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男性气概》:男人并不是天生的,女性似乎才是更自然

你可能发现了网络上时不时就会发生争论,今天的男孩子是不是越来越没有男性膝盖了?阳刚之气是男性的必备特质嘛,还有男子汉大丈夫流血不流泪这种观点过时了吗?近几十年,有关女性主义的研究写作越来越多,经典作品呢也不少,比如波伏娃的代表作第二性。

但人们对男性气概很容易陷在刻板印象里,导致对男性气概的研究稍显不足。

今天这本发明男性气概就是一本深入讨论男性气概的佳作,在欧美学界有很大的影响力。

波伏娃在第二信里写到:男人是天生的,女人是后天形成的。

而今天,这本书的作者大卫吉尔莫认为男人并不是天生的,女性似乎才是更自然的。

本书作者杰尔默是纽约州立大学的人类学教授,著名性别研究专家。

针对男性气概这个课题,作者不仅查阅了各类文献资料,而且走遍全球不同地区,深入研究各种类型的文化中男性气概分别有什么特质。

他发现啊所谓男性气概其实是被发明出来的,不仅在传统社会落后地区会有这样的现象,世界各地不同文化都会通过一系列的道德标准来引导、鞭策、约束男性,核心的标准呢有三项,繁衍后代、保护弱者以及供应食物。

下面我们分三部分介绍本书的精华内容。

第一部分我们看一下。

所谓的男性气概是指什么?男性气概是怎么发明的?第二部分呢我们再看,为什么世界大多数文化都推崇男性气概,而且标准相近。

第三部分我们再看一下,世界上有没有反对男性气概的文化?到底什么是男性气概呢?作者综述人类学的研究成果,提出这样一个观点,男性气概意识形态是针对社会环境做出的反应,也就是说男性气概其实是在社会环境的不断测试和磨练中才逐渐形成的。

我们在讨论男性气概的时候,往往是在讨论某种社会文化是如何认定一位成年男性的,比如什么样的成年男人才是真男人,什么样的男人不够有男人味儿?你看,我们在讨论男性气概的时候,不只是在讨论生理性别。

更多的是在讨论男性的社会性别,生理性别是机体构造决定的,而社会性别呢是文化环境认定的。

那文化环境怎么认定一位成年男性呢?虽然世界上有各种类型的文化,但绝大多数文化在认定一位成年男性的时候,会是用一套类似的标准。

本书作者提到,一位成年男性要想被社会认可,他需要具备三重身份。

第一重身份,他首先是受精者,这里的受是授予的受,也就是可以让女人怀孕。

第二重身份呢是保护者,能够保护依附者免于危险。

还有第三重身份,他还是提供者,能为亲属提供食物。

作者甚至把这三项内容叫做三大道德律令。

一个身体已经发育成熟的。

年轻人只有通过重重考验,同时符合以上三项要求,他才会被自己的社群认定为一位真正的男人。

世界各地不同的社群围绕着三项内容衍生出各具特色的文化传统。

我们先说受精者这一项。

东非肯尼亚和坦桑尼亚边境山区有一群马赛人,他们认为如果一个男人有许多孩子,那就意味着他是个真男人。

那许多孩子从哪儿来呢?这就得说到男性的生殖能力,生殖能力对马赛男人特别重要,马赛文化中非常鼓励男人在求悟的过程中要保持强势。

作者听到这样一件事儿,一位非常年轻的马赛战士主动追求一位年长的女性,并要求对方跟自己发生性关系,这位女性的年龄跟她的母亲差不多,马赛男孩这么做。

只有一个目的,要展示他强大的性魅力,成为真男人。

说完第一重身份受精者,我们再说第二重身份保护者。

对一个社群来说,男性最重要的作用是作为社群的保护者。

而要想保护社群,男性就要有强健的体魄以及不错的勇气、忍耐力。

所以呢很多社群男孩子成年礼的主题都是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考验。

在太平洋西部的新几内亚岛有个桑比亚族群,这个族群中,男性成年仪式有一项流鼻血环节,操作的方法很简单也很粗暴,找一根坚硬而锋利的草,从男孩的鼻孔向上刺,直到他的鼻孔鲜血直流。

