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的编辑》:对一部作品来说,编辑和作者同样重要

 

这是一本人物传记,为我们讲述了二十世纪美国文学时代既具有传奇色彩又像迷一样的人物麦克斯霍金斯。

这个名字啊我们感到陌生,说实话一点也不奇怪,因为霍金斯本人一直以来刻意不想给人留下什么印象。

霍金斯每年都会拒绝大大小小的各种邀请,几乎很少在人群面前发炎。

一方面它有点龙,另一方面他坚持作为一名图书编辑,应该自我隐形的职业操守。

他觉得边界的公众知名度可能会影响读者对作者的信任感,也会影响作者的自信心。

但这样说起他在美国出版界的地位,业内人的评价是麦克斯帕金斯是完美边界的化身,它是无法被超越的。

这是什么概念呢?我先列举这么几件事儿,你感受一下。

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飞夜里,第一句话是将此书献给霍金斯,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作者菲茨杰拉德在写给海明威的信里称:霍金思维我们共同的父亲。

美国作家托马斯沃尔夫在代表作时间与河流的献词中说:假如没有霍金斯,也就没有这本书。

可以说啊是霍金斯一手挖掘并培养了二十世纪初美国文学史上影响力最大的几位作家。

正如这本书的副标题写的是麦克斯霍金斯与一个文学时代。

那霍金斯作为一名编辑到底是怎么做到的?按照我们通常的想象,编辑的工作是编教书稿,主要是对书负责。

但是读完这本传记,我发现霍金斯的厉害之处就在于他是发掘天才作家的伯乐,他永远对人负责。

霍金斯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在想方设法让作家成为一个更好、更完整的人。

这本书的作者斯格德伯格,为了揭开霍金斯背后真实的故事,从搜集资料到最后定稿,花了足足六七年的时间,工作量之大难以想象。

在这本书里啊有很多生动的细节,而这些细节都是依靠伯格从几十万份一手资料中整理出来的,包括霍金斯编辑过的手稿和他有关的上万封信件、访谈记录等等。

这本书将近六百,内容啊非常丰富。

一九七八年,美国纽约时报书评周刊把这本书评为一步探。

为观止的美国文化史。

立足二零一六年上映了一部电影叫天才捕手,这部电影正式改编自今天的这本天才的编辑。

如果你感兴趣的话呢,不妨去看一看。

今天我们的解读啊主要聚焦在霍金斯身上。

接下来我会分成两个部分,带你认识这位神秘的天才编辑。

第一部分呢我们先来说说霍金斯到底做了哪些事儿?为什么说是他改变了编辑这个职业的作用?第二步法我们就来弄清楚霍金斯这么做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霍金斯一八八四年出生在美国纽约的一个富裕的家庭,他是两个大家族的继承人。

