朦胧美的诗句(朦胧缥缈意境的古诗)

白居易诗作很多,大家耳熟能详的名句也是特别多。

时下春天里特别应景的诗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草原上送别友人时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山寺中桃花盛开时的“人间四月芳菲尽”;赴杭州刺史途中轻松吟出的“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不可尽数。

而像《琵琶行》、《长恨歌》这种篇幅特别长的叙事诗,其中的名句更是层出不穷,千古传诵,在此就不一一罗列了。

白居易这首小诗朗朗上口,却难窥其意,但毫无疑问的是朦胧至美

今天小榛要分享给大家的这首诗,有些与众不同,可算得上是白居易众多作品中的另类。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这首诗的题目取的就是前三个字《花非花》,说是题目,等于无题,因为“花非花”三个字究竟是什么意思呢?直到今天还有很多人在疑惑。

非,指的不是,代表了否定。花非花?我们读来,就是花不是花。花不是花,这题目既可以说是挺高大上,其实也也挺无厘头了。

读这首诗时,我相信很多人都跟我有一样的感受——朦胧至美,但同时又会感到迷惑不解,为什么就是读不懂它呢?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说它是花,却不是花,说它是雾嘛,却也不是雾。诗人一开头就像是卖了个关子给读者,但通过研读这一句,有一点却很明了,说明诗人要写的它,特别像花,同时也特别像雾。花是实体,雾却是难以触摸到的。这就像个谜题似的,轻轻松松六个字,就将读者的好奇心全都给调动了起来。

它夜半而来,天明而去。读到这里,似乎已经显出了谜底,夜半来天明去的,可不就是梦么?

白天我们过的是现实的生活,夜里熟睡了,往往都会做梦。美梦恶梦暂且不论,可梦有一个最大的特点,那就是虚无的,是无法触摸无法留存的,甚至是无法说清楚道明白的!

那诗人究竟是不是在写“梦”呢?我们再接着往下读。

“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它夜半来的时候,就像春梦一般没有多长时间。这里“如春梦”三个字,可以说,是明确否定了我们之前关于它是“梦”的猜想。梦都是短暂的,夜半之后,很快就天明,人在清醒之后,梦就会倏然消失,如同朝云流散,了无踪影,无迹可循。

诗已尽,意为何?至此,我们仍然一头雾水,这首短诗,倒像是白居易跟我们开了个玩笑似的,不是么?

其实不然。

破解此诗的关键字眼就在于最后一句里的“朝云”二字。

白居易为什么会说它在天明后离去就像朝云散去,而不是别的其它什么意象?这里其实是诗人借用了楚襄王梦巫山神女的典故,宋玉《高唐赋》序有言:“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朝云暮雨,朝朝暮暮……这是围绕了一个情字而已。再结合《花非花》一诗排在诗集中的序次(此《花非花》诗,编于《真娘墓》和《简简吟》两首悼亡诗之后),由此,我们基本就可确定,这首诗其实是诗人在追忆往日失去之情,感伤自己再也无力挽回,以至此时生出了无尽的遗憾。过往种种虽如朝云散去,了无踪迹,再无法触碰,但那曾经体会过的幸福感觉,却绝非诗人一时的恍惚错觉。

小诗朗朗上口,通篇运用了博喻的写法。像花、像雾、听起来还像春天里的一场梦,似有若无,捉摸不定,如梦似幻,缥渺朦胧,总之是耐人寻味至极。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