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前程似锦的诗句(寓意大好前程的诗句)

盛唐之时,国家强盛,社会流动性强,士人们有机会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实现自己的经世济时的抱负。但当士人们选择走这一条路的时候,往往要面临与亲友分别的现实。唐代诗人储光羲的朋友周十一即将要启程去长安了,在送别之际,诗人写下了《送周十一》一诗,原文如下:

秋风陨草木,众草下严霜。

复问子何如?自言之帝乡。

岂无亲所爱,将欲济时康。

握手别征驾,返悲岐路长。

储光羲《送周十一》:送朋友奔赴远大前程

 

“秋风陨草木,众草下严霜”,秋风吹落树叶,野草被覆盖在浓霜之下。诗人送别朋友周十一出发去长安,在分别之时,诗人看到萧瑟的秋风吹尽了树上的叶子,那些落叶纷纷随风飘舞,没有定所。枯萎的野草上凝结着一层浓霜,没有融化的迹象。此时,已至深秋,触目皆是萧疏的秋景,这本已使人惆怅。更何况此时还要与朋友分别呢?心中的愁绪就像那严霜一般,化也化不开了。

 

“复问子何如?自言之帝乡”,我再一次询问你将要到哪里去?你再一次回答说将要到京城去。诗人难道不知道朋友将要去哪里吗?不是的,诗人这是在“明知故问”。难道朋友没有告诉过诗人吗?不是的,但朋友并没有“不厌其烦”。在这看似“无聊”的一问一答中,蕴含着彼此深深的别情。因为,他们谁都不愿将心中的悲愁流露出来,于是,想通过这种问答掩饰别愁,越是掩饰,越显得“欲盖弥彰”。

 

“岂无亲所爱,将欲济时康”,难道你不知道亲近所爱的人的道理吗?你离开亲友将要去追求经世济时的理想。诗人再一次“明知故问”,朋友懂得亲近所爱的人的道理,但依然要离开亲友奔赴京城,而奔赴京城的目的是经世济时。一方面是亲友,一方面是家国,一小一大,朋友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暂别亲友,奔赴家国。诗人理解朋友的这种价值选择,但仍不舍得与朋友分别。

 

“握手别征驾,返悲岐路长”,我们执手告别,你登上马车启程;我在返回的路上无法抑制内心的悲伤,觉得路途异常漫长。终于,分别的这一刻来临了,诗人与朋友执手相别,目送朋友登上马车,启程出发,渐行渐远……当再也望不见朋友的踪影时,再也听不到马车的声音时,诗人惆怅满怀,但只能原路返回,这一刻,他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悲伤,觉得路途异常漫长。诗人在分别之后的崩溃,更能见出他们的友谊之深厚。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离别是人生的常态,却总能使人黯然。诗人的朋友周十一此去长安,是为了追求进身的机会,希望实现经世济时的理想追求。诗人虽然赞同朋友奔赴远大理想的价值追求,但依然难掩心中的离情。远大追求是为家国,悲苦离情是为自身,两方面并不矛盾。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