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怜九月初三夜全诗意思(白居易最孤独的一首诗)

太阳和月亮分别代表着白天和黑夜。作为最常见到的自然景观之一,它们经常会出现在各式各样的文学作品里。例如李峤的“云间五色满,霞际九光披”和杜甫的“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就是对日月极其精彩的描绘。

但大多数诗人对日月的描写,往往是一首诗只描写一种景物。这其中的原因和诗歌在篇幅上的局限有很大关系。毕竟,短短三五十个字里,要同时描写两个截然相反的景物还是有很大难度的。

可怜九月初三夜全诗意思(白居易最孤独的一首诗)(1)

但在中唐时期,却有一位诗人将这日月同时融入自己的诗歌里,仅仅用了28个字,就为世人营造出一个梦幻般的美景。这位诗人就是白居易,而他的那首诗叫《暮江吟》

标题直接点明了时间和地点,给读者留下唯一的疑问就是,在落日的掩映下,江边漫步的白居易到底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值得他挥毫泼墨写下这首千古绝唱?

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在诗中,首先出现的景物是太阳光。从“一道”这个量词中,可以肯定映射在水中的是阳光,而不是太阳。“残阳”则是呼应标题中的那个“暮”字。

这句诗中,最重要的是“铺”这个字。只有夕阳落山,跟水平线几乎持平的时候,阳光从江水的侧面照过来,才能形成光影铺陈在江面上的奇特景观。“铺”字既解释了水面上只见阳光却没有太阳倒影的原因,又为下一句诗埋下了伏笔。

夕阳铺陈在江面上,于是就出现了“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景象。在解读这句诗前,先解释一个名词。根据《康熙字典》的记录,“瑟瑟”有三种解释,首先是指风声;其次是指一种水料烧珠;而第三种解释则是:

“宝石如珠,真者透碧”

联系后半句的“红”字可以看出,这里的“瑟瑟”是指江水的碧绿。阳光的红和江水的绿在夕阳斜照之下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绚丽多彩的江水奇观。这句诗与杜牧的“霜叶红于二月花”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样写出了秋天景色的壮丽之美。

最后两句由黄昏转入夜晚,借天上的月亮和草间的露水,勾画出另一幅迷人的图画。

“可怜”这个词,在本诗中的解释,是可爱的意思。古诗中这样的用法比比皆是,例如《玉台新咏·刘遵繁华应令》中就曾有过类似的诗句。

可怜周小童,微笑摘兰丛。鲜肤胜粉白,曼脸若桃红。

所以第三句诗应解释为九月初三的夜晚真可爱。至于为什么可爱,白居易在尾句中做出了解答。

俯身看到碧草上晶莹剔透的清露,仰头看到悬挂在夜幕下的新月。在俯仰之间,白居易把天地间美景尽收眼底,为读者描绘了秋夜的全貌。而珠子和弓全都是幼儿嬉戏的小道具,借助这两样充满童趣的比喻,使一个可爱的夜晚跃然纸上,与第三句诗互相呼应。

月与露是现实中的对比,弓与珠则是想象中的对比,白居易通过这两个对比,使秋夜蒙上一层梦幻的轻纱,增添了诗歌的韵味。

静阅闲话:

公元822年左右,白居易因为厌倦了官场生涯,于是自请外放,这首诗就是他在外放途中的随笔。

纵观全诗从残阳起笔,以新月作结,通过日落月升,把昼夜紧密联系在一起。而新旧的交替,又表达出白居易远离纷争,重获新生的喜悦心情。正是沉浸在这种心情里,“九月初三夜”才成为了白居易眼中最可爱的夜晚。

诗的前两句,通过对色泽的描写,展现了秋天江景的庄严与华美;后两句则借助形状的类似,描绘了秋夜的可爱和温馨。全诗善用对比,红与绿、珠与弓之间的对比形象且生动,使读者不知不觉间就沉醉在迷人的景致之中。

参考资料《全唐诗》《说文解字》《玉台新咏》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