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和恩格斯选集节选(恩格斯的经典著作有哪些)

马克思和恩格斯选集节选(恩格斯的经典著作有哪些)

恩格斯与马克思在探讨工作。(资料图片)

2020年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的亲密战友恩格斯诞辰200周年。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及其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发展,同恩格斯的支持、推动及其理论贡献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恩格斯的名字也因其特殊的贡献而永远镌刻在马克思主义的丰碑上。在纪念恩格斯诞辰200周年之际,回顾恩格斯的革命历程、理论贡献、思想内涵,特别是研究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立发展的贡献,不仅对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创新具有历史意义,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也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立和发展中作出巨大贡献

恩格斯在学校读书期间即培养出观察问题的眼光和改造现实的决心,进而有了激进的哲学抱负,并在柏林接触到了青年黑格尔学派。1844年,恩格斯与马克思进行了第一次严肃而正式的会面,他们一生的合作起始于这一时间点。接下来他们一起创作了《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等一系列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恩格斯通过研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完成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从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转变,并以其丰富的实践阅历和天才的理论研究,和马克思一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恩格斯说,无产阶级政党的“全部理论来自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和发展过程中,恩格斯作出了巨大贡献。

恩格斯在逝世前告诫后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所使用的方法。”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思想基础,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方法论。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通过对人类经济活动的深入研究,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揭示了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动规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本身就是科学性和革命性高度统一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恩格斯首先明确提出历史唯物主义。恩格斯说社会历史就是“人类自身活动的历史”,他首次提出和使用“唯物主义历史观”这个术语,并在《卡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提出,“唯物主义历史观”是“唯物史观”的另一种表述,二者是完全等同的。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探讨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恩格斯系统阐明唯物史观产生的理论前提和社会根源。而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过去传统哲学的最本质理论。在《费尔巴哈论》中,恩格斯从经济利益、经济关系方面阐述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恩格斯首先提出辩证唯物主义。恩格斯不仅指出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质,而且阐述了与其实质相符合的内容,并且在《反杜林论》中指明“现代唯物主义”从本质上是辩证的,因此他接近于直接表达这一术语。同时,恩格斯还对自然辩证法进行了深入研究。自然辩证法是对近代自然科学历史发展及其基本成就的科学总结,是恩格斯精心研究自然界和自然科学辩证法问题的重要成果。自然辩证法深刻揭示自然界的本质和辩证发展规律,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研究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的辩证关系,具体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逻辑,完善了辩证唯物主义。

恩格斯撰写的《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起点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是一个深入研究、不断发展的过程,以《资本论》的写作出版为重要标志。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在批判和继承历史上重要的经济学理论,特别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思想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恩格斯撰写的《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起点。恩格斯的《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发表在1844年的《德法年鉴》上,这篇文章深深触动了马克思,直接促发了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思考和写作,推动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马克思最初步入经济学研究,是源于在《莱茵报》任编辑期间遇到了对物质利益问题发表看法的理论困难。为解决这一困难,马克思从批判性分析黑格尔的法哲学入手,开始对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进行批判研究,进而开始经济学的理论研究,并于1844年完成了他第一个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的手稿——《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借鉴了恩格斯在《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中的研究成果,并高度评价了恩格斯的《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称其是“德国人为了这门科学而撰写的内容丰富而有独创性的著作”。

恩格斯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为马克思提供了当时英国工人阶级恶劣生存状况的第一手事实材料,对当时资本主义制度弊端进行生动反映,深刻启发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认知,促动马克思对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批判。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中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发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商品的生产是按照资本赚钱的导向去生产,而不是按照人们所需的方向去生产,这将导致商品不断堆积,最终爆发经济危机。这些结论也为下一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初探了方向。

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使马克思的理论得到最深刻、最全面、最详尽的证明和运用的是他的经济学说。”在当代中国,继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除了坚持和继承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之外,还必须坚持和继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理论要素,例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立场和价值观、关于社会生产和市场经济的一般原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动规律等,将这些核心理论要素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进一步发挥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价值与指导作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

