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见杜鹃花赏析(李白最有名的思乡诗)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宣城见杜鹃花赏析(李白最有名的思乡诗)(1)

今天我们聊一聊李白的诗 。李白的七言绝句在盛唐乃至于以后的各个朝代里都算是独树一帜的。他的这些绝句的风格几乎没有人模仿得来,这是由于他那飘逸的精气神和以儒学、道家学说相结合的思想所决定的。心情和品性能决定一首诗的内涵和特点。所以李白的七绝和他那些其它体裁的诗歌或以奔放热情的心潮洋溢于字里行间,或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描绘出祖国的大好山河,或以犀利、婉讽的方式达官贵人的荒淫腐朽、势利小人的狭隘心胸和短见,或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出自己对朋友的真情。

李白兴致来的时候他的诗就呈现出一种神采奕奕、行云流水的特点,比如说他在流放夜郎的途中得到赦放,在返回的途中经过三峡,就写下了那首著名的七绝《早发白帝城》。再比如他表现对朋友的情谊珍重和挂念的那几首七绝《赠汪伦》、《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送孟浩然之广陵》等。而今天白马给大家推荐的这首七绝是表现李白对家乡无比思恋的诗篇《宣城见杜鹃花》。

《宣城见杜鹃花》这首诗收录于《全唐诗》第185卷。题目中的宣城是李白晚年在夜郎流放幸运遇到朝廷大赦天下后的漂泊寄居地之一。宣城在唐朝属宣州管辖下的一个县,李白在宣州这地方留下的诗篇多达八十三首,其中包含不少脍炙人口的名篇,比如《秋登宣城谢朓北楼》、《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独坐敬亭山》,《赠汪伦》也是在此间写成的。

李白的老家在唐代的绵州彰明县,也就是今天四川省江油县的青莲乡。他二十五岁的时候离开家乡,开始漫游全国各地。李白五十三岁到六十二岁的这段时先后七次来宣城,可以说晚年的李白与宣城接下了不解之缘。虽然以前曾经写过“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的逸致诗句,但在宣城的李白老迈染病,不知不觉中就会感到一种“水是故乡甜,月是故乡圆”的怀乡之念,或者说是千百年来我们很多人都有那种落叶归根的思想愈发沉重。

《宣城见杜鹃花》开头两句便写道: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杜鹃,是鸟名也是花名。李太白在这首诗里便以杜鹃鸟和杜鹃花起兴。他在宣城见到杜鹃花开时,忽然就想起了自己家乡四川江油的杜鹃鸟的啼鸣声,由此勾起李白的思乡之情。

杜鹃鸟也叫子归鸟,因为其鸣叫声凄残欲绝,所以也叫断肠鸟。在传说里杜鹃是由古时候蜀国国王杜宇的魂魄变化而成。杜宇名号为“望帝”,由于谦逊的从不居功自傲,当上了帝王却依然觉得自己德望浅薄,不堪重任,便将帝位传给了他人。不久杜宇亡故,魂化杜鹃,日夜啼鸣,悲哀不已。

杜鹃的悲鸣在蜀中暮春时节特别刺耳,仿佛和人们所说的话“不如归去,不如归去”一样。它就这样啼叫着直到嘴角流出血仍然不止,而杜鹃花据传就是杜鹃啼血所染红的,它本名叫映山红。李义山曾有诗句“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而在蜀地的春天里,每当杜鹃花盛开时,子规鸟就开始在林稍叫个不停了。子规,谐音“子归”,怎能不教流落他乡的李白愈发惆怅:自己已经回不去了!

这首诗的前两句对仗自然,绵绵乡思千缕万缕郁结其间。然而诗人在实际生活里是先见到杜鹃花后的一刻才陡然想起蜀地的子规啼的,但诗人在写法上偏偏就要颠倒过来,先写蜀国子规鸟再写宣城杜鹃花。李白这写法的着重点在他对美好家乡的牵挂上,为了强调所牵挂的对像故乡。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李白这首诗的后两句意思是说他一听到杜鹃叫一声,自己的思乡之情便会痛一次。三春:初春、中春、暮春。三月:一月、二月、三月。三巴:巴东、巴西、巴郡。于是在这柔和的阳春三月里,李白沉入了杜鹃花颜色一样的乡愁里。

《宣城见杜鹃花》的后两句虽未对仗,但那以“一”和“三”隔句叠用的写法令人读起来亦颇富情趣之思。这两句读起来抑扬顿挫主要是诗人将它们的音律按平仄相对的结构铺排恰当的结果。这也体现了诗仙李白对诗歌技巧和语言表达具有高超的驾驭手段。

关于李白这首七绝《宣城见杜鹃花》,诗友们读后有何感想?欢迎大家热烈讨论。欢迎关注白马侃诗文。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