男孩子如果感到疼痛,那就大声的吼叫。

这项仪式的意义非常深刻,这是要让即将成年的男孩们逐渐适应保护者这个角色,提前熟悉在战场上流着血咆哮作战的感觉。

类似的状况在全世界各地都有,比如在非洲的桑布鲁部落,男孩成年要经历非常血腥的割礼仪式,男孩儿们必须忍受剧痛。

如果谁哭了起来或者把头扭了回去,甚至眨一下眼睛,那他就不配成为男人,他会长期沦为打架的笑柄。

这听起来有点夸张,甚至有点残酷,但也很好理解,部落之所以给男孩们那么大的精神压力,就是为了节省成本、提高效率,尽快把男孩推向成年阶段,让他们承担起保护者的角色。

为了鼓励男性承担起责任,很多社群都会有伤疤重。

爱文化。

你可能看过一部电影叫黑豹,电影里的终极大反派有个癖好,他每杀死一个人就在身上划一道疤痕,他的全身布满了密密麻麻的疤痕,所以人们把它叫做杀人魔头。

这部电影的情节并不是凭空虚构的,由于保护社群,总免不了负伤,这个时候伤疤就不再是丑陋的象征,也不再是鲁莽的表现,而是一个又一个荣誉勋章。

西太平洋地区有个特鲁克族,成年男性受伤后总是拒绝包扎处理,甚至呢他们还会想办法让伤口恢复得慢一点,并且人为制造一些伤痕,四处炫耀。

归根到底,这都是部落在鼓励男性更努力地承担起保护者的角色。

男性还有第三重身份提供者,也就是给自己的家人提供食物。

提供者身份对男性有更高的要求,很多时候只是身体强壮、勇敢果断,并不能够获得食物。

比如遇到自然灾害或者迁徙到陌生环境的时候,要想维持生存还需要运用智慧和经验来应对。

所以啊很多社群对男人的考核都围绕争抢生存资源展开。

比如前面提到的非洲的桑布鲁部落,男孩要想娶妻生子,需要先接受野外生存考验,考验的内容包括偷窃牲口,还有劫掠别的村庄。

特鲁克族的情况也差不多,男孩成年后就得驾驶很小的独木舟,在鲨鱼出没的深海用鱼叉潜水捕鱼。

你想划独木舟、深海潜水、捕鱼,哪一项都很危险,需要高超的技术和过。

人的胆量,但有谁胆敢打退堂鼓,他们就会被同胞瞧不起,毕竟这是他们养家糊口的基本生存方式。

很多时候社群会遇到食物不够的情况,这个时候如何分摊有限的食物就变得很重要。

所以男性作为提供者,不仅要勇敢、智慧,还得慷慨。

梅州的梅西那库人就把慷慨看作是男性气概的一部分,男性必须要慷慨无私地分享自己的战利品,那些贪婪吝啬的男性就会被人看作是寄生虫,遭人白眼。

说了这么多,男性作为受精者、保护者、提供者,好像是传统社群才会有的现象。

其实啊在欧洲、美洲的现代社会情况也差不多。

作者引用了美国人类学教授奥斯卡刘易斯的研究。

成果。

奥斯卡长期观察拉美地区,他发现在拉美的城市里当个真男人太辛苦了。

他们面对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压力,必须得面带微笑,更重要的是,即使承受压力,他们也要尽可能地养更多的孩子,因为孩子多才能说明他在性方面表现得好。

