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的十篇散文(名师导读之《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是鲁迅的一部散文集,共收录了他的十篇散文。它最初载于《莽原》上,名叫《旧事重提》,后改名为朝花夕拾。他说“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还不能够,便是现在心目中的离其和芜杂,我还不能使他即可幻化,转成离其和芜杂的文章。或者,他日仰看流云时,会在我的眼前一闪烁吧。”这是他说自己过去的事放到现在来写,转头望过去时,反而会在眼前一亮,产生更深刻的感觉。由于鲁迅先生处于不太平的乱世中,所以经常颠沛流离,改变住所,这十篇也分别写在不同的地方,阅读时也可有针对性来读。前两篇写于北京寓所,中间三篇写在流离之中的医院和木匠房,最后五篇作于厦门大学的图书馆楼上。

鲁迅,生于1881年,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用的笔名。他对于五四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在读鲁迅的作品时,切不可作寻常观,无论是散文与小说都应从表面去挖掘深层次的意蕴。《朝花夕拾》也是如此,看似只是对过去的追忆与叙述,实际上却是鲁迅精神层次的深刻写照。在“小引”中他写到的“纷扰”,都与这一时期的“北师大风潮”。三一八惨案和陈西滢们的论战有关,外在的纷扰转化为内心的“纷扰”。于是鲁迅先生便从内心深处寻找自我的回归,寻找一种生命深处的“闲适”,来抵御纷扰。这应当是鲁迅写《朝花夕拾》的根本原因。同时在读《朝花夕拾》时也应关注鲁迅对生活的关怀,如在《范爱农》中,对于范爱农的同情不禁跃于纸上,在《藤野先生》中,又表现出鲁迅对于藤野先生的敬爱。这些篇幅都展现了在鲁迅的作品里难以见到的真情。这是鲁迅对于自己生命的一种深层次的回归。同时在阅读《朝花夕拾》时,必须把文章跟鲁迅当时受到“正人君子”们的排挤的心境,以及颠沛流离的境遇相联系,才能够读懂鲁迅的文章。所谓“知人论世”便是这个意思。接下来我们按照顺序走进这十篇散文。

朝花夕拾的第一篇是《狗猫鼠》。此篇鲁迅先生回忆了自己如何获得隐鼠,又如何被长妈妈踩死的事。但在文章一开头,作者并没有提及隐鼠,而是就仇猫一事发表了一番议论。“从去年起,仿佛听得有人说我是仇猫的,那根据自然是在我的那一篇《兔和猫》里。”这是鲁迅收在《呐喊》里的一部短篇小说。接着便提起了徐志摩,陈西滢等人,通过一些话来进行讥讽,这与当时的北京文坛论战不无关系。鲁迅在此篇写到听说自己的隐鼠被猫吃掉之后,从此便极为仇恨猫,首先从屋里的家猫入手,继而推广到遇见的各种猫,甚至用飞石打他们,可见他痛恨时便痛恨,绝不留情。可从隐鼠这一面来看,鲁迅先生又是极为温情的,他看到被蛇咬伤的老鼠,便取过来救下了他。由此可见先生本人从小便憎恶分明。

阿长与《山海经》是一部极为重要的作品,同时艺术水平也是极高的。文章主要写了一个我的保姆——阿长。她的名字鲁迅先生已忘记了,只记得她叫作阿长。而名字的由来,是因为之前有一个身材看起来很长的女工叫做阿长辞工走了,因此新来的女工便也叫做阿长。此篇名叫阿长与《山海经》,但却主要是写阿长的,且这篇也并没有提及与当时陈西滢等人的笔墨斗争。此篇语言描写诙谐幽默,起初不易察觉,但多读几遍就会不禁捧腹大笑,且长妈妈的形象跃然纸上,仿佛就站在我们的眼前。如有一段“梦里也是记得元旦的,第二天醒得特别早,一醒,就要坐起来。她却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将我按住。我惊异地望着她时,只见她惶急地望着我。”鲁迅先生这里用的几个动词完全将当时的情况再现到读者的眼前。同时将长妈妈的性格,形态展现得淋漓尽致。还有一段话是这样写的,写鲁迅听长妈妈说面对长毛时,如何应对的之后:“这实在是出于我的意想之外的,不能不惊异。我一向以为她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罢了,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读者读到这里,想必不禁哑然失笑。但在失笑之余,可见长妈妈的有趣。接着便讲到了《山海经》,这是文章的一个转折点,不仅是叙述内容从阿长到《山海经》的一个转折,更是长妈妈本人的性格特点的一个转折。因为“我”心心念念的《山海经》竟然是长妈妈送来的。那时“我似乎遇着了一个晴天霹雳。”“她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也完全消失了。”此时不仅是对作者本人,连带着读者,对于长妈妈的看法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鲁迅先生本人也对她产生了敬畏之情。最后在问孩子那个结尾写到:“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这是鲁迅对长妈妈的爱。但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是鲁迅心灵深处的一种呼唤,是他在受到外界的伤害之后,希望回到这个“仁厚黑暗的地母”的怀里,永安他的灵魂。

