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与柏拉图的关系(苏格拉底与柏拉图的故事)

苏格拉底与柏拉图的关系(苏格拉底与柏拉图的故事)

公元前399年,雅典发生了一个奇怪的案件,诗人梅勒托、政治家兼演说家吕孔和富商安尼图斯共同控告一个七十岁的老头。

奇怪的是,这老头既没有杀人放火,也没有入室抢劫,虽然身体还很好,但他也没有强奸妇女,更不存在拐卖儿童。

只是这老头爱智慧,近乎有些偏执,他几乎常年赤着脚在大街上行走,就连冬天也不穿鞋,还经常和人辩论,常常把人驳得灰头土脸,丝毫不给别人留面子。

诗人梅勒托和老头谈过话,结果梅勒托觉得老头太不给他面子了,让他自尊掉了一地,捡都捡不起来。

而富商安尼图斯有个儿子,很有才华,可安尼图斯觉得才华赚不了钱,学问也当不得饭吃,还不如学赚钱实在,因此不让儿子继续研究学问,老头又看不下去了,严厉斥责了安尼图斯。

至于演说家兼政治家的吕孔,估计是太想出名了。

他们控告老头的理由有三:

第一、他不承认国家规定的众神。

第二、他引入新的神,自称受到某种“神秘的声音”的引导,去寻求智慧。

第三、他蛊惑青年犯罪。

这三条罪名,纯属扯淡,老头自问,这些罪自己一个也没有犯过。

可是最终,这老头被判处死刑,因为审判的人告诉他,我们可以饶你不死,但你以后不能再找人辩论了,老头拒绝了。

最终,一杯毒酒,将他送上了西天,留下了一个千古奇谈。

这老头,是苏格拉底。

他的弟子,是柏拉图,徒孙是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亚里士多德。

苏格拉底与柏拉图的关系(苏格拉底与柏拉图的故事)

01

公元前469年,雅典的苏格拉底诞生,父亲是雕刻师,母亲是手艺很好的助产妇。

苏格拉底小时候的教育,是向希腊最好的教育看齐的,凡是希腊人重视的教育,父亲都积极鼓励他学习,比如体育、史诗、历史、颂歌、乐器、舞蹈、悲剧、戏剧、抒情诗、天文,反正能学的都学了。

鲁迅说: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

苏格拉底就是这样。

体育锻炼,让他身体很强壮,七十岁被处决,最小的儿子刚懂事。

除了锻炼身体,苏格拉底的脑袋也日益丰富起来,“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的悲剧伴着他成长,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的作品也是他精神的养料。他也看过巴特农神庙,看过当时人们引以为傲的艺术品。

经过智慧和知识熏陶的人生,别的不说,最起码知道如何思考,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会被外在这个时刻变化的世界裹挟着走。

就这样,他畸形发育,人越长越丑,脑袋里的东西却越来越多,后来他更继承了母亲“助产”的手艺,自称是“助产士”,只不过,他助产的是智慧和知识,而不是新生的婴儿。

人的命运,就是人自己,苏格拉底的命运,就是苏格拉底。

古希腊奥林匹斯山上的德尔斐神殿的一块石碑上写着“认识你自己”,这句话就是苏格拉底一生的哲学。

认识自己,其实就是认识命运,因为你的命运就是你自己,你自己就是你自己的命运。

苏格拉底出生了,于是就有了苏格拉底的命运。

苏格拉底与柏拉图的关系(苏格拉底与柏拉图的故事)

02

苏格拉底生活的那个年代,有人生来就是王公贵族,有人生来就是奴隶,有人生来穷苦,有人生来富裕,苏格拉底比较幸运,他家家境殷实,父亲还有颇有地位,和当地贵族乡绅都有交往,本地人也对他爹礼敬有加。

