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原文)

【荷花与唐诗宋词(6)】

2021年9月12日,阴、雨,星期日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宋·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译文

依旧经常记得出游溪亭,一玩就玩到日暮时分,深深地沉醉,而忘记归路。一直玩到兴尽,回舟返途,却迷途进入藕花的深处。怎样才能划出去,船儿抢着渡,惊起了一滩的鸥鹭。

作品赏析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为回忆一次愉快的郊游而作。词人命舟备酒,畅游于清溪,因沉酣竟不知夕日已西下。沉沉暮霭中,回舟误入曲港横塘藕花深处。这里是一个清香流溢,色彩缤纷,幽杳而神秘的世界。它给词人带来的是巨大的惊喜和深深的陶醉。花香、酒气,使词人暂时摆脱了封建社会名门闺秀的重重枷锁,显现出她开朗、活泼,好奇、争强要胜的少女天性。于是有了“争渡”之举。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用“常记”“沉醉”“兴尽”“误入”“争渡”“惊起”几个关键词,把作者不知“归路”的心境与性格、活泼与要胜以及自然环境的幽杳与神秘、清香流溢与色彩缤纷描写得入木三分。

“常记”两句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而“沉醉”二字却展示了作者心底的欢愉。“兴尽”则把这种意兴又递进了一层,玩到自己心满意足了才回到船上。而一个“晚”字又把作者“兴未尽”表达得淋漓尽致。“误入”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描写了李清照的忘归神态。末了一句用了两个“争渡”,并以 “惊起一滩鸥鹭”展示出一个优美画面,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至此,词嘎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回味无穷。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段的好心情:荷丛荡舟,沉醉不归。真是“少年情怀自是得”呀!小令不事雕琢,荷荡的自然之美融贯于全词之中,同时也展示了作者怡然自得,游兴甚欢的神态和踌躇满志的心境。

人物档案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出生于书香门第。出嫁后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

文学成就

李清照工诗善文,更擅长词。李清照词,人称“易安词”、“漱玉词”,以其号为集而得名,如《易安集》、《漱玉集》。其词流传至今的约有45首。她不但有高深的文学修养,而且有大胆的创造精神。她的创作内容因她在北宋和南宋时期生活的变化而呈现出前后期不同的特点。

擅长书画,通晓金石,尤精诗词。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其代表作《夏日绝句》。

说开去

读了李清华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让人想起了一个话题:不为环境所困,不为人言所束,每天都有好心情。

无事与人聊天,听得最多就是发牢骚,怨天尤人,对这看不惯,对那不顺眼。想想李清照所处时代,尔虞我诈,欺世盗名盛行,无论是生存环境,还是生活环境都不难想象。但她以自己的智慧和对生存环境的大胆选择,适应了她所处的那个社会环境,正如她在《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里选取的几个片断,用词精练地把移动着的荷荡风景和自己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一样,正说明她摆脱了许多束缚自己的不利因素,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找寻到了属于她应该拥有的欢愉的人生年华,始终保持着人生积极向前的乐观心态。

不为环境所困,不为人言所束,换位思考尤为重要。活在这个世上,你我都不是单独的个体。生活里,工作中,社会上,都避免不了要与人打交道。不能总站在自己的角度想问题,办事情,要学会换位思考,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换位思考,是一种修养。要知道,当我们拿着鲜花送给别人的时候,首先闻到花香的是自己;当我们抓起一把泥巴向别人砸去的时候,首先弄脏的是自己的手。古人说得好:“善人者,人亦善之。”用善良的品质看待世界,世界就会用善意相赠于你;用感恩的态度对待他人,他人才会用恩惠回馈于你。

学会换位思考,就能大度人生。当我们遇到不快时,从换位思考中解脱出来,欢愉就会自己找上门来。因为,换个方法思考问题,可以使问题变得简单;换个角度看待他人,可以更宽容处世,得饶人处且饶人;换种心态看人生,可以变得豁达大度,获得更多美好的人生理想。事情就是这么简单,仅仅是换了个角度,就可以改变自己看问题的方法,改变自己处事的方式,甚至改变自己的人生。

朋友,不要为明天忧虑,因为明天会更加美好……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