一方面他从小就展现了父亲这边珀金斯家族遗传的艺术气质,他喜欢读书和写作,俄国作家列夫。

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是他最喜欢的一部文学作品。

另一方面,母亲阿瓦茨家族严于律己的精神,使他相信凡事必须付出努力,一旦拥有稳定的生活,也得好好珍惜。

一九零七年从哈佛大学毕业之后呢,霍金斯先后换了几份工作,因为始终放不下对文字的热爱。

一九一零年,他入职斯克里博纳出版社,做了四年多的广告营销经理后啊被调入编辑部做学徒。

那个时候啊他身为编辑的大部分工作主要局限在校对书稿、检查拼写和标点符号这些事儿上。

直到霍金斯遇到菲茨杰拉德、海明威、托马斯沃尔夫这些年轻作家们之后,他发现要想真正做出伟大的作品,前面那些编辑工作还远远不够,他需要做更多。

我们先来。

说说电影天才捕手里的作家托马斯沃尔夫,他的才华之大在霍金斯看了一本书或者一辈子都无法承载沃尔夫所有想表达的东西,而最大的麻烦也正在于此。

沃尔夫试图在每本书里,把一个场景本身啊用文字原原本本地展现出来。

比如哪怕是几段不重要的人物对话,沃尔夫也能写到八万字,相当于在原书里要拍两百页。

虽然写得很好,但是主次方向完全错。

比如沃尔夫的第一部小说天使望故乡的书稿在落到霍金斯手里之下,几乎遭到了全纽约出版社的退稿。

出版圈里见过书稿的人都议论纷纷,说堆在地上差不多有一米高,实际上完整的书稿大概有三十三万个单词,几千。

是最起码得用一辆小货车才能装得下这么大的量,恐怕很少有人能看完,更别提愿意修改了。

但是霍金斯不一样,他不仅耐心地读完了全部,而且发现隐藏在混乱的结构和冗长的内容背后,是沃尔夫充沛的才华。

用沃尔夫的原话来说,在我的记忆里,第一次有人告诉我,我写的东西是有价值的。

这个世界上如果只有一个人相信我能干出点名堂,这个人就是霍金斯。

为了能让小说快点出版,霍金斯全力帮助沃尔夫调整书稿结构和内容。

刚开始为了把数百页小说中穿插的种种故事、人物、生活都结合在一起,霍金斯还能整夜整夜地删除调整内容,但是啊越往后,删除修改工作就变得。

越来越费力。

作者沃尔夫觉得每删掉一点,自己的心仿佛在滴血,霍金斯呢他提出修改意见,胡尔夫自己动手改一样为难。

他珍惜沃尔夫对语言的敏感和直觉格外慎重的推敲,一字一句,两个人在办公室一呆就是一天。

经过反复的真挚讨论,再达成统一意见。

差不多一年后,天使望故乡终于修改完成并正式出版。

同样在下一部小说时间与河流的修改过程中,霍金斯对沃尔夫付出的时间精力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以至于那段时间出版界流传着一种说法,认为这些小说是沃尔夫和珀金斯共同的创作。