然而生在这样的家庭的苏格拉底,对外在的物质却没有留恋,他崇尚简朴的生活,也知道如何节制物欲。

走在琳琅满目的大街上,很多人想着,那么多东西,都是我没有的,苏格拉底却说,这么多东西,都是我用不到的。

吃饭的时候,他不挑食,不管美味不美味,能吃饱就行,他酒量很大,平时却不喝,渴了就喝点儿水。

“必须抵制那些用美味诱惑你的食物,如果肚子不饿还吃东西,不渴还喝饮料,会让你的灵魂堕落。”

记得有个故事说:一直在吃的人,会变成猪。

苏格拉底也说:魔女一定会想尽办法把那些受美食诱惑的人变成猪。

除了吃的,在穿上面,苏格拉底也不讲究,无论冬夏,他都穿一件长袍,衣服也不华丽,跟寻常百姓一样,他还喜欢赤脚行走,就算在冬天,也是赤脚行路。

他喜欢一句诗:

银器、红衣,在戏剧中是好道具,在生活里却没有更多用处。

寒冷的时候,麻衣和华服,在御寒上其实有相同的效果,饥饿的时候,粗茶淡饭和山珍海味一样,都是充饥的,困了的时候,睡在豪华别墅和睡在郊野农家的小床上,其实都能睡得着。

人的需要,其实很少,但人们欲求不满,其实是内心贫乏和欲望过盛。

苏格拉底不注意外在的东西,却对内在的要求很高,他不喜欢去大自然散步,却喜欢跑到人群里面去,因为他觉得草木无情,教不了他任何事情,可是街上的行人,却能让他学到很多。

毕竟,他是个热爱学习的人。

苏格拉底与柏拉图的关系(苏格拉底与柏拉图的故事)

03

早年的时候,苏格拉底和大多数人一样,一边学习,一边成长,一边理解生活,一边探索自己。

很多人小时候,内心都会有一些神秘的声音,那种声音在指引着我们前进。

不同的是,随着成长,生活压力变大了,很多人渐渐就失去了这种指引,而听从外在生活的安排,苏格拉底听见了这种声音,并且一直没有忘记。

有一天,苏格拉底受邀参加悲剧诗人阿加松的宴会,在去的路上,他边走边想,走得很慢,他就让同行的人先走,最后没有走到阿加松家,就在那儿发呆,有人喊他“苏格拉底,苏格拉底”,他似乎也没听见,仍旧发呆。

末了,阿加松问他在想什么,他说:

如果让智慧在我们之间相互震荡、碰撞,它就会从我们之中比较智慧的一方自动流入比较匮乏的一方。

对于苏格拉底来说,他听见的那种神秘的声音,就是探求智慧,寻求“真理”,他很重视这种声音,听随这种声音的指引。

这种声音也在指引他做最该做的事情。

公元前的五世纪,哲学还在天上,人们研究大自然,研究天文地理,恩培多克勒认为,物质由土、水、火、气四种基本元素所组成,他们彼此碰撞,融合而成万物。

毕达哥拉斯认为,数学能解决一切问题,万物都可以回归到最基本的几何图形,比如三角形、四边形。

作为一个热爱学习的青年,苏格拉底热衷于追求自然知识,对这些学问也很感兴趣,他经常思考,我们所见到的一切是如何出现的?又是如何消亡的?

了解得越多,他心中的问题就越多,为什么皮肤会有冷热等感觉?为什么······反正各种各样的为什么都在他心里,他想知道答案,就得不断寻求,直到有一天,他在一本书上看到一句话,“理性”为世间万物建立了秩序,也是万物存在的根本原因,是万物维持秩序的根本原因。

但光这样还不够,苏格拉底继续研究,继续学习,后来他发现,这也不是真理,他失望了,只得承认自己没有研究自然科学的头脑,但他因此也确信了另一件事,那就是自己是“无知”的。

他开始研究人,将哲学从天上拉到人间,从研究自然转变为研究人类的品德和心灵。

苏格拉底与柏拉图的关系(苏格拉底与柏拉图的故事)

