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子战争豆瓣作者简介(精子战争读后感)

精子战争豆瓣作者简介(精子战争读后感)

【内容】

《精子战争》是一部被中国读者忽略的科普巨著,已翻译成26种语言,畅销世界各地18年。

作者和同事搜集了大量与人类性行为有关的一手资料,同时根据对其他动物类似表现的研究,提出崭新、惊人的理论,颠覆了人们对性驱动力的认识。

一段任何人都可能体验过的性经验,或是十分常见的外遇情景,如果采用作者的理论来解说,立刻就会在性行为背后浮现出精子战争的实况,甚至会演变成出人意料的剧情。许多读者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都会对自己过去在某种情况下作出的反应恍然大悟,甚至开始深思自己行为背后隐藏的事实。

罗振宇、马晓年、小庄、朱伟杰、徐天民、曾志朗等力荐。

【作者】

罗宾·贝克(Robin Baker),知名生物学家。曾在曼彻斯特大学生物学系教授动物学22年,发表过大量具有深刻社会影响力的学术性著作。1995年,他与同事贝里斯(Mark Bellis)合著《人类的精子竞争:性交、自慰与不贞》,从此一举成名。

专心于演讲、著作及广播等工作。他对于人类行为演化的主张与论点,被各国广播电视机构制作成节目,广泛传播。

【书评】

要么精子战争,要么肉身相搏

策划者曰:《精子战争》是一本争议极大的两性科学著作,在美国出版之后,引发的争议就不断,最大的争议是作者悬置道德,纯粹讨论人类的繁衍策略,这在某种程度上会挑战阅读者的伦理观,引发不适。作者罗宾•贝克是美国生物学家。这本书出版之后,美国亲子鉴定的数量明显上升。

性活动在我们的生活中一直存在着不适当的影响。人们不仅对性行为本身花费了许多精力,而且将更多心思用来渴望、谈论、巧计安排甚至糟蹋性行为。尽管我们已经对“性”煞费苦心,但在面对性冲动所引起的行为及反应时,我们仍然会感到茫然无措。为什么有时我们身处幸福美满的婚姻关系中,却仍然会产生令人难以置信的冲动想要发生婚外情?为什么男性每次性交时射出的精子数量足够让美国人口总数两倍的人受精?

在我看来,《精子战争》就是把男女双方的各种生殖策略编成37个小故事,然后再从生物进化论的视角出发一一加以解读罢了。罗宾•贝克的序言里有这样一句话:“由于一般人根本还搞不清楚我们的行为当中究竟有多少行为是真正来自生物本能,因此很多人经常会把动物的本能性行为与文化性行为混为一谈”。他所指的“一般人”涵盖的人不止是真正的宋兵甲和嫖客乙。罗宾•贝克在的序言中一再强调,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只不过是一个记录者、分类者和解说者”,是要在悬置道德判断和价值判断的前提下仅从生物学层面对人类性行为进行解读,但这并没有有效地阻挡住性学专家们高屋建瓴的口水。

早在八十年代初期,利物浦的杰夫•派克就提出了“精子大赛”的理论。其核心思想是说,在采取杂交模式的哺乳动物群体中,比如人类和黑猩猩,不同雄性的精子在雌性阴道中会发生激烈的竞争。这个理论解释了很多现象,比如男人之所以会有一个如此巨大的阳具—-在193种灵长类和猴子中,人类阳具的绝对大小和相对于身体的大小都名列第一,是为了让自己的精子能够跑到竞争对手的前面;它还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男人的阳具前面会有一个冠状沟和龟头,并需要在阴道内多次抽送才能引发射精—-这种捣蒜一样的活动,可以有效地将排在他前面的弟兄们的精液清除出阴道。杰夫•派克的这个“精子大赛”理论因为一个现象而得到了百分百的确认:当男人嫉妒或怀疑配偶不忠的时候,他的射精量会比平常增加25%。

精子战争豆瓣作者简介(精子战争读后感)

罗宾•贝克提出的“精子战争”,与杰夫•派克的“精子大赛”概念可谓是一脉相承。不同的是,罗宾•贝克将注意力从阳具转移到精子上,从而将精子大赛的战场从阴道延伸至子宫内部。

八十年代中期开始,罗宾•贝克和他的学生们搜集了100对男女伴侣的1000份精液样本,其中有200份样本是射入女方体内,一小时后从女方体内流出来的。此外,另有500名男性志愿者通过自慰向研究提供了精子,以便罗宾•贝克用来观察:不同男人的精液混在一起,会发生什么事情。