恩格斯对《资本论》的贡献

《资本论》是马克思用毕生心血撰写的一部划时代巨著,是马克思一生最重要的研究成果。《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毛泽东多次研读《资本论》,强调“研究政治经济学问题,有很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资本论》虽然是马克思的研究成果,但也包含了大量恩格斯的理论贡献。马克思在写作《资本论》的时候,经常与恩格斯进行理论上的探讨。在价值理论、地租理论、资本周转理论、剩余价值理论等重要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核心理论方面,马克思都与恩格斯进行深刻的理论探讨。

恩格斯对《资本论》的整理出版付出大量心血。恩格斯从马克思逝世以后开始对马克思著作及手稿进行整理和编辑出版,编辑出版了《资本论》第二卷和第三卷,修订出版了《资本论》第一卷德文第三版和第四版,指导翻译出版了《资本论》第一卷英文版。马克思在《资本论》创作过程中由于困窘境地使手稿格外杂乱,许多手稿只是“草稿”性质,既没有严谨的逻辑又多带有“片断”性质,这就加大了恩格斯编校工作的困难。恩格斯在《资本论》第二卷的序言中也说道,“要完成《资本论》第二册的付印工作,使本书既成为一部连贯的、尽可能完整的著作,又成为一部只是作者的而不是编者的著作,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列宁在纪念恩格斯的文章中也高度赞扬了恩格斯在整理出版《资本论》中作出的巨大贡献,“恩格斯出版了《资本论》第二卷和第三卷,就是替他的天才的朋友建立了一座庄严宏伟的纪念碑,在这座纪念碑上,他无意中也把自己的名字不可磨灭地铭刻上去了。”

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进行了捍卫,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和传播做了大量的工作。为反抗资产阶级的抵制,扩大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恩格斯为许多报纸撰写了一系列书评文章。其中许多精辟的评论,对宣传和扩大《资本论》在工人运动中的影响起了很大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不仅对马克思在马克思主义创立和发展中的伟大贡献作了系统阐释,同时也对恩格斯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共同创立者和重要发展者的杰出成就作了全面论述。恩格斯为了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牺牲了自己大量的时间、精力、钱财。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恩格斯一直对于自己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成果、地位和作用保持着一个高尚的、谦虚的态度。所以,我们应该纪念恩格斯为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出的巨大贡献,传承和弘扬恩格斯追求真理、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创新发展贡献力量。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节选)》笔记

马克思和恩格斯选集节选(恩格斯的经典著作有哪些)

​​1.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人。

2.人不是抽象的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

3.宗教只是虚幻的太阳,当人没有围绕自身转动的时候,它总是围绕着人转动。

4.不使哲学成为现实,就不能够消灭哲学。

5.理论只要说服人[ad hominem],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ad hominem]。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

6.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

7.革命需要被动因素,需要物质基础。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

8.道德和忠诚——不仅是个别人的而且也是各个阶级的道德和忠诚——的基础,反而是有节制的利己主义;这种利己主义表现出自己的狭隘性,并用这种狭隘性来束缚自己。

9.哲学不消灭无产阶级,就不能成为现实;无产阶级不把哲学变成现实,就不可能消灭自身。

10.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劳动的产品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的、物化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劳动的现实化就是劳动的对象化。

11.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它是工人的劳动得以实现、工人的劳动在其中活动、工人的劳动从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材料。

12.对工人来说,劳动的外在性表现在:这种劳动不是他自己的,而是别人的;劳动不属于他;他在劳动中也不属于他自己,而是属于别人。

13.人(工人)只有在运用自己的动物机能——吃、喝、生殖,至多还有居住、修饰等等——的时候,才觉得自己在自由活动,而在运用人的机能时,觉得自己只不过是动物。动物的东西成为人的东西,而人的东西成为动物的东西。

14.人是类存在物,不仅因为人在实践上和理论上都把类——他自身的类以及其他物的类——当作自己的对象;而且因为——这只是同一种事物的另一种说法——人把自身当作现有的、有生命的类来对待,因为人把自身当作普遍的因而也是自由的存在物来对待。

15.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16.劳动这种生命活动、这种生产生活本身对人来说不过是满足他的需要即维持肉体生存的需要的手段。而生产生活就是类生活。这是产生生命的生活。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生活本身仅仅成为生活的手段。

17.动物和自己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它就是自己的生命活动。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对象。他具有有意识的生命活动。

