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史令系列顺序,御史相当于现在什么官?

“监察”在古代是指朝廷对于朝廷官员以及地方上的官吏进行考察规范的一项工作,其目的在于考察官员自身是否做到了洁身自好、也是对其政绩行为的一种考察。监察制度的完善健全对一个政权的稳定是极为重要的。所以从秦至清的漫长历史长河里,历朝历代都建立起了一套完善的监察制度,一体统查朝廷内外的官吏来保证其政权的稳定,诸如:秦朝至元的御史台、明朝的都察院等等。甚至明朝那令人闻风丧胆的锦衣卫、东厂以及明清管辖宗亲的宗人府等机构都属于监察的一种方式,只不过他们的职权范围更广,所行使的权力更大,受众更全面而已。北魏处在中国历史承上启下的一个阶段,其上承秦汉时期中原王朝的监察制度,又对之后的唐王朝完善御史台等监察制度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其本身处于一个较为尴尬的时节,此一时期又战事频频,故而对于北魏的各项制度很多学者对其都没有较多的关注。今天我们聊一聊北魏时期的监察制度,本文从两个方面着手大体介绍一下北魏的监察制度,当然由于笔者本身并非专业的历史学者,有不详尽之处尽情谅解。

御史令系列顺序,御史相当于现在什么官?

首先是北魏前期的监察制度:此一时期的监察制度的时间大致处于拓跋跬至孝文帝改革之前的漫漫长河里,此一时期的北魏的监察制度很有特色,可以理解为何意呢?
  1. 此一时期的监察制度异于之前中原王朝的监察制度,带有一点鲜卑特色。
  2. 此一时期监察制度较为复杂,具有监察职衔的官吏太多。

而孝文帝改革之后北魏的监察制度有了一个较大的改变,孝文帝改革是针对北魏当时的一些弊端以及为推行汉化所做的深层次的改制,其中也包括了监察制度的改制,此次改制对于监察制度本身也具有重大影响,由孝文帝改革开始意味着北魏正式进入了汉化阶段,从此的北朝掀起了一股“汉化风”,而北魏的监察制度也从此真正做到了承上启下,也更具有中原的特色。

御史令系列顺序,御史相当于现在什么官?

北魏前期的监察制度

北魏的监察制度主要也分为多种,中枢和地方也有异同,由于太过于繁杂,笔者就说一些重点的吧:

  • 候官

在北魏前期,监察制度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监察官无疑是候官,在北魏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他占据了很长一段时间,从道武帝拓跋跬到文成帝拓跋浚时代都有候官的身影:

《魏书—官氏志》:初, 道武帝欲法古纯质, 每于制定官号, 多不依周汉旧名, 或取诸身, 或取诸物, 或以民事, 皆拟远古云鸟之义。诸曹走使谓之亮鸭,取飞之迅疾以伺察者为候官, 谓之白鹭, 取其延颈远望。自余之官,义皆类此, 咸有比况。

《魏书一刑罚志》“文太安四年, 增置内外候官, 伺察诸曹外部州镇, 至有微服杂乱于府寺间, 以求百官疵失。其所穷治, 有司苦加讯恻, 而多相诬逮, 辄勃以不敬。

从上述典籍摘录就可以看到候官在北魏一朝本身就具有监察的职能,而且其中“伺察诸曹外部州镇, 至有微服杂乱于府寺间”更是明确了候官的职权并不仅仅限于监察百官:上至司空,下至百姓都属于候官的监察范围之内,倒有点类似明朝的“锦衣卫”。而且在史书之中的典籍也能体现出他也拥有和锦衣卫一样大的权力,对于有过失的朝廷官吏其不需要直接证据,往往只需要凭借他们的主观意识就能决定人的生死。

御史令系列顺序,御史相当于现在什么官?

然而发展到北魏后期,本身监察不法的候官已经失去了其监察之职能。孝文帝上台以后,为了加强胡汉间的交流,他对于北魏进行了全方面的汉化改革,而对于候官这一具有鲜卑特色的官职,他对其进行大规模的裁撤以及削弱,至全面汉化之后,候官则不再具备监察职能。
  • 御史和候官同时运行的制度

在东晋十六国末期,盘踞在今大兴安岭附近的拓跋鲜卑异军突起,成为了草原上的一支雄兵。道武帝拓跋跬在击败了后燕之后,充分认识到了中原先进制度的优越性,也知道要入主中原则必须要有北方豪族的支持方能立足。为此他大胆任用北方豪门的名士并模仿中原王朝建立起了一整套的运行机构,“御史台”由此逐步登上了北魏前期的政坛之中。

《通典》:“御史之名, 周官有之, 盖掌赞书而授法令, 非今任也。至秦汉, 为纠察之任。后汉以来, 谓之御史台, 亦谓之兰台寺。梁及后魏、北齐或谓之南台。

“御史台”在历朝历代本身就具有监察百官,规谏皇帝的重要职权,之前的两晋以及两汉的运行机构之中,“御史台”其监察百官的地位不言而喻。

御史令系列顺序,御史相当于现在什么官?

