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短篇散文400字(名家散文摘抄400字左右)

我的故乡是个典型的水乡小村,名叫樟树。她东濒浩淼固城湖,南望十里长青山,西北面良畴沃地,悠然如一个矍铄的老者,坐落在固城湖的西南岸。

这个清康熙年间建村的古村落何故叫樟树,不得而知,因为我的故乡并没有古樟树。一九七八年,原保胜、砖墙、狮树、沧溪四乡百姓围筑固城湖滩造田,筑成永胜圩,村民在湖中取土时挖到不少巨大的、已朽的沉木,不知是不是樟树?无人考证。但,当你来到这里,仰面所见村头圩埂外边一棵巨大的古树,好奇地向树下的村民打听这是什么树的时候,不仅故乡的人一定会了然于怀,如数家珍,就是来往行人,四邻八村的村民也无不津津乐道,滔滔不绝。

故乡人都说这棵巨树叫红杨树,因为它树姿优美,冠如伞盖。到了秋天,满树的叶子微微转红,红绿相间,艳丽夺目。它的材质也呈酱红色,做的家具,红艳堂堂,越擦越亮。前几年有林业部门的专家来看过,说这棵树学名叫重阳木,但故乡的村民并没有改名,仍然称它为红杨树。故乡人还会告诉你,其实,这里巨大的红杨树原来有五棵,从东往西,一字排列,连接着樟树村和港口村。村民们虽不知这五棵树是何人所栽,但都深信,这树肯定是自己的祖先所栽。这五棵树曾一度成为航空标识,高大伟岸,如伞如盖,蔚为壮观,被故乡人誉为风水树。

仅存的这棵,是最东边的一棵,也是五棵里面最小的一棵。本来,它们都生长在保胜圩埂里面的埂脚上。六十年代,由于物资匮乏,原保胜人民公社组织人力从西往东连续连根挖掉四棵。几十个人,干了几个月,才将四棵巨树挖倒分解。红杨树树质坚硬,质重,密度高,是优良的实用材。这四棵巨大的红杨树所分解的优质板材,做成了原保胜人民公社两艘很的大运输轮船;做成了公社大礼堂里一张张巨大的、需要两人用力才能抬动的条凳;做成了公社中小学学生的一套套课桌凳;堆积如山的锯末,一堆堆的残枝、废料,也让公社、学校的食堂有了几年的柴禾。

四棵巨大的红杨树没有了,一个人间奇迹从此消失。现存的一棵在故乡的西村头,故乡的老村民死活不让公社挖,就连八五年造“樟树排涝站”碍事,也没让挖掉,最终迫使排涝站的出口改变方向,从而保留了这棵树。多亏没让挖掉,不然的话,五树皆毁,只能成痛苦的记忆了。村里五十岁以上的人都会说自己肯定爬上过这五棵红杨树,在树上掏过鸟窝,掰过枯枝;在树杈上睡过觉,看过风景;在树下做过游戏,躲过猫猫;经常好几个人牵着手,一一合抱这五棵大树,一来看看树有没有长粗,二来看看自己有没有长大。

八三年遭大水,八四年大筑圩,这仅存的一棵,也就是故乡村西边的一棵,从圩埂的里面到了圩埂的外沿,树干被圩埂的土拥进去十几米。前几年,农林专家来看过,说这树有三百八十多年了。故乡的村民懂得保护,每年都给红杨树喷药,也偶尔施肥。这几年,树的枝叶特别的茂盛,树枝如盘虬卧龙,树冠特别大,像一把巨大的绿伞。树的边上,浇上水泥柱,砌上石块,浇筑护栏,建成凉亭,摆上石椅石凳,来来往往的行人都要在树下息一会儿再走。村民们早晨起来,首先要来树下坐坐、息息,上至国家大事,下到生活琐碎,谈上一番再回家吃饭。每到盛夏时节,树下更是个乐园,说笑的、午睡的、打牌的、看风景的、谈生意的。淳朴的民风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和谐的气氛萦绕在红杨树下。故乡的村民早已将这棵大树融进了自己的灵魂深处,早已将这棵大树当做村中的一员,朝夕相处,关爱有加。

这棵巨大的红杨树带着绿意从远古走来,走过沧桑岁月,还将向远方走去。身经无数雷雪风霜,仍然生机勃勃地挺立于大地,装点江山,物化历史。四棵逝去的古树,将自己的一切一点不剩地奉献给了人类,活着的一棵仍在默默地奉献人类,一如故乡的村民,让人无限感慨,无穷悠思。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