霍金斯这样的修改可以说啊是大大超出了一般编辑的公。

做职责。

但这还只是在书稿层面,你肯定想象不到,除了改稿,霍金斯还要管这些作家的生活。

我们就拿菲茨杰拉德来说,他的内心啊一直渴望成为伟大的作家,但生活上实在是有太多难题,他根本应付不了。

我们知道菲茨杰拉德最有名的小说是了不起的盖茨比,他和书中的主人公一样家境普通,却爱上了一个富家女。

为了满足妻子对奢侈生活的追求,菲茨杰拉德经常带着他去全世界旅行,住豪宅别墅、挥金如土,和欧洲贵族名流们推杯换盏。

总之啊怎么气派,怎么高级,就这么来。

菲茨杰拉德的写作收入啊在当时来看算是非常高,但是很快他就花光了自己赚的钱,一边像。

行贷款,一边又向珀金斯写信,要预支下一本书的稿费。

菲茨杰拉德每次给珀金斯写信,几乎都离不开要钱和表决心这两件事儿。

一方面诉说自己的生活快要撑不下去了,急需用钱。

另一方面向霍金斯保证,下一篇稿子非常好,正在写,让珀金斯再等等。

就这样,要钱的次数越来越多,以至于霍金斯总是需要以自己的信用作担保,说服出版社预支更多的钱。

实在说不通的时候,霍金斯就自掏腰包,想方设法帮助菲茨杰拉德解决财务危机。

菲茨杰拉德因为欠了太多债,导致心理压力也很大,霍金斯特别关心菲茨杰拉德的心理状况,鼓励他坚持写作,常常给他寄书,还为他的职业发展出谋划策。

阿策。

总之啊,这些作者虽然有才,但也是真不靠谱,让霍金斯操碎了心。

菲茨杰拉德一辈子都在酗酒、欠债中挣扎,霍金斯常常牵挂他的生活,沃尔夫呢很在意外界对他的各种评论,一旦看到负面评价就会备受打击。

霍金斯总是心里惦记着,生怕自己给予沃尔夫感情上的支持不够多。

还有一位霍金斯发觉的作家海明威,则是全世界到处跑,一会儿在西班牙看斗牛,一会儿在古巴当战地记者。

甚至啊还有读者开玩笑说,虽然海明威写了永别了武器这部小说,但他用生命诠释了哪里有炮火,哪里就有海明威。

所以啊光靠写信,霍金斯基本上是很难联系上海明威的。

总之,只要这些作家需要,霍金斯一定会站出来,尽自己所能提供一切支持。

他说:哪怕有时候我有所犹豫,也只是因为自己担心帮不好这些忙。

但是话说回来,在那个年代,按照大部分人的理解,边界的工作职责就是编叫稿件、检查拼写和标点符号,目标就是做出畅销的书,如果遇到困难,大的稿子就不出版了。

如果稿子不成熟,他们肯定不会花精力修改,更不可能管这些作家的生活了。

比如十九世纪英国最著名的作家狄更斯,有一段时间啊写作不顺利,财务状况也出现危机,他的编辑不仅没帮他,反而还要扣他的钱。

所以啊霍金斯所做的一切已经远远超出了一个边界的瞩目咫尺,所以我们今天的话题就是这个边界的工作。

他在这些年。

新座驾的人生里,扮演了心理咨询师、职业规划师、财务管家,甚至啊是兄弟、父亲这样的角色。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说它改变了编辑这个职业的作用。

他不再是对书负责,而是永远对人负责。

哪怕过了一个世纪,放到今天,很多年轻人想要成为编辑,霍金斯依然是他们职业道路上的灯塔。

好,说到这儿估计你能明白为什么说假如没有霍金斯,很可能也就没有后来的这几位文学巨匠。

但话说回来,既然这些作者都这么不靠谱,霍金斯为什么要做这么多呢?总得有些什么理由吧。

读完这本书,我发现还真有,那就是霍金斯发现了这些年轻人的价值,他觉得这些年轻人的文字来源于真实的。

生活不拘泥于大多数作家爱用的老套形式,有些地方很天真,有些地方又令人激动,充满了蓬勃的生命力和新思想。

那个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一支支凯旋的部队在纽约曼哈顿第五大道游行。

霍金斯发自内心地认为,这些年轻人代表了真正的新一代美国青年。

不过啊他知道,要想帮助这些年轻人表达自我、实现价值,还有两个难关,需要也必须迈过去。

第一个南瓜就是这些作品必须能出版,这是往后走下去的基本盘。

不过这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儿,因为这些作品要么没人能看得懂,要么根本不符合过去的出版标准。