不过在道武帝拓跋跬掌权的后期,拥有重要职权的“御史台”就被道武帝拓跋跬裁撤,在之后长达数十年的时间里,“御史台”未见于典籍之中,直到文成帝时期才逐步恢复了“御史台”,那么何以如此重要的一个部门在北魏前期的政坛里会昙花一现呢?
  1. 首先就是道武帝拓跋跬对于中原部族的态度,在其刚入主中原之时,对于世家豪门是一种依赖以及合作的态度,可是随着其政权的愈发稳固,和北方士族之间的矛盾则愈发明显,崔逞一事就说明了拓跋氏对中原豪族之间的猜忌,促使拓跋跬取消了御史台。
  2. 其次,御史台是由众多中原豪族的文官所把持监察一体大小的官员,可是这就让众多尚武之风的鲜卑贵族是难以接受的,所以在众多的妥协和避让之下,道武帝拓跋跬取消了“御史台”,转而以“候官”这样一个具有胡人特色的官制加以取代。

所以这就又回到上文所说的,北魏前期的监察部门以“候官”为最,然而在行使权力的过程之中,候官监察的问题则就暴露出来了:

  1. 候官监察往往和后世的锦衣卫一样,对于具体事务要求盘整过细,以至于一时之间人心惶惶,冤假错案增多。
  2. 正如上文的古文所说,在实际行使权力的过程当中,候官往往会知法犯法,滥用职权,所以本身是监察不法的部门最终结果竟然会事与愿违。

鉴于这种种局面之下,北魏前期的诸多统治者为了挽回这种负面形象,也大力整肃候官的队伍:

  1. 北魏扩大候官是监察之需要,而到了后期大规模的裁撤也是一种需要,我们之前也有说到过,仅仅文成帝就一次裁撤四百多人。
  2. 其次为了监察官员的政绩以及多方面,在北魏前期的政坛之中还有诸多零星的御史设立,如太武帝任命安喆为“监军侍御史”, 奚乌侯为“治书侍御史”。

当然这些都只是一时形势之需要,并不能说明御史台恢复了地位,只不过是北魏统治者为了更好的发挥监察职能所做的一些改善措施而已。

御史令系列顺序,御史相当于现在什么官?

而除了上述两个职位之外,北魏时期也有一些官员具有监察之职能,诸如“内侍长”、中散等一些官员都担当了北魏前期的监察一职。

北魏后期监察制度的改善:“御史台”确立了地位

公元471年,北魏历史上迎来了一个了不得的皇帝,他在位期间北魏的国力达到了强盛时期,同时他也是一个敢于突破自我的明君。由他开始,南北朝全面汉化进入了一个正轨,也由此开始了民族大融合的时代。

具有监察机构的“御史台”由此又一次登上了舞台。御史台是皇帝督查百官的耳目,是君主加强集权的重要的手段,为了震慑官员的渎职和不法行为,必须一改在北魏前期御史台那尴尬的地位:

  1. 北魏前期的监察制度是以候官为主、然后再以零星的御史的设立、中散、内侍长以及各地的刺史监察为辅。然而这样子的局面就会导致有相同职权的职位太多,实际行驶权力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不力的局面,同时也有心怀叵测的之徒趁机拿官员的小瑕疵做文章,已经扰乱了国家的正常运行。鉴于这种种局面,候官的裁撤已经势在必行,而御史台的地位也由此得到加强,而御史台的主要主管则以“御史中尉”为主、在配以“治书侍御史”等各级大小官员为辅。
  2. 要打击官吏的渎职以及不法行为光靠御史台的权力是不够的,更主要的还要有君主强有力的支持,所以为了能够让御史台明确自己的职权,必须要树立御史的权威,为此孝文帝亲自颁布了《御史令》明确了御史中尉的地位,同时对于那些直言敢谏的大臣进行大胆任用。诸如薛聪、李彪等人,在很多事情上和孝文帝的想法是背道而驰的,可孝文帝常把他们比作汲黯等大臣,对于他们的工作进行大力的褒奖,可以说正是由于孝文帝的大力支持,北魏的国力进入了极盛时期。

御史令系列顺序,御史相当于现在什么官?

而在加强地位的同时我们接下去则聊一聊御史台在实际行使权力的过程之中具体涉及到了哪些方面:
  1. 弹劾官员的违“礼”行为:当全面进入了汉化之后,出身草原的鲜卑族越来越看重了中原政权的“礼法”,而御史台则就是维护他们形象的强有力之工具,《魏书》之中记载了很多关于北魏朝会方面的事,详细的记录了某年某月是否有官员违反礼制的情况,而监督官员遵守朝廷的礼制则是御史台极为重要的一项工作之一。
  2. 纠察官吏:御史台的另一项工作则是纠察官吏的违反行为,当然这本身就是御史台最主要的一项职能,其目的就是为了保障吏治的清明,而我们从史书之中也可以大体的了解到御史台对于官吏的纠察包括这几项。实行俸禄制之后,其为官是否清明,是否有受贿之现象;官吏的渎职行为也是“御史台”纠察的重中之重;在讲究孝道的古代,统治者是极为看重这一行为的,如果有祖、父辈死亡后不举哀、丧期作乐等种种行为,这一系列都属于御史台的职权范围之内。

御史令系列顺序,御史相当于现在什么官?

孝文帝改革对于后世产生了诸多影响,然而孝文帝的改革有诸多方面也是不完善的,由于其英年早逝,后继者又没有其才能,这一系列的弊病冲垮了北魏,然而北魏的“御史台”监察制度却又被后来的王朝所继承。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