研究结果证实了罗宾•贝克的猜想:男人一次射精就会释放出上亿的精子,但其中只有不足百分之一的精子具备让卵子受孕的能力。有百分之二十的精子是体态臃肿的畸形,它们的任务是留在子宫颈粘液中,阻挡后来者进行;另有百分之八十的精子被称为杀手,头上顶着一小罐毒素在子宫和输卵管里四处巡逻,遇到其他男人的精子就大干一场,与敌人同归于尽。娜塔莉•安吉尔说,抛开词语的贬义,把淫荡的女人称为骚货是正确的—-精子大战,尸横遍野,气味确实不好闻。

这个研究结果表明,男人一次射精就释放出上亿精子的奢侈,目的并不在于手足相残,而是为了与其他男人竞争。书中对女性的生殖策略也多有阐述,最典型的例子是场景十八。描述的是一个十五岁的贫家少女同时与一个十七岁的年轻人和一个五十岁的富有鳏夫保持关系。怀孕后,她选择让后者相信那是他的孩子,并最终娶她为妻。丈夫死后,她还不满四十岁。每年暑期,她都会从大学生中雇佣两名“业余花匠”,分别在周二和周五来上工,做爱之余,替她拔除杂草和修剪草坪。显然,她的生殖策略是很成功的:选择自己喜爱的年轻人,为自己的孩子获取优秀的基因;然后为自己和孩子谋求优裕的生活条件。这正是萨拉•赫迪的“多父理论”的一次完美演绎。这个理论,与沾花惹草的丈夫和贞洁的妻子的传统版本大相径庭。孰是孰非呢?罗宾•贝克给出了一个模棱两可的回答:“概括来说,适时地选择对配偶保持忠贞或进行外遇,不论对男性和女性来说,都可算是繁衍后代的一种理想策略,而我们每个人天生确实也都能将这种真实状况反映在性行为当中。”

人类是一个很奇怪的物种。虽然我们每天都热衷于性事,但繁殖能力却很低下。相比于频繁的性事,女性生育机会一直是非常稀缺的资源。男人们为了得到它,真是无所不用其极。人类进入专偶制社会、取消精子战争之后,男人们便殚精竭虑,发明出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东西,力图置对方于死地。战争的目的,无非就是食物和女人,亦即繁衍后代的机会。从这个意义上说,六十年代的反战口号“要做爱,不要战争”可谓一语中地。男人就是个喜欢比赛的物种,要么精子战争,要么肉身相搏,二者必居其一。从历史上看,男人们还没有一身承担两项比赛任务的爱好。这,正是我们对未来抱以期许的理由和信心所在。

精子战争豆瓣作者简介(精子战争读后感)

文章观点非常新奇,确实会给人很深的触动,文中一直在解释某些男女之间行为的内在深层次的逻辑,不过就例子而言我暂且有些看不下去了,文中大量的例子与我所知的现实生活似乎有所不同,所以我开始怀疑例子是否具备普遍性,还是作者为了契合他想讲述的逻辑故意举的特例。如果不是?是文化差异吗?还是我对这个世界认知有误?。..

通过诸如大量影视作品,国外生活过的人的亲身感受等种种迹象来看,欧美文化对于性确实持有更开放的态度,对于忠诚度在意识中并没有那么强烈,背叛的内疚感以及社会舆压力也更小。

所以作者的论述应该确有其事,而且还比较普遍,那么对于不同文化的亚洲人尤其是中国人,这些现象似乎并不怎么适用,几千年来的一夫妻多接制度,让男性风流基因占据基因库的上风,而女性代表忠贞、保守的基因占据基因库的上风。不过真的是一本好书。

它还有本姊妹篇《婴儿战争》

关于人生意义的思考,最开始出现在我脑中是高中时期。自它出现后,我无忧无虑的少年生命也就随之结束。由于它让我太困惑太痛苦,于是某次我问班主任:我们为什么要活着?老师吓了一跳,以为我不适应高中压力有自杀倾向,联系我父母一起苦口婆心教育了我好一段时间。

然而他们所说的一切并不是我想要的答案,我最终妥协,停止向他们发问。但这个问题并没有从我心头抹去,它困扰了我十多年,也是一直以来我活得迷茫和痛苦的根源。

所幸,现在我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答案。我如释重负,发自内心满足,我感激自己一直没放弃。