18.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就是说是这样一种存在物,它把类看作自己的本质,或者说把自身看作类存在物。

19.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20.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21.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22.意识[das Bewuβtsein] 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  dasbewu βteSein],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

23.在思辨终止的地方,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科学开始的地方。关于意识的空话将终止,它们一定会被真正的知识所代替。

24.“解放”是一种历史活动,不是思想活动,“解放”是由历史的关系,是由工业状况、商业状况、农业状况、交往状况促成的;其次,还要根据它们的不同发展阶段,清除实体、主体、自我意识和纯批判等无稽之谈,正如同清除宗教的和神学的无稽之谈一样,而且在它们有了更充分的发展以后再次清除这些无稽之谈。

25.工业和商业、生活必需品的生产和交换,一方面制约着分配,不同社会阶级的划分,同时它们在自己的运动形式上又受着后者的制约。

26.人还具有“意识”。但是这种意识并非一开始就是“纯粹的”意识。“精神”从一开始就很倒霉,受到物质的“纠缠”,物质在这里表现为振动着的空气层、声音,简言之,即语言。语言和意识具有同样长久的历史;语言是一种实践的、既为别人存在因而也为我自身而存在的、现实的意识。语言也和意识一样,只是由于需要,由于和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才产生的。

27.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

28.生产力、社会状况和意识,彼此之间可能而且一定会发生矛盾,因为分工不仅使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享受和劳动、生产和消费由不同的个人来分担这种情况成为可能,而且成为现实,而要使这三个因素彼此不发生矛盾,则只有再消灭分工。

29.分工和私有制是相等的表达方式,对同一件事情,一个是就活动而言,另一个是就活动的产品而言。

30.随着分工的发展也产生了单个人的利益或单个家庭的利益与所有互相交往的个人的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而且这种共同利益不是仅仅作为一种“普遍的东西”存在于观念之中,而首先是作为彼此有了分工的个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存在于现实之中。

31.国家内部的一切斗争——民主政体、贵族政体和君主政体相互之间的斗争,争取选举权的斗争等等,不过是一些虚幻的形式——普遍的东西一般说来是一种虚幻的共同体的形式——,在这些形式下进行着各个不同阶级间的真正的斗争。每一个力图取得统治的阶级,即使它的统治要求消灭整个旧的社会形式和一切统治,就像无产阶级那样,都必须首先夺取政权,以便把自己的利益又说成是普遍的利益,而这是它在初期不得不如此做的。

32.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样就不会使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

33.只有随着生产力的普遍发展,人们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来;普遍交往,一方面,可以产生一切民族中同时都存在着“没有财产的”群众这一现象(普遍竞争),使每一民族都依赖于其他民族的变革;最后,地域性的个人为世界历史性的、经验上普遍的个人所代替。

34.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这个运动的条件是由现有的前提产生的。

35.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就像共产主义——它的事业——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一样。而各个人的世界历史性的存在,也就是与世界历史直接相联系的各个人的存在。

36.随着私有制的消灭,随着对生产实行共产主义的调节以及这种调节所带来的人们对于自己产品的异己关系的消灭,供求关系的威力也将消失,人们将使交换、生产及他们发生相互关系的方式重新受自己的支配。

37.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不是“自我意识”、宇宙精神或者某个形而上学怪影的某种纯粹的抽象行动,而是完全物质的、可以通过经验证明的行动,每一个过着实际生活的、需要吃、喝、穿的个人都可以证明这种行动。

38.单个人随着自己的活动扩大为世界历史性的活动,越来越受到对他们来说是异己的力量的支配(他们把这种压迫想象为所谓宇宙精神等等的圈套),受到日益扩大的、归根结底表现为世界市场的力量的支配,这种情况在迄今为止的历史中当然也是经验事实。

39.每一个单个人的解放的程度是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一致的。

40.生产力在其发展的过程中达到这样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上产生出来的生产力和交往手段在现存关系下只能造成灾难,这种生产力已经不是生产的力量,而是破坏的力量(机器和货币)。与此同时还产生了一个阶级,它必须承担社会的一切重负,而不能享受社会的福利,它被排斥于社会之外,因而不得不同其他一切阶级发生最激烈的对立;这种阶级形成全体社会成员中的大多数,从这个阶级中产生出必须实行彻底革命的意识,即共产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当然也可以在其他阶级中形成,只要它们认识到这个阶级的状况。