在地中海地区,真男人的形象两千年来基本没变过。

一个男人即使负债累累,他花起钱来也一定得大手大脚,打起架来呢也一定得不计后果,活脱脱的死要面子活受罪。

不只是欧美的普通民众,英国绅士阶层也同样倡导男性气概。

绅士家庭的男孩在很小的时候就得离开母亲、离开家庭,住进公立寄宿学校。

很多人以为,既然是身世子弟的学校,那身。

是风度肯定少不了,同学之间呢必然谦让、客气。

其实啊在这样的学校,小绅士们除了要完成繁重的课业,还要忍受年长男性的肢体暴力和恐吓。

奇怪的是,孩子们的家长默许这一切的发生,家长都觉得只有经历公立寄宿学校的锻炼,才能把孩子培养成为有用之才,用他们的话说呢就是制造出有武士风格的可供利用的精英。

英国诗人吉布林写了一首著名的短诗,题目是如果失职有四行,我在这里给你读一下。

如果你奔跑着以货真价实的六十秒累加冲抵不留余地的一分钟面值,世界是你的,其中的美,是美物属于你,而且更重要的是你将。

是个男子汉,我的儿子。

这首诗在英语世界广泛流传,诗中提倡的男性气概被美国文化继承了下来。

美国文化非常推崇男性气概,你可能听说过美国有个青少年组织叫美国童子军。

童子军的创立者在一百多年前就明确提出,男性气概是由严苛的训练而成就的人为产物。

直到今天,童子军手册里还明确提到,要培养独立的男性膝盖,要让小男孩成为大男人。

今天,美国的英雄主题电影在全世界有广泛影响力,比如金刚狼、绿巨人、美国队长等,这些英雄人物都充满了男子气概。

另外也有不少英雄是女性,比如黑寡妇、新红女巫、惊奇队长。

不过这些女性英雄的形象。

竟然跟男性英雄差不多,勇猛、暴力、慷慨,而且经受过不少磨难,好像只要是英雄就必须要有男性气概,这正体现了男性气概在美国文化中的巨大影响力。

作者还提到美国文学领域有个独特的流派,就叫男性气概流派开创者是大名鼎鼎的海明威。

这个流派主张没有人生来就是男人,你得赢得男性气概,这表明你足够优秀,足够勇敢。

到现在,这个流派已经发展到第四代,声势非常浩大,深刻影响着美国社会,尤其是中下层的美国白人男性。

就像美国剧作家阿瑟米勒的推销员之死里的那句话,一个男人不能赤条条来又赤条条去,一个男人必须要做出些什么来。

这可能是很多美国白人男性的信念,男性气概还影响着美国政治。

作者举了一个很夸张的例子,美国政治中有非常明显的身高骑士。

一九八八年的美国总统选举有两位候选人,一位是杜卡斯基,身高一百七十三厘米,曾三次担任马萨诸塞州的州长,政治经验非常丰富。

另外一位呢是身高一百八十八厘米的老布什,两人身高相差十五厘米。

在电视辩论的时候,观众把这一点看得格外清楚。

后来老布什赢得了美国总统选举,他的成功当然有很多因素,但身高给他带来的优势最容易被人看到,也最常被大家提起。

所谓男性气概其实有不少副作用,比如男性承担了很多。

责任,也掌握了很多权力,造成男性、女性权利不平衡,同时男性也背负了过重的压力。

为了显得自己是个真男人,不少男性人前显贵背后受罪。

既然男性气概带来的副作用显而易见,为什么全世界各地那么多文化仍然推崇男性气概呢?这其实是千百年来社群为了生存和延续采取的不得已的手段。

从古至今,所有的社会都面对两个任务,一个是生产,一个是再生产。

生产就是经济活动获得食物等生活资源,解决生存问题。

再生产呢就是繁衍和养育后代,解决的是延续问题。

这个时候,传统社会的男性和女性就要进行一定的分工。

在身体条件方面,女性有怀孕、哺育。

等特点,所以主要负责再生产。

男性在体力方面更有优势,所以他们的分工是打猎、战斗、供养、保护自己的妻儿老小。

但传统社会打猎、战斗非常危险,面对凶猛的野兽、手持长矛的敌人,人类会本能地选择逃避。

如何才能敦促男性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呢?各个社会便逐渐筛选出一系列的道德观念,把男性需要承担的责任和这些道德挂钩。