霍金斯所在的斯克里博纳出版社是一家老牌的文学出版社,也是一个家族企业。

这家出版社几乎没有经历第一次世界大战带来的动荡,保持着传统的做派,在当时啊可以称得上是美国出版界最优雅、最讲究传统的出版社了。

甚至啊当珀金斯第一次走进这家出版社的时候,还感觉到了十九世纪狄更斯时代的气息。

因为出版社的几位支柱作家都是秉承英语传统的成名作家,文学品位相对保守,像长篇小说纯真年代的作者伊提斯沃顿等。

出版社第一次收到菲茨杰拉德书稿的时候,几乎没人能欣赏得来。

三个月里,这部书稿从这个编辑转到那个编辑,大家觉得根本读不下去。

直到对话落到霍金斯手里,显然整个出版社只有霍金自己一个人细化,所以只能退稿。

不过啊霍金斯不死。

听,他热情地给菲茨杰拉德写了封信,还自作主张的代表整个编辑部使用了我们这个对作品提出了一些具体的修改意见。

他说:总而言之,我们觉得这个故事也许应该在更早阶段的时候就安排一个高潮,希望我们还能见到他,届时我们将马上冲突。

霍金斯的信使,菲茨杰拉德备受鼓舞,要知道那时候他还只是一个业余小说家。

菲茨杰拉德花了六个星期修改这部书稿,然后又寄给了这家出版社。

这一次出版社还是很快否定了霍金斯的看法,拒绝了这部书稿。

但是这个时候霍金斯已经下决心要让这本书出版,于是他把书稿推荐给了两家自己所在的出版社的竞争对手,结果这两家出版社也没做任何评价,就把书搞。

退了回来。

霍金斯没有放弃,他依然满怀希望,认为有朝一日能让这本书稿出版。

于是他又给菲茨杰拉德写信,希望能够继续修改,好,再把书稿送交给出版社的编委会讨论。

霍金斯对菲茨杰拉德寄来的修改版非常满意,他决定再次为这本书争取机会,这是他第三次为这本书发起进攻了。

他事先周到的在同事中传阅这部新书稿,希望大家能充分发表意见,这样他也能在编辑部的会议上据理力争。

会议上,老板滔滔不绝地说着,表示:我们不能出版没有文学价值的小说。

还有编辑断言这本书轻。

而霍金斯一声没吭,直到大家的讨论停止。

最后啊他站了起来,开始在房间里头部。

他说:我觉得出版人的首要责任是要出版有才华的作者,如果这么有才华的人我们都不出版,那问题就严重了。

雄心勃勃的菲茨杰拉德一定能找到另一家出版社出版这部小说,到时候年轻作家都会追随他。

那样我们倒不如关门好了。

霍金斯正视着老板,如果我们拒绝菲茨杰拉德这样的作者,我将对出版失去任何兴趣。

最后啊他还发起了一次投票,表决结果是一半支持一半反对,但是很明显,支持的那边都是社里的年轻编辑。

由于霍金斯的一再坚持,还有一帮年轻编辑的追随者沃什的追随,老板最终啊松了口,菲茨杰拉德的第一部小说这才得以出版。

同样的场景也发生在海明威小说的出版过程中。

在编辑部的会议上,霍金斯坚定地阐述自己的看法,以至于让老板想起了他第一次为菲茨杰拉德辩护的场景。

霍金斯所在的出版社不光文学品味保守,在道德上也同样保守,他的书目不敢跨越所谓正派体面的雷池半步。

而海明威的小说,不管是文学风格还是用词,跟正派体面这四个字真搭不上半毛钱关系,当然也出版不了了。

说到海明威,他给我们的印象就像老人与海里,满脸胡须的主角是一幅硬汉形象,硬汉的风格也会带来问题,海明威的小说里脏话连篇,这可是个大麻烦。

他的小说送到出版社的时候,老板坚决不同意出版,老板认为他无法想象自己会出版这些粗俗下流的东西。

这简直就像是邀请朋友把他的客厅当厕所用,必须阻止肮脏的书玷污他的出版社品牌,这让霍金斯陷入了深深的为难中。

一方面,他知道这些脏话可能会导致整本书被禁,甚至还会引来官司,但另一方面,他实在无法错过这么好的作品。

霍金斯认为,海明威简短有力的写作风格不同于以往所有的作品,按他的原话来说是好的惊人。

于是珀金斯一边苦口婆心地写信劝说海明威,一边自己上手修改。

那段时间,为了提醒自己处理这些不入眼的字词,霍金斯还把这些脏话列了个清单,写在自己的台历上,据说这是后来还被老板给发现。

所以你看,霍金斯为了能让作品出版,可以说赌上了。

自己的职业生涯到这儿,在霍金斯的一再坚持和努力下,出版这个南瓜算是勉强迈过去了。

但是出版后作品能不能被读者所接受也是个问题,这就是年轻作家们需要跨越的第二个难关。

我们继续拿海明威来说,海明威的第一部小说出版之后销量就一路走高,销量好肯定是好事,但是啊一种新的风格进入市场也可能带来麻烦。