41.一切革命斗争都是针对在此以前实行统治的阶级的。

42.共产主义革命则针对活动迄今具有的性质,消灭劳动,并消灭任何阶级的统治以及这些阶级本身,因为完成这个革命的是这样一个阶级,它在社会上已经不算是一个阶级,它已经不被承认是一个阶级,它已经成为现今社会的一切阶级、民族等等的解体的表现。

43.革命之所以必需,不仅是因为没有任何其他的办法能够推翻统治阶级,而且还因为推翻统治阶级的那个阶级,只有在革命中才能抛掉自己身上的一切陈旧的肮脏东西,才能成为社会的新基础。

44.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阐述现实的生产过程,把同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从市民社会作为国家的活动描述市民社会,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阐明意识的所有各种不同理论的产物和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而且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

45.意识的一切形式和产物不是可以通过精神的批判来消灭的,不是可以通过把它们消融在“自我意识”中或化为“幽灵”、“怪影”、“怪想”等等来消灭的,而只有通过实际地推翻这一切唯心主义谬论所由产生的现实的社会关系,才能把它们消灭;历史的动力以及宗教、哲学和任何其他理论的动力是革命,而不是批判。

46.历史不是作为“产生于精神的精神”消融在“自我意识”中而告终的,而是历史的每一阶段都遇到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的生产力总和,人对自然以及个人之间历史地形成的关系,都遇到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大量生产力、资金和环境,尽管一方面这些生产力、资金和环境为新的一代所改变,但另一方面,它们也预先规定新的一代本身的生活条件,使它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质。

47.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

48.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隶属于这个阶级的。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因而,这就是那些使某一个阶级成为统治阶级的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因而这也就是这个阶级的统治的思想。

49.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

50.共产主义和所有过去的运动不同的地方在于:它推翻一切旧的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的基础,并且第一次自觉地把一切自发形成的前提看作是前人的创造,消除这些前提的自发性,使它们受联合起来的个人的支配。

51.建立共产主义实质上具有经济的性质,这就是为这种联合创造各种物质条件,把现存的条件变成联合的条件。

52.共产主义者实际上把迄今为止的生产和交往所产生的条件看作无机的条件。然而他们并不以为过去世世代代的意向和使命就是给他们提供资料,也不认为这些条件对于创造它们的个人来说是无机的。

53.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的关系就是交往形式与个人的行动或活动的关系。

54.已成为桎梏的旧交往形式被适应于比较发达的生产力,因而也适应于进步的个人自主活动方式的新交往形式所代替;新的交往形式又会成为桎梏,然后又为别的交往形式所代替。

55.分工从最初起就包含着劳动条件——劳动工具和材料——的分配,也包含着积累起来的资本在各个所有者之间的劈分,从而也包含着资本和劳动之间的分裂以及所有制本身的各种不同的形式。分工越发达,积累越增加,这种分裂也就发展得越尖锐。劳动本身只能在这种分裂的前提下存在。

56.国家是统治阶级的各个人借以实现其共同利益的形式,是该时代的整个市民社会获得集中表现的形式,所以可以得出结论:一切共同的规章都是以国家为中介的,都获得了政治形式。

57.一切存在物,一切生活在地上和水中的东西,只是由于某种运动才得以存在、生活。

58.理性一旦把自己设定为正题,这个正题、这个与自己相对立的思想就会分为两个互相矛盾的思想,即肯定和否定,“是”和“否”。这两个包含在反题中的对抗因素的斗争,形成辩证运动。“是”转化为“否”,“否”转化为“是”。“是”同时成为“是”和“否”,“否”同时成为“否”和“是”,对立面互相均衡,互相中和,互相抵销。这两个彼此矛盾的思想的融合,就形成一个新的思想,即它们的合题。这个新的思想又分为两个彼此矛盾的思想,而这两个思想又融合成新的合题。从这种生育过程中产生出思想群。同简单的范畴一样,思想群也遵循这个辩证运动,它也有一个矛盾的群作为反题。从这两个思想群中产生出新的思想群,即它们的合题。

