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盈余是什么意思?认知盈余书籍读后感

人的思想在相互交流、碰撞中是可以迭代生长的。

当下,各种原因导致自觉读书、自主教研的氛围越来越弱。

很怀念职业生涯中拔节生长时期那些曾经的画面:和志同道合的同事同读一本书,然后凑在一起,有时候是空课时间、有时候是下班以后,交流感悟,经常为说服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争论不休;校长的办公室的门总是开着,路过时直接就走进去请教困惑、聊聊自己参悟教学之道的点滴收获,有时候能获得一些醍醐灌顶的点拨,有时候还会互相质疑、讨论,聊到兴起时哈哈一笑,完全没有上下级的界限感……

如今,多是自说自话——QQ空间、“简书”、“今日头条”,自媒体时代的分享、交流越来越便捷。

认知盈余名词是什么意思?

时间力量

最近读了克莱·舍基的《认知盈余》这本书,发现这种“自说自话”其实也算是为互联网贡献了个人的认知盈余。

随着技术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们受教育机会增多,生活和生命质量提高,自由时间不断增长,对自由时间的合理运用就能累积成认知盈余。但对大多数人而言,自由时间的规划是个人的问题,每个人想的更多的是怎样耗完这些时间(看电视、玩游戏、野餐、刷抖音……),而不是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自由时间。

秉持知识分子的自觉,行走在研究型教师之路,个人经验逐渐累积,一直在帮扶和指导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已经养成了随时随地分享经验、交流心得的习惯。自媒体的兴起,为我们创造了一个自由、开放的分享平台,通过这些平台,不计回报地贡献认知盈余,用那些碎片化时间,做一些有价值的事儿。

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只靠内在动机就能持续贡献认知盈余,因此,自由分享、人人受益的时代远没有到来。

教师,是一所学校最重要的支撑力量;重视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是一所有生命力的学校。

当下,“5+2”延时服务已经将教师们的自由时间挤压得所剩无几,学校管理者在工作时间内安排教师培训的可能性极小,那么在学校范围内创建一个鼓励教师贡献认知盈余的生态系统,或许能重新建立教师的研究氛围。为教师减少一些形式上、与数量有关的“任务”,让教师有心有力对教育教学进行深度思考;从小范围尝试,建立一套鼓励分享的反馈机制,创造一种“慷慨”文化,而非竞争文化,让教师以从容平和的心态做研究,为人人创造分享的机会,从而让人人能从他人分享中受益。

认知盈余名词是什么意思?

余辉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