04

早年的苏格拉底,作为雅典的好公民,不止是热爱学习,当雅典的战争需要他的时候,他也参加战争。

四十岁左右的时候,苏格拉底穿着自行准备的铠甲和武器,成了希腊的一名重装步兵,在战场上一手拿着长矛,一手拿着圆盾。

有战争的时候就冲锋在前,当指挥官命令他守住阵地的时候,他也英勇善战,不惜牺牲。

在一次战役中,色诺芬从马背上摔下来,由于战事紧急,大家纷纷撤退,苏格拉底却一边警戒四周,一边带着掉下来的色诺芬撤离。

英勇善战的苏格拉底,本应得到赞赏,可是他却将荣誉让给了其他人,也认为自己没有获奖资格。

公元前424年的一次战役中,雅典战败,指挥官说,一定要将苏格拉底留住,因为他无论身处何处,都能尊敬自己的父亲和祖国,如果其他人也能勇敢如他,那么我们国家的荣耀就能保住,不至于惹人耻笑。

战争的时候,他是当之无愧的勇士,可是不打仗的时候,他也是当之无愧的呆子。

他站着发呆,站着思考,有次一站就是一天一夜,纹丝不动,旁人都知道他的“怪癖”,因此也不打扰他。

还有一天,他赤脚走在冰面上,旁边的人目瞪口呆,瞠目结舌,他自己却仿若无事。

按理说,在战争中如此勇敢的人,最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勇敢,可是苏格拉底却说自己不知道,因此还去找那些勇敢的人辩论,想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勇敢。

他为国而战,却冷静地询问青年们,什么是爱国?

他生活节制,按说应该知道节制是美好品德,可在人人都标榜自己有美好的品德时,苏格拉底却问他们,什么是美好的品德?

别人回答了他,他就能一直问下去,直到问得所有人无话可说。

他这样和别人辩论,你以为是为了怼别人?

其实不是,他是真的觉得自己不懂,既然不懂,那就去问,他问的都是那些自认为懂的人,假如有人说自己勇敢,他就问人家,什么是真正的勇敢。假如有人说自己知道什么是美好的品德,他也追着别人问。

真理不辨不明,他越问,别人越糊涂,好像自己也真的不知道了,但是他们在和苏格拉底辩论的时候,自身也在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勇敢,什么是真正的美,很多东西,就这么在辩论的时候,被灌输到贫瘠的心灵里。

问来问去,苏格拉底发现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别人也不知道,所不同的是,苏格拉底自己自己不知道,而别人却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苏格拉底与柏拉图的关系(苏格拉底与柏拉图的故事)

05

苏格拉底名声越来越大,有人问神谕,谁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

神谕说:“苏格拉底”。

可是苏格拉底自己却说:

我从来不觉得自己比别人聪明,比别人又更多的知识,神却说我是最聪明的人。神绝对不会说假话,那我只要找出一个比我更聪明的 人,神的本意就会显现。

因此,他和很多人讨论,尤其是那些被公认为某一方面出色的、有智慧的人,他就更要辩论一番。

他跑到很多看上去很聪明的人面前,和他们讨论,他发现,一些人明明没有知识,却自认为很有知识。

最后,苏格拉底得出一个结论,神说他是最聪明的人,仅仅是因为他知道自己是无知的,而其他人连这个都不知道。

在这个世界上,人能够知道什么呢?我们可以按照某种方式去思考,按照某种标准去做事,但是只有那些问为什么会有这些标准的人,其实看得更远,那些不断追问,人们约定俗成的东西究竟从何而来的人,其实最清醒。