我预料得到,10年后,我儿子也许会突然开口问我:爸爸,人活着是为了什么?届时,我不想让他在延续我的痛苦,我知道这个问题对他一定是极为重要,作为带他来到人间的父亲,我有责任教他理解人生。

为了到时候给他满意答案,我决定写下来。10年,也给自己留有足够的时间来修正修改我的认识。

人生是什么?人生的背后,本质是生命。没有生命,人生也就不复存在,人生亦无从谈起。

要找到人生的意义,必须先认识人生的本质——生命。要认识生命,就不得不从生命的源头去探寻。要溯生命之源,就不得不谈到人们忌讳莫深的“性”。

以下内容均属医学、生物学范畴,请科学看待。

人类的生命是男性精子和女性卵子结合为受精卵的产物。根据医学研究,正常男性一次射精的精子数量约为2.5——3亿个左右。然而这3亿精子中,最终只有一个能与卵子相遇结合。

我们通常只知道一个简单的信息:能结合的精子是游的最快的那个。因为它最快,所以它顺理成章的遇见卵子,然后结合了,整个过程理所当然、平淡无奇。真相并不是。

有一本科学巨著叫《精子战争》,它阐述了人类产生和繁衍的真相。人们看后才明白原来精子和卵子的相遇如此惊心动魄!物竞天择,优胜劣汰,运气和风险共存,一个生命的形成与诞生冲破千难万险来到世界真是一个奇迹!

简单来说,大量的精子是还没游到宫颈口就死在阴道路上的。它们的死因多样,经历的考验重重。精子摆动1000次尾巴才能前进1厘米,想见卵子需要游18厘米(相当于170身高的人游5公里)。这段路并非坦途,对于身躯渺小的细胞们来说极为艰险,是一条炼狱之路。能游到卵子身边的都是经过层层考验、身强体壮、质量最高、韧性最强、运气最好的英雄,这是大自然的优胜劣汰法则。

阴道幸存者们进入宫颈后,里面全是粘液,移动速度被极大限制(想象一下人在淤泥里游泳)。同时淤泥里有密密麻麻的白细胞,它们是镇守皇宫城门的大将军,负责保卫宫内环境健康清洁。“白将军”视精子为“异物入侵者”,会将其捕捉了吞噬杀死。这段路只有两种情形能过关:一种是体力超强,能挣脱“白将军”逮捕逃出生天的“胜利者”;另一种是趁着人山人海、场面混乱从“白将军”身旁迅速溜走的“机灵鬼”。最终活下来的,必定是二者兼具的王者,这即是物竞天择又是需要极好的运气。

刚逃脱死亡命运的精子们到了输卵管,则完全要靠运气了:女性输卵管有左右两个,但卵子只在其中一侧。精子们当然不会提前打电话问卵子你在哪里呀,它们只能继续生死未卜的往前游,非左即右。蒙对了,走向新生,蒙错了,走向死亡。不管结果如何,能走到这一步的,都已经是生命中极伟大的“佼佼者”。

最终能到达卵子身边的,大约只剩500个左右。但还有最后一步考验:卵子外围包裹着一层厚厚的透明带,精子们要靠自己头部的顶体酶将其不断溶解,才能钻到里面去。这里要比谁溶的快,比谁钻的猛,比谁刚好占到薄地方。

但机会只有一次。一旦有一颗精子突围成功,触碰到了卵细胞内壁,卵子会立刻将外围的透明带凝结起来,变成密不透风的铠甲,将她和精子的二人世界保护起来。其他未成功的精子则只能关在铜墙铁壁之外,挣扎着等待死亡来临。

待精子和卵核合二为一后,双方携带的染色体和基因密码就开始自动重组编码,这种基因链编组是造物者的顶级科技,人类科技在它面前弱爆了。自此,一个编写着一条独一无二基因信息的人类细胞诞生了。这是人类的第一个细胞,之后细胞不停的疯狂飞速分裂,直至逐渐长成胎儿。

也许有人奇怪,怀孕这么平常的事都值得这样小题大做吗?答案是肯定的,不仅值得大做,而且必须大做。特别对于我们大多数从小被父母告知“你是路边捡来的、别人送来的、商店买来的、神仙变出来的”人来说,我们对生命的真相根本一无所知。一个人如果不知道生命源头的故事,那要他理解生命、理解人生是不可能的,那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网上有许多科普精卵结合过程的视频,此处不再赘述。我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去看看,至少你应该详细知道你生前经历了什么,才能帮助你正确思考你生后应该去经历什么。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