在第三篇《二十四孝图》中,对于“正人君子”的反击又多了许多。在文章开头便写:“我总要上下四方寻求,得到一种最黑,最黑,最黑的咒文,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此篇前半篇写自己儿时阅读的书籍,再引出孝来,最终引到《二十四孝图》中来。便说起“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作者说这是他不能理解,甚至反感。重点在于“老莱娱亲”里的“诈跌”,这一诈跌,便对小孩造成了不良的影响。更甚者是“郭巨埋儿”,为了侍奉母亲,竟然要埋掉儿子。作者说:“祖母又老了,倘使我父亲竟学了郭巨,埋的不正是我吗?”这句话似乎很幽默,甚至看起来想笑。但其由彼推此,论证十分严密,更是抨击了封建礼教。

《五猖会》和《无常》可放在一起看。五猖会是迎神赛会的一种,其中读起来最舒适悠闲的莫过于“我”给父亲背了《鉴略》之后的愉悦了。文章的感觉顿时让人感觉轻松。如果要讲到鲁迅深层次的思想,还是《无常》这一篇。无常这篇写于颠沛流离的路途中,跟鲁迅的心境也有不小的关系。内容较为深刻,同时也较为难读。无常是迎神赛会里的一种鬼,有死有分和活无常。活无常在鲁迅先生的笔下是十分有趣的,并且不会显得可怕与可憎。在戏台上的时候:“服饰比画上还简单,不拿铁索,也不带算盘,就是雪白的一条莽汉,粉面朱唇,眉黑如漆,蹙着,不知道是在笑还是在哭。”但在这活泼无常之后,鲁迅又写到:“人是大抵自己衔些冤抑的;活的‘正人君子’们只能骗鸟,他就可以不假思索地回答你:‘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在这里,鲁迅是感到他与处于社会底层的“下等人”之间的处境与命运是相同的。这是他与“正人君子”们论战时的境遇。而更让鲁迅向往是在“无常”面前,无论贫富,无论贵贱。无常手里拿着大算盘,死限到了就得死。“哪怕你,铜墙铁壁!哪怕你,皇亲国戚!……”在鲁迅看来,那些正人君子高喊着的公平与公正,只能存在于民间的想象之中。同时在描述无常性格的诙谐,豁达,其实也表现了鲁迅故乡浙东人的民性,是一种作者从地方文化传统中寻求精神支撑的表现。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琐记》都可以看作鲁迅求学的故事与历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起,鲁迅已经是在厦门大学图书馆里了,可见文章更增添了许多的回忆,且不是之前的激愤了,甚至多了些愉悦和清闲。这篇写到自己儿时在百草园里的趣事和在三味书屋上课时的有趣事件。在《琐记》里,则记录了鲁迅的求学历程,且内容较繁杂。开始讲到一个“我”和小孩们都喜欢的“衍太太”,之后便讲到跑去南京求学,进了水师学堂,后来又转去了矿物学堂。学完了之后,发现无水兵可做,也无金银可掘,于是便去了日本。在这篇里,可以见到鲁迅青年时期的生活经历和这个社会的状况,有助于更深入的了解鲁迅本人。

《父亲的病》这一篇,着实值得细读,可联系鲁迅的小说《药》来读。这篇写鲁迅的父亲治病,求了名医,名医却让找奇药,说是要“芦根和经霜三年的甘蔗,蟋蟀一对,平地木十株,败鼓皮丸。”最终父亲病死了。在父亲病死时,鲁迅却又被怂恿大叫父亲,这成了鲁迅先生一生的愧疚。这篇故事虽然简单,但却饱含了鲁迅的悲痛和对封建迷信的抨击。先后找了几个名医,都未治好父亲的病,且各个名医的方法几乎如出一辙,可见当时社会被迷信危害多深。更为让人震惊的是最后“衍太太”让作者的那一声声大叫,把整篇文章的讽刺推向了高潮,鲁迅先生对于父亲的爱也在最后一段里达到高潮。“我现在还听到那时的自己的这声音,每听到时,就觉得这却是我对于父亲的最大的错处。”

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凡是知道鲁迅的人的都知道。鲁迅写出这个原因是在《藤野先生》里,这段时期正是他留学日本期间,他的心境产生了巨大的变化,那时教他学医的老师,便是藤野先生,也是鲁迅极为敬重的一位老师。他说在他看来,他是最使他感激,给他鼓励的一个。他对藤野先生是饱含着无限真情的。鲁迅写到:“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鲁迅在离开时为了不让藤野先生太过于伤心,对藤野先生说了谎,可见鲁迅的善良。

最后一篇是《范爱农》。文章从在东京时的争吵开始,又讲到过去的误会,后来误会得以解决,一同共事。范爱农最后却死去了。这篇文章罕见地写到了作者本人的青年时期的风貌和交朋友时的意气风发,喝酒时的真情流露。“我们醉后谈些愚不可及的疯话,连母亲偶然听到了也发笑。”此外对于范爱农的描写也表现了当时大环境之下大多数青年的共同命运,流露出鲁迅先生的同情跟悲哀。

鲁迅的形象在大多数人看来,就是他对于国民性的抨击,尖锐直白的讽刺,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等等。这些伟大在无形中却把鲁迅给神化。光有这些,对于了解鲁迅的作品跟鲁迅的思想还是远远不够的。鲁迅之所以是鲁迅,是因为他首先是一个人,他具有同情心,有对于民众关怀,有亲情,有温情,也有他的悲痛。这才是真正的鲁迅。而《朝花夕拾》确实给了我们一个这样的鲁迅。走进《朝花夕拾》,我们将看到一个别样的鲁迅,感受到温馨与慈爱。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