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秦始将连横原文及翻译(苏秦以连横说秦赏析)

战国历史上,怎么都挥不去苏秦的身影,一个凭借滔滔雄辩之才,充分运用语言工具把自己的头脑当做陈兵布阵的战场,驭使心中百万雄兵,实施连横之术,东佩戴六国相印,西狙击使秦国十五年不敢出兵函谷关,成为流传古今的历史佳话。但读《战国策》,我们要根据文章的语句思想脉络,我想读本篇文章阅读的重点主要放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苏秦初出茅庐游说秦惠王,为何不成功而折戟而返?

文章开篇就是苏秦对秦惠王提出的“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的中心阐述,并为此中心论点列举了种种论据,主要是秦国在地理上的优势位置,阐明了秦国具有“地利”的优势,秦国乃是“天府”之国,物产丰富,具有称帝而治的物质基础,但秦惠王正视自己的现在的条件还不成熟,羽翼尚未丰满,在短时期内还不足以一举吞并六国,虽然秦国的雄图伟业就是苏秦道出的中心论点,但美好的愿景还需要一步步脚踏实地的去落实。秦惠王拒绝了苏秦的阐述,并委婉地以“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劝说苏秦不要再说了,改日再谈,这句话可以看出秦惠王这个君王不简单,一方面表现了秦国的“礼贤下士,尊重人才”的优良传统,你不远千里的跑来说这些话我很愿意听,并且在朝堂之上让群臣百官都聆听你的建议,我们大秦国是充分尊敬先生的。另一方面表现了秦惠王的冷静与理智。这些话是大秦历代君王的梦想,但梦想毕竟不是现实,用现代的一句话就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但现在我办不到呀,改天再议吧!我前面文章曾经说过,秦惠王就是秦孝公的儿子嬴驷。也就是他即位后,听从秦孝公的安排与指示,杀商鞅并沿用商鞅变法的种种措施。由秦惠王的一番对苏秦的对话可以看出,这位秦王不是一位一听别人劝说就头脑发胀、心情彭拜的冲动感性君王,是一位意志坚决、有主见、敢于正视现实的君王,但苏秦并未放弃继续不识时务的吐唾沫沫子,列举“三皇、五帝、春秋五霸”的种种历史依据作为来陈述自己的观点,继续劝说秦惠王“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而秦惠王好像铁了心,坚定立场,面对苏秦的十数次上书劝说而不动摇意志。最终苏秦灰了心,无功而返。

苏秦劝秦王的失败就败在了没有从当时时局的需要的思路出发,没有看清秦国的现状也仅仅是经过商鞅的变法,刚刚处于起步上升阶段、正在韬光养晦、厚集实力的短期目标阶段、向长远的规划奠定基础的时期,苏秦的劝说此时对于那个追求实际利益、短期收益如工具般立即可以带来效益的秦国来说无异于画饼充饥、望梅止渴,注定是打不动秦惠王的。这是苏秦劝说失败的主要原因,尽管苏秦列举的论证不可谓不具有说服力,言辞运用得不可谓不炉火纯青、逻辑思维不可谓不严谨。

二、苏家对于苏秦的取得仕位富贵前后态度行为的急剧转变反映了什么?

苏秦在劝说秦惠王失败后,灰溜溜地回家去了,文章中描写地很狼狈,钱财全部散尽,衣服穿得不能够遮体,饿的是面目青黄,形容憔悴,多么像一个将要死去的人。“羸縢履蹻,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状有归色”形容的这时的苏秦丢魂落魄,“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苏秦到底是苏秦,在世态炎凉的环境下,感想到功名与荣华的重要性,最终把这一切归罪于是秦国的受挫,乃发愤图强,精研《太公阴符》之谋,克服种种不利于读书追求功名之道。头悬梁,锥刺股,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把追求功名的思想武装全身,倒逼自己的身体走向了极致,数年下来,最终觉得自己功夫练成,可以出去一展抱负了,初游说赵国,赵王听劝说大喜,立封武安君,受相印,位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革车百乘,绵绣千纯,白壁百双,黄金万溢,前呼后拥,荣华富贵至极,风光无限,夫贤人(苏秦)在而天下服,一人(苏秦)用而天下从,战国时期的人杰苏秦就这样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开始了轰轰烈烈的连横六国而拒秦的运筹帷幄。“且夫苏秦特穷巷掘门,桑户棬枢之士耳。伏轼撙衔,横历天下,廷说诸侯之王,杜左右之口,天下莫之能伉。”苏秦一个出身穷乡僻壤的人竟然凭一己之言说,左右天下之时局,可见苏秦当时之所学、当时之雄辩确实顺应历史潮流,满足当时时局之需要,是哪个时代思想流向之大聚成者,山东六国饱受秦之不断威逼之苦,更重要山东六国也不忍心看着秦国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崛起而自己国不成国。

本篇文章结尾用了大段文字叙述苏秦发迹之后的苏家的断崖式态度转变。“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谢。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反映了那个时代功名利禄、荣华富贵等功效主义是那个时代的主旋律,也难怪苏秦感叹说:“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富贵荣华对人人都是诱惑,亲情在诱惑下也抵挡不了呀,在那个时代势位富贵,谁能忽略他的重要性呢。也反映了在那个时代,广大群众只有通过读书才能建功立业、荣达富贵的这一唯一出路。

本篇文章说明了,苏秦通过刻苦读书,掌握知识,并摸索出当时历史潮流发展之急需,顺应这个急需,从眼前出发,从解决问题的利益关键出发,赢得大家的喝彩,同时也对那时代的重金思想、功利主义、人人为我等社会弊端的披露。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