大约在苏格拉底六十二岁的时候,他早已经声名远扬,很多人都跟着他学习,其中有一个20岁的年轻人,这个人就是柏拉图,也是苏格拉底后来的继承者。

此时的柏拉图,跟着苏格拉底学习,还是一个小跟班,柏拉图学了八年,苏格拉底就七十岁了,鼻子扁平,嘴唇肥厚,眼睛凸出,是典型的五短身材。

就在这一年,他被告上了法庭。

苏格拉底与柏拉图的关系(苏格拉底与柏拉图的故事)

06

依据律法,苏格拉底可以为自己辩护。

在监狱当中,苏格拉底讲了很多事情,正义、灵魂、自由,可是唯独没有讲过一句关于辩护和控诉的事情。

一个朋友向他建议说:该考虑一下辩护的问题了。

苏格拉底说:难道你不认为我一辈子都在进行着这件事情吗?

他解释说:我一辈子都在研究何为正义,何为非正义,并为维护正义付诸努力,除此之外没有做其他任何事情,我认为这是最好的辩护。

说到自己的死亡,苏格拉底说:

迄今为止我不认为任何人生活得比我更好或者比我更幸福,我想,生活得好的人是努力研究怎样生活更好,幸福的人是那些意识到自己越来越幸福的人。我觉得,我的情况就是这样,当我和别人在一起,并与之进行比较时,我就这样想,我的朋友亦是如此。

如果我不义地死了,就是那些不义地处死我的人的耻辱,因为不义是可耻的,做不义的事情就都是可耻的,对我做不正义的判决是可耻的。

审判苏格拉底的时候,陪审团由500人组成,这500人当中,有很多人并不想苏格拉底死,有人对苏格拉底说:

我们可以赦免你,但是从现在开始,你不可以再求知、爱智。

换句话说,苏格拉底可以不死,只要他不在到处找人辩论。

可是苏格拉底拒绝了,义正辞严:

我对雅典人有着一份纯真的热情,但你们要是想强制我跟随诸位,那我不如跟随神的旨意,只要我能呼吸,还有力量,我就不会停止求知、爱智。

第一轮投票,希望苏格拉底死亡和希望他活着的人数,几乎对半开。

看见这种情况,苏格拉底并没有觉得高兴,他只是感到惊奇,他声明自己是无罪的。

可是他的态度,在陪审团看来,就是一种挑衅。

第二轮的投票,大多数人都选择让他死。

在最后的“辩词”中,苏格拉底说:

逃避死亡的方式有很多种,且并非难事,赴死也一样。抵制诱惑,不做坏事,克服自己的欲望,才是不容易做到的。

有一天,我的儿子长大了,若不致力于学问,只是一个为了金钱疲于奔命的人,那我恳请你们处罚他。

万事归神裁定。

这不像是为自己辩白,反而像是拿着照妖镜照陪审团,也照着世界上的很多人。

一个人活着,不仅要照顾好自己的身体,更要照顾好自己的灵魂。

苏格拉底与柏拉图的关系(苏格拉底与柏拉图的故事)

07

在苏格拉底死刑前夕,他的一个很富有的朋友克里托建议他越狱以免一死,并且愿意提供帮助。

苏格拉底也拒绝了,还和克里托进行了一场深刻的探讨。

《斐多篇》记载:

行刑日来临之时,苏格拉底的朋友和学生都围在他身边,脸上挂着不舍和忧伤。他的妻儿被送回家,因为他不忍看见他们哭哭啼啼的。

死亡将至,苏格拉底的脸色一片红润,神色自若,看起来健康快乐,一点都不像等死的囚犯。

他一如既往和朋友们聊天,辩论,对他们讲灵魂和正义,和他们探索灵魂不朽的问题。

他说:

哲学家会为死亡感到快乐,因为真正献身于哲学的人,其实是主动为死亡做准备。他们终身都在期待死亡,如果他们面对长期等待的事情来临的那一天,却感受到困惑、不舍或悲伤,那的确是蛮荒谬的。

近代学者周国平说:哲学就是预习死亡。

当苏格拉底还跟朋友说话,行刑的时间却快到了,监刑官进来,手里拿着一杯调好的毒药。苏格拉底问他:我该怎么做?