打猎作战免不了受伤牺牲,所以忍耐痛苦、敢于牺牲就成为男性气概的一部分。

打猎作战还需要互相配合,所以服从命令、宽容同伴也成为男性乞丐的一部分。

外出打猎常常好几天也没什么成果,所以慷慨变得很重要。

有食物共同分享,能保全集体的。

共同利益、不同社群都会把男性的各项责任打包,变成评价成年男性的道德标准。

这个措施很有效,道德标准一方面可以形成精神压力,迫使成年男性扛起责任,未成年男性做好准备。

另一方面呢这也是一种心理按摩,能调动男性的积极性,让他们为了成为真男人而心甘情愿的为群体服务,也就是啊让个人和群体的目的达成一致。

不过到现代社会,打猎、战争这样的暴力生存方式早就过时了,那为什么男性气概仍然存在呢?作者提到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叫对抗退行。

意思是男性气概有助于男性对抗自己的心理,避免退化为儿童心态。

作者其实借鉴了人。

人格心理学的观点,婴儿在出生后会建立起一种初级自我认同。

由于婴儿是由母亲长期抚养的,所以婴儿的自我认同是跟母亲绑在一起的,是分不开的。

但婴儿逐渐长大变成男孩儿和女孩儿,男人和女人这个问题就会凸显出来。

女孩和母亲都是女性,气质是统一的,在跟母亲相处的过程中,女孩的女性气质会得到进一步加强,但男孩儿就有点儿麻烦。

随着一点点长大,男孩要想融入社会,就要在自我认同中把母亲分离出去。

这件事情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非常困难。

因为男孩刚来到世界最初几年是跟母亲一起度过的,被母亲照看时的那种温暖、幸福、安全感,会让男孩。

不愿意离开母亲。

其实很多时候,成年男性在绝望恐惧的时候,也会下意识地喊妈妈,就像是瞬间倒退回幼稚的儿童时期,这就是作者所谓的退行的心理状态。

那如何对抗男性在成长过程中的退行的心理状态呢?除了靠男性自己努力,社会也在想办法应对,社会想到的办法就是整合出一套有关男性气概的道德标准。

这条标准就像是马路两边的护栏,可以帮助男性更准确地选择自己的那条路。

另外这套标准也像是单行道上的升降杆,只许前进,不许后退,避免男孩在成长的过程中退回舒适的婴儿时期。

那是不是世界上所有的社群都推崇男性气概呢?当然有例外,太平洋有个塔西堤岛,十九世纪中叶,欧洲探险者库克船长第一次到塔希提岛,从那个时候开始,人们逐渐了解了塔西提岛独特的文化。

塔希提文化的独特之处就是这里的男性和女性除了生理外几乎没有区别。

男人并不比女人更具有攻击性,女人看起来也并不比男人更柔弱,很多男人在家里做饭,女人在户外工作,甚至啊还有不少女人在家里殴打自己的丈夫。

法国画家保罗高更说,当地男女不分,女人的体内带男性气概的东西,而男人的体内有些是女性气质的东西。

塔西提文化最突出的特点是每个村落都有一位马户马虎,就是过着女性。

生活的男性,他们会拔掉自己的胡子,穿成女人的样子学女人说话、唱歌、跳舞,他们心灵手巧,可以缝制衣服。

村民并不排斥马虎,当本村的男性找不到妻子的时候,还会主动找这位马户发生性关系。

你看,马虎其实把社会性别这个层面的男性与女性打通了,塔西堤的情况并不是个案。

马来西亚中部有个闪卖人群体,傻麦人跟塔西提人有点像,男人、女人一起干活,也不区分男性和女性的私人领域,或者说闪卖人根本没有私人物品这个概念。

有人来串门的时候,客人会随便翻看家里的东西,他们不仅不会有所顾忌,反而充满期待,希望发现一些惊喜。

山麦人的友善随和。

确实有点过头,他们反对发怒,反对吵架,甚至反对大声争论,他们觉得噪音会吓到人,既然都不吵架,就更别说打架了,甚至连任何竞赛也不应该办,他们觉得竞赛会让人紧张,给人压力,这不好。

