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区大典.行政村面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大典由来)

辞书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民族文化的反映。地名辞书的发展,首先是社会的需要和地名学发展的特点决定的。

地名词典是专科知识性词典,但地名学却是一门涉及地理学,语言学、历史学、民俗学、制图学等多边缘的独立学科。这样,地名词典的选词和释文范围,比一般专科词典相对要广些,综合性要强些。它不是地理词典,也不是历史地理词典,更不是经济地理词典,而是地名词典。而且它只按地名本身所要求的信息来诠释词目。它排除不是地名而是地理现象的词目[1]。也就是从地名的角度,解答有关地理、语言,历史等方面的问题,具体地说,就是要提供地名的正音、正字、转写、起源、语义、方位、分布、演变等信息,同时还要提供命名时的地理环境与历史条件,以及与这个地名有关的自然,社会、文化活动,特别是其本身具备的特殊性的信息。这样,在内容上同专科词典(如地理的,历史的,经济的、语言的)会产生一些交叉现象,这是由地名学的性质所决定的。

中国地名研究,可以说是源远流长。商代的甲骨文中,据陈梦家估计,约有500多个地名[2]。战国时的《禹贡》记载地名130处。《山海经》以记山为主,记载的山名有449个,河湖名200多个。《汉书地理志》记载地名4500处。《水经》以记水为主,水名有1370处。北魏郦道元为《水经》作注,记载的水名有1252条,加之其他山邑、关津等地名约有二万条。之后各代地名文献就更多了。正是由于地名研究的深入和社会的需要,地名辞书远在晋代就产生了。

政区大典.行政村面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大典由来)

一、地名辞书发展史

地名辞书的发展,大致为三个阶段。(一)古代,清以前,(二)近代,清至新中国成立前;(三)现代,新中国成立后至今。

1、古代

最早的地名词典,可首推晋代京相璠的《春秋土地名》。作者的初愿,可以说只是为裴秀的历史地图集《禹贡地域图》作注的[3]。该书主要对诸史中所载春秋时期的地名,进行渊源、类别、方位的解释。这时期的另一部地名词典,是杜预的《土地名》。我们认为,晋以前,不仅有《尔雅》这一部语文词典问世,其中有关地名的有《释地》、《释丘》、《释山》、《释水》等篇,而且出现了《禹贡》、《山海经》、《汉书·地理志》等许多地理著作,各类文献大量增加。所以,在晋代产生地名词典是历史的必然。唐宋时期,随着沿革地理和方志学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有价值的地名文献。其中有些以“志”命名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沿革地名词典(或叫历史地名词典)。词目以行政区划排列,词目之下详述郡县、城镇、山水、关津的沿革、方位、渊源等。如唐初的《括地志》)按当时的十道、三百六十州(诸州之中包括四十一个都督府)、一千五百十七县进行排列的,为后来的《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等沿革地名词典开了先河。《元和郡县志》以当时四十七节镇为标准,每镇篇首有图,分镇记载府、州、县、户、沿革、山川,道里等项。另外还有宋代的《太平御览》和《元丰九域志》等。

2、近代

清代是中国地名研究的一个高峰期。地名词典有顾祖禹著一百三十卷的《读史方舆纪要》,是一部按行政区划排列的历史地名词典。李兆洛的《历代地理志韵编今释》,是一部以专名后二字的韵母来确定编排顺序的历史地名词典,收词1万余条。陈芳襀的《历史地理沿革表》是一部以表格形式排列的历史地名词典。这时期虽仍重沿革,但已开始出现重当代和语源的地名词典,如傅恒等编的《钦定西域同文志》就是一部先按自然区域,再按行政区划,后按类别编排的满、汉、蒙古,藏、托忒、维吾尔等六种文字对照的地名词典,重在解释当代地名的语源及沿革,收词范围包括新疆、青海、西藏等省区。

民国年间,因有清代留下的大量地名文献,出现了臧励和的《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收词四万余条,是一部古今对照的历史地名大辞典。刘均仁的《中国地名大辞典》也是一部历史地名辞典,后附有中西文地名对照。这两部词典都是按部首排列的,是集中国历史地名词典之大成。另外还有按三种不同方法(区划、笔画,韵汇)编排的,《中华民国省县地名之汇》和葛绥成按笔画排列编的《最新中外地名辞典》,共1729页,并附有中西文对照地名索引,是我国第一部较大的中外地名词典,收词约2万条。还有冯承钧1930年编写,1955年出版的《西域地名》、收词710条,后增为920条,内容包括广义上的西域地名,注重方位和沿革,对少数民族语地名都进行了罗马字母转写,是一部有价值的西域地名的工具书。另外还有《中华民国疆域沿革录》等。

3、现代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各类辞书的大量问世,地名辞书也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首先是各种类型地名辞书的出版,如各种语言对照的地名词典,象《外国地名手册》(汉俄英文对照),《汉蒙对照中外地名手册》、《汉维对照中外地名手册》等;有大小不同类型的地名词典,如大型的有《世界地名录》2册,收词30万条。中型的有《世界地名译名手册》,收词5万条。《中国地名录》收词3.2万余条。小型的《汉维对照中外地名手册》,收词5000条;既有名胜词典,又有沿革词典,如《中国名胜辞典》。(收词4600条)。《陕西名胜辞典》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沿革》;既有汉语拼音注音地名词典,又有地名语源词典,还有民族语地名的转写词典,如《中国地名录》《外国地名语源词典》以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名录》《内蒙古自治区地名录》《西藏自治区地名录》《青海省地名录》《四川省地名录》等。特别是目前各省在地名普查基础上编纂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是一部收词最多、最完备、详实、准确的中国地名词典,这在历史上是空前的。第一次地名普查后,各市县已出版的《地名录》《地名志》和《地名图志》约2000种,包括边疆民族地区在内。预计出齐将达近3000余种。还出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各省分卷和总卷,这无疑将大大地丰富中国文化宝库。第二次地名普查于2018年结束,各省市自治区都在紧锣密鼓的进行地名的图、录、典、志编纂,有的已经出版,未来几年将会迎来大批量的地名辞书出版的高峰,这无疑对中国地名文化事业的发展将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政区大典.行政村面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大典由来)