在监刑官的指导下,苏格拉底喝下毒药,然后站起来行走,有利于药效的发挥。

渐渐地,苏格拉底躺了下来,监刑官用力捏他的脚踝,并问道:“感不感到痛?”

毒药生效了,苏格拉底的身体已经慢慢僵直,已经失去了知觉。

监刑官说:“要是僵冷到了心脏,一切都结束了。”

监刑官在苏格拉底的脸上盖上一层布,可苏格拉底将盖在脸上的布拉开,对旁边的人说:我还欠阿斯克勒比厄斯一只鸡,请不要忘了,要还给他。

苏格拉底走了,这段往事,也成了所有热爱哲学的人都绕不开的一段公案。,对于我们来说,苏格拉底让我们看见了一种对真理的态度,让我们看见了一个人对知识的追求。

正如苏格拉底说:“未经审查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他的一生,的确是经得起审查的。

苏格拉底与柏拉图的关系(苏格拉底与柏拉图的故事)

08

苏格拉底之后,柏拉图继承了他的哲学事业,将“理念”上升到本质的高度。

可因为苏格拉底的死,柏拉图也对当时的雅典社会失望了,于是去周游世界,学习知识。他游遍了意大利、西西里岛、埃及、昔兰尼等许多地方。

十二年后,柏拉图结束了他的旅行,回雅典创建了西方历史上第一个有完整组织的高等学府,学院里教授算术、几何学、天文学等相关学科。

“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的亚里士多德就是这个学院的学生。

创建学院后,柏拉图还大量著述,许多关于苏格拉底的言论就被其记录下来,成为书籍。苏格拉底和孔子一样,自己不写书,言论却成了经典。

他的那些对话,被柏拉图记录成书,后人在研究哲学的时候,都离不开这两个人。

两千多年后,康德站在哲学的神坛上,“纯粹理性”让人望而生畏,可是他说:希腊哲学最重要的时代始于苏格拉底,就是他的哲学精神给所有投机的大脑全新的方向。

苏格拉底之前,哲学研究还没有涉及道德及人本身,苏格拉底关心人类,他是第一个把哲学从天上召唤到地上来的人,他关注人的灵魂生活,致力于探究人生和道德问题。

他告诉我们:不仅要照顾好你的身体,更要照顾好你的灵魂。

因为你的身体,是这世间的过客,只有短短几十年,可是你的灵魂,将在不朽之中永生。

苏格拉底与柏拉图的关系(苏格拉底与柏拉图的故事)

09

灵魂是什么呢?

苏格拉底所说的灵魂,不是一个实在的东西,而是一种人格力量,这种人格力量具有高度的“自觉性”,他会在无形之中被人感受到。

因此,这里所说的灵魂,人人都有,但并非人人都能感受到,有些人长久不照顾自己的灵魂,后来这种东西就被隐藏起来了,苏格拉底始终强调,要照顾好自己的灵魂,使之越来越接近至善至美的境界。

苏格拉底所说的照顾,是使自己的思考合乎理性,合乎本质的要求,使自己的行为,合乎真理,合乎本性。

怎样去判断一个人是否照顾自己的灵魂呢?

其实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看人们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能不能做出合理的解释,他的所作所为,是否合乎理性,是否是自己内心真正的声音,而不是迫于外在的压力而行的,也不是出于自身的欲望而要求的。