59.经济范畴只不过是生产的社会关系的理论表现,即其抽象。

60.社会关系和生产力密切相联。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谋生的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

61.生产力的增长、社会关系的破坏、观念的形成都是不断运动的,只有运动的抽象即“不死的死”才是停滞不动的。

62.共产主义者完全正确地强调废除私有制是自己的主要要求。

63.无产阶级革命,只能逐步改造现社会,只有创造了所必需的大量生产资料之后,才能废除私有制。

64.首先,无产阶级革命将建立民主的国家制度,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建立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其次,向私有制一发起猛烈的进攻,无产阶级就要被迫继续向前迈进,把全部资本、全部农业、全部工业、全部运输业和全部交换都越来越多地集中在国家手里;最后,当全部资本、全部生产和全部交换都集中在国家手里的时候,私有制将自行灭亡,金钱将变成无用之物,生产将大大增加,人将大大改变,以致连旧社会最后的各种交往形式也能够消失。

65.共产主义革命将不是仅仅一个国家的革命,而是将在一切文明国家里。

66.根据共产主义原则组织起来的社会一方面不容许阶级继续存在,另一方面这个社会的建立本身为消灭阶级差别提供了手段。

67.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对立也将消失。从事农业和工业的将是同一些人,而不再是两个不同的阶级,单从纯粹物质方面的原因来看,这也是共产主义联合体的必要条件。

68.由社会全体成员组成的共同联合体来共同地和有计划地利用生产力;把生产发展到能够满足所有人的需要的规模;结束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状况;彻底消灭阶级和阶级对立;通过消除旧的分工,通过产业教育、变换工种、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通过城乡的融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发展;——这就是废除私有制的主要结果。

69.迄今一切宗教都是单个民族或几个民族的历史发展阶段的表现。而共产主义却是使一切现有宗教成为多余并使之消灭的历史发展阶段。

70.生产表现为起点,消费表现为终点,分配和交换表现为中间环节,这中间环节又是二重的,分配被规定为从社会出发的要素,交换被规定为从个人出发的要素。

71.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因此形成一个正规的三段论法:生产是一般,分配和交换是特殊,消费是个别,全体由此结合在一起。

72.生产直接也是消费。双重的消费,主体的和客体的。

73.消费直接也是生产,正如在自然界中元素和化学物质的消费是植物的生产一样。

74.消费,作为必需,作为需要,本身就是生产活动的一个内在要素。

75.资本是资产阶级社会的支配一切的经济权力。它必须成为起点又成为终点,必须放在土地所有制之前来说明。

76.劳动的供求关系总是在不断变化,随着这种变化,劳动的市场价格也在不断变化。

77.供给和需求只调节市场价格一时的变动。供给和需求可以说明为什么一种商品的市场价格会涨到它的价值以上或降到它的价值以下,但决不能说明这个价值本身。

78.商品具有价值,因为它是社会劳动的结晶。商品的价值的大小或它的相对价值,取决于它所含的社会实体量的大小,也就是说,取决于生产它所必需的相对劳动量。所以各个商品的相对价值,是由耗费于、体现于、凝固于该商品中的相应的劳动数量或劳动量决定的。

79.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

80.商品首先是一个外界的对象,一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

81.充当等价物的商品的物体总是当作抽象人类劳动的化身,同时又总是某种有用的、具体的劳动的产品。

82.一个商品的简单的价值形式,就是该商品中所包含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的简单表现形式。

83.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从而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

84.产品交换者实际关心的问题,首先是他用自己的产品能换取多少别人的产品,就是说,产品按什么样的比例交换。

85.劳动产品的价值性质,只是通过劳动产品作为价值量发生作用才确定下来。价值量不以交换者的意志、设想和活动为转移而不断地变动着。

86.货币结晶是交换过程的必然产物,在交换过程中,各种不同的劳动产品事实上彼此等同,从而事实上转化为商品。

87.货币作为价值尺度,是商品内在的价值尺度即劳动时间的必然表现形式。

88.商品价格,只有在货币价值不变、商品价值提高时,或在商品价值不变、货币价值降低时,才会普遍提高。

89.商品形态变化的两个因素同时就是商品占有者的交易行为,一种是卖,把商品换成货币,一种是买,把货币换成商品,这两种行为的统一就是:为买而卖。

90.货币先表现为商品转化成的固定的价值结晶,然后又作为商品的单纯等价形式而消失。

91.流通所以能够打破产品交换的时间、空间和个人的限制,正是因为它把这里存在的换出自己的劳动产品和换进别人的劳动产品这二者之间的直接的同一性,分裂成卖和买这二者之间的对立。