二、地名辞书分类

根据地名词典的类别,可以分为不同性质的地名词典。

按选词释义的时间可分为共时和历史地名词典,如《中国政区大典》《世界地名词典》和《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东北古今地名词典》。

按地名检索分类,可分为:音序词典,如《中国地名录》《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录》《香港地名词典》《西域地名》《西域地名考录》等,包括按韵部排列的,如《历代地理志韵编今释》;形序词典,按部首和笔画排列的,如《中国历史地名词典》《世界地名词典》《中国古典诗词地名词典》《〈史记〉地名族名词典》《通鉴地理注词典》;义序词典,按类别或行政区划或按类别排列的,如《读史方舆纪要》《幻想地名事典》《中国古今地理通名汇释》《新世纪中国市县全览》;义序加形序的词典,如《中国名胜词典》,是先按行政区划顺序,后按部首笔划排列的。

按释文方式,可分为详解词典、对译词典和描述词典,如《中国名胜词典》《中国水名词典》就是描述性地名词典。

按语言特征,可分为:正音正字词典,如《中国地名录》等;语义词典,如《外国地名语源词典》《中国地名由来词典》《中国地名掌故词典》《广西壮语地名词典》等。

政区大典.行政村面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大典由来)

三、地名辞书产生的原因

地名辞书的发展不是孤立的,它是由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决定的。充分认识地名辞书发展的原因,对我们今天来说是非常有益的。

纵观中国地名辞书发展史,不难看到,地名辞书的发展总是与社会和文化的兴衰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最早的地名辞书《春秋土地名》的产生是与魏晋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和文化的发展分不开的。当时已有多部地名著作问世,如《禹贡》、《山海经》、《水经》、《汉书·地理志》等,特别是这时出现了我国第一部《历史地图集》(《春秋土地名》)就是此图集的说明)。《括地志》的问世又是与唐代封建社会的繁荣发展密不可分。唐高祖时代,行政区划基本上因袭隋代,但多不符实。贞观十三年(639),唐朝政府对全国政区进行全面调整,《括地志》就是根据调整后的资料缀编成书,反映了唐朝全盛时代的区划状况,又是盛唐时期的疆域志、它的道、州、县和都督府的分配及名称,都反映了时代的特点。

社会的发展,促进了民族间的交往和翻译工作的进行,也促进了地名辞书的发展。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很早就开始了不同民族语言的对译工作,特别是明清以后有了更大的发展。清朝,由于满、汉等民族学习的需要,以及清朝统治者注重“国语骑射”等原因,出现了大量官修和私撰的满文辞书[4]和满汉等民族语的对照辞书,如《钦定西域同文志》就是六种文字对照的人名地名词典。随着国际交往的扩大,出现了不同语言对译的世界地名词典,如民国年间的《最新中外地名辞典》。

历史上,地名多有更易,各代地名时有不同,这给历史研究和阅读古籍等带来了困难。为了解除疑难,产生了一些,地名辞书,如《历代地理志韵编今释》,对正史中《地理志》里的地名作了注释和说明。1931年出版的《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对历代政区建置、地名沿革和方位等情况,记载的较详尽,是治史和学史的较好工具书。历史上,西域史地文献繁乱,地名研究不足,加之语言成分的复杂,使西域史的研究受到了限制。冯承钧先生在中亚交通史的研究过程中,纂成《西域地名》,为史学界所称道。

中国地图学的发展也是地名辞书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第一部地名词典《春秋土地名》正是得益于《禹贡地域图》。《钦定西域同文志》的问世,正是在清代大规模的地图测绘基础上才有可能尽早完成。今天的许多地名录,如《中国地名录》、《世界地名录》等都是以地图为蓝本而辑成的,因为地图是汇集大量地名的重要场所。自古至今,二者都有密切联系。

语言文字规范的需要,也是促进地名辞书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历史上汉语言文字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地名也随之而变化,并引起了一些地名的混乱,于是就有必要对地名进行规范。十九世纪初叶,由于“变乱分总”的历史,出现了许多同名异地,异地同名,“南北相乖,东西易向”的混乱现象,李兆洛便着手《历代地理志韵编今释》的编纂,指出地名异同及缘由,说明古今之差异。在本世纪70年代末至8 0年代初的地名普查基础上开始编纂的各种“地名录”和地名词典,就是当代中国的标准化地名词典。为了解决在外国地名翻译中出现的混乱,中国地名委员会组织编辑了《外国地名译名手册》等。这些标准化地名辞书,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将会起到它应有的作用。

近年来,地名辞书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局面,这是与近年在我国兴起的地名学热潮及党和政府的重视分不开的。只要我们不断总结经验,广泛引进国外地名学的研究成果,中国地名辞书的新局面必定会早日来临。

敬请关注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