当时啊出版社每周都会收到对这部小说表达愤怒的意见,性数量多到几乎要把社里的信箱都塞满了。

这本书在波士顿还被禁了,到处都有气冲冲的读者,要求出版社对这本书的低级趣味道歉,至少也得给个说法。

你想当时可没有互联网,可以随时发一封声明,但。

我来解释,读者随意发泄情绪,负面评价一旦蔓延,这本书可能就永远被禁了。

这当然是霍金斯不想看到的结果,他一心希望这些小说以及作者身上闪闪发光的人格能被更多的人看到。

那霍金斯用什么办法解决了这个问题呢?我也不卖关子了,三个字:笨办法。

珀金斯一封封的写信回复那成千上万的批评,在信里他要维护出版社的声誉,同时更要全力解释海明威作品的文学价值,他要让世界看到这些作品真正的价值。

为什么他能如此笃定呢?不得不说,普京是在那个年代看到了未来,这也正是源于它独特的文学品位和对文学价值敏锐的判断力。

十九世纪。

西方随着出版业的发展,出现了大量的作家,这些作家是为市场写作的,他们写能发表的、读者想看的、有人掏钱的作品。

据说当时英国的格拉布街聚集了一大批职业作家,他们采用模式化写作的方法,不关注创造性,只关注劳动生产率。

比如科幻小说银河帝国三部曲的作者阿西莫夫,被人称作写作牲口,他每分钟打九十个字,一天写作十二个小时,从来不休假。

他一共写了四百多本书,所有出版字数加在一起大概有两千万字。

有人问他:如果你只剩下六个月的生命会干什么?他说打字得再快一点。

但是啊进入二十世纪后,西方社会对个体价值的理解在变化。

年轻作家们开始追求美好的事物和自由的生活,他们是一批拥有鲜明符号的理想青年。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年轻的作家也不再认同过去那种模式化的创作理念,他们不想写迎合市场的作品,他们渴望摆脱旧时代的束缚,通过作品来表达内在的自我。

创作不再是一门生意,而是一种表达自我的最高方式。

新的作者出现了,当然也就需要新的编辑。

在霍金斯三十多年的职业生涯中,他一直致力于寻找和培养能为时代发声的年轻人。

比如我们都知道菲茨杰拉德是二十世纪爵士时代的发言人,他和海明威都是迷茫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他们的作品定义了那个时代,但这啊都是后话。

直到菲茨杰拉德市。

是他的代表作。

了不起的盖茨比一直都处于不被大众认可的状态。

当时啊托金斯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他觉得这本书就像是一颗做工精美的钻石,那些钻石上灿烂的切面,美国人可能之前从来都没见过,同样也只有他相信,当评论者和这些闲人的喧嚣鼓噪散去,了不起的盖茨比将被证明是一部非凡作品。

霍金斯说过,出版当然不能只看出版人的个人趣味,他要对他的职业负责,这个责任要求他出版文学界公认文学价值高的,同时也对这个时代的文明持有批判精神的作品。

可以说霍金斯对待文学的态度就像对待生死。

你看,多亏了破惊死,他看到了这些年轻人身上意义珍贵的价值,听到了他们。

为时代发出的声音。

为了这些年轻作家们,他单枪匹马地挑战几代人固定下来的文学品味,和他们联手掀起了二十世纪初美国文学的一场革命。

好,这本六百页的大部头,天才的编辑我们先讲到这儿,再强调一下。

这本书的内容远比今天的解读丰富,假如你有时间,我还是建议你去挑战一下原书,相信我这个时间值得。

话最后还想跟你聊聊估计很多人都很好奇的一个问题,霍金斯这么厉害,按道理他的写作水平肯定远高于大多数作家。

这本书的作者伯格也很好奇,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他还真就在一封信里找到了答案。

霍金斯的回答呢并不复杂,他说。

呀,我是编辑。

在我看来,霍金斯更想表示创作是作家的工作,就像他经常说书属于作者,但是啊职业之间并不存在高低之分,对一部作品来说,编辑和作者同样重要。

如果说是那些天才的作家创作了那些伟大的作品,那么我们也可以说是这位天才的编辑成就了这些伟大的作家。

沃尔夫的日记里有一张私下的纸从未寄给过佩金斯,上面写着:我这辈子在遇到你之前一个朋友都没有。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