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岩松的书有哪几本?白岩松的书值得读吗?

白岩松三部曲应该指的是:《痛并快乐着》、《幸福了吗?》和《白说》。

《痛并快乐着》第一版应该是2000年出版的,我看的是微信读书中2010年的版本,按最后一章“十年后的回忆”推算第一版的时间应该是2000年,但书的简介却说是“16年前”出版的,不知这个16年是怎么算出来了,但如果按2010年的16年前算的话就是1994年了,而那时香港和澳门都还没有回归,与书中的内容不符,所以这样计算第一版的时间应该是错误的;如果是2000年出版的话,这个“16年前”就应该是2016年写的,但我不知道这本书和2016年有什么关系。从书的内容看,第一版的时间是2000年的话应该是比较合理的。

《幸福了吗?》是2010年出版的,我在简介中看到说是“6年前出版的”,写这段话的时间应该是2016年,这么看来2016年应该是这两本书在微信读书中上架的时间,而这里的简介应该是微信读书的小编写的,只是写的时候也不知道加上个时间戳,才不致以造成这种误解。

《白说》是2015年出版的,前两本书,一本谈“快乐”,一本谈“幸福”,而这本书谈的应该叫做“中庸“。看一下五个部分的标题:

1. 岁月活着不是非赢即输

2. 价值得失不是非有即无

3. 沟通世界不是非黑即白

4. 态度进退不是非取即舍

5. 时代真相不是非此即彼

是不是马上就让你领略到了“太极”的境界?

白岩松在《幸福了吗?》一书中说过,“自己话语权已经太多,于是从未有开博客或微博的打算”。

但话语权这种东西其实是挺有诱惑力,并不是说放弃就能放弃的;当你拥有话语权后,你说的话会被很多人关注,觉得你说得好的人会不断鼓励你继续说话,反对你的人会不断刺激你出来解释或反驳,于是,你很难停下来。

所以,除了央视的平台外,白岩松还在优酷做了一档节目《对白》,这件事并不出乎我的意料。

这三本书我是反着看的,先看了《白说》,然后再看《幸福了吗?》,最后才看《痛并快乐着》,但最后一本只看到差不多一半的时候就不想看下去了,因为我感觉他要说的东西我基本都知道了,而过多的无关紧要的流水我也没有多大的兴趣,但前半部分从自己大学毕业到在央视工作的一些经历我还是觉得值得一看的。

白岩松的书有哪几本?白岩松的书值得读吗?

乡居一年后,他来到了“中央电台”,本来以为是来做广播的,结果却被“分配”到了《中国广播报》做起了报纸,一干就是四年。这个岗位在当时可能感觉不太好,但回过头来看,会发现其实是一个很好的安排,因为文字能力是主持人很重要的一个基础。

白岩松的书有哪几本?白岩松的书值得读吗?

我们总觉得主持人的口才都很好,但真正好的口才肯定是以一定的文字功底为前提的。

做了四年报纸编辑后,就进入了电视台工作,然后就是:申办奥运会、加入世贸组织、香港回归、澳门回归、98抗洪等重大事件报道相关的一些故事,想知道更多真相的人是不可能从这里找到的,对新闻工作比较感兴趣的倒是可以了解一些。

白岩松的书有哪几本?白岩松的书值得读吗?

如果说《痛并快乐着》是白岩松的“成长期”,那么《幸福了吗?》就应该算是他的“成熟期”,从年龄上看,从2000年到2010年即是从白岩松的32岁到42岁,是白岩松的“而立之年”到“不惑之年”的跨越,而他对于“不惑”的解释大概是“信仰”吧。

在40岁那一年,他送给了自己12个字:捍卫常识、建设理性、寻找信仰。

我很喜欢这12个字。

在《幸福了吗?》一书中,无论是“序“还是”后记“中都提到了“信仰”一词,序中写到:

白岩松的书有哪几本?白岩松的书值得读吗?

但这个“信仰”的意义可能不太一样,我觉得这里用“原则”会更为合适,“信仰”当然也可以包含原则,但我觉得信仰更核心的问题应该是“人生意义”。

说到“信仰”,我们很容易想到“宗教”;它包括人生意义和日常行为规范的信仰。有宗教信仰的人相信宗教给出的人生意义,按照宗教的规范来生活;没有宗教信仰的人同样会相信某种人生意义,会有一些对于做事原则的信仰。所以,其实我们都是有信仰的人,只是没有宗教信仰的人们的信仰比较多元化。很多人的信仰可能有违传统道德;于是被认为是“没有信仰”的人。

白岩松的书有哪几本?白岩松的书值得读吗?

在《白说》中,我最想谈的还是“序”中的内容。关于“理性”,它写到:

白岩松的书有哪几本?白岩松的书值得读吗?

在序中有一句话我非常喜欢:

白岩松的书有哪几本?白岩松的书值得读吗?

在这个“大多数都在沉默”的环境下,也许更需要这种“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信仰。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