当然,很多事情不能如此简单就判断出来,但一个人做事,是出于什么目的,其实也是灵魂是否在场的一个明证。

在苏格拉底已经死去两千多年后的今天,灵魂这个词,很多人都在说,也有很多人都在追求,但是真正能够将自己灵魂照顾好的人,却少之又少。

人之一生,身上有责任,心中有枷锁,灵魂这种东西,又当不得饭吃,当不得房子住,因此对大多数人来说,总是要先考虑了其他的事情,才来考虑灵魂。

灵魂不像身体,冷了难受,饿了也难受,生病了还是难受,灵魂不会生病,不会让你觉得难受,他也不会死亡,可是一旦你忽视了他,他就会渐渐隐藏起来,如同死去一样。

灵魂一旦隐藏起来了,人还是正常吃饭睡觉,正常工作玩耍,可是这个人,从此就失去了他身上最为重要的人格力量。

苏格拉底与柏拉图的关系(苏格拉底与柏拉图的故事)

10

当然,照顾灵魂的 方法有很多,苏格拉底有他的方法,他的方法也不是唯一的方法。

有人居于陋室,却将自己的灵魂照顾得很好,他同自然对话,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过着人最真实最接近本性的生活。

有人身处高位,却只是金钱名利奔走,他忘了照顾自己的灵魂。

有人像陶渊明一样,归隐田园,不是为了夺人耳目,而是因为内心喜欢。

有人投身到社会事业之中,将有限的生命放在无限的“爱”之中,如白方礼老人。

还有人积极传播真正的知识和智慧,既不贩卖人的焦虑,也不利用人的恐惧心理,他们在安抚别人的心情,所作所为,也许有金钱的考虑,但更多的则是因为要把有用的、好的知识传递出来。

有人著书立说,有人闻名天下,有人默默无闻,他们之中,都有将灵魂照顾得很好的人,他们始终和自己的灵魂生活在一起。

用哲学家周国平的话说,就是灵魂一直在场,而没有退居幕后。

所以,照顾灵魂的方式很多,就像照顾身体的方式也很多,最重要的是,一个人应该要知道,自己的灵魂需要什么,想要什么,安于什么。

柏拉图:“老师,什么是爱情?”

苏格拉底:“你到麦田走一趟,不能回头一直往前走,在途中摘一棵最大最好的麦穗,只可摘一次。”

柏拉图觉得这不很简单 ,于是信心出去。去了半天,回来却两手空空。

柏拉图:“老师,我看见过一株看似不错的,因为只可摘一次,不知是不是最好的,只好放弃,再看看有没有更好的,不知不觉到了尽头,才发现手上一棵麦穗也没有。”

苏格拉底:“这就是爱情。”

B:“那什么是婚姻呢?”

S:“你到杉树林走一趟,也不可回头,在途中取一棵最好、最适合的来用作圣诞树,也只可取一次。”

吸取了上次的教训,充满信心的走出去。一身疲惫的拖了一棵看似苍绿,挺拔却有点稀疏的杉树回来。

S:“这就是最好的树吗?”

B:“因为只可取一次,好不容易看见一棵看似不错的,而且发现时间、体力快不够用了,也不管是不是最好的,就给带回来了。”

S:这就是婚姻。

柏拉图:“老师,什么是外遇?”

苏格拉底:“你再去树林一趟,去取最好看的花,这次可以来回走。”

柏拉图信心满满,两个小时后精神抖擞的带回一朵颜色艳丽但有点枯萎掉的花。

苏格拉底:“这就是最好的花吗?”

柏拉图:“老师,我找了两小时,发现它是树林里最好看的一朵花,但在我带回来的途中,他就渐渐枯萎了。”

苏格拉底:“这就是外遇。”

B:“老师,那什么是生活呢?”

S:“你还是到树林里走一次,可以来回走,取一朵最好看的花。”

B吸取了上次的教训,又信心满满出去。过了很久,他也没回来。S只好走进树林找他,发现B已在树林里安营扎寨。

S:“找到最好看的花了吗?”

B:“看,这就是最好看的花。”

S:“为什么不把它带回去呢?”

B:“我如果把它摘下来,它会马上枯萎。虽然即使我不摘它,它也迟早会枯萎,但我还想在它还盛开的时候,住在它边上,等它凋谢的时候,再找下一朵”

S:“你已经懂得生活的真谛了。”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