92.货币流通表示同一个过程的不断的、单调的重复。商品总是在卖者方面,货币总是作为购买手段在买者方面。货币作为购买手段执行职能,是在它实现商品的价格的时候。

93.一个商品占有者出售他现有的商品,而另一个商品占有者却只是作为货币的代表或作为未来货币的代表来购买这种商品。卖者成为债权人,买者成为债务人。由于商品的形态变化或商品的价值形式的发展在这里起了变化,货币也就取得了另一种职能。货币成了支付手段。

94.商品流通是资本的起点。商品生产和发达的商品流通,即贸易,是资本产生的历史前提。

95.简单商品流通——为买而卖——是达到流通以外的最终目的,占有使用价值,满足需要的手段。

96.商品的流通过程就其纯粹的形式来说,要求等价物的交换。但是在实际上,事情并不是纯粹地进行的。

97.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因此,在剩余价值的形成上,必然有某种在流通中看不到的情况发生在流通的背后。

98.劳动力的价值也是由生产从而再生产这种独特物品所必要的劳动时间决定的。劳动力只有表现出来才能实现,只有在劳动中才能发挥出来。劳动力的价值可以归结为一定量生活资料的价值。

99.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想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

100.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是: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一切原料都是劳动对象,但并非任何劳动对象都是原料。劳动对象只有在它已经通过劳动而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才是原料。劳动资料是劳动者置于自己和劳动对象之间、用来把自己的活动传导到劳动对象上去的物或物的综合体。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

101.劳动过程是制造使用价值的有目的的活动,是为了人类的需要而对自然物的占有,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一般条件,是人类生活的永恒的自然条件,因此,它不以人类生活的任何形式为转移,倒不如说, 它是人类生活的一切社会形式所共有的。

102.商品生产过程必定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每个商品的价值是由物质化在该商品的使用价值中的劳动的量决定的,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103.劳动力的卖者,和任何别的商品的卖者一样,实现劳动力的交换价值而让渡劳动力的使用价值。

104.把剩余价值当作资本使用,或者说,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叫做资本积累。

105.资本价值在它的流通阶段所采取的两种形式,是货币资本的形式和商品资本的形式;它属于生产阶段的形式,是生产资本的形式。

106.资本的循环,只有不停顿地从一个阶段转入另一个阶段,才能正常进行。资本的循环过程是流通和生产的统一,包含二者在内。

107.货币资本的循环,是产业资本循环的最片面、从而最明显和最典型的表现形式;产业资本的目的和动机——价值增殖,赚钱和积累——表现得最为醒目(为贵卖而买)。

108.资本的周转时间,包含着总资本价值从一个循环周期到下一个循环周期的间隔时间,包含着资本生活过程的周期性,或者说,包含着同一资本价值的增殖过程或生产过程更新、重复的时间。

109.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就是资本的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这个过程的结果是商品产品,它的决定性动机是生产剩余价值。

110.构成社会资本的各个单个资本的循环,也就是说,就总体来考察的循环,不仅包括资本的流通,而且也包括一般的商品流通。后者本来只能由两部分构成:a.资本本身的循环;b.进入个人消费的商品的循环,也就是工人用工资,资本家用剩余价值(或其中的一部分)购买的那些商品的循环。

111.供求关系一方面只是说明市场价格同市场价值的偏离,另一方面是说明消除这种偏离的趋势,也就是消除供求关系的影响的趋势。

112.单纯劳动力的所有者、资本的所有者和土地的所有者,——他们各自的收入源泉是工资、利润和地租,——也就是说,雇佣工人、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形成建立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础上的现代社会的三大阶级。

113.彻底的社会革命是同经济发展的一定历史条件联系着的;这些条件是社会革命的前提。无产阶级要想有任何胜利的可能性,就应当善于变通地直接为农民做很多的事情,就像法国资产阶级在进行革命时为当时法国农民所做的那样。

