,也见欣赏文学作品的基本规律。

我们是去寻找阅读快感,艺术享受的,而非家长里短的唠叨,更非文君相如的八卦。

我最喜欢余先生的《文化苦旅》一书。1992年上海出版了此书,我当时在长沙读书,正好在师大对面的河西新华书店逛,读了几页后,便欲罢不能了,买回去边早带晚三天读完,读完后我非常惊异,一是惊异于文字可以这样美;二是惊异于散文还可以这样写;三是通过优美的散文读历史文化可以如此亲切。

借文化遗迹探古人的文化灵魂,以此探寻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传统文人的人格,在当时,路数是如此的奇特,文字是如此的优美,说没陶醉,那是假话,可以说既开阔了我的视野,又给了我启迪,关键还给了我文学的滋养和美文的享受。

此后,我的书桌上,便永远有了一本《文化苦旅》,让我时时翻阅,当范文阅读。

余秋雨作品散文(余秋雨作品摘抄赏析)

至今还在我书桌上的那本泛黄的《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为什么30年来那么受读者的喜爱?这得益于《文化苦旅》两个方面的贡献:

一个是文学上的贡献,一个是体裁上的。

《文化苦旅》流畅而精美,那些文字和句子,如同散落在字里行间的珠玉,闪烁着诗情画意,闪烁着思想光芒,使人如置身历史与文化美景之中,时有惊喜,怦然心动。

《文化苦旅》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历史文化大散文作品集,之前,文坛上没有历史文化大散文的概念,《文化苦旅》出版后才有,因此,在体裁上,它亦有开创之功。

不是有几个人说NO,就没人说YES,说YES的多着呢。

余秋雨作品散文(余秋雨作品摘抄赏析)

文坛大侠金庸先生

文坛大侠金庸先生读完《文化苦旅》后,非常喜欢,当年在北京参加一个文学活动,一青年读者故意调侃金庸,说浙江人不会写文章,金庸谦虚而幽默地回答说:

“就算我不会,浙江人里还有鲁迅和余秋雨啊。”

还有,以小说《男人的一半是女人》轰动文坛的作家张贤亮,在一场阅读讲座中这样介绍余秋雨:

“有的人成就太大,需要长篇文章来介绍;有的人成就也高,名声也高,只要几句话就可以;也有的人一句话都不介绍的,余秋雨就是第三种人。”

是的,余秋雨的名声在他的书里,余秋雨的才华在读者的阅读享受中。

《文化苦旅》出版后,至今已畅销近30年,后来中国作家出版集团特别给余秋雨颁发了一个“超级畅销纪念奖杯”, 奖杯上刻印他近年来出版的一套书“4200000”总销量的数字。

多么惊人。

余秋雨作品散文(余秋雨作品摘抄赏析)

余秋雨亲定版本《余秋雨作品集》

我相信,《文化苦旅》等“历史文化大散文”系列,必将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经典文本。

我读过,我喜欢,而且至今仍然在读,至今仍然喜欢的,我才会推荐,好书共享。

余秋雨作品摘抄赏析

在夜雨中思念友人,会思念到立即寻笔写信;在夜雨中挑灯作文,文字也会变得滋润蕴藉。

——余秋雨

在夜雨中最适合思念友人和寻笔写信,在思念和雨声的浸透下,笔下的文字也会变得滋润和蕴藉起来。

运用

如同余秋雨所言:“在夜雨中思念友人,会思念到立即寻笔写信;在夜雨中挑灯作文,文字也会变得滋润蕴藉。”这场场悄悄而来的夜雨,亦悄悄带来思念和灵感,让我们从生活之中,捕捉到一些微渺的诗意。

余秋雨作品散文(余秋雨作品摘抄赏析)

光听着窗外夜色中时紧时疏的雨声,便满心都会驻足了诗。

——余秋雨

此句运用听觉描写和情景交融的手法,借助窗外“时紧时疏”的雨声,写出夜雨中的诗意。宛如一壶细细烹饪的清茶,余味无穷。

运用:

窗外夜色朦胧,雨滴落在院子里的芭蕉叶,如珠玉落玉盘,时紧时疏,奏响一曲夏夜之歌。不用想远方,也不用特意去备上好酒好月,此情此景,便满心驻足了诗。

余秋雨作品散文(余秋雨作品摘抄赏析)

生命,是一树花开,或安静或热烈,或寂寞或璀璨。

——余秋雨

赏析:

此句是对生命不同历程的比喻化描写。将一树花开比喻成生命,生命的孤独与热闹,低潮与欢乐,就如同花开一般,或者灿烂或者寂寞凋零。

运用:

人的生命,宛若一树花开。子然一身,朋友成群,或孤独或热烈;独自一人走自己的路,翻山越岭到达顶峰,有寂寞的寒冷,也有璀璨的绽放。但无论如何,生命,如同朵朵绽放的花,从花苞的等待,到独自绽放,再到簇簇花朵,最后各自凋零,脆弱而坚强,美丽而遗憾。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