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恨水小说代表作(张恨水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有哪些)

人们常说:“人在北京漂,哪能不挨刀。”一语道尽北漂一族的辛酸苦辣。其实,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北漂早在清末民初就出现了。周作人、沈从文、齐白石等现代文化史上鼎鼎有名的人物,都是北漂一族的成员 。

今天我们说一说张恨水。

张恨水是安徽潜山人,原名叫“张心远”,早年事业无成,靠给报刊投稿过日子,便根据李煜一句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改名为张恨水。

张恨水小说代表作()

鲜有人知的是,张恨水出身一个武将家庭。

他祖父叫张开甲,精通武艺,加入了曾国藩创建的湘军与太平军作战,因功升迁为参将;他父亲叫张钰,从小习武,擅长骑射,在江西上饶、景德镇、南昌等地任过官职。受祖父的影响,张恨水小时候学过骑马,并砍竹为刀、削芦为箭,学过武艺。只不过,当祖父死后,父亲厌倦了军旅生涯,希望张恨水弃武从文,当一名文化人,因此送他到上饶最好的学校读书。

张恨水对四书五经没有兴趣,却捧起了《残唐演义》《三国演义》《薛丁山西征》等古典小说看得津津有味。就是在这些小说的影响下,张恨水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

张恨水小说代表作()

1912年,清朝灭亡。17岁的张恨水打算去英国留学,却因父亲去世,家道中落,被迫中止。

后来,张恨水在苏州蒙藏垦殖学校读了一年书,又到汉口投靠本家叔伯张犀草。张犀草在一家小报当编辑,让张恨水给自己当帮手。

在民国初年,北京是人文荟萃之地,吸引了众多文化人士前来谋生。1919年秋天,24岁的张恨水也来到了北京。多年以后,张恨水在一篇回忆文章里写下自己对北京的第一印象:“天色已经黑了,前门楼的伟大建筑,小胡同的矮屋,带着白纸灯笼的骡车,给我江南人一个极深刻的印象。”

按照张恨水的想法,是要报考赫赫有名的北京大学,可由于囊中羞涩,路费都是去当铺当了冬天的皮衣才凑足的,只能先解决生存问题,再想办法读书。

张恨水小说代表作()

我们不得不说,张恨水的北漂之旅是比较幸运的。包括沈从文在内的许多外地人来到北京之初,受够了苦头,有时候连饭都吃不起。张恨水凭借在汉口报馆的5年工作经验,很快就在北京找到了一份工作——担任上海《时事新报》的驻京记者,每天发4条新闻稿子,月薪10元。月薪虽然不高,但足以让他应付会馆的饭钱和房钱。

张恨水的稿子写得又快又好,深受好评,薪水涨到了30元。不仅如此,天津《益世报》、芜湖《工商日报》、上海《申报》和《新闻报》等外地报刊纷纷邀请他撰写通讯报告,每篇通讯薪酬为10元。那时候,张恨水每月光是写通讯,就能拿到一两百元,薪酬之高,直追大学教授。

当时,著名报人、《世界日报》与《世界晚报》创办人成舍我很欣赏张恨水的文笔,将他聘为这两份报纸的副刊主笔。张恨水有多厉害?他一个人包办了两份报纸副刊版面的全部文章,不管是散文、诗歌,还是评论、杂谈,样样都有,读者也很喜欢看。

张恨水小说代表作()

有了稳定的收入,张恨水却对报考北京大学失去了兴趣。他在朋友介绍下,与胡秋霞结婚,还把母亲和家人全部接到北京,在宣武门外铁门胡同租了一处住宅,总算定居下来。

张恨水却并不满足眼前的成就,开始撰写小说。1924年,张恨水在《夜光》上连载长篇小说《春明外史》。这是张恨水第一部长篇小说,以记者杨杏园为中心,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对当时官场和社会的奇闻怪事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嘲讽和谴责,非常受读者喜欢,张恨水由此一炮打响。

张恨水小说代表作()

《春明外史》不但给张恨水带来了名声,还给他带来丰厚的收入。张恨水有了钱,觉得铁门胡同的住宅太狭窄,就在未英胡同租了一个规模更大的四合院。

这一写,就一发不可收拾。接下来,张恨水接二连三地写出了《新斩鬼传》《金粉世家》《啼笑因缘》等有影响力的小说,成了出版商争抢的香饽饽,就连以前写的旧作,也被翻出来在报纸上连载。张恨水的稿费标准水涨船高。当时一般作家的稿费标准是千字大概在2元—3元,张恨水的稿酬却是千字10元,是行业内的顶尖水平。

张恨水写小说有一个特点:从不打草稿,一挥而就,速度很快,是有名的高产作家,曾经同时开工7部长篇小说,这给他带来了巨额的稿费和版税收入。他不但靠写小说养活了全家,还在1946年买了砖塔胡同西口的一座四合院。

张恨水小说代表作()

如果那时候有作家富豪榜,张恨水一定会经常上榜,而且排名会很靠前的。

1967年2月15日,张恨水病逝于北京,享年72岁。张恨水本是安徽人,却北漂到北京,度过了一辈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