114.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

115.赋税是政府机器的经济的基础,而不是其他任何东西的经济的基础。

116.政治经济学,从最广的意义上说,是研究人类社会中支配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交换的规律的科学。生产和交换是两种不同的职能。这两种社会职能的每一种都处于多半是特殊的外界作用的影响之下,所以都有多半是各自的特殊的规律。但是另一方面,这两种职能在每一瞬间都互相制约,并且互相影响,以致它们可以叫作经济曲线的横坐标和纵坐标。

117.政治经济学本质上是一门历史的科学。它所涉及的是历史性的即经常变化的材料;它首先研究生产和交换的每个个别发展阶段的特殊规律,而且只有在完成这种研究以后,它才能确立为数不多的、适用于生产一般和交换一般的、完全普遍的规律。适用于一定的生产方式和交换形式的规律,对于具有这种生产方式和交换形式的一切历史时期也是适用的。

118.价值是经济物品和经济服务在交往中所具有的意义。商品的价值是由体现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的、一般人的劳动决定的,而劳动又由劳动时间的长短来计量。劳动是一切价值的尺度,但是它本身是没有价值的。

119.货币作为资本流通的形式,同货币作为商品的一般等价物流通的形式是相反的。简单的商品所有者为买而卖;他卖出他不需要的东西,而以所得的货币买进他需要的东西。未来的资本家一开头就买进他自己不需要的东西;他为卖而买,而且要卖得贵些,以便收回最初用于购买的货币价值,并且在货币上获得一个增长额;马克思把这种增长额叫作剩余价值。

120.劳动力的价值和劳动力在劳动过程中的价值增殖,是两个不同的量。货币所有者支付了劳动力的日价值,所以这一天的劳动力的使用,即这一天的劳动,也就属于他了。劳动力被使用一天所创造的价值比它自身的日价值多一倍,这对于买者是特别幸运的,可是根据商品交换的规律,这对于卖者也决不是不公平的。这样,根据我们的假设,工人每天使货币所有者付出6小时劳动的价值产品,但是他每天向货币所有者提供12小时劳动的价值产品。货币所有者赚得了这个差额——6小时的无酬的剩余劳动,即体现6小时劳动的无酬的剩余产品。魔术变完了。剩余价值产生了,货币转化为资本。

121.资本并没有发明剩余劳动。凡是社会上一部分人享有生产资料垄断权的地方,劳动者,无论是自由的或不自由的,都必须在维持自身生活所必需的劳动时间以外,追加超额的劳动时间来为生产资料的所有者生产生活资料。只有当这种剩余劳动的产品采取了剩余价值的形式,当生产资料所有者找到了自由的工人——不受社会束缚和没有自己的财产的工人——作为剥削对象,并且为生产商品而剥削工人的时候,只有在这个时候,在马克思看来,生产资料才具有资本的特殊性质。

122.工资仅仅代表工人为了自身能够生存而实际从事劳动的时间的报酬。为此只要比较少的钟点就够了;经常被延长的工作日的整个其余部分提供一种剩余,其中包含着我们的作者所谓的’剩余价值’,或者用通常的话来说,包含着资本赢利。

123.唯物主义历史观从下述原理出发:生产以及随生产而来的产品交换是一切社会制度的基础;在每个历史地出现的社会中,产品分配以及和它相伴随的社会之划分为阶级或等级,是由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以及怎样交换产品来决定的。所以,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到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

124.社会阶级的消灭是以生产高度发展的阶段为前提的,在这个阶段上,某一特殊的社会阶级对生产资料和产品的占有,从而对政治统治、教育垄断和精神领导的占有,不仅成为多余的,而且成为经济、政治和精神发展的障碍。生产资料由社会占有,不仅会消除生产的现存的人为障碍,而且还会消除生产力和产品的有形的浪费和破坏。通过社会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

125.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个体生存斗争停止了。于是,人在一定意义上才最终地脱离了动物界,从动物的生存条件进入真正人的生存条件。人们周围的、至今统治着人们的生活条件,现在受人们的支配和控制,人们第一次成为自然界的自觉的和真正的主人,因为他们已经成为自身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了。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