作者还提到一个很有意思的情况,如果遇到大型动物入侵村庄,村民们总会全部躲起来,等动物把村子破坏完,走了以后,村民再出来打理,这样的事情经常发生。

但村民们既不联手对抗入侵者,也不想办法设置防御工事。

塔西提人的男女平等,赏卖人的平和友善,好像有点让人难以理解。

为什么男性气概在这里完全发挥不出作用呢?这是因为这里的男性没有必要具备那。

你请乞丐。

前面提到,男性气概可以激发男性承担起更多的责任,为社群服务,但塔西提人和闪麦人的生活环境非常优越,到处都可以找到能冲击的食物,所以男性没必要扮演起提供者的角色。

而且啊他们的社会与外界环境相对隔绝,几乎没有墙体入侵,所以男性也不需要扮演保护者的角色,即使遇到危险,他们也会选择逃避,一走了之就好了,毕竟逃到哪儿都能活下去。

所以呀竞争一时,冒险一时慷慨服从,这些男性气概包含的品质都可以抛弃。

用作者的话说,在男人习惯战斗的地方,男性气概是重要的,而在男人习惯逃避的地方,男性气概就不重要了。

话说回来,塔西提人闪,外人酿。

优越的生活环境可遇不可求,地球的大多数社会资源还是相对缺乏的,竞争也就不可避免。

所以啊男性气概总归还是有市场的。

做出假设,如果把男性气概重要性作为一个指标,再把各个文化排列起来,这个时候你会看到一个连续的图谱,图谱的一端非常提倡男性气概,这就是非洲、拉美还有海岛地区的大部分部落,这些社群的生存资源有限,竞争非常激烈,所以部落要通过男性气概来调动男性的积极性。

这些地区盛行大男子主义,男性权力大,但压力也大。

图谱的另一端是塔西提人和闪卖人,他们在优越的自然环境中生活,不需要竞争,因此不需要男性气概。

这些地区男女气质几乎没有差别。

那图谱的中间部分是什么呢?可能是现代社会。

现代社会的压力很大,竞争也很激烈,但现代化生产和管理让竞争的方式更多元,也就是说男性的体力优势变得不那么重要了,所以男性气概的重要性有所下降。

除了现代社会,其实传统东亚社会也在这张图谱的中部。

传统的东亚社会人口众多,资源总是显得不够,竞争非常激烈,所以男性气概被长期提倡。

同时呢传统的东亚社会也拿出第二套应对方案,这就是等级制。

通过等级制适当的控制男性气概,这样可以让各个阶层各安其位,减缓社会的动荡。

有个群体很特殊,他据。

约站在这个图谱的任何一个位置,这就是生活在印度次大陆的民众。

印度次大陆生活着很多不同的族群,他们有各种各样的信仰,大多数信仰都推崇男性膝盖。

比如普什图,穆斯林人认为,普什图男人必须给世界呈现鹰的雄姿。

还有信仰西科教的贾特人认为男人就应该送礼,当一个男人持续不断地炫耀性地分发礼物时,他一定是魅力十足的。

但与此同时,印度四大陆的很多宗教都在提倡谦逊、平和、服从,印度很多民众普遍崇拜嘉鲤女神。

嘉礼女神是印度教中的恶魔女神,它会给人类降下灾祸,但他也有善良、温柔,像母亲一样的另一面。

这里有个前提,他的信徒要放。

其一切私心杂念完全顺从,换句话说,民众需要舍弃男性气概。

不过到近代,印度民族独立过程中,很多知识分子、政治人物又在提倡男性气概。

你看,男性气概与印度文化分分合合、纠缠不清,很难在图谱上给他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

最后我们总结一下本书的精华内容,男性气概并不是天生的,而是社会文化发明的。

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社群为了生存,为男性规划了受精者、提供者、保护者三位一体的身份。

但人生来都想过舒适的生活,为了避免男性懈怠,社群便把男性的工作和道德捆绑起来。

一方面迫使成年男性为了名誉而奋斗,另一方面呢。

提醒未成年男性做好准备承担责任。

不过在资源丰富、缺少危险的地区,男性气概就不那么必须了。

在竞争方式更多元的现代社会,男性体力优势的价值不断下降,男性气概似乎也显得没那么不可或缺了。

总的看来,世界不同文化的男性记载会呈现一个渐变图谱,从大男子主义开始到最后,男性和女性的气质几乎没有差别。

就像作者说的,男性气概是一份象征性的脚本,一种文化建构变化无常